11. 印度:民主為什麼“不管用”?(1)

關燈
對于比較政治學的研究者來說,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

    神奇在哪兒呢?神奇在它的民主制。

    大家可能都知道,印度在1947年獨立之後,就選擇了選舉式民主制。

    這也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二戰”以後的制度選擇。

    不過,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發展中國家的新興民主紛紛垮台,拉美、非洲、東南亞都是這種情況,也包括和印度同時獨立的巴基斯坦,這也就是我們前面課程提到過的“第二波民主衰退”浪潮。

     但是,在這個民主衰退浪潮中,印度的民主制居然穩固了下來。

    除了1975—1977年有過21個月的所謂“緊急狀态”,70多年來,印度的民主從來沒有中斷過。

    這就好像同時出發的一個車隊,其他的車紛紛爆胎、翻車、重啟好幾輪了,印度民主的這輛車,雖然性能不怎麼樣,卻非常憨态可掬地開到了今天。

     我們社會科學工作者,喜歡分析事物存在的條件。

    關于民主維系的條件,學者們進行了各種研究,有的說主要是經濟發展,有的說是社會平等,有的說是特定的宗教文明底色,有的說是同質性的社會結構,等等。

    但是,印度有什麼呢?學者們找來找去,找不到任何這些條件。

    它經濟落後、社會不平等,也沒有同質性的社會結構——事實上,它有二三十種語言、六大宗教、成千上萬種神靈,陸陸續續有六個地區在鬧分裂——也就是說,它的社會結構是一盤散沙。

    民主化之初,它也幾乎完全沒有中産階級,90%的人口是文盲……總之是一手爛牌。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始終維系着民主制度。

    所以說,印度是個非常神奇的國家,簡直可以說超越了地球引力。

     民主沒有解決印度的治理問題 然而,民主的維系是一碼事,它是否帶來良性的治理績效則是另一碼事。

    在這方面,印度可以讓人“吐槽”的地方就太多了。

    比如印度的經濟水平。

    其實,直到20世紀80年代左右,中國和印度的人均GDP都相差無幾,但是到2018年,中國是印度的4.8倍,即使是看人均購買力GDP,中國也是印度的2.4倍。

    印度的公共服務水平也方方面面都嚴重落後于中國。

    以健康領域來說,中國的嬰兒夭折率是每1000人7人,印度則是30人;每1000人的醫院床位數,我能查到的最新數據,中國是4.2張,印度是0.7張;2018年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印度則是69歲。

     但是印度最令人诟病的,恐怕還是它基礎設施的落後。

    大家可能都從媒體上看到過印度人坐火車的照片,那簡直是一場大型雜技表演,非常驚心動魄。

    我們中國的高鐵與之相比,可謂天上人間。

    還有印度人的“廁所問題”,大家可能也從媒體上看到過報道。

    由于缺乏抽水馬桶系統,長期以來,印度很多人是露天上廁所的。

    不過,據說過去五年左右,莫迪政府發起的“廁所革命”大體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拖了70年才解決一個廁所問題,也可見印度政府能力之低下。

     除了落後,還有腐敗。

    在2019年國際透明度的腐敗排名中,印度在180個國家中排在第80位,雖然不至于墊底,但是對于一個民主國家,實在也算不得一個好成績。

    而且,印度還有一個非常具有印度特色的問題,就是它的議員存在着大量的犯罪指控。

    據報道,印度2019年當選的議會中,43%的議員處于被起訴狀态。

    [1]似乎如果一個人沒有被起訴,都不好意思去參加競選了。

    當然,事實上他們有沒有犯罪還不知道,因為印度法庭的效率太低,所以議員等到任期結束,審判結果都未必出來。

    但是,如此大量的政治家是潛在的罪犯,可以說是非常尴尬了。

     由于上面所有這些問題——經濟落後、基礎設施落後,腐敗、公共服務匮乏,人們當然會忍不住發問,印度怎麼了?一個已經民主化70多年的國家,為什麼民主“不管用”? 政體有限論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問得可能就有問題。

    為什麼?因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