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南非:轉型何以軟着陸?

關燈
條:隻有出于公共目的才能征用私有财産,并且征用私有财産必須給予合理補償。

    這也算是給南非的白人吃了一顆定心丸。

     最後是情感上的和解。

    曼德拉非常重視通過一些象征性行為去消除敵意與仇恨。

    比如,他會去觀看英式橄榄球比賽,為運動員歡呼,而傳統上,英式橄榄球被視為是“白人的運動”。

    他還去看望維沃爾德的遺孀,維沃爾德是誰呢?他恰恰是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締造者。

    他甚至去學習阿非利卡語,也就是南非白人的語言……不要小看這些象征性的行為,看似平淡無奇,放在一個國家領導人身上,就可能因為他所擁有的巨大影響力而具有乘數效應。

    也不要覺得一個領導人作作秀還不簡單,事實是,作秀會為他赢得很多人心,也會讓他失去很多人心。

    到今天,還有很多南非人批評曼德拉過于讨好白人了。

    津巴布韋的穆加貝就批評曼德拉,說他“toosaintly”。

    用今天很多人的話來說,就是太“聖母婊”了。

     寬容的姿态,還體現在南非著名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上。

    轉型之際,如何處理幾十年來種族隔離政權中的壓迫者?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頭疼問題。

    完全放過他們,有違正義原則;但一個一個去審判,則有可能讓曆史成為社會持續撕裂的傷口。

    非國大最後選擇的方案是“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讓作惡者用“坦白換大赦”:不追究他的法律責任,但是要求他對公衆交代清楚其罪行,用交代清楚讓受害者受到一些心靈的撫慰。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不僅僅是針對迫害黑人的白人統治者,而且也訊問參與暴力活動的黑人,讓這個和解的過程更加平衡。

     正因為曼德拉政府的這一系列做法,南非的新生民主沒有像很多國家一樣滑向很多人擔憂的“複仇政治”或者“多數暴政”。

    今天很多人懷念曼德拉,是因為他推動了南非的民主轉型。

    其實,我一直認為,曼德拉真正的可貴之處,不是他啟動了轉型過程,而是他讓這架飛機安全着陸了。

    因為要說啟動轉型,革命鬥士其實很多,但是“鬥士”的問題是,他們太有戰鬥性了,以緻常常刹不住車,無法将“革命政治”轉化為“常态政治”。

    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說,“手裡舉着個錘子,最後看什麼都像是釘子”。

    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的時候,穆加貝也是一個反殖民主義的“非洲英雄”,當時他也号召和解、号召團結,如果他在1980年因病去世,可能就是曆史上另一個曼德拉了,但是就是因為他太有戰鬥性了,太能“痛打落水狗了”,最終沒能讓津巴布韋的故事善始善終。

     共同的底線:失敗者的耐心 勝利者的寬容,隻是南非轉型故事的一面;另一面,則是失敗者的耐心。

    很多時候,民主轉型成功與否其實不取決于勝利者,而取決于失敗者。

    失敗者不接受失敗,因為輸棋而掀翻棋盤,成為無數轉型走向失敗的拐點。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破罐子破摔是一種很常見的心态,俗話來說就是,“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

    埃及2013年的政治僵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政治世俗派願賭不服輸,本質上不接受穆兄會勝選。

    于是,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使政府陷入癱瘓,直到最後幹脆歡迎軍事政變。

     在南非,顯然,轉型的失敗者是德克勒克及其領導的南非國民黨。

    不過,正如曼德拉一方表現出寬容的底線,德克勒克一方則表現出耐心的底線。

     衆所周知,南非廢除種族隔離政策,是從德克勒克1989年上台開始的。

    上台之後,他宣布停止南非的核武器項目,解除黨禁,釋放了包括曼德拉在内的一批政治犯,然後用4年時間去和曼德拉一方展開轉型談判。

    當然,我們可以說,德克勒克推動轉型是萬不得已,因為當時南非已經内外交困,但是,即使推動轉型是迫不得已,能夠成功駕馭這個過程卻不容易。

    為什麼?因為談判是可以破裂的,曆史上的談判破裂、協議被撕毀司空見慣,大家都記得重慶談判的結局,對不對?盧旺達屠殺的發生,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和談的失敗引爆的。

     德克勒克政府與曼德拉配合,小心翼翼地駕馭了這個談判過程。

    為了壓住白人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