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南非:轉型何以軟着陸?
關燈
小
中
大
國家也可以構成一個參照系。
比如南非的鄰居津巴布韋,也是脫胎于白人政權,權力移交給黑人多數,也是族群裂痕深刻,轉型的結果是什麼?内戰、族群屠殺、逆向種族主義、經濟崩潰、超級通貨膨脹。
又比如盧旺達,和南非一樣,也是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和談進程,但是,就在南非舉行大選的同一年,盧旺達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大屠殺,近百萬人被屠殺。
所以,南非的和平轉型絕非“必然如此”。
共同的底線:勝利者的寬容 為什麼南非能夠突破社會裂痕的詛咒走向轉型軟着陸?或者說,為什麼任何國家能夠突破社會裂痕的詛咒,實現平穩轉型?我把答案總結為一個詞——共同的底線。
民主運轉起來并不需要全社會就所有重大問題達成共識,不需要“萬衆一心”,但是它需要人們就“如何對待分歧”達成共識。
這就像足球賽,比賽雙方可以對抗,甚至激烈對抗,但是他們需要遵守共同的遊戲規則,否則一場足球賽迅速會演變成大型鬥毆。
對于民主運行來說,這個“共同的底線”是什麼?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勝利者保持寬容,失敗者保持耐心。
首先我們來看“勝利者的寬容”。
如果勝利者上台之後,開始追求赢者通吃,走向“多數暴政”,那麼結果是什麼?重則民主直接崩潰,輕則走向我們之前談到過的民主僞劣化。
這正是津巴布韋所發生的事情。
津巴布韋的穆加貝上台之後,首先是打壓曾經和他在反殖民主義鬥争中并肩作戰的戰友恩科莫,為了清洗恩科莫的政治勢力,在其家鄉展開屠殺。
然後是打擊白人,推動所謂“快速土改”,其實就是鼓勵黑人“打土豪,分田地”,結果可以想象:白人紛紛逃亡,占人口比例從5%左右一路降到今天的“可以忽略不計”。
之後,穆加貝政府又對反對黨“民主變革運動”進行各種打壓和騷擾。
這一切打壓完成之後,津巴布韋實現了所謂的“威權式增長”嗎?沒有。
政治專制并沒有給津巴布韋帶來經濟增長,而是帶來了經濟崩潰,通貨膨脹則一躍成為銀河系第一。
但在南非,勝利者卻保持了寬容的底線。
我們都知道,南非轉型,勝利者是曼德拉、非國大和黑人民衆。
1994年大選,非國大赢得了63%的選票,而前執政黨南非國民黨隻赢得了20%的選票。
事實上,選舉對于白人來說,是一個令人絕望的遊戲,因為1994年他們隻占全國人口大約14%,之後,由于出生率的差異,這個比例隻會越來越小。
所以,隻要政黨按族群劃分,白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通過“下次選舉”掰回來。
在這種情況下,勝利者的姿态就非常重要,他們是以一種“痛打落水狗”的姿态秋後算賬,還是以一種寬容的姿态給少數群體營造政治安全感,直接決定了社會裂痕會走向擴大還是彌合。
在這個問題上,曼德拉政府的做法堪稱表率。
他的做法首先是權力共享。
既然白人少數很難再通過選舉成為赢家,那麼通過制度設計給他們劃出一定的“權力保留地”就非常重要。
比如聯邦制,雖然非國大在全國層面上擁有絕對人數優勢,但由于聯邦制的安排,在個别省份,比如白人聚居度比較高的西開普省,第一次大選後南非國民黨仍然是最大黨,而祖魯人聚居的誇祖魯——納塔爾省,因卡塔黨獲得優勢地位。
又比如行政分權,在很多國家,行政權力是赢者通吃式的,比如美國,共和黨總統一旦赢得大選,那麼所有的部長職位都是共和黨總統任命,不會因為民主黨赢了一半大衆選票而把職位分一半給民主黨。
但是南非采取了比例原則,這樣,在新政府中,南非國民黨就獲得了副總統職位以及數個關鍵内閣成員的職位,從而給了他們在關鍵政策上的協商權甚至否決權。
其次是财産安全的保障。
南非白人恐懼民主轉型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擔心殺雞取卵式的财産再分配。
畢竟,南非貧富懸殊極其嚴重,擔心民衆通過民主投票來“合法搶劫”可以理解。
津巴布韋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恰恰說明了這種擔憂的合理性。
為了安撫這種恐懼,非國大接受了在憲法中寫入财産保護條款,即憲法第25
比如南非的鄰居津巴布韋,也是脫胎于白人政權,權力移交給黑人多數,也是族群裂痕深刻,轉型的結果是什麼?内戰、族群屠殺、逆向種族主義、經濟崩潰、超級通貨膨脹。
又比如盧旺達,和南非一樣,也是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和談進程,但是,就在南非舉行大選的同一年,盧旺達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大屠殺,近百萬人被屠殺。
所以,南非的和平轉型絕非“必然如此”。
共同的底線:勝利者的寬容 為什麼南非能夠突破社會裂痕的詛咒走向轉型軟着陸?或者說,為什麼任何國家能夠突破社會裂痕的詛咒,實現平穩轉型?我把答案總結為一個詞——共同的底線。
民主運轉起來并不需要全社會就所有重大問題達成共識,不需要“萬衆一心”,但是它需要人們就“如何對待分歧”達成共識。
這就像足球賽,比賽雙方可以對抗,甚至激烈對抗,但是他們需要遵守共同的遊戲規則,否則一場足球賽迅速會演變成大型鬥毆。
對于民主運行來說,這個“共同的底線”是什麼?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勝利者保持寬容,失敗者保持耐心。
首先我們來看“勝利者的寬容”。
如果勝利者上台之後,開始追求赢者通吃,走向“多數暴政”,那麼結果是什麼?重則民主直接崩潰,輕則走向我們之前談到過的民主僞劣化。
這正是津巴布韋所發生的事情。
津巴布韋的穆加貝上台之後,首先是打壓曾經和他在反殖民主義鬥争中并肩作戰的戰友恩科莫,為了清洗恩科莫的政治勢力,在其家鄉展開屠殺。
然後是打擊白人,推動所謂“快速土改”,其實就是鼓勵黑人“打土豪,分田地”,結果可以想象:白人紛紛逃亡,占人口比例從5%左右一路降到今天的“可以忽略不計”。
之後,穆加貝政府又對反對黨“民主變革運動”進行各種打壓和騷擾。
這一切打壓完成之後,津巴布韋實現了所謂的“威權式增長”嗎?沒有。
政治專制并沒有給津巴布韋帶來經濟增長,而是帶來了經濟崩潰,通貨膨脹則一躍成為銀河系第一。
但在南非,勝利者卻保持了寬容的底線。
我們都知道,南非轉型,勝利者是曼德拉、非國大和黑人民衆。
1994年大選,非國大赢得了63%的選票,而前執政黨南非國民黨隻赢得了20%的選票。
事實上,選舉對于白人來說,是一個令人絕望的遊戲,因為1994年他們隻占全國人口大約14%,之後,由于出生率的差異,這個比例隻會越來越小。
所以,隻要政黨按族群劃分,白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通過“下次選舉”掰回來。
在這種情況下,勝利者的姿态就非常重要,他們是以一種“痛打落水狗”的姿态秋後算賬,還是以一種寬容的姿态給少數群體營造政治安全感,直接決定了社會裂痕會走向擴大還是彌合。
在這個問題上,曼德拉政府的做法堪稱表率。
他的做法首先是權力共享。
既然白人少數很難再通過選舉成為赢家,那麼通過制度設計給他們劃出一定的“權力保留地”就非常重要。
比如聯邦制,雖然非國大在全國層面上擁有絕對人數優勢,但由于聯邦制的安排,在個别省份,比如白人聚居度比較高的西開普省,第一次大選後南非國民黨仍然是最大黨,而祖魯人聚居的誇祖魯——納塔爾省,因卡塔黨獲得優勢地位。
又比如行政分權,在很多國家,行政權力是赢者通吃式的,比如美國,共和黨總統一旦赢得大選,那麼所有的部長職位都是共和黨總統任命,不會因為民主黨赢了一半大衆選票而把職位分一半給民主黨。
但是南非采取了比例原則,這樣,在新政府中,南非國民黨就獲得了副總統職位以及數個關鍵内閣成員的職位,從而給了他們在關鍵政策上的協商權甚至否決權。
其次是财産安全的保障。
南非白人恐懼民主轉型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擔心殺雞取卵式的财産再分配。
畢竟,南非貧富懸殊極其嚴重,擔心民衆通過民主投票來“合法搶劫”可以理解。
津巴布韋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恰恰說明了這種擔憂的合理性。
為了安撫這種恐懼,非國大接受了在憲法中寫入财産保護條款,即憲法第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