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埃及: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關燈
小
中
大
多民主國家,最根本的政治對峙不是雞蛋和高牆的對峙,而是雞蛋和雞蛋的對峙。
一半雞蛋要左轉,另一半雞蛋要右轉;一半雞蛋要民族主義,另一半雞蛋要普世主義。
在埃及的背景下,一半雞蛋要政治伊斯蘭化,另一半雞蛋要政治世俗化。
這種多元社會結構下的“諸善之争”,才是自由社會最大的困境。
裂痕動員造成的轉型困境,顯然不是埃及獨有。
在整個中東,土耳其、伊朗、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情形和埃及相似,而在也門、伊拉克這樣的地方,戰線在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展開。
如果放眼全世界,五花八門的裂痕動員就更多了,什麼黃衫軍和紅衫軍的對立、親俄派和親歐派的對立、藍營和綠營的對立、黑衣人和白衣人的對立……沖突太多,我感覺顔色都快不夠用了。
哪怕在歐美,我們都知道,也存在所謂留歐派和退歐派的對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對立、反移民和支持移民的對立,等等等等。
民主政體自我颠覆的潛質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政治動員容易暴露甚至深化裂痕,靠政府保持社會團結,把整個社會擰成一股繩子,問題不就解決了?這是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呢?在很多情形下也未必。
比如,納粹德國一度萬衆一心、同仇敵忾,但是,我們會把它當作理想的政治模式嗎?多半不會。
為什麼?因為我們珍視社會團結,但我們也珍視自由,而自由必然包含着多元性,正如麥迪遜(JamesMadison)所說,“自由之于派系,如同空氣于火……隻要人們可以自由地運用理智,就會形成不同意見。
”并不存在作為整體的人民,隻有形形色色的群體。
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有房子的人希望房價漲,沒房子的人希望房價跌,那有房子的人和沒房子的人,誰不是人民?農民希望糧價上漲,城裡人希望糧價下跌,那農民和城裡人,誰不是人民?環保人士希望關閉化工廠,化工廠工人希望繼續開工;有人相信上帝,有人相信安拉;有人熱愛中醫,有人鄙視中醫……所有這些對立陣營裡,誰不是人民?所以,隻要一個社會存在着階層之分、存在着觀念之分,就不可能存在着萬衆一心的“人民”。
一個社會的自然狀态一定是多元的、矛盾的、吵鬧的。
如果你覺得“萬衆一心”是好事,一定是因為你不是那第10,001個聲音。
現在,問題來了。
一方面,自由的社會一定是多元的、有裂痕的;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政治動員,而政治動員可能暴露社會裂痕。
這兩個現象結合起來,是否意味着民主制度天然具有自我傾覆的危險性?不幸的是,确實如此。
這就是為什麼曆史上的民主常常非常脆弱。
德國魏瑪共和國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極左和極右的社會裂痕;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滅亡,同樣是因為左右之争;土耳其曆史上的數次民主崩潰,都是因為“政治伊斯蘭派”和“政治世俗派”之間的鬥争。
埃及的民主崩潰,則是類似悲劇的又一次重演。
我們觀察曆史,不得不承認,民主制度是脆弱的,而且它常常是亡于内爆,也就是被社會内部的撕裂傾覆。
但是,這是否意味着民主必然摧毀它自身?當然也未必。
至少就過去100多年而言,我們的确看到,相當一批民主國家走向了政體穩固,并且,總體而言,民主的國家經濟也相對發達。
那麼,為什麼有時候民主政體會被“裂痕動員”颠覆,而另一些時候能夠突破“裂痕動員”的詛咒?這個問題,下一次課我們繼續探讨。
在這一次課,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對于民主轉型,推翻威權政府隻是民主革命的上半場,克服社會撕裂則是民主轉型的下半場。
對于很多國家,下半場比上半場還要艱難。
這或許是因為,推翻威權政府隻需要推翻一個統治集團,而克服社會撕裂則需要所有陣營同時保持克制。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場隻有起點但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每一代人接過接力棒時,都需要以其勇氣但尤其是以其寬容,重新證明自己能夠承受自由的重負。
一半雞蛋要左轉,另一半雞蛋要右轉;一半雞蛋要民族主義,另一半雞蛋要普世主義。
在埃及的背景下,一半雞蛋要政治伊斯蘭化,另一半雞蛋要政治世俗化。
這種多元社會結構下的“諸善之争”,才是自由社會最大的困境。
裂痕動員造成的轉型困境,顯然不是埃及獨有。
在整個中東,土耳其、伊朗、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情形和埃及相似,而在也門、伊拉克這樣的地方,戰線在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展開。
如果放眼全世界,五花八門的裂痕動員就更多了,什麼黃衫軍和紅衫軍的對立、親俄派和親歐派的對立、藍營和綠營的對立、黑衣人和白衣人的對立……沖突太多,我感覺顔色都快不夠用了。
哪怕在歐美,我們都知道,也存在所謂留歐派和退歐派的對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對立、反移民和支持移民的對立,等等等等。
民主政體自我颠覆的潛質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政治動員容易暴露甚至深化裂痕,靠政府保持社會團結,把整個社會擰成一股繩子,問題不就解決了?這是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呢?在很多情形下也未必。
比如,納粹德國一度萬衆一心、同仇敵忾,但是,我們會把它當作理想的政治模式嗎?多半不會。
為什麼?因為我們珍視社會團結,但我們也珍視自由,而自由必然包含着多元性,正如麥迪遜(JamesMadison)所說,“自由之于派系,如同空氣于火……隻要人們可以自由地運用理智,就會形成不同意見。
”并不存在作為整體的人民,隻有形形色色的群體。
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有房子的人希望房價漲,沒房子的人希望房價跌,那有房子的人和沒房子的人,誰不是人民?農民希望糧價上漲,城裡人希望糧價下跌,那農民和城裡人,誰不是人民?環保人士希望關閉化工廠,化工廠工人希望繼續開工;有人相信上帝,有人相信安拉;有人熱愛中醫,有人鄙視中醫……所有這些對立陣營裡,誰不是人民?所以,隻要一個社會存在着階層之分、存在着觀念之分,就不可能存在着萬衆一心的“人民”。
一個社會的自然狀态一定是多元的、矛盾的、吵鬧的。
如果你覺得“萬衆一心”是好事,一定是因為你不是那第10,001個聲音。
現在,問題來了。
一方面,自由的社會一定是多元的、有裂痕的;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政治動員,而政治動員可能暴露社會裂痕。
這兩個現象結合起來,是否意味着民主制度天然具有自我傾覆的危險性?不幸的是,确實如此。
這就是為什麼曆史上的民主常常非常脆弱。
德國魏瑪共和國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極左和極右的社會裂痕;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滅亡,同樣是因為左右之争;土耳其曆史上的數次民主崩潰,都是因為“政治伊斯蘭派”和“政治世俗派”之間的鬥争。
埃及的民主崩潰,則是類似悲劇的又一次重演。
我們觀察曆史,不得不承認,民主制度是脆弱的,而且它常常是亡于内爆,也就是被社會内部的撕裂傾覆。
但是,這是否意味着民主必然摧毀它自身?當然也未必。
至少就過去100多年而言,我們的确看到,相當一批民主國家走向了政體穩固,并且,總體而言,民主的國家經濟也相對發達。
那麼,為什麼有時候民主政體會被“裂痕動員”颠覆,而另一些時候能夠突破“裂痕動員”的詛咒?這個問題,下一次課我們繼續探讨。
在這一次課,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對于民主轉型,推翻威權政府隻是民主革命的上半場,克服社會撕裂則是民主轉型的下半場。
對于很多國家,下半場比上半場還要艱難。
這或許是因為,推翻威權政府隻需要推翻一個統治集團,而克服社會撕裂則需要所有陣營同時保持克制。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場隻有起點但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每一代人接過接力棒時,都需要以其勇氣但尤其是以其寬容,重新證明自己能夠承受自由的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