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埃及: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關燈
小
中
大
中,這種多元性可能反而會變得清晰,甚至可能強化,而當社會撕裂到達一個水火不容的程度,民主就走向崩潰。
這正是2013年埃及所發生的事情。
在不同的國家,社會裂痕的分界線有所不同,有的是所謂左右之争,有的是民族之争,有的是地區之争。
在埃及,這個裂痕沿着宗教的政治角色展開。
我們知道,埃及是個穆斯林國家,90%的人口都是穆斯林,所以矛盾的焦點并不是是否應該信奉伊斯蘭教本身,而是伊斯蘭教在政治當中的位置。
根據人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埃及社會大體可以分為“政治伊斯蘭派”和“政治世俗派”。
顧名思義,“政治伊斯蘭派”強調政治與宗教的結合,更加保守,而“政治世俗派”更強調政教分離,更加世俗化。
在現代埃及,正如在許多其他的阿拉伯國家,一直存在着“政治伊斯蘭派”和“政治世俗派”的鬥争。
不過,幾十年來,“政治伊斯蘭派”一直處于下風,因為政權一直被軍方的強硬世俗派把持,從納賽爾到薩達特再到穆巴拉克時代一直如此。
一個标志就是穆兄會,一個相對保守的穆斯林組織,長期處于“半地下”狀态。
在埃及現代史上,它幾度試圖登上政壇,每次都被軍方打回去,隻能在非政治的領域——比如教育、社區服務等領域展開活動。
但是,2011年革命之後,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了,這股長期被壓制的政治力量被釋放出來了。
2012年埃及展開選舉時,其他政治力量根本來不及組織起來,隻有穆兄會是一個現成的全國性組織,一夜之間,它就完成了政治化過程,成立了自己的政黨,推出了自己的候選人,也就是穆爾西。
于是,通過選舉,穆兄會的力量一口氣成了議會多數、制憲會議多數,最後拿下了總統選舉。
對于“政治伊斯蘭派”來說,被壓抑了幾十年之後,他們終于從地下走到地上,揚眉吐氣了。
但是,在裂痕的另一邊,“政治世俗派”卻覺得,是他們的廣場鬥争推翻了穆巴拉克的獨裁,現在,革命成果居然被穆兄會給竊取了,宗教勢力成了“上山摘桃子”的人。
于是,有了2012年到2013年長達一年的政治對峙。
無論是街頭,還是議會,“政治伊斯蘭派”和“政治世俗派”的對抗愈演愈烈。
從穆爾西的角度來說,他通過公正自由的選舉上台,當然有權決定國家前進的方向,于是他在政府部門安插了很多穆兄會的成員,推動制定新憲法,在遇到巨大阻力時,宣布制憲會議不受憲法法院裁決影響。
從“政治世俗派”的角度來說,他們擔心埃及的世俗政治傳統被推翻,擔心埃及會像伊朗、沙特那樣政教合一化,因此,對于穆爾西的一舉一動,他們都從這個有色眼鏡出發去诠釋。
哪怕穆爾西在很多方面其實已經做出了妥協,他們也不依不饒,開始是推動軍隊、解散下議院,後來是退出制憲會議,最後是堅持要剛上台不到一年的穆爾西下台。
某種意義上,穆爾西做了什麼已經不重要,“當選”就是他的原罪,他隻有下台才能“謝罪”。
在這個對峙過程中,軍方是那個打破平衡的力量。
不過,埃及軍隊從來不是一個中立的力量,它顯然是“拉偏架”的,因為長期以來,軍隊是埃及政治世俗化的中流砥柱。
2011年革命推翻了穆巴拉克政府,但是并沒有推翻他手下的軍隊,所以有人說,革命隻是吹走了埃及政治的表層紋理,從來沒有動搖過所謂的“deepstate”(就是所謂的“深層國家”),而這個deepstate的代表就是軍方。
起初,軍方“拉偏架”還比較含蓄,比如通過法院去解散穆兄會掌控的議院,但是,當街頭對抗愈演愈烈,它就有了發動政變的最好借口。
于是,就有了2013年7月的政變。
因此,縱觀埃及短暫的民主曆程,我們發現,所謂軍民對抗的背後,是社會本身的裂痕。
我們常常聽說一句話,當雞蛋和高牆對峙的時候,要站在雞蛋的一方,因為雞蛋是弱者,對不對?但問題是,在很
這正是2013年埃及所發生的事情。
在不同的國家,社會裂痕的分界線有所不同,有的是所謂左右之争,有的是民族之争,有的是地區之争。
在埃及,這個裂痕沿着宗教的政治角色展開。
我們知道,埃及是個穆斯林國家,90%的人口都是穆斯林,所以矛盾的焦點并不是是否應該信奉伊斯蘭教本身,而是伊斯蘭教在政治當中的位置。
根據人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埃及社會大體可以分為“政治伊斯蘭派”和“政治世俗派”。
顧名思義,“政治伊斯蘭派”強調政治與宗教的結合,更加保守,而“政治世俗派”更強調政教分離,更加世俗化。
在現代埃及,正如在許多其他的阿拉伯國家,一直存在着“政治伊斯蘭派”和“政治世俗派”的鬥争。
不過,幾十年來,“政治伊斯蘭派”一直處于下風,因為政權一直被軍方的強硬世俗派把持,從納賽爾到薩達特再到穆巴拉克時代一直如此。
一個标志就是穆兄會,一個相對保守的穆斯林組織,長期處于“半地下”狀态。
在埃及現代史上,它幾度試圖登上政壇,每次都被軍方打回去,隻能在非政治的領域——比如教育、社區服務等領域展開活動。
但是,2011年革命之後,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了,這股長期被壓制的政治力量被釋放出來了。
2012年埃及展開選舉時,其他政治力量根本來不及組織起來,隻有穆兄會是一個現成的全國性組織,一夜之間,它就完成了政治化過程,成立了自己的政黨,推出了自己的候選人,也就是穆爾西。
于是,通過選舉,穆兄會的力量一口氣成了議會多數、制憲會議多數,最後拿下了總統選舉。
對于“政治伊斯蘭派”來說,被壓抑了幾十年之後,他們終于從地下走到地上,揚眉吐氣了。
但是,在裂痕的另一邊,“政治世俗派”卻覺得,是他們的廣場鬥争推翻了穆巴拉克的獨裁,現在,革命成果居然被穆兄會給竊取了,宗教勢力成了“上山摘桃子”的人。
于是,有了2012年到2013年長達一年的政治對峙。
無論是街頭,還是議會,“政治伊斯蘭派”和“政治世俗派”的對抗愈演愈烈。
從穆爾西的角度來說,他通過公正自由的選舉上台,當然有權決定國家前進的方向,于是他在政府部門安插了很多穆兄會的成員,推動制定新憲法,在遇到巨大阻力時,宣布制憲會議不受憲法法院裁決影響。
從“政治世俗派”的角度來說,他們擔心埃及的世俗政治傳統被推翻,擔心埃及會像伊朗、沙特那樣政教合一化,因此,對于穆爾西的一舉一動,他們都從這個有色眼鏡出發去诠釋。
哪怕穆爾西在很多方面其實已經做出了妥協,他們也不依不饒,開始是推動軍隊、解散下議院,後來是退出制憲會議,最後是堅持要剛上台不到一年的穆爾西下台。
某種意義上,穆爾西做了什麼已經不重要,“當選”就是他的原罪,他隻有下台才能“謝罪”。
在這個對峙過程中,軍方是那個打破平衡的力量。
不過,埃及軍隊從來不是一個中立的力量,它顯然是“拉偏架”的,因為長期以來,軍隊是埃及政治世俗化的中流砥柱。
2011年革命推翻了穆巴拉克政府,但是并沒有推翻他手下的軍隊,所以有人說,革命隻是吹走了埃及政治的表層紋理,從來沒有動搖過所謂的“deepstate”(就是所謂的“深層國家”),而這個deepstate的代表就是軍方。
起初,軍方“拉偏架”還比較含蓄,比如通過法院去解散穆兄會掌控的議院,但是,當街頭對抗愈演愈烈,它就有了發動政變的最好借口。
于是,就有了2013年7月的政變。
因此,縱觀埃及短暫的民主曆程,我們發現,所謂軍民對抗的背後,是社會本身的裂痕。
我們常常聽說一句話,當雞蛋和高牆對峙的時候,要站在雞蛋的一方,因為雞蛋是弱者,對不對?但問題是,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