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埃及: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關燈
小
中
大
“阿拉伯之春”,大家應該都知道。
2011年初,突尼斯小販布阿齊齊的死像一根火柴,點燃了一場席卷整個阿拉伯地區的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阿拉伯之春”。
在這場風暴中,阿拉伯地區的威權政府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先是突尼斯的本·阿裡政權倒台,然後是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權,然後是利比亞的卡紮菲,然後是也門危機、叙利亞危機,等等,連沙特阿拉伯這種常年昏昏欲睡的國家,街頭也一度湧現出很多抗議民衆。
一開始,無數人感到歡欣鼓舞。
畢竟,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了全球,卻遲遲沒有觸及阿拉伯地區,以至比較政治學界存在着一種“阿拉伯地區例外論”——注意,是“阿拉伯地區例外論”,不是“伊斯蘭地區例外論”。
為什麼呢?因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不僅僅是阿拉伯地區,還有印尼、印度的相當一部分人口、土耳其、南歐部分地區、中亞各國等,而這些國家中有一些也進入了民主化浪潮。
“阿拉伯地區例外論”認為,由于阿拉伯地區的石油經濟,它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加上對伊斯蘭教的保守主義诠釋等因素,阿拉伯地區走向民主的可能性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伊斯蘭文明的其他地區。
但是,“阿拉伯之春”猝不及防地出現了,一個個看起來堅不可摧的威權政體居然倒塌了。
穆巴拉克在位已經30年,本·阿裡在位25年,卡紮菲在位42年,但是,一個小販之死就喚醒了民衆,人們發現,原來這些鐵腕強人不過是“紙老虎”,大多不堪一擊、在抗議聲中丢盔棄甲。
所以,一些人認為,原來阿拉伯地區也并不是什麼例外,隻不過解凍得比較晚而已。
威權倒台≠民主轉型 顯然,今天回頭看,這種看法過于樂觀。
雖然第三波民主化在所有地區都充滿了挑戰,但是像阿拉伯地區這樣幾乎可以說是全軍覆沒的,卻是絕無僅有。
為什麼說“幾乎全軍覆沒”?我們看一看阿拉伯各國的政治現狀即知:在埃及,短暫的民主實驗之後很快發生政變,新的軍人政體甚至比穆巴拉克時代更加高壓;在利比亞,卡紮菲倒台後,出現了多個政府,陷入内戰;在也門,陷入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内戰,成為伊朗和沙特兩個地區性大國的代理戰場;在叙利亞,根本沒有來得及轉型,就陷入一團亂麻的内戰……唯一的例外是突尼斯,在最初幾年的掙紮之後,它的民主政體終于站穩了腳跟,但它的治理績效也乏善可陳。
所以,縱觀整個阿拉伯地區,短短十年,“阿拉伯之春”已經變成了不折不扣的“阿拉伯之冬”。
看來,正如人們對“阿拉伯之春”的出現沒有心理準備,它流星般的墜落同樣令人錯愕。
為什麼會錯愕?或許是因為,在當代世界,人們傾向于直接把威權倒台等同于民主轉型,把民衆反叛等同于民主革命。
這是一個常見的認知陷阱。
當我們看到一個專制政府被推翻,我們往往直接假定之後會是民主崛起。
但是,曆史告訴我們,一個威權政府的倒台更普遍和常見的後果是另一個威權體制的建立,甚至是無政府狀态或者戰亂的出現,沒有什麼理由認為專制倒台之後會自然而然地出現民主政體。
曆史上的王朝更替當然是這樣,現代社會也常常如此。
清王朝垮台之後,建立的不是民主政體,而是出現了軍閥混戰;伊朗1979年革命,巴列維王朝倒台後,出現的也不是自由式民主,而是神權政治;1989年蘇聯撤出阿富汗,最後迎來的更不是自由式民主,而是塔利班政權……從這個角度來看,“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并不是什麼意外,它隻是又重複了一遍常見的曆史而已。
娜拉出走之後,未必就獲得了解放,很有可能她隻是進入了一個更不幸的婚姻而已。
埃及短暫的轉型實驗 問題是:何以如此?既然威權政府已經被推翻,為什麼民主轉型會如此之難?原因當然很多,各國的轉型困境也未必相同。
今天,我們來分析一個常見困境,我把它叫作“裂痕動員”。
關
2011年初,突尼斯小販布阿齊齊的死像一根火柴,點燃了一場席卷整個阿拉伯地區的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阿拉伯之春”。
在這場風暴中,阿拉伯地區的威權政府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先是突尼斯的本·阿裡政權倒台,然後是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權,然後是利比亞的卡紮菲,然後是也門危機、叙利亞危機,等等,連沙特阿拉伯這種常年昏昏欲睡的國家,街頭也一度湧現出很多抗議民衆。
一開始,無數人感到歡欣鼓舞。
畢竟,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了全球,卻遲遲沒有觸及阿拉伯地區,以至比較政治學界存在着一種“阿拉伯地區例外論”——注意,是“阿拉伯地區例外論”,不是“伊斯蘭地區例外論”。
為什麼呢?因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不僅僅是阿拉伯地區,還有印尼、印度的相當一部分人口、土耳其、南歐部分地區、中亞各國等,而這些國家中有一些也進入了民主化浪潮。
“阿拉伯地區例外論”認為,由于阿拉伯地區的石油經濟,它特殊的地緣政治環境,加上對伊斯蘭教的保守主義诠釋等因素,阿拉伯地區走向民主的可能性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伊斯蘭文明的其他地區。
但是,“阿拉伯之春”猝不及防地出現了,一個個看起來堅不可摧的威權政體居然倒塌了。
穆巴拉克在位已經30年,本·阿裡在位25年,卡紮菲在位42年,但是,一個小販之死就喚醒了民衆,人們發現,原來這些鐵腕強人不過是“紙老虎”,大多不堪一擊、在抗議聲中丢盔棄甲。
所以,一些人認為,原來阿拉伯地區也并不是什麼例外,隻不過解凍得比較晚而已。
威權倒台≠民主轉型 顯然,今天回頭看,這種看法過于樂觀。
雖然第三波民主化在所有地區都充滿了挑戰,但是像阿拉伯地區這樣幾乎可以說是全軍覆沒的,卻是絕無僅有。
為什麼說“幾乎全軍覆沒”?我們看一看阿拉伯各國的政治現狀即知:在埃及,短暫的民主實驗之後很快發生政變,新的軍人政體甚至比穆巴拉克時代更加高壓;在利比亞,卡紮菲倒台後,出現了多個政府,陷入内戰;在也門,陷入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内戰,成為伊朗和沙特兩個地區性大國的代理戰場;在叙利亞,根本沒有來得及轉型,就陷入一團亂麻的内戰……唯一的例外是突尼斯,在最初幾年的掙紮之後,它的民主政體終于站穩了腳跟,但它的治理績效也乏善可陳。
所以,縱觀整個阿拉伯地區,短短十年,“阿拉伯之春”已經變成了不折不扣的“阿拉伯之冬”。
看來,正如人們對“阿拉伯之春”的出現沒有心理準備,它流星般的墜落同樣令人錯愕。
為什麼會錯愕?或許是因為,在當代世界,人們傾向于直接把威權倒台等同于民主轉型,把民衆反叛等同于民主革命。
這是一個常見的認知陷阱。
當我們看到一個專制政府被推翻,我們往往直接假定之後會是民主崛起。
但是,曆史告訴我們,一個威權政府的倒台更普遍和常見的後果是另一個威權體制的建立,甚至是無政府狀态或者戰亂的出現,沒有什麼理由認為專制倒台之後會自然而然地出現民主政體。
曆史上的王朝更替當然是這樣,現代社會也常常如此。
清王朝垮台之後,建立的不是民主政體,而是出現了軍閥混戰;伊朗1979年革命,巴列維王朝倒台後,出現的也不是自由式民主,而是神權政治;1989年蘇聯撤出阿富汗,最後迎來的更不是自由式民主,而是塔利班政權……從這個角度來看,“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并不是什麼意外,它隻是又重複了一遍常見的曆史而已。
娜拉出走之後,未必就獲得了解放,很有可能她隻是進入了一個更不幸的婚姻而已。
埃及短暫的轉型實驗 問題是:何以如此?既然威權政府已經被推翻,為什麼民主轉型會如此之難?原因當然很多,各國的轉型困境也未必相同。
今天,我們來分析一個常見困境,我把它叫作“裂痕動員”。
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