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曆史終結論”的終結?(2)
關燈
小
中
大
家,大多數人都認為民主是一種很重要的價值。
可能有朋友會說,各個國家的民衆都認同民主,但是大家對民主的理解不一樣,土耳其人、伊拉克人、盧旺達人想要的民主,未必是英國人、德國人或者美國人想要的民主,不是選舉民主、競争民主、程序民主,而更可能是績效民主,是政府解決民衆就業、是安全、是水電供應。
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缺乏實證依據,因為觀念調查顯示,世界各地的絕大多數民衆并沒有把“程序性民主”和“績效性民主”對立起來,他們這兩種東西都想要,并不是說想要這個就不想要那個。
事實上,如果一定要做個比較,大部分新興民主國家的民衆,對民主的理解更多的是程序性的,而不是績效性的。
在世界觀念調查2010—2014年的問卷中,也就是最新一輪公布的問卷中,有一組問題的設計恰恰用來檢測人們對民主的理解,這組問題是這樣的:“很多事物都是令人向往的,但不是所有這些事物都是民主的本質特征。
針對下述事物,請告訴我你認為它對于民主來說有多重要。
”然後問卷分别詢問了人們對民主的不同理解,其中包括對民主的程序性理解,也包括對民主的績效性理解。
時間關系,我不可能詳述問卷的内容和答案分布,但是這個調查中反映出來的結論是,對于新興民主國家,盡管民衆對民主的“程序性理解”和“績效性理解”都高度認可,但是在其中多數,民衆認同“程序性理解”的比例仍然清晰而顯著地高于“績效性理解”。
可以說,程序性民主觀念,已經不僅僅是發達國家的獨特觀念,而是一種在諸多發展中國家也深入人心的大衆觀念。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
績效是績效,程序是程序,二者未必是一碼事,就像我們會把文景之治或者貞觀之治稱為開明皇權時代,但不會說它們是民主時代。
所以,第三波轉型浪潮的動力來自哪兒?歸根結底,來自觀念的變遷。
過去兩三百年,啟蒙運動所創造的“主權在民”觀念,像一匹巨大的馬,把世界從走了幾千年的既有道路上拽出來,往另一個方向拉去。
起先可能舉步維艱,因為任何新制度的啟動都非常艱難,所以第一波、第二波民主化都更加緩慢、更加颠簸,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随着觀念傳播的加速,尤其是随着早發民主國家的民主穩固,這匹馬越跑越快,最終出現了壯觀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人心之變”不但是理解制度變遷的一把鑰匙,也是理解制度沉澱的入口。
當政體缺乏觀念的支撐,它就像是空中樓閣,很容易倒塌。
比如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哪有什麼支撐民主運行的文化土壤?上面或許有孫中山、宋教仁在為民主而鬥争,下面卻是趙太爺和阿Q們的等級世界,因此辛亥革命脫軌成軍閥混戰一點都不奇怪。
但是,當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它往往為民主的存活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甚至,哪怕在經濟水平、國際秩序或者技術變遷都存在着不足時,它也可能作為一個代償性的力量在支撐民主的運轉。
1789年美國建立第一個現代“準民主政體”時,經濟水平可能還不如今天的肯尼亞;印度在1947年建立民主政體時,哪有什麼中産階級?但是,在某些情境下,觀念的“頑固”可以彌補經濟社會條件的“赤字”,進而助推民主的落地生根。
尤其是在今天這個時代,與曆史上的第一波、第二波轉型時期相比,滋養民主觀念的經濟、社會和國際條件更加豐富。
經濟發展讓權利不再奢侈,技術讓觀念傳播更加高效,城市化讓社會動員成本降低,而中産階級往往成為政治動蕩的緩沖劑。
在這些因素的加持下,現代人越來越相信政治道義與社會自主性相聯系,民主話語越來越成為政治合法性話語的“缺省設置”。
毫無疑問,在許多國家,人們的耐心尚未匹配其願望,民主的“技藝”抵達不了其決心,理想主義激情常常淹沒現實主義策略,因此出現了廣泛的民主衰退現象。
但是,那種對“制度化的承認”之渴望會被一時一地的政治潮流終結嗎?盡管曆史的風向永遠在變化,對此我還是感到懷疑。
可能有朋友會說,各個國家的民衆都認同民主,但是大家對民主的理解不一樣,土耳其人、伊拉克人、盧旺達人想要的民主,未必是英國人、德國人或者美國人想要的民主,不是選舉民主、競争民主、程序民主,而更可能是績效民主,是政府解決民衆就業、是安全、是水電供應。
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缺乏實證依據,因為觀念調查顯示,世界各地的絕大多數民衆并沒有把“程序性民主”和“績效性民主”對立起來,他們這兩種東西都想要,并不是說想要這個就不想要那個。
事實上,如果一定要做個比較,大部分新興民主國家的民衆,對民主的理解更多的是程序性的,而不是績效性的。
在世界觀念調查2010—2014年的問卷中,也就是最新一輪公布的問卷中,有一組問題的設計恰恰用來檢測人們對民主的理解,這組問題是這樣的:“很多事物都是令人向往的,但不是所有這些事物都是民主的本質特征。
針對下述事物,請告訴我你認為它對于民主來說有多重要。
”然後問卷分别詢問了人們對民主的不同理解,其中包括對民主的程序性理解,也包括對民主的績效性理解。
時間關系,我不可能詳述問卷的内容和答案分布,但是這個調查中反映出來的結論是,對于新興民主國家,盡管民衆對民主的“程序性理解”和“績效性理解”都高度認可,但是在其中多數,民衆認同“程序性理解”的比例仍然清晰而顯著地高于“績效性理解”。
可以說,程序性民主觀念,已經不僅僅是發達國家的獨特觀念,而是一種在諸多發展中國家也深入人心的大衆觀念。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
績效是績效,程序是程序,二者未必是一碼事,就像我們會把文景之治或者貞觀之治稱為開明皇權時代,但不會說它們是民主時代。
所以,第三波轉型浪潮的動力來自哪兒?歸根結底,來自觀念的變遷。
過去兩三百年,啟蒙運動所創造的“主權在民”觀念,像一匹巨大的馬,把世界從走了幾千年的既有道路上拽出來,往另一個方向拉去。
起先可能舉步維艱,因為任何新制度的啟動都非常艱難,所以第一波、第二波民主化都更加緩慢、更加颠簸,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随着觀念傳播的加速,尤其是随着早發民主國家的民主穩固,這匹馬越跑越快,最終出現了壯觀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人心之變”不但是理解制度變遷的一把鑰匙,也是理解制度沉澱的入口。
當政體缺乏觀念的支撐,它就像是空中樓閣,很容易倒塌。
比如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哪有什麼支撐民主運行的文化土壤?上面或許有孫中山、宋教仁在為民主而鬥争,下面卻是趙太爺和阿Q們的等級世界,因此辛亥革命脫軌成軍閥混戰一點都不奇怪。
但是,當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它往往為民主的存活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甚至,哪怕在經濟水平、國際秩序或者技術變遷都存在着不足時,它也可能作為一個代償性的力量在支撐民主的運轉。
1789年美國建立第一個現代“準民主政體”時,經濟水平可能還不如今天的肯尼亞;印度在1947年建立民主政體時,哪有什麼中産階級?但是,在某些情境下,觀念的“頑固”可以彌補經濟社會條件的“赤字”,進而助推民主的落地生根。
尤其是在今天這個時代,與曆史上的第一波、第二波轉型時期相比,滋養民主觀念的經濟、社會和國際條件更加豐富。
經濟發展讓權利不再奢侈,技術讓觀念傳播更加高效,城市化讓社會動員成本降低,而中産階級往往成為政治動蕩的緩沖劑。
在這些因素的加持下,現代人越來越相信政治道義與社會自主性相聯系,民主話語越來越成為政治合法性話語的“缺省設置”。
毫無疑問,在許多國家,人們的耐心尚未匹配其願望,民主的“技藝”抵達不了其決心,理想主義激情常常淹沒現實主義策略,因此出現了廣泛的民主衰退現象。
但是,那種對“制度化的承認”之渴望會被一時一地的政治潮流終結嗎?盡管曆史的風向永遠在變化,對此我還是感到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