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曆史終結論”的終結?(2)
關燈
小
中
大
一步下降到13%。
對于我們比較政治學者來說,不但“發生了什麼”值得研究,“沒有發生什麼”也值得研究,甚至有時候,“沒有發生”的事情比“發生”的事情更重要。
民主韌性的第三個表現,或許可以被稱為“民主反彈現象”。
就是我剛才提到的,盡管不少國家存在着民主崩潰現象,但是它們中很多在民主崩潰後重新民主化。
這也是曆史上少見的。
曆史上,一旦民主崩潰發生,篡權者往往是賴在台上不走,就算其中的相對開明者最終決定還政于民,也往往是磨磨蹭蹭、拖泥帶水,比如智利的皮諾切特,1973年發動政變,到1989年才還政于民,中間是16年;巴西1964年發生政變,到1985年才回歸民主,中間是21年。
但是在新的民主化浪潮中,越來越多的民主崩潰都指向較為快速的民主反彈。
比如馬裡2012年政變,2013年民主回歸;洪都拉斯2009年政變,當年就重新組織選舉。
用學者伯米歐(NancyBermeo)的話來說,在21世紀,連政變都常常成了所謂“約定式政變”,也就是一邊政變一邊承諾将重新引入民主選舉,顯示了政治合法性觀念的轉變。
因為上述三個現象的存在,“民主衰退”這個說法也受到一些學者的異議。
有學者指出,從民主政體的數量而言,21世紀以來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這一點,無論用哪個政體評估數據庫來衡量,結論類似。
民主政體數量的變化曲線,隻是從一條顯著上升的曲線,變成了一條比較平的線,但是并沒有出現明顯的下滑趨勢。
還有學者認為,一些人之所以認為出現了顯著的民主衰退,是因為他們之前把一些根本沒有民主化、隻進行了一些“民主化妝術”的國家當作了民主化國家,甚至有時候直接把威權崩潰當作了民主轉型——這就像一個人穿上了高跟鞋,我們就說他長高了,當他脫去高跟鞋,我們又說他變矮了,而事實是,他從來沒有真正地長高過,又談何“身高倒退”?根據這類學者的觀點,對于描述當代的轉型狀态,比民主衰退更合适的說法,可能是“民主拉鋸”——轉型從擴張期進入了平台期,從吸收期進入了消化期。
民主韌性從何而來? 一個顯然的問題是,為什麼當代民主會展示出這種韌性?曆史上的民主化成果往往很快被傾覆,那麼當代的民主化過程為什麼“水花”更小、更具有頑強的沉澱性和反彈力? 原因當然很多。
經濟發展是一個原因。
當代的經濟水平和曆史相比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當一個社會僧多粥少的時候,權力格局的變動顯然更可能引發巨大的動蕩,十個人分一碗粥,很容易你死我活,但是如果經濟發展了,十個人分五碗粥、六碗粥、八碗粥,大家就更容易心平氣和了。
國際格局是另一個原因。
我們之前讨論過,“二戰”後尤其是冷戰後,全球進入了一個自由主義處于優勢地位的時代,而這個罕見的國際格局對于第三波轉型浪潮也是一個根本性的因素。
除此之外,還有技術發展的原因。
互聯網、社交媒體的興起,大大降低了社會動員的成本,以前你用雞毛信鬧革命,信還沒送到,人可能就先被殺了,現在你發個twitter、發個facebook,可能立刻萬衆響應。
所以,在當代,有各種經濟的、國際秩序的、技術發展的原因在支撐民主的韌性。
但是今天,我想格外強調一個因素——觀念的因素。
一定的制度能夠得以存活,往往需要一定的觀念去支撐。
當代世界民主的制度韌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代世界各國人民在觀念上更認同民主。
在2014年的世界觀念調查當中,有一個問題是:“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對你來說有多重要?”答案從1到10分布,數值越大就意味着越重要,如果我們把分布在7—10的回答歸納為“很重要”,那麼美國人回答“很重要”的比例是78%,德國是88%,阿根廷是85%,土耳其是88%,伊拉克有77%,連盧旺達都有73%,其他國家也大同小異。
所以,非常清晰的是,在當代幾乎所有國家,而不僅僅是發達國
對于我們比較政治學者來說,不但“發生了什麼”值得研究,“沒有發生什麼”也值得研究,甚至有時候,“沒有發生”的事情比“發生”的事情更重要。
民主韌性的第三個表現,或許可以被稱為“民主反彈現象”。
就是我剛才提到的,盡管不少國家存在着民主崩潰現象,但是它們中很多在民主崩潰後重新民主化。
這也是曆史上少見的。
曆史上,一旦民主崩潰發生,篡權者往往是賴在台上不走,就算其中的相對開明者最終決定還政于民,也往往是磨磨蹭蹭、拖泥帶水,比如智利的皮諾切特,1973年發動政變,到1989年才還政于民,中間是16年;巴西1964年發生政變,到1985年才回歸民主,中間是21年。
但是在新的民主化浪潮中,越來越多的民主崩潰都指向較為快速的民主反彈。
比如馬裡2012年政變,2013年民主回歸;洪都拉斯2009年政變,當年就重新組織選舉。
用學者伯米歐(NancyBermeo)的話來說,在21世紀,連政變都常常成了所謂“約定式政變”,也就是一邊政變一邊承諾将重新引入民主選舉,顯示了政治合法性觀念的轉變。
因為上述三個現象的存在,“民主衰退”這個說法也受到一些學者的異議。
有學者指出,從民主政體的數量而言,21世紀以來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這一點,無論用哪個政體評估數據庫來衡量,結論類似。
民主政體數量的變化曲線,隻是從一條顯著上升的曲線,變成了一條比較平的線,但是并沒有出現明顯的下滑趨勢。
還有學者認為,一些人之所以認為出現了顯著的民主衰退,是因為他們之前把一些根本沒有民主化、隻進行了一些“民主化妝術”的國家當作了民主化國家,甚至有時候直接把威權崩潰當作了民主轉型——這就像一個人穿上了高跟鞋,我們就說他長高了,當他脫去高跟鞋,我們又說他變矮了,而事實是,他從來沒有真正地長高過,又談何“身高倒退”?根據這類學者的觀點,對于描述當代的轉型狀态,比民主衰退更合适的說法,可能是“民主拉鋸”——轉型從擴張期進入了平台期,從吸收期進入了消化期。
民主韌性從何而來? 一個顯然的問題是,為什麼當代民主會展示出這種韌性?曆史上的民主化成果往往很快被傾覆,那麼當代的民主化過程為什麼“水花”更小、更具有頑強的沉澱性和反彈力? 原因當然很多。
經濟發展是一個原因。
當代的經濟水平和曆史相比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當一個社會僧多粥少的時候,權力格局的變動顯然更可能引發巨大的動蕩,十個人分一碗粥,很容易你死我活,但是如果經濟發展了,十個人分五碗粥、六碗粥、八碗粥,大家就更容易心平氣和了。
國際格局是另一個原因。
我們之前讨論過,“二戰”後尤其是冷戰後,全球進入了一個自由主義處于優勢地位的時代,而這個罕見的國際格局對于第三波轉型浪潮也是一個根本性的因素。
除此之外,還有技術發展的原因。
互聯網、社交媒體的興起,大大降低了社會動員的成本,以前你用雞毛信鬧革命,信還沒送到,人可能就先被殺了,現在你發個twitter、發個facebook,可能立刻萬衆響應。
所以,在當代,有各種經濟的、國際秩序的、技術發展的原因在支撐民主的韌性。
但是今天,我想格外強調一個因素——觀念的因素。
一定的制度能夠得以存活,往往需要一定的觀念去支撐。
當代世界民主的制度韌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代世界各國人民在觀念上更認同民主。
在2014年的世界觀念調查當中,有一個問題是:“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對你來說有多重要?”答案從1到10分布,數值越大就意味着越重要,如果我們把分布在7—10的回答歸納為“很重要”,那麼美國人回答“很重要”的比例是78%,德國是88%,阿根廷是85%,土耳其是88%,伊拉克有77%,連盧旺達都有73%,其他國家也大同小異。
所以,非常清晰的是,在當代幾乎所有國家,而不僅僅是發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