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曆史終結論”的終結?(2)
關燈
小
中
大
次民主轉型也是相當平靜;和日本曆史上脫軌的民主化道路相比,東亞地區80年代的民主轉型也算是和平過渡;相比美國的獨立戰争和内戰,巴西、智利、阿根廷等拉美國家80年代的轉型都沒有引發戰争……當然,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也有戰火,像伊拉克、阿富汗的戰火,這些我們後面的課程還會再講到,但是,經曆戰火的畢竟是少數,而且基本上都是内戰或地區性戰争,其殺傷力波及範圍有限。
所以,站在曆史的長河上空往下俯瞰,與曆史上的政治轉型相比,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動蕩程度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如果和曆史上的各種威權轉型或改朝換代相比,就更是如此了。
我們之前的課講到,蘇哈托1965年開啟他的獨裁統治,代價是50萬人的生命;柬埔寨的紅色高棉1975年上台,帶來200萬人的死亡;沙皇倒台後的蘇聯内戰,至少150萬人死亡,如果加上後面的饑荒、疾病而死的人數,則可能高達800萬人。
我們中國曆史上改朝換代的生命代價就更不用說了,什麼黃巢起義、張獻忠起義,那真的是血流成河。
第二,就轉型成果而言,與曆史相比,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呈現出相當程度的“民主沉澱”現象。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第一波、第二波民主化浪潮退潮之後,真正留下來的民主成果很有限,許多重大的轉型成果都很快崩塌,并且在這個崩塌的過程中引起國際秩序地震式的變化。
但是,第三波民主衰退雖然存在,它留下來的成果也更多更穩定。
用更簡單的話來說,它的“夭折率”更低。
并且,那些夭折的新興民主也并不像當年大革命後的法國或者魏瑪崩潰後的德國那樣,構成對國際秩序的根本性沖擊。
上次課我說到過,在當代的轉型國家中,有2/5左右經曆過民主崩潰,這說明當代的民主轉型絕對不是一帆風順,但同時它也意味着,3/5的國家并沒有經曆民主崩潰。
即使是那2/5經曆民主崩潰的國家,不少也重新民主化。
站在曆史的角度來看,如此之多的國家在如此短的時期内,走向民主的沉澱,這是非同尋常的。
一個有趣的标志是,政變現象在世界各地的急劇減少。
大家可以看看上圖(圖2-2),這是兩個比較政治學者制作的一個圖,展示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政變數量的變化。
灰色的柱形是不成功的政變,黑色的柱形是成功的政變,大家可以看出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全球政變數量,無論是成功的還是未遂的,都在顯著下降,直到今天,政變已經是非常罕見的現象了。
這說明什麼?說明越來越多的權力角逐者是在放棄“武裝奪權”的觀念,轉向了政治的戰場。
圖2-2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政變數量變化圖 (圖片來源:AdamTaylor,“Map:Theworldofcoupssince1950s,”TheWashingtonPost,Jul.22,2016) 阿根廷是這種變化的一個典型。
曆史上,它的民主轉型不斷被政變打斷,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阿根廷曾發生過七次政變,平均每七年左右就發生一次政變,但是1983年最近一次民主化以來,近40年再也沒有發生過政變。
當然,阿根廷至今也充滿了政治鬥争和沖突,但是,确實沒有發生政變了,這和它自己的曆史形成鮮明對比。
這是值得深思的現象。
還有韓國,從1948年建立第一共和國開始,韓國政治就進入了過山車模式,在民主、威權之間不斷搖擺、動蕩,第一共和國、第二共和國、第三共和國……40年裡,一口氣建立過六個共和國,但是,1988年這次轉型之後,盡管韓國政治也是風波不斷,但是它的政體形式卻沉澱了下來。
阿根廷、韓國的情況并非例外。
相當一批拉美、東亞、中東歐國家或地區,在過去40多年裡走向了民主穩固。
連撒哈拉以南非洲也趨勢類似。
有研究顯示,20世紀6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大約一半權力更替是通過政變發生的,到90年代降到四分之一,到21世紀則進
所以,站在曆史的長河上空往下俯瞰,與曆史上的政治轉型相比,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動蕩程度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了。
如果和曆史上的各種威權轉型或改朝換代相比,就更是如此了。
我們之前的課講到,蘇哈托1965年開啟他的獨裁統治,代價是50萬人的生命;柬埔寨的紅色高棉1975年上台,帶來200萬人的死亡;沙皇倒台後的蘇聯内戰,至少150萬人死亡,如果加上後面的饑荒、疾病而死的人數,則可能高達800萬人。
我們中國曆史上改朝換代的生命代價就更不用說了,什麼黃巢起義、張獻忠起義,那真的是血流成河。
第二,就轉型成果而言,與曆史相比,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呈現出相當程度的“民主沉澱”現象。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第一波、第二波民主化浪潮退潮之後,真正留下來的民主成果很有限,許多重大的轉型成果都很快崩塌,并且在這個崩塌的過程中引起國際秩序地震式的變化。
但是,第三波民主衰退雖然存在,它留下來的成果也更多更穩定。
用更簡單的話來說,它的“夭折率”更低。
并且,那些夭折的新興民主也并不像當年大革命後的法國或者魏瑪崩潰後的德國那樣,構成對國際秩序的根本性沖擊。
上次課我說到過,在當代的轉型國家中,有2/5左右經曆過民主崩潰,這說明當代的民主轉型絕對不是一帆風順,但同時它也意味着,3/5的國家并沒有經曆民主崩潰。
即使是那2/5經曆民主崩潰的國家,不少也重新民主化。
站在曆史的角度來看,如此之多的國家在如此短的時期内,走向民主的沉澱,這是非同尋常的。
一個有趣的标志是,政變現象在世界各地的急劇減少。
大家可以看看上圖(圖2-2),這是兩個比較政治學者制作的一個圖,展示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政變數量的變化。
灰色的柱形是不成功的政變,黑色的柱形是成功的政變,大家可以看出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全球政變數量,無論是成功的還是未遂的,都在顯著下降,直到今天,政變已經是非常罕見的現象了。
這說明什麼?說明越來越多的權力角逐者是在放棄“武裝奪權”的觀念,轉向了政治的戰場。
圖2-2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政變數量變化圖 (圖片來源:AdamTaylor,“Map:Theworldofcoupssince1950s,”TheWashingtonPost,Jul.22,2016) 阿根廷是這種變化的一個典型。
曆史上,它的民主轉型不斷被政變打斷,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阿根廷曾發生過七次政變,平均每七年左右就發生一次政變,但是1983年最近一次民主化以來,近40年再也沒有發生過政變。
當然,阿根廷至今也充滿了政治鬥争和沖突,但是,确實沒有發生政變了,這和它自己的曆史形成鮮明對比。
這是值得深思的現象。
還有韓國,從1948年建立第一共和國開始,韓國政治就進入了過山車模式,在民主、威權之間不斷搖擺、動蕩,第一共和國、第二共和國、第三共和國……40年裡,一口氣建立過六個共和國,但是,1988年這次轉型之後,盡管韓國政治也是風波不斷,但是它的政體形式卻沉澱了下來。
阿根廷、韓國的情況并非例外。
相當一批拉美、東亞、中東歐國家或地區,在過去40多年裡走向了民主穩固。
連撒哈拉以南非洲也趨勢類似。
有研究顯示,20世紀6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大約一半權力更替是通過政變發生的,到90年代降到四分之一,到21世紀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