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曆史終結論”的終結?(2)
關燈
小
中
大
上次課我們讨論了“民主衰退”現象,講到福山的“曆史終結論”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那麼,“曆史終結論”真的被終結了嗎?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用什麼尺度去衡量。
如果你的尺度是理想,根據這個理想,民主轉型的過程應該風平浪靜,民主轉型的結果應該是處處莺歌燕舞,那麼第三波轉型顯然是個巨大的失敗。
但是,如果你的尺度是真實的曆史,那麼,稱之為失敗則或許為時過早。
轉型是所有國家的曆史峽谷 我經常看到這樣一類困惑:為什麼自由式民主在西方社會發展得風調雨順,但是一旦離開西方,就到處帶來動蕩和沖突?這個看法雖然很常見,卻遺忘了一個重要的視角——曆史。
如果我們留心西方的民主轉型史,就會發現,不僅是在今天的發展中國家,民主轉型過程常常伴随着沖突,其實在西方曆史上也同樣如此。
也就是說,民主轉型的過程幾乎在任何國家都伴随着混亂和沖突。
其實,不但民主轉型如此,威權轉型也一樣,當民主向威權政體倒退,或者一種威權政體向另一種威權政體轉型,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混戰和沖突。
大家想想中國曆史上的改朝換代,想想西班牙内戰、魏瑪共和國的崩潰、伊朗1979年革命,哪個國家的政體轉型不是伴随着巨大的動蕩?原因很簡單,政體轉型根據定義就意味着權力結構的重組,這種搶人飯碗、砸人飯桌的事情,怎麼可能一片祥和? 不妨以法國為例來看看西方的民主轉型曆程。
今天,法國被視為一個發達的民主國家。
但是,它的民主轉型順利嗎?當然并非如此。
法國大革命可以說是法國的第一次轉型努力,但是衆所周知,它一點都不風平浪靜,引發了長達幾十年的内戰、外戰、“大恐怖”,斷頭台幾乎成了法國革命的一個象征。
最後結果是什麼?王權複辟,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民主崩潰。
之後的事情,我們的中學曆史書裡也都有,法國又經曆了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一戰”“二戰”,都充滿了動蕩,直到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法國的民主轉型才能說是塵埃落定,而這時候距離法國革命已經過去了一個半世紀。
法國轉型的艱難不是孤例。
德國、日本轉型的法西斯道路,美國建設民主過程中的獨立戰争和内戰,西班牙1936年的民主崩潰及其引發的西班牙内戰……所有這些國家的曆史,都顯示民主轉型的艱難。
即使是被視為“和平轉型”典範的英國,也并不真正是和平轉型。
1689年的光榮革命被視為“不流血的革命”,但是這場革命之所以能夠做到不流血,恰恰是因為之前的英國内戰流血太多了,到了1689年各方都實在是打不動了,才順水推舟地接受了君主立憲。
根據曆史學家的估算,英國内戰中大概有8.5萬人死亡,加上戰争帶動的瘟疫流行,又死了10萬人,有近20萬人在戰争中死亡,不要說占當時的人口比例,即使是按照今天的标準,這個絕對數值也是非常驚人。
所以,當很多人對當代民主轉型的艱難表示吃驚時,我倒是覺得,更令人吃驚的,可能不是轉型的艱難,而是居然這麼多人認為它不應該如此艱難。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民主轉型從來沒有一帆風順過,它往往是風風雨雨、跌宕起伏,進兩步,退一步,有時候甚至是進兩步、退三步。
在曆史上,它也很少有一次闖關成功的,常常像是運動場上的撐杆跳,一次跳不過去,兩次、三次甚至數次才跳過杆去。
曆史坐标系下的第三波轉型 所以,把曆史作為坐标系,我們發現,第三波轉型浪潮未必那麼失敗。
上次課講到的民主衰退隻是故事的一面,而故事的另一面則是民主的韌性。
這種韌性體現在很多方面,不妨指出其中三點。
第一,就轉型過程而言,與曆史相比,第三波轉型其實反而是相對平穩的,或者說,“水花”相對較小。
和法國大革命所激起的狂熱戰争相比,蘇聯這樣一個龐大帝國的解體幾乎無聲無息;和20世紀30年代慘烈的西班牙内戰相比,西班牙70年代末的這
那麼,“曆史終結論”真的被終結了嗎?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用什麼尺度去衡量。
如果你的尺度是理想,根據這個理想,民主轉型的過程應該風平浪靜,民主轉型的結果應該是處處莺歌燕舞,那麼第三波轉型顯然是個巨大的失敗。
但是,如果你的尺度是真實的曆史,那麼,稱之為失敗則或許為時過早。
轉型是所有國家的曆史峽谷 我經常看到這樣一類困惑:為什麼自由式民主在西方社會發展得風調雨順,但是一旦離開西方,就到處帶來動蕩和沖突?這個看法雖然很常見,卻遺忘了一個重要的視角——曆史。
如果我們留心西方的民主轉型史,就會發現,不僅是在今天的發展中國家,民主轉型過程常常伴随着沖突,其實在西方曆史上也同樣如此。
也就是說,民主轉型的過程幾乎在任何國家都伴随着混亂和沖突。
其實,不但民主轉型如此,威權轉型也一樣,當民主向威權政體倒退,或者一種威權政體向另一種威權政體轉型,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混戰和沖突。
大家想想中國曆史上的改朝換代,想想西班牙内戰、魏瑪共和國的崩潰、伊朗1979年革命,哪個國家的政體轉型不是伴随着巨大的動蕩?原因很簡單,政體轉型根據定義就意味着權力結構的重組,這種搶人飯碗、砸人飯桌的事情,怎麼可能一片祥和? 不妨以法國為例來看看西方的民主轉型曆程。
今天,法國被視為一個發達的民主國家。
但是,它的民主轉型順利嗎?當然并非如此。
法國大革命可以說是法國的第一次轉型努力,但是衆所周知,它一點都不風平浪靜,引發了長達幾十年的内戰、外戰、“大恐怖”,斷頭台幾乎成了法國革命的一個象征。
最後結果是什麼?王權複辟,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民主崩潰。
之後的事情,我們的中學曆史書裡也都有,法國又經曆了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一戰”“二戰”,都充滿了動蕩,直到1958年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法國的民主轉型才能說是塵埃落定,而這時候距離法國革命已經過去了一個半世紀。
法國轉型的艱難不是孤例。
德國、日本轉型的法西斯道路,美國建設民主過程中的獨立戰争和内戰,西班牙1936年的民主崩潰及其引發的西班牙内戰……所有這些國家的曆史,都顯示民主轉型的艱難。
即使是被視為“和平轉型”典範的英國,也并不真正是和平轉型。
1689年的光榮革命被視為“不流血的革命”,但是這場革命之所以能夠做到不流血,恰恰是因為之前的英國内戰流血太多了,到了1689年各方都實在是打不動了,才順水推舟地接受了君主立憲。
根據曆史學家的估算,英國内戰中大概有8.5萬人死亡,加上戰争帶動的瘟疫流行,又死了10萬人,有近20萬人在戰争中死亡,不要說占當時的人口比例,即使是按照今天的标準,這個絕對數值也是非常驚人。
所以,當很多人對當代民主轉型的艱難表示吃驚時,我倒是覺得,更令人吃驚的,可能不是轉型的艱難,而是居然這麼多人認為它不應該如此艱難。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民主轉型從來沒有一帆風順過,它往往是風風雨雨、跌宕起伏,進兩步,退一步,有時候甚至是進兩步、退三步。
在曆史上,它也很少有一次闖關成功的,常常像是運動場上的撐杆跳,一次跳不過去,兩次、三次甚至數次才跳過杆去。
曆史坐标系下的第三波轉型 所以,把曆史作為坐标系,我們發現,第三波轉型浪潮未必那麼失敗。
上次課講到的民主衰退隻是故事的一面,而故事的另一面則是民主的韌性。
這種韌性體現在很多方面,不妨指出其中三點。
第一,就轉型過程而言,與曆史相比,第三波轉型其實反而是相對平穩的,或者說,“水花”相對較小。
和法國大革命所激起的狂熱戰争相比,蘇聯這樣一個龐大帝國的解體幾乎無聲無息;和20世紀30年代慘烈的西班牙内戰相比,西班牙70年代末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