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曆史終結論”的終結?(1)

關燈
從這一講,我們開始讨論政治轉型這個話題。

    轉型從來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但是最近幾年,這個話題可以說格外沉重。

    為什麼?因為近年來一個越來越引人注目的現象——民主衰退。

    如果這幾年大家關注國内外的媒體,會發現到處是這樣的新聞标題:“民主在全世界衰退”“民主在崩潰的邊緣”“全球民主又遭遇了糟糕的一年”……《華盛頓郵報》幹脆從2017年開始就起了一個副标題,放在網站最顯眼的位置,叫作“民主在黑暗中死去”。

     這些标題看上去有點聳人聽聞,但是顯然,它們都事出有因。

    最近10年左右,人們看到了西方國家右翼民粹主義的崛起,看到了很多新興民主的掙紮和沖突,看到了一些威權國家的威權深化,所有這些現象疊加到一起,構成了“民主衰退”現象。

    現在,民主悲觀主義如此普遍,幾乎成了一種全球性的新共識。

     然而,25年前左右,也就是短短一代人的時間之前,人們對民主前景的看法完全不是這樣。

    事實上,那時候人們的看法剛好相反。

    當時冷戰剛結束,蘇聯垮台,西方到達其影響力的頂峰,人們對自由式民主的前景充滿樂觀主義情緒。

    政治學者福山的著作《曆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正是這種樂觀主義情緒的代表作。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人類曆經千山萬水,探索了各種政治制度,現在不用找了,最終的制度選項終于找到了,它就是自由式民主。

    固然,不同國家抵達這個制度的過程有快有慢、有長有短,但是,在目的地已經明确了這個意義上,曆史已經終結了。

    用最近流行的語言來說就是,正确答案已經有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抄作業了。

     今天,福山的這種樂觀主義看法備受嘲諷,似乎所有談論民主的人都要先押着福山的觀點遊街示衆一番,然後再闡述自己的觀點。

    甚至,福山自己也進行了自我反思。

    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他寫道:“最近,很難不感到全球民主的表現不足。

    首先是最發達和成功的民主,在2008年左右經曆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陷入了低增長和收入停滞的泥沼。

    許多新興民主,從巴西到土耳其到印度,在許多方面的表現也令人失望,正經曆着它們自己的抗議運動……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曾經帶來希望,但是已經堕落到新的專制、無政府狀态甚至極端主義。

    ” 所以,這一講的核心問題是:全球民主真的衰退了嗎?在何種意義上衰退了?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問題,但又是任何一個關心全球政治未來的人必須直面的問題。

    在展開之前,我要做個小注釋:因為在前面一個知識闆塊中,我們實際上是花了兩節,從經濟和文化兩個角度,讨論了發達國家右翼民粹主義的崛起,所以為了避免重複讨論,這次課我們在談論民主衰退時,主要是聚焦于發展中國家,也就是新興民主中的民主衰退,不再讨論發達國家。

     第三波民主化 要讨論發展中國家的民主衰退,首先我們要讨論這種衰退的背景,也就是說,我們得知道民主是從什麼位置上開始衰退了。

    說到衰退的起點,就必須涉及一個概念,叫作“第三波民主化”。

    什麼叫“第三波民主化”?這是政治學家亨廷頓發明的一個概念。

    1993年,亨廷頓出版了一本書,叫作《第三波:20世紀後期的民主化浪潮》。

    在這本書裡,他用三個浪潮描述了現代代議民主制擴散的過程。

     第一個浪潮是一個長波,從19世紀早期的美國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左右,卷入這個民主化浪潮的主要是西方歐美國家——英、美、法等,它們率先進入民主或準民主體制。

    第一個民主化浪潮之後緊跟着第一波民主衰退,也就是“一戰”“二戰”之間的民主崩潰浪潮,魏瑪共和國崩潰、日本法西斯的崛起、西班牙内戰等,都是第一波民主衰退的表現。

     第二波民主化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卷入這一波民主化的主要是西方的一些衛星國,比如南歐、拉美諸國,還有一些剛剛擺脫殖民主義的發展中國家。

    同樣,第二波民主化之後也緊跟着第二波民主衰退,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的發展中國家出現政變、内戰、革命,許多新生的民主政權紛紛垮台。

     緊接着,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亨廷頓甚至把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起點精确到1974年4月25日零時25分,為什麼這麼精确呢?這是1974年葡萄牙政變的發動時間。

    據說,當時發動政變的軍官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