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曆史終結論”的終結?(1)
關燈
小
中
大
約好,以廣播台開始播放某一首歌曲為政變信号,于是,這首歌的播放時間,被亨廷頓定義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起點。
可以說,當年葡萄牙的軍官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偶然确定的一個政變時間點,從此以後标志着一場史無前例的人類變革的起點。
為什麼說史無前例?因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規模和速度可以說令人瞠目結舌。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這張圖(圖2-1),這是根據跨國政體數據庫V-Dem(VarietiesofDemocracy)整理出來的全球政體變化趨勢。
圖2-1 全球政體變化趨勢圖 (圖片來源:OurWorldinData網站) 如圖所示,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民主和威權政體的數量出現非常顯著的變化,民主政體數量顯著上升,具體來說,1973年,地球上自由式民主國家的數量是37個;到2018年,這個數字變成97個,與此同時,威權國家數量顯著下降,從119個降到了82個;到2000年左右,威權國家數量已經少于民主國家。
當然,不同的數據庫标準不同,具體數字會略有差距。
但是,無論使用哪個數據庫,以何種标準衡量,都會顯示一個極其顯著的(民主政體數量的)變化趨勢。
站在曆史的長河往下俯瞰,這是一個非常波瀾壯闊的變化。
如果擱置古希臘的直接民主制,這個曲線意味着,我們人類花了五六千年發明了大規模疆域上的代議民主制,然後用了近兩百年時間将這一制度發明傳播到近40個國家,但是再之後,僅僅用了40多年時間,就将這一制度擴散到大約100個國家。
這個加速度的變化,可以說是世界政治史上最重要的現象之一。
而這個堪稱“民主大躍進”的變化,就是我們今天所讨論的“民主衰退”現象的起點。
所以,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曆史上,自由式民主并非人類政治制度的常态。
如果把5000年文明史看作一天24小時的話,是最後這一個小時才出現了大規模疆域上的代議民主制及其擴散。
可能因為民主的觀念現在已經非常深入人心,我們很容易忘掉這個基本的事實:曆史上的大多數地區的大多數時期,民主是一種人們聞所未聞的東西,就像人們對火車、汽車、宇宙飛船聞所未聞一樣。
而在極少數有過民主實踐的地區,比如古希臘,它的直接民主制與今天的代議民主制也很不同,而且很快走向了衰亡,成為曆史塵封的記憶。
在這個大的曆史圖景下,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就顯得格外突兀。
民主衰退的表現之一:民主崩潰 理解了這種突兀,或許就比較容易理解當今的民主衰退。
簡單來說,任何突然而劇烈的變化,都可能出現“消化不良”問題。
我們今天讨論的民主衰退現象,可以說就是一場巨型的“消化不良”反應。
我們知道,民主是一種制度,制度的變化相對容易,但文化、社會、經濟的變化則相對緩慢。
組織一場選舉,可能隻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但是文化觀念、社會習俗和經濟結構的變遷則往往需要好幾代人。
結果就是,當許多國家熱情洋溢地擁抱民主,卻出現了制度和習俗的脫節。
這就好像醫學上的器官移植,移植一個新的器官到人體,這本身或許沒有那麼難,難的是你的身體真正接受它,不發生排異反應。
遺憾的是,在第三波浪潮中,排異反應的确常常發生。
這種排異反應常常以兩種方式出現:一種是民主崩潰,一種是民主質量上的僞劣化。
首先來看民主崩潰。
民主崩潰,顧名思義,就是一些國家剛剛步入民主轉型曆程,就因為政治鬥争而政體崩潰。
對此,中國人其實并不陌生,1911年辛亥革命後的北洋軍閥時期,中國就經曆了這個過程。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發起數次“請開國會運動”,最後幹脆以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政府,并且模仿西方的憲法制定臨時約法,進行了選舉。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民主轉型的嘗試,如果用亨廷頓的時間分類标準,中國也進入過第一波民主化浪潮。
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由于國民黨和袁世凱之間的政治鬥争,以及後來各路軍閥勢力之間的鬥争,新生民主很快崩潰,之後是長達數年的軍閥混戰。
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轉型後民主迅速崩潰的情形,可以說比比皆是。
我自己做過一個統計,發現在第三波浪潮後出現的新興民主中,每五個就有兩個經曆過民主崩潰。
崩潰的“死法”各有不同——有的是急性心肌梗死而死,比
可以說,當年葡萄牙的軍官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偶然确定的一個政變時間點,從此以後标志着一場史無前例的人類變革的起點。
為什麼說史無前例?因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規模和速度可以說令人瞠目結舌。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這張圖(圖2-1),這是根據跨國政體數據庫V-Dem(VarietiesofDemocracy)整理出來的全球政體變化趨勢。
圖2-1 全球政體變化趨勢圖 (圖片來源:OurWorldinData網站) 如圖所示,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民主和威權政體的數量出現非常顯著的變化,民主政體數量顯著上升,具體來說,1973年,地球上自由式民主國家的數量是37個;到2018年,這個數字變成97個,與此同時,威權國家數量顯著下降,從119個降到了82個;到2000年左右,威權國家數量已經少于民主國家。
當然,不同的數據庫标準不同,具體數字會略有差距。
但是,無論使用哪個數據庫,以何種标準衡量,都會顯示一個極其顯著的(民主政體數量的)變化趨勢。
站在曆史的長河往下俯瞰,這是一個非常波瀾壯闊的變化。
如果擱置古希臘的直接民主制,這個曲線意味着,我們人類花了五六千年發明了大規模疆域上的代議民主制,然後用了近兩百年時間将這一制度發明傳播到近40個國家,但是再之後,僅僅用了40多年時間,就将這一制度擴散到大約100個國家。
這個加速度的變化,可以說是世界政治史上最重要的現象之一。
而這個堪稱“民主大躍進”的變化,就是我們今天所讨論的“民主衰退”現象的起點。
所以,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曆史上,自由式民主并非人類政治制度的常态。
如果把5000年文明史看作一天24小時的話,是最後這一個小時才出現了大規模疆域上的代議民主制及其擴散。
可能因為民主的觀念現在已經非常深入人心,我們很容易忘掉這個基本的事實:曆史上的大多數地區的大多數時期,民主是一種人們聞所未聞的東西,就像人們對火車、汽車、宇宙飛船聞所未聞一樣。
而在極少數有過民主實踐的地區,比如古希臘,它的直接民主制與今天的代議民主制也很不同,而且很快走向了衰亡,成為曆史塵封的記憶。
在這個大的曆史圖景下,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就顯得格外突兀。
民主衰退的表現之一:民主崩潰 理解了這種突兀,或許就比較容易理解當今的民主衰退。
簡單來說,任何突然而劇烈的變化,都可能出現“消化不良”問題。
我們今天讨論的民主衰退現象,可以說就是一場巨型的“消化不良”反應。
我們知道,民主是一種制度,制度的變化相對容易,但文化、社會、經濟的變化則相對緩慢。
組織一場選舉,可能隻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但是文化觀念、社會習俗和經濟結構的變遷則往往需要好幾代人。
結果就是,當許多國家熱情洋溢地擁抱民主,卻出現了制度和習俗的脫節。
這就好像醫學上的器官移植,移植一個新的器官到人體,這本身或許沒有那麼難,難的是你的身體真正接受它,不發生排異反應。
遺憾的是,在第三波浪潮中,排異反應的确常常發生。
這種排異反應常常以兩種方式出現:一種是民主崩潰,一種是民主質量上的僞劣化。
首先來看民主崩潰。
民主崩潰,顧名思義,就是一些國家剛剛步入民主轉型曆程,就因為政治鬥争而政體崩潰。
對此,中國人其實并不陌生,1911年辛亥革命後的北洋軍閥時期,中國就經曆了這個過程。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發起數次“請開國會運動”,最後幹脆以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政府,并且模仿西方的憲法制定臨時約法,進行了選舉。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民主轉型的嘗試,如果用亨廷頓的時間分類标準,中國也進入過第一波民主化浪潮。
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由于國民黨和袁世凱之間的政治鬥争,以及後來各路軍閥勢力之間的鬥争,新生民主很快崩潰,之後是長達數年的軍閥混戰。
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轉型後民主迅速崩潰的情形,可以說比比皆是。
我自己做過一個統計,發現在第三波浪潮後出現的新興民主中,每五個就有兩個經曆過民主崩潰。
崩潰的“死法”各有不同——有的是急性心肌梗死而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