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曆史終結論”的終結?(1)
關燈
小
中
大
如蘇聯的一些成員國,白俄羅斯,還有各種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别克斯坦等,都是剛轉型立刻就民主崩潰,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有的則是慢性病而死,比如委内瑞拉這樣的國家,查韋斯通過民主選舉上台,很長一段時間,委内瑞拉甚至被視為改善民生的楷模,但是随着經濟政策的激進化,民主慢慢呼吸衰竭而死。
有的則是過山車式死法,今天死,明天救活,後天又死,大後天又救活,比如泰國、海地、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一直在民主和威權之間反複震蕩。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民主化本質上是從權力壟斷走向權力競争。
這意味着,權力不再是代代相傳的私有财産,而變成了一個抛向空中的繡球,在搶這個“繡球”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争鬥,你說你搶到了,他說他搶到了,你說他作弊了,他說你作弊了,結果就是爆發沖突,甚至大打出手,乃至遊戲終結。
要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需要透明公正的規則,需要可信的法治,需要各方勢力之間的信任和妥協,而所有這些機制的培育都需要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往往隻要有一方破壞遊戲規則,就會引發旋渦狀的惡性循環,劣币驅逐良币,直到整個棋盤被掀翻。
威權體制的文化遺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知道,威權制度下的權力分配,往往是一次性的,一朝得勢,長期得勢,比如,蘇哈托1965年成了印尼的老大,1975年他還是老大,1985年還是老大,1995年也還是老大,直到1998年他被民衆推翻。
在這種一次性的遊戲中,政治行為很容易形成什麼樣的規則?你死我活。
因為我不把握這次機會,我就沒有機會了。
事實上,就印尼而言,也的确是你死我活。
據估算,蘇哈托上台後,清洗了50萬左翼反對派。
他的政治生命,的确是建立在無數政敵的屍骨之上的。
而民主政治作為一種“可重複博弈”,理論上本不必你死我活。
但問題在于,由于威權體制下的文化遺産,轉型國家中的很多政治力量,都愣是把一個“可重複遊戲”玩成了“一次性遊戲”。
這次我赢了?太好了,我得把這次的勝利果實轉化為永久的勝利果實,這就是袁世凱的做法。
這次我輸了?不可能,這不是真的,我要二次革命。
這就是國民黨的做法。
于是,一個本可以是“風水輪流轉”的故事,又變成了一個“你死我活”的故事。
今天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崩潰曆程,盡管細節不同,邏輯卻往往相似,它們往往都有自己的袁世凱和國民黨,自己走向脫軌的辛亥革命。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民主崩潰在第三波浪潮後,并不是勻速發生的,而是加速度發生的。
我做過一個計算,1974—1996年,也就是第三波的前半場,民主崩潰發生過18次,但是1996—2018年卻發生過35次,可見越到後面,民主崩潰的發生就越頻繁。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第三波民主化最早是發生在南歐、拉美這種相對發達的地方,它的政治文明離西方傳統也比較近,相當于西方的表親國家。
英語裡有個詞叫作“low-hangingfruit”,“挂得比較低的果實”,意思就是比較好摘的果實,這些西方的表親國就相當于“挂得比較低的果實”。
但是後來,第三波浪潮逐漸擴散到東亞、東歐,然後是東南亞,這個時候雖然風浪漸起,但也大緻平穩。
不過,當第三波浪潮抵達非洲,尤其是最後抵達中東時,就常常是刀光劍影了。
每一步進展之後,果實都挂得更高了,變得更加難以采摘。
民主衰退的表現之二:民主的僞劣化 再來看民主衰退的另一個表現:民主的僞劣化。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些新興民主雖然不至于民主崩潰,但是它的民主質量節節倒退,退到了一個“既夠不到民主也不能算是專制”的灰色狀态。
其主要表現,就是雖然這些國家還有周期性選舉的形式,但是它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結社自由都往往嚴重倒退,以緻它的選舉成了一種極其不公平的政治競争,相當于一個自由奔跑的人和一群戴着鐐铐的人進行跑步比賽。
這種“民主的僞劣化”現象,在新興民主中非常普遍。
從委内瑞拉到巴西,從匈牙利到菲律賓,從南非到尼加拉瓜,都有它的蹤迹。
有一個叫作FreedomHouse的機構長期對各國的政治自由度進行評估打分,我曾經根據它的數據,對新興民主中十個人口大國的政治自由度進行過分析,發現在這十個國家裡面,有九個政治自由度從它們轉型後所到達過的最高
有的則是慢性病而死,比如委内瑞拉這樣的國家,查韋斯通過民主選舉上台,很長一段時間,委内瑞拉甚至被視為改善民生的楷模,但是随着經濟政策的激進化,民主慢慢呼吸衰竭而死。
有的則是過山車式死法,今天死,明天救活,後天又死,大後天又救活,比如泰國、海地、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一直在民主和威權之間反複震蕩。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民主化本質上是從權力壟斷走向權力競争。
這意味着,權力不再是代代相傳的私有财産,而變成了一個抛向空中的繡球,在搶這個“繡球”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争鬥,你說你搶到了,他說他搶到了,你說他作弊了,他說你作弊了,結果就是爆發沖突,甚至大打出手,乃至遊戲終結。
要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需要透明公正的規則,需要可信的法治,需要各方勢力之間的信任和妥協,而所有這些機制的培育都需要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往往隻要有一方破壞遊戲規則,就會引發旋渦狀的惡性循環,劣币驅逐良币,直到整個棋盤被掀翻。
威權體制的文化遺産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知道,威權制度下的權力分配,往往是一次性的,一朝得勢,長期得勢,比如,蘇哈托1965年成了印尼的老大,1975年他還是老大,1985年還是老大,1995年也還是老大,直到1998年他被民衆推翻。
在這種一次性的遊戲中,政治行為很容易形成什麼樣的規則?你死我活。
因為我不把握這次機會,我就沒有機會了。
事實上,就印尼而言,也的确是你死我活。
據估算,蘇哈托上台後,清洗了50萬左翼反對派。
他的政治生命,的确是建立在無數政敵的屍骨之上的。
而民主政治作為一種“可重複博弈”,理論上本不必你死我活。
但問題在于,由于威權體制下的文化遺産,轉型國家中的很多政治力量,都愣是把一個“可重複遊戲”玩成了“一次性遊戲”。
這次我赢了?太好了,我得把這次的勝利果實轉化為永久的勝利果實,這就是袁世凱的做法。
這次我輸了?不可能,這不是真的,我要二次革命。
這就是國民黨的做法。
于是,一個本可以是“風水輪流轉”的故事,又變成了一個“你死我活”的故事。
今天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崩潰曆程,盡管細節不同,邏輯卻往往相似,它們往往都有自己的袁世凱和國民黨,自己走向脫軌的辛亥革命。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民主崩潰在第三波浪潮後,并不是勻速發生的,而是加速度發生的。
我做過一個計算,1974—1996年,也就是第三波的前半場,民主崩潰發生過18次,但是1996—2018年卻發生過35次,可見越到後面,民主崩潰的發生就越頻繁。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第三波民主化最早是發生在南歐、拉美這種相對發達的地方,它的政治文明離西方傳統也比較近,相當于西方的表親國家。
英語裡有個詞叫作“low-hangingfruit”,“挂得比較低的果實”,意思就是比較好摘的果實,這些西方的表親國就相當于“挂得比較低的果實”。
但是後來,第三波浪潮逐漸擴散到東亞、東歐,然後是東南亞,這個時候雖然風浪漸起,但也大緻平穩。
不過,當第三波浪潮抵達非洲,尤其是最後抵達中東時,就常常是刀光劍影了。
每一步進展之後,果實都挂得更高了,變得更加難以采摘。
民主衰退的表現之二:民主的僞劣化 再來看民主衰退的另一個表現:民主的僞劣化。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些新興民主雖然不至于民主崩潰,但是它的民主質量節節倒退,退到了一個“既夠不到民主也不能算是專制”的灰色狀态。
其主要表現,就是雖然這些國家還有周期性選舉的形式,但是它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結社自由都往往嚴重倒退,以緻它的選舉成了一種極其不公平的政治競争,相當于一個自由奔跑的人和一群戴着鐐铐的人進行跑步比賽。
這種“民主的僞劣化”現象,在新興民主中非常普遍。
從委内瑞拉到巴西,從匈牙利到菲律賓,從南非到尼加拉瓜,都有它的蹤迹。
有一個叫作FreedomHouse的機構長期對各國的政治自由度進行評估打分,我曾經根據它的數據,對新興民主中十個人口大國的政治自由度進行過分析,發現在這十個國家裡面,有九個政治自由度從它們轉型後所到達過的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