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為什麼瑞典也如此排外?全球化與文化反彈
關燈
小
中
大
上次課我們讨論了全球化的經濟沖擊,這次課,我們來談談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沖擊。
我們知道,全球化不僅僅帶來商品的流動,而且帶來人的流動、觀念的流動、文化的流動。
但是,從一開始,這種觀念的流動就不是對稱的,過去二三百年,文化的流動主要是西學東漸,而不是東學西漸。
比如我們熟悉的“德先生”“賽先生”都是西方來客,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
有文化傳播就會有文化反彈 然而,隻要有外來文化傳播的地方,就會出現一個現象——文化反彈。
我們都知道,從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第一天開始,捍衛中國傳統文化的反向運動也随之開始。
有了推廣西學的嚴複,就有了捍衛傳統的辜鴻銘;有了陳獨秀、胡适的新文化運動,也就有了章太炎、章士钊的文化複古派;有了自由主義,也就催生了新儒家。
直到今天,這種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拉鋸戰也沒有結束。
比如,我相信大家都有一個經曆,就是微信群裡的“中醫西醫”大戰,一邊說中醫是國粹,另一邊說中醫就是個安慰劑,最後當然誰也說服不了誰,争論常常以一批人“憤而退群”而告終。
(更d書f享搜索雅書.YabooK) 西學東漸過程中出現文化反彈的,顯然不僅僅是中國。
伊斯蘭世界的文化反彈同樣激烈,甚至更激烈。
為什麼最近幾十年出現了伊斯蘭極端主義的高漲?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文化反彈。
西方文化越強勢、越流行、越逼近家門口,文化本土主義者就越需要強化傳統文化來與之對抗。
畢竟,人不僅僅是理性的動物,也是認同的動物,他者越有可能吞沒“我們”,就越需要強化甚至想象集體的“我們”來抵禦他者。
像塔利班這樣的極端政權,幹脆禁止西方音樂、電影,以這種方式來守衛他們心目中的伊斯蘭文化。
可以說,越是曾經偉大的文明,面對外來沖擊的時候,文化反彈越激烈。
為什麼?因為它自尊心強啊。
你祖上還在穿麻袋的時候,我祖上就已經開始穿絲綢了,現在你來教育我什麼叫文明?肯定不服對不對?反而是像非洲很多小國,曆史上連國家都沒有,有些甚至沒有書面文字,你讓他說英語他也就說了,你讓他信基督教他也就信了,反正也沒有太多的文化遺産需要捍衛。
所以,在現代化過程中,儒家文明圈、伊斯蘭文明圈出現對西方世界的文化反彈,一點都不奇怪。
但是,過去20年左右,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現象,那就是:對全球化的文化反彈不再僅僅發生在東方世界,而且出現在了西方世界。
換句話說,現在不僅僅是東方人在擔心西化問題,西方人也開始擔心東方化問題了——很多西方人開始擔心中國模式的擴散,擔心“一帶一路”的影響力,但更主要的,他們開始擔心西方世界的伊斯蘭化。
因為這種恐懼,很多西方民衆紛紛把右翼政黨選上台,要求限制移民,要求保護傳統,幾乎所有的歐美國家政治生态都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這一講,我不想談論大家熟悉的英、美、法、德這些西方大國,我想談論一個稍微有點偏遠的國家——瑞典。
瑞典為什麼從“優等生”變成了問題國家? 為什麼談論瑞典?因為瑞典向來被視為西方世界的“優等生”,如果優等生都出問題了,那問題就更值得深思。
分析優等生問題出在哪兒,也有助于我們對整個西方世界的右翼民粹主義一葉知秋。
說到瑞典,我們通常會想到什麼?不知道你們怎麼樣,我反正腦子裡會浮現出四個大字——和諧社會。
和之前我提到過的丹麥一樣,瑞典被視為“民主社會主義”的典範,經濟發展、社會平等,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和諧社會”,過去幾年突然有點亂套了。
我不妨給大家念一下近年《紐約時報》關于瑞典的幾個文章标題,一個是“極右派如何征服了瑞典”,另一個是“手榴彈和黑幫正在動搖瑞典的中産階級”,還有一個,“瑞典曾經是道義上的超級大國,但這一點正在改變”。
顯然,瑞典成了一個問題國家,不再是那個世外桃源。
一個表現,就是瑞典民主黨,一個反移民的右翼政黨,民意支持率一步步攀升,2010年還名不見經傳,但是在2018年的大選中,已經成為瑞典第三大黨。
在2019年的一次民調中,該黨的支持率已經超過社會民主黨,成為瑞典最受歡迎的政黨,有人預測,下次大選它有可能成為瑞典最大的政黨。
為什麼瑞典突然從“優等生”變成一個問題國家?為什麼短短十年左右,排外主義在瑞典會成為主流?有一點可以肯定:瑞典人絕不是天生狹隘的排外主義者。
長期以來,瑞典都是人均外援數額最大的國家之一。
2015年左右的歐洲難民危機,你們可能聽說過,德國是接納難民最多的國家。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從難民人數和本國人口比例的角度來說,瑞典其實是接納難民最多的國家——僅就2015年,就有16萬難民申請者來到瑞典,這聽上去不多,但是瑞典的總人口也就不到1000萬。
如果按照同樣的比例在中國安置難民,相當于中國一年接收了兩千多萬難民,這可以說是非常“博愛”了。
其實,瑞典對難民移民張開懷抱已經很多年了。
20世紀八九十
我們知道,全球化不僅僅帶來商品的流動,而且帶來人的流動、觀念的流動、文化的流動。
但是,從一開始,這種觀念的流動就不是對稱的,過去二三百年,文化的流動主要是西學東漸,而不是東學西漸。
比如我們熟悉的“德先生”“賽先生”都是西方來客,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
有文化傳播就會有文化反彈 然而,隻要有外來文化傳播的地方,就會出現一個現象——文化反彈。
我們都知道,從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第一天開始,捍衛中國傳統文化的反向運動也随之開始。
有了推廣西學的嚴複,就有了捍衛傳統的辜鴻銘;有了陳獨秀、胡适的新文化運動,也就有了章太炎、章士钊的文化複古派;有了自由主義,也就催生了新儒家。
直到今天,這種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拉鋸戰也沒有結束。
比如,我相信大家都有一個經曆,就是微信群裡的“中醫西醫”大戰,一邊說中醫是國粹,另一邊說中醫就是個安慰劑,最後當然誰也說服不了誰,争論常常以一批人“憤而退群”而告終。
(更d書f享搜索雅書.YabooK) 西學東漸過程中出現文化反彈的,顯然不僅僅是中國。
伊斯蘭世界的文化反彈同樣激烈,甚至更激烈。
為什麼最近幾十年出現了伊斯蘭極端主義的高漲?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一個,就是文化反彈。
西方文化越強勢、越流行、越逼近家門口,文化本土主義者就越需要強化傳統文化來與之對抗。
畢竟,人不僅僅是理性的動物,也是認同的動物,他者越有可能吞沒“我們”,就越需要強化甚至想象集體的“我們”來抵禦他者。
像塔利班這樣的極端政權,幹脆禁止西方音樂、電影,以這種方式來守衛他們心目中的伊斯蘭文化。
可以說,越是曾經偉大的文明,面對外來沖擊的時候,文化反彈越激烈。
為什麼?因為它自尊心強啊。
你祖上還在穿麻袋的時候,我祖上就已經開始穿絲綢了,現在你來教育我什麼叫文明?肯定不服對不對?反而是像非洲很多小國,曆史上連國家都沒有,有些甚至沒有書面文字,你讓他說英語他也就說了,你讓他信基督教他也就信了,反正也沒有太多的文化遺産需要捍衛。
所以,在現代化過程中,儒家文明圈、伊斯蘭文明圈出現對西方世界的文化反彈,一點都不奇怪。
但是,過去20年左右,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現象,那就是:對全球化的文化反彈不再僅僅發生在東方世界,而且出現在了西方世界。
換句話說,現在不僅僅是東方人在擔心西化問題,西方人也開始擔心東方化問題了——很多西方人開始擔心中國模式的擴散,擔心“一帶一路”的影響力,但更主要的,他們開始擔心西方世界的伊斯蘭化。
因為這種恐懼,很多西方民衆紛紛把右翼政黨選上台,要求限制移民,要求保護傳統,幾乎所有的歐美國家政治生态都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這一講,我不想談論大家熟悉的英、美、法、德這些西方大國,我想談論一個稍微有點偏遠的國家——瑞典。
瑞典為什麼從“優等生”變成了問題國家? 為什麼談論瑞典?因為瑞典向來被視為西方世界的“優等生”,如果優等生都出問題了,那問題就更值得深思。
分析優等生問題出在哪兒,也有助于我們對整個西方世界的右翼民粹主義一葉知秋。
說到瑞典,我們通常會想到什麼?不知道你們怎麼樣,我反正腦子裡會浮現出四個大字——和諧社會。
和之前我提到過的丹麥一樣,瑞典被視為“民主社會主義”的典範,經濟發展、社會平等,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和諧社會”,過去幾年突然有點亂套了。
我不妨給大家念一下近年《紐約時報》關于瑞典的幾個文章标題,一個是“極右派如何征服了瑞典”,另一個是“手榴彈和黑幫正在動搖瑞典的中産階級”,還有一個,“瑞典曾經是道義上的超級大國,但這一點正在改變”。
顯然,瑞典成了一個問題國家,不再是那個世外桃源。
一個表現,就是瑞典民主黨,一個反移民的右翼政黨,民意支持率一步步攀升,2010年還名不見經傳,但是在2018年的大選中,已經成為瑞典第三大黨。
在2019年的一次民調中,該黨的支持率已經超過社會民主黨,成為瑞典最受歡迎的政黨,有人預測,下次大選它有可能成為瑞典最大的政黨。
為什麼瑞典突然從“優等生”變成一個問題國家?為什麼短短十年左右,排外主義在瑞典會成為主流?有一點可以肯定:瑞典人絕不是天生狹隘的排外主義者。
長期以來,瑞典都是人均外援數額最大的國家之一。
2015年左右的歐洲難民危機,你們可能聽說過,德國是接納難民最多的國家。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從難民人數和本國人口比例的角度來說,瑞典其實是接納難民最多的國家——僅就2015年,就有16萬難民申請者來到瑞典,這聽上去不多,但是瑞典的總人口也就不到1000萬。
如果按照同樣的比例在中國安置難民,相當于中國一年接收了兩千多萬難民,這可以說是非常“博愛”了。
其實,瑞典對難民移民張開懷抱已經很多年了。
20世紀八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