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全世界有産者聯合起來?全球化的經濟後果
關燈
小
中
大
這一講,我們來談談“經濟全球化”。
在今天這個時代,要讨論各國政治,全球化顯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大家都知道,這些年歐美很多國家都出現了右翼民粹主義的上升,特朗普當選、英國退歐、歐洲一批右翼政黨支持率上升,都是這個趨勢的表現。
對此,很多人感到困惑:為什麼特朗普這麼“不靠譜”的人都能當選總統?為什麼英國在歐盟裡好好待了那麼多年突然要退出?為什麼歲月靜好的歐洲居然出現了極右的死灰複燃?人們追溯各種原因,找來找去,找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全球化”。
全球化何以成為問題? 這個看法的邏輯是這樣的:經濟全球化雖然給跨國公司帶來了巨額利潤,給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帶來了大發展,卻犧牲了西方國家的藍領工人,尤其是制造業工人。
為什麼?因為很多工作都跑到發展中國家去了,就算是留在發達國家的工作,工資也被壓低了。
這些被經濟全球化抛棄的人一氣之下動員起來,把右翼政治家選上了台。
先擱置這個觀點的是非對錯不說,這個觀點的出現本身就讓我非常感慨。
為什麼呢?因為它的核心論斷是:西方發達國家,至少西方國家的底層,是全球化的受害者。
我記得上大學的時候,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左右,我學的教科書是控訴全球化如何戕害了發展中國家。
當時流行一個理論,叫作“世界體系理論”。
根據這個理論,世界被分割成所謂的“中心地帶”和“邊緣地帶”,“中心地帶”由于貪得無厭,不斷從“邊緣地帶”榨取資源,将其陷入永久的貧困。
因此,所謂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本質上是新殖民主義的表現形式,發展中國家幾乎不可能通過全球化實現翻身。
所以,當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初發展中國家被認為是全球化的犧牲品,發達國家是受益者,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居然180度轉彎,發達國家變成了全球化的犧牲品,而發展中國家成了受益者。
由于這個彎拐得實在太大、太快了,很多左翼人士都沒反應過來——他們中很多人20年前還在抗議WTO、抗議全球化,但是現在,如果發生同樣的抗議,針對同樣的鬥争目标,喊出同樣的口号,這些抗議者可能不會再被視為“左翼進步主義者”,而會被視為“右翼民粹主義者”。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什麼發達國家的一些民衆會把自己看作全球化的受害者?或許,“連通器原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變化。
大家在中學都學過“連通器原理”,就是相互連接的容器,如果我們把阻隔液體流動的關卡給撤掉,容器不同部位的水平面最後會趨于一緻。
全球化是什麼?某種意義上,全球化就是構建一個“連通器”,它把世界各地之間的關卡都給撤掉了——撤掉之後,高處的水就嘩嘩流下來了,而低處的水則蹭蹭漲上去了。
這一跌一漲,就出現了政治問題。
哪怕各國生産率都提高,總體水位會上升,但是由于身處“連通器”的不同位置,也就是說初始位置不同,水位上升的幅度是大大不同的。
在這個水位變化的過程中,冷戰的結束是一個關鍵時間點。
冷戰的結束打通了東、西兩個陣營,兩個大水池連成了一個大水池,推動了一波新的全球化浪潮。
1995年,WTO替代《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貿易自由化更上一層樓。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多邊、雙邊的貿易組織和貿易協定也層出不窮地冒出來。
所以,有學者将後冷戰時代的全球化稱為“超級全球化”,以區别于曆史上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赢家與輸家 這個超級全球化的過程,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各國,正面的影響毋庸置疑,因為連通器“高處”的資本進來了、公司進來了、就業進來了,把經濟給激活了。
中國是這個變化的典型。
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哪怕是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比較優勢也格外明顯:人口規模、勞動力成本、教育水平、儲蓄率、政府的動員能力、吃苦耐勞的國民性格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貧困率急劇下降,有8億人脫貧,雖然其中有很多原因,融入全球經濟無疑是其中一個重大要素。
我們都聽說過一個詞,叫“中或最赢”,别的領域不好說,經濟全球化方面很可能的确如此。
但是,在大洋的對岸,故事卻要複雜得多。
2016年,幾個經濟學家發表了一篇很轟動的論文,叫作“TheChinaShock”(《中國沖擊》)。
根據這個研究,1999—2011年間,中國的進口競争以及産業轉移讓美國失去了大約240萬個工作崗位。
當然,這個數字也受
在今天這個時代,要讨論各國政治,全球化顯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大家都知道,這些年歐美很多國家都出現了右翼民粹主義的上升,特朗普當選、英國退歐、歐洲一批右翼政黨支持率上升,都是這個趨勢的表現。
對此,很多人感到困惑:為什麼特朗普這麼“不靠譜”的人都能當選總統?為什麼英國在歐盟裡好好待了那麼多年突然要退出?為什麼歲月靜好的歐洲居然出現了極右的死灰複燃?人們追溯各種原因,找來找去,找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全球化”。
全球化何以成為問題? 這個看法的邏輯是這樣的:經濟全球化雖然給跨國公司帶來了巨額利潤,給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帶來了大發展,卻犧牲了西方國家的藍領工人,尤其是制造業工人。
為什麼?因為很多工作都跑到發展中國家去了,就算是留在發達國家的工作,工資也被壓低了。
這些被經濟全球化抛棄的人一氣之下動員起來,把右翼政治家選上了台。
先擱置這個觀點的是非對錯不說,這個觀點的出現本身就讓我非常感慨。
為什麼呢?因為它的核心論斷是:西方發達國家,至少西方國家的底層,是全球化的受害者。
我記得上大學的時候,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左右,我學的教科書是控訴全球化如何戕害了發展中國家。
當時流行一個理論,叫作“世界體系理論”。
根據這個理論,世界被分割成所謂的“中心地帶”和“邊緣地帶”,“中心地帶”由于貪得無厭,不斷從“邊緣地帶”榨取資源,将其陷入永久的貧困。
因此,所謂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本質上是新殖民主義的表現形式,發展中國家幾乎不可能通過全球化實現翻身。
所以,當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初發展中國家被認為是全球化的犧牲品,發達國家是受益者,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居然180度轉彎,發達國家變成了全球化的犧牲品,而發展中國家成了受益者。
由于這個彎拐得實在太大、太快了,很多左翼人士都沒反應過來——他們中很多人20年前還在抗議WTO、抗議全球化,但是現在,如果發生同樣的抗議,針對同樣的鬥争目标,喊出同樣的口号,這些抗議者可能不會再被視為“左翼進步主義者”,而會被視為“右翼民粹主義者”。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什麼發達國家的一些民衆會把自己看作全球化的受害者?或許,“連通器原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變化。
大家在中學都學過“連通器原理”,就是相互連接的容器,如果我們把阻隔液體流動的關卡給撤掉,容器不同部位的水平面最後會趨于一緻。
全球化是什麼?某種意義上,全球化就是構建一個“連通器”,它把世界各地之間的關卡都給撤掉了——撤掉之後,高處的水就嘩嘩流下來了,而低處的水則蹭蹭漲上去了。
這一跌一漲,就出現了政治問題。
哪怕各國生産率都提高,總體水位會上升,但是由于身處“連通器”的不同位置,也就是說初始位置不同,水位上升的幅度是大大不同的。
在這個水位變化的過程中,冷戰的結束是一個關鍵時間點。
冷戰的結束打通了東、西兩個陣營,兩個大水池連成了一個大水池,推動了一波新的全球化浪潮。
1995年,WTO替代《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貿易自由化更上一層樓。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多邊、雙邊的貿易組織和貿易協定也層出不窮地冒出來。
所以,有學者将後冷戰時代的全球化稱為“超級全球化”,以區别于曆史上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赢家與輸家 這個超級全球化的過程,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各國,正面的影響毋庸置疑,因為連通器“高處”的資本進來了、公司進來了、就業進來了,把經濟給激活了。
中國是這個變化的典型。
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哪怕是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比較優勢也格外明顯:人口規模、勞動力成本、教育水平、儲蓄率、政府的動員能力、吃苦耐勞的國民性格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貧困率急劇下降,有8億人脫貧,雖然其中有很多原因,融入全球經濟無疑是其中一個重大要素。
我們都聽說過一個詞,叫“中或最赢”,别的領域不好說,經濟全球化方面很可能的确如此。
但是,在大洋的對岸,故事卻要複雜得多。
2016年,幾個經濟學家發表了一篇很轟動的論文,叫作“TheChinaShock”(《中國沖擊》)。
根據這個研究,1999—2011年間,中國的進口競争以及産業轉移讓美國失去了大約240萬個工作崗位。
當然,這個數字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