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為什麼瑞典也如此排外?全球化與文化反彈
關燈
小
中
大
年代,瑞典就開始大量接收來自伊朗、前南斯拉夫的難民,21世紀初則開始接收來自阿富汗、叙利亞、索馬裡的移民難民。
其心胸寬廣的程度,從一個數字就可以看出來:2015年,瑞典有164萬人口出生于國外,也就是其人口的16.8%。
這個變化發生在一兩代人的時間裡,應該說非常驚人。
即使是美國這樣一個老牌移民國家,現在也隻有13.7%的人出生于外國,明顯低于瑞典。
當然,瑞典人的包容不完全是出于善心,北歐國家都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移民正好可以彌補瑞典的勞動力缺口。
那麼,問題出在哪兒?答案是融合很困難。
移民容易,融合卻很難,用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詞來說,就是: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
在一代人的時間裡,把近17%的外國人融入其經濟文化體系,其難度可能遠遠超出了瑞典人之前的心理準備。
我們都知道,如果把一些小鐵渣扔進一個大熔爐,它很快就會熔化,但是如果把一個巨大的鐵疙瘩整個扔進去,它可能很久都熔化不掉。
短時間内大規模地引進移民難民,某種意義上,就相當于把一塊巨大的鐵疙瘩扔進一個熔爐。
融合的困難,首先體現在經濟方面。
2019年,瑞典出生的人中失業率是3.8%,但是在移民中是15%。
事實上,瑞典一半的失業人口是移民。
對于這一點,在越新的移民中越明顯,因為早期伊朗、前南斯拉夫移民中有很多是醫生、工程師之類的專業人士,而新近湧入的大多是難民,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比較難找到工作。
而且,難民要吃穿住行、要接受教育,許多地方政府慢慢發現,自己難以長期支撐這些項目,于是又多了一個财政問題。
不過,經濟問題可能隻是短期問題。
很多研究顯示,長期而言,移民帶來的經濟收益往往大于經濟負擔。
更大的問題是犯罪率的上升。
大規模移民難民湧入後,出現了一個具有瑞典特色的現象——手榴彈爆炸案的上升。
2018年一年,瑞典就發生了162起手榴彈爆炸案,對于一個人口小國來說,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了,相當于在半個北京,平均每兩三天就發生一起手榴彈爆炸案。
因為瑞典不發布罪犯的背景信息,所以我們并不确切地知道這中間有多少是移民所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确實是最近幾年出現的新現象,而且主要發生在移民聚居區。
當然,很多人指出,瑞典犯罪率更高的往往是二代移民,而不是新移民。
但是,如果第二代移民的犯罪率更高,恰恰說明融合的艱難。
移民和融合并不是兩個不相關的問題,“問題不在移民,而在融合”,相當于說“問題不在于他們的婚姻,而在于他們相處不好”——恰恰是結婚帶來朝夕相處的問題。
更糟的是極端主義的興起。
據報道,截至2016年,有至少300個瑞典志願者以“聖戰”戰士的身份奔赴“伊斯蘭國”為之作戰。
300個看似不多,但是,同樣,因為分母很小,所以事實上,瑞典已經成為“聖戰”戰士輸出比例最高的歐洲國家。
要知道,極端主義的出現并非孤立的現象,它們背後往往會有一個社交和心理支持的網絡,所以300個極端分子的背後,可能對應着3000個溫和同情者,隻不過這些人沒有極端到拿起武器上戰場的地步。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很多瑞典人慌了。
他們發現,瑞典正在從一個“和諧社會”變成一個“二元社會”——兩邊的人說着不同的語言,穿着不同的衣服,信着不同的宗教,生活在不同的階層。
而且,由于不同族群的人口出生率不同,那個陌生的世界似乎會越來越大,而他們傳統的世界似乎在縮小。
根據皮尤中心的一個溫和估算,2050年穆斯林将占瑞典人口的21%。
30年後是21%,100年、200年後呢?應該說,一些瑞典人擔心自己的傳統文化被伊斯蘭化也不完全是沒有根據的。
不但文化可能被改造,瑞典人最引以為榮的“高稅收、高福利”模式也可能受到威脅。
有研究指出,“高稅收、高福利”的經濟模式之所以出現于北歐,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同質性的人口結構——正是因為彼此文化、語言、宗教接近,才産生了深厚的社會信任,使得人們願意交出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扶助那些窮困潦倒者,一旦社會“二元化”,人們不再把彼此看作兄弟姐妹,他們還願不願意交同樣高的稅收、進行同樣程度的财富轉移,就變成一個問号了。
多元文化主義:非一日之功 可能有人會說,社會多元化為什麼就一定是問題呢?美國、加拿大都是移民國家,多元文化不但沒有摧垮這些國家,反而成為其力量的源泉,對不對?确實,社會多元化本身未必是問題,但是,變化的速度則可能成為問題。
不要忘記,美國是花了200多年的時間展開這個民族融合過程的,不是一代人的時間,即使是在200多年的時間裡,無論是愛爾蘭人、德國人、中國人、日本人、穆斯林的進入,都曾引發顯著的政治和文化沖突。
哪怕是歲月靜好的加拿大,大家也都知道,著名的魁北克問題,英國移民和法國移民的鬥争,到當代仍然是加拿大一個動不動發炎的傷口。
除了移民的速度,“文化距離”也可能成為問題。
什麼叫“文化距離”?就是文化和文化之間差異的程度。
不
其心胸寬廣的程度,從一個數字就可以看出來:2015年,瑞典有164萬人口出生于國外,也就是其人口的16.8%。
這個變化發生在一兩代人的時間裡,應該說非常驚人。
即使是美國這樣一個老牌移民國家,現在也隻有13.7%的人出生于外國,明顯低于瑞典。
當然,瑞典人的包容不完全是出于善心,北歐國家都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移民正好可以彌補瑞典的勞動力缺口。
那麼,問題出在哪兒?答案是融合很困難。
移民容易,融合卻很難,用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詞來說,就是: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
在一代人的時間裡,把近17%的外國人融入其經濟文化體系,其難度可能遠遠超出了瑞典人之前的心理準備。
我們都知道,如果把一些小鐵渣扔進一個大熔爐,它很快就會熔化,但是如果把一個巨大的鐵疙瘩整個扔進去,它可能很久都熔化不掉。
短時間内大規模地引進移民難民,某種意義上,就相當于把一塊巨大的鐵疙瘩扔進一個熔爐。
融合的困難,首先體現在經濟方面。
2019年,瑞典出生的人中失業率是3.8%,但是在移民中是15%。
事實上,瑞典一半的失業人口是移民。
對于這一點,在越新的移民中越明顯,因為早期伊朗、前南斯拉夫移民中有很多是醫生、工程師之類的專業人士,而新近湧入的大多是難民,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比較難找到工作。
而且,難民要吃穿住行、要接受教育,許多地方政府慢慢發現,自己難以長期支撐這些項目,于是又多了一個财政問題。
不過,經濟問題可能隻是短期問題。
很多研究顯示,長期而言,移民帶來的經濟收益往往大于經濟負擔。
更大的問題是犯罪率的上升。
大規模移民難民湧入後,出現了一個具有瑞典特色的現象——手榴彈爆炸案的上升。
2018年一年,瑞典就發生了162起手榴彈爆炸案,對于一個人口小國來說,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了,相當于在半個北京,平均每兩三天就發生一起手榴彈爆炸案。
因為瑞典不發布罪犯的背景信息,所以我們并不确切地知道這中間有多少是移民所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确實是最近幾年出現的新現象,而且主要發生在移民聚居區。
當然,很多人指出,瑞典犯罪率更高的往往是二代移民,而不是新移民。
但是,如果第二代移民的犯罪率更高,恰恰說明融合的艱難。
移民和融合并不是兩個不相關的問題,“問題不在移民,而在融合”,相當于說“問題不在于他們的婚姻,而在于他們相處不好”——恰恰是結婚帶來朝夕相處的問題。
更糟的是極端主義的興起。
據報道,截至2016年,有至少300個瑞典志願者以“聖戰”戰士的身份奔赴“伊斯蘭國”為之作戰。
300個看似不多,但是,同樣,因為分母很小,所以事實上,瑞典已經成為“聖戰”戰士輸出比例最高的歐洲國家。
要知道,極端主義的出現并非孤立的現象,它們背後往往會有一個社交和心理支持的網絡,所以300個極端分子的背後,可能對應着3000個溫和同情者,隻不過這些人沒有極端到拿起武器上戰場的地步。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很多瑞典人慌了。
他們發現,瑞典正在從一個“和諧社會”變成一個“二元社會”——兩邊的人說着不同的語言,穿着不同的衣服,信着不同的宗教,生活在不同的階層。
而且,由于不同族群的人口出生率不同,那個陌生的世界似乎會越來越大,而他們傳統的世界似乎在縮小。
根據皮尤中心的一個溫和估算,2050年穆斯林将占瑞典人口的21%。
30年後是21%,100年、200年後呢?應該說,一些瑞典人擔心自己的傳統文化被伊斯蘭化也不完全是沒有根據的。
不但文化可能被改造,瑞典人最引以為榮的“高稅收、高福利”模式也可能受到威脅。
有研究指出,“高稅收、高福利”的經濟模式之所以出現于北歐,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同質性的人口結構——正是因為彼此文化、語言、宗教接近,才産生了深厚的社會信任,使得人們願意交出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扶助那些窮困潦倒者,一旦社會“二元化”,人們不再把彼此看作兄弟姐妹,他們還願不願意交同樣高的稅收、進行同樣程度的财富轉移,就變成一個問号了。
多元文化主義:非一日之功 可能有人會說,社會多元化為什麼就一定是問題呢?美國、加拿大都是移民國家,多元文化不但沒有摧垮這些國家,反而成為其力量的源泉,對不對?确實,社會多元化本身未必是問題,但是,變化的速度則可能成為問題。
不要忘記,美國是花了200多年的時間展開這個民族融合過程的,不是一代人的時間,即使是在200多年的時間裡,無論是愛爾蘭人、德國人、中國人、日本人、穆斯林的進入,都曾引發顯著的政治和文化沖突。
哪怕是歲月靜好的加拿大,大家也都知道,著名的魁北克問題,英國移民和法國移民的鬥争,到當代仍然是加拿大一個動不動發炎的傷口。
除了移民的速度,“文化距離”也可能成為問題。
什麼叫“文化距離”?就是文化和文化之間差異的程度。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