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下與我:國際格局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關燈
小
中
大
叫作“liberalhegemony”。
“二戰”以來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征,可以說,就是自由霸權逐漸崛起。
什麼叫“自由霸權”?大家可以看到,這裡面有兩個詞,一個是“自由”,一個是“霸權”。
顧名思義,所謂“自由霸權”,就是“信奉自由主義的國家成為國際社會的霸權國家”。
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歐美陣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冷戰時期,自由霸權還是主要局限于西方世界,到後冷戰時代,這一霸權一度到達頂峰,波及全球。
當然,目前這個霸權也受到種種挑戰,這是後話,我們暫時不談。
“自由霸權”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原本發源于西方國家的經濟自由、政治自由、社會自由不斷向外傳播,歐美内部的市場自由成為全球的市場自由,它内部的政治模式開始助推全球的政治轉型,它内部的社會觀念也向全球各個角落滲透。
用國際關系學家米爾斯海默(JohnJ.Mearsheimer)的話來說,自由霸權就意味着歐美國家試圖在全球的規模上複制它自身。
我們在“二戰”之後所觀察到的貿易全球化、西式民主的擴散、大國戰争頻度的下降,都與這一國際格局緊密相關。
這種影響力是福是禍或許可以争論,但是其強勢卻無可置疑。
對于這種影響力,學者卡根(RobertKagan)有過這樣的表述,他說:“也許1950年以來民主傳播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并不僅僅是因為人們渴望民主,而是因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恰好是一個民主國家。
也許過去60年全球驚人的經濟發展,是一個特定經濟秩序的結果,而這個秩序由全球最領先的自由市場經濟所塑造。
也許我們所目睹的和平時代,與特定國家所擁有的巨大權力有一定關系……曆史上的每一種國際秩序都對應着其中最強大國家的觀念與利益,而當權力轉移到觀念與利益不同的國家時,國際秩序也随之發生變化。
” 大家可以聽出來,這段話非常有意思。
我們常常認為,為什麼會有民主?因為人們渴望民主。
為什麼會有市場?因為人們渴望交易。
為什麼會有和平?因為人們渴望和平。
但是,卡根卻說,不,光有渴望是不夠的,曆史上的人們和我們一樣渴望權利、渴望交易、渴望和平,但是沒有實力為這種渴望保駕護航,它就很難生根發芽。
事實上,人們可能根本沒有那麼渴望自由、民主、和平,很多時候,人們更渴望的,可能是安全,是秩序,是大國崛起的民族自豪感。
得有一個非常強勢的力量在引導甚至強加,人們的價值排序才可能發生變化。
所以,在卡根看來,與曆史相比,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如此非同尋常,恰恰是因為我們所處的國際秩序非同尋常。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自由霸權在曆史上是很罕見的。
霸權國家當然曆史上常常有,自由國家在當今也不少見,但是信奉自由主義的國家同時是霸權國家,是曆史上非常難得的組合。
要理解這一點其實沒有那麼難。
大家想想曆史上的霸權國家——從波斯帝國到奧斯曼帝國,從羅馬帝國到西班牙帝國,從德意志第三帝國到日本帝國,霸權國家的常态是什麼?征服土地、殖民人民、榨取資源,對不對?極端的,像蒙古帝國的某些階段:“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這是何等的可怖。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才能理解自由霸權的非同尋常之處。
《大西洋憲章》或許是理解自由霸權的一把鑰匙。
我們都知道,《大西洋憲章》是1941年英美兩國在一艘軍艦上簽訂的協議,内容是确立戰後重建世界秩序的原則。
《憲章》第一條:英美兩國戰後不尋求領土擴張;第二條:其他國家也不能随便尋求領土擴張;第三條:民族自決和人民主權;第四條:推動世界自由貿易……當然還有更多的,時間關系,我們就不一一地說了。
可以看出,《大西洋憲章》所構想的國際秩序與傳統帝國非常不同。
在古代世界裡,為什麼要打天下?打天下當然就是為了坐天下,打完
“二戰”以來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征,可以說,就是自由霸權逐漸崛起。
什麼叫“自由霸權”?大家可以看到,這裡面有兩個詞,一個是“自由”,一個是“霸權”。
顧名思義,所謂“自由霸權”,就是“信奉自由主義的國家成為國際社會的霸權國家”。
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歐美陣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冷戰時期,自由霸權還是主要局限于西方世界,到後冷戰時代,這一霸權一度到達頂峰,波及全球。
當然,目前這個霸權也受到種種挑戰,這是後話,我們暫時不談。
“自由霸權”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原本發源于西方國家的經濟自由、政治自由、社會自由不斷向外傳播,歐美内部的市場自由成為全球的市場自由,它内部的政治模式開始助推全球的政治轉型,它内部的社會觀念也向全球各個角落滲透。
用國際關系學家米爾斯海默(JohnJ.Mearsheimer)的話來說,自由霸權就意味着歐美國家試圖在全球的規模上複制它自身。
我們在“二戰”之後所觀察到的貿易全球化、西式民主的擴散、大國戰争頻度的下降,都與這一國際格局緊密相關。
這種影響力是福是禍或許可以争論,但是其強勢卻無可置疑。
對于這種影響力,學者卡根(RobertKagan)有過這樣的表述,他說:“也許1950年以來民主傳播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并不僅僅是因為人們渴望民主,而是因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恰好是一個民主國家。
也許過去60年全球驚人的經濟發展,是一個特定經濟秩序的結果,而這個秩序由全球最領先的自由市場經濟所塑造。
也許我們所目睹的和平時代,與特定國家所擁有的巨大權力有一定關系……曆史上的每一種國際秩序都對應着其中最強大國家的觀念與利益,而當權力轉移到觀念與利益不同的國家時,國際秩序也随之發生變化。
” 大家可以聽出來,這段話非常有意思。
我們常常認為,為什麼會有民主?因為人們渴望民主。
為什麼會有市場?因為人們渴望交易。
為什麼會有和平?因為人們渴望和平。
但是,卡根卻說,不,光有渴望是不夠的,曆史上的人們和我們一樣渴望權利、渴望交易、渴望和平,但是沒有實力為這種渴望保駕護航,它就很難生根發芽。
事實上,人們可能根本沒有那麼渴望自由、民主、和平,很多時候,人們更渴望的,可能是安全,是秩序,是大國崛起的民族自豪感。
得有一個非常強勢的力量在引導甚至強加,人們的價值排序才可能發生變化。
所以,在卡根看來,與曆史相比,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如此非同尋常,恰恰是因為我們所處的國際秩序非同尋常。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自由霸權在曆史上是很罕見的。
霸權國家當然曆史上常常有,自由國家在當今也不少見,但是信奉自由主義的國家同時是霸權國家,是曆史上非常難得的組合。
要理解這一點其實沒有那麼難。
大家想想曆史上的霸權國家——從波斯帝國到奧斯曼帝國,從羅馬帝國到西班牙帝國,從德意志第三帝國到日本帝國,霸權國家的常态是什麼?征服土地、殖民人民、榨取資源,對不對?極端的,像蒙古帝國的某些階段:“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這是何等的可怖。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才能理解自由霸權的非同尋常之處。
《大西洋憲章》或許是理解自由霸權的一把鑰匙。
我們都知道,《大西洋憲章》是1941年英美兩國在一艘軍艦上簽訂的協議,内容是确立戰後重建世界秩序的原則。
《憲章》第一條:英美兩國戰後不尋求領土擴張;第二條:其他國家也不能随便尋求領土擴張;第三條:民族自決和人民主權;第四條:推動世界自由貿易……當然還有更多的,時間關系,我們就不一一地說了。
可以看出,《大西洋憲章》所構想的國際秩序與傳統帝國非常不同。
在古代世界裡,為什麼要打天下?打天下當然就是為了坐天下,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