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和平的“爆發”:一個黃金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也有53歲。
圖1-3 世界各國人均預期壽命變化曲線圖 (圖片來源:OurWorldinData網站) 再看看極端貧困率,1820年的時候,全世界94%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狀态,現在呢?10%左右。
其他像識字率、嬰兒死亡率、工作與閑暇時間比例,時間關系,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是我想補充一個有趣的數據。
我們都知道,北歐人是以身材高大而聞名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830年,荷蘭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米64。
1米64的北歐男子啊,同學們。
所以,拿破侖真的不算很矮,他隻是代表了他的時代而已。
大家看好萊塢電影的時候,裡面的中世紀騎士都是人高馬大、英俊潇灑,女孩子們看看就好,心潮澎湃就不必了。
因此,從很多角度來看,今天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可以說是人類曆史上的黃金時代。
我知道一些人非常推崇“古典時代”,有的人向往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争鳴”,有的人則“夢回唐朝”,有的幹脆是“民國粉”,這些懷念當然都有其道理,但是如果讓我回去,我是絕對不會去的。
因為我不想回到一個人均壽命30歲的時代,一個極端貧困率90%的時代,一個得了天花隻能默默等死的時代,一個女性沒有受教育權、就業權和婚姻自主權的時代。
别說我不想回去做一個普通女性,你就是讓我回去當皇帝我也不去。
我在故宮也觀察過所謂的龍椅,看起來真的是硬邦邦、冷冰冰,說真的,肯定沒有宜家2000元一個的沙發舒服。
知識分子們想象過去的時候,似乎假定自己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還會是衣食無憂的知識分子。
其實,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結構,一個随機空降的人,更有可能成為農民、鐵匠、馬夫,換句話說,你“夢回唐朝”的話,不大可能成為“一将功成萬骨枯”裡的“一将”,更可能成為其中的“萬骨”而已。
為什麼過度悲觀是問題 可能會有人說,好吧,就算我們的确生活在相對和平和富足的時代,那又怎麼樣呢?談論這個有什麼意義呢?難道我們不應該聚焦于問題,從而推動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嗎?關注問題當然非常重要,我們這個課程的後面也會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在一個恰當的比例感中談論問題同樣重要。
為什麼?因為失去比例感很可能意味着錯誤的藥方。
簡單來說,如果這個時代是一團漆黑,那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是革命,是極左或極右。
在一個無可救藥的世界裡,激進是美德,越激進越推動社會進步。
但是,如果我們承認時代的巨大進步,并在這個前提下談論戰争、貧窮、饑餓,那麼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是改良,是耐心,是在現有國際體系、現有全球化基礎上的修補。
換一個說法,如果問題是主流,那麼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就是“人類做錯了什麼”,但是如果進步是主流,那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人類做對了什麼”,從中找到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鑰匙。
這也是為什麼平克這樣的學者站出來為“進步”辯護。
寫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後,他驚訝地發現,很多人拒絕承認這個時代的進步之處,“進步主義者憎惡進步”,到處盛行着一種悲觀的、憤怒的、嘲諷的甚至是末日論式的話語。
當你打開電視、網絡、報紙,似乎到處都是戰火紛飛,地球很快完蛋,民主在崩潰,世界越來越不平等,各國政治家都是王八蛋,經濟危機如果沒有到來也肯定是在路上……于是,在世界各國的街頭,到處是憤怒的聲讨,宣布“全球化不過是新殖民主義”“新自由主義讓整個世界堕落了”“民主隻是權錢交換的遊戲”……這些聲音的初衷可能充滿善意,但是,衡量現實不能僅僅以理想為尺度,而且要以曆史為尺度,因為摧毀進步的不僅僅可能是所謂的保守勢力,而且也可能是對完美烏托邦的迷戀。
用英語中的一個常用句來說就是:不要讓最好成為更好的敵人。
*** [1]NetaCrawfordandCatherineLutz,“HumanCostofPost9-11Wars,”ACostofWarProjectreportfromWatsonInstituteatBrownUniversity. [2]ImtiyazKhan,“Afghanistan:HumancostofarmedconflictsincetheSovietinvasion,”Perceptions:JournalofInternationalAffairs,17(4),2012.
圖1-3 世界各國人均預期壽命變化曲線圖 (圖片來源:OurWorldinData網站) 再看看極端貧困率,1820年的時候,全世界94%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狀态,現在呢?10%左右。
其他像識字率、嬰兒死亡率、工作與閑暇時間比例,時間關系,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是我想補充一個有趣的數據。
我們都知道,北歐人是以身材高大而聞名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830年,荷蘭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米64。
1米64的北歐男子啊,同學們。
所以,拿破侖真的不算很矮,他隻是代表了他的時代而已。
大家看好萊塢電影的時候,裡面的中世紀騎士都是人高馬大、英俊潇灑,女孩子們看看就好,心潮澎湃就不必了。
因此,從很多角度來看,今天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可以說是人類曆史上的黃金時代。
我知道一些人非常推崇“古典時代”,有的人向往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争鳴”,有的人則“夢回唐朝”,有的幹脆是“民國粉”,這些懷念當然都有其道理,但是如果讓我回去,我是絕對不會去的。
因為我不想回到一個人均壽命30歲的時代,一個極端貧困率90%的時代,一個得了天花隻能默默等死的時代,一個女性沒有受教育權、就業權和婚姻自主權的時代。
别說我不想回去做一個普通女性,你就是讓我回去當皇帝我也不去。
我在故宮也觀察過所謂的龍椅,看起來真的是硬邦邦、冷冰冰,說真的,肯定沒有宜家2000元一個的沙發舒服。
知識分子們想象過去的時候,似乎假定自己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還會是衣食無憂的知識分子。
其實,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結構,一個随機空降的人,更有可能成為農民、鐵匠、馬夫,換句話說,你“夢回唐朝”的話,不大可能成為“一将功成萬骨枯”裡的“一将”,更可能成為其中的“萬骨”而已。
為什麼過度悲觀是問題 可能會有人說,好吧,就算我們的确生活在相對和平和富足的時代,那又怎麼樣呢?談論這個有什麼意義呢?難道我們不應該聚焦于問題,從而推動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嗎?關注問題當然非常重要,我們這個課程的後面也會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在一個恰當的比例感中談論問題同樣重要。
為什麼?因為失去比例感很可能意味着錯誤的藥方。
簡單來說,如果這個時代是一團漆黑,那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是革命,是極左或極右。
在一個無可救藥的世界裡,激進是美德,越激進越推動社會進步。
但是,如果我們承認時代的巨大進步,并在這個前提下談論戰争、貧窮、饑餓,那麼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是改良,是耐心,是在現有國際體系、現有全球化基礎上的修補。
換一個說法,如果問題是主流,那麼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就是“人類做錯了什麼”,但是如果進步是主流,那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人類做對了什麼”,從中找到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鑰匙。
這也是為什麼平克這樣的學者站出來為“進步”辯護。
寫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後,他驚訝地發現,很多人拒絕承認這個時代的進步之處,“進步主義者憎惡進步”,到處盛行着一種悲觀的、憤怒的、嘲諷的甚至是末日論式的話語。
當你打開電視、網絡、報紙,似乎到處都是戰火紛飛,地球很快完蛋,民主在崩潰,世界越來越不平等,各國政治家都是王八蛋,經濟危機如果沒有到來也肯定是在路上……于是,在世界各國的街頭,到處是憤怒的聲讨,宣布“全球化不過是新殖民主義”“新自由主義讓整個世界堕落了”“民主隻是權錢交換的遊戲”……這些聲音的初衷可能充滿善意,但是,衡量現實不能僅僅以理想為尺度,而且要以曆史為尺度,因為摧毀進步的不僅僅可能是所謂的保守勢力,而且也可能是對完美烏托邦的迷戀。
用英語中的一個常用句來說就是:不要讓最好成為更好的敵人。
*** [1]NetaCrawfordandCatherineLutz,“HumanCostofPost9-11Wars,”ACostofWarProjectreportfromWatsonInstituteatBrownUniversity. [2]ImtiyazKhan,“Afghanistan:HumancostofarmedconflictsincetheSovietinvasion,”Perceptions:JournalofInternationalAffairs,17(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