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和平的“爆發”:一個黃金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有學者認為,關鍵的指标不是死亡的相對人口,而是死亡的絕對人數。
古代社會就算10%的人口死于戰争,那可能也是幾百萬人口,但是現代社會就算是1%,就是幾千萬人。
難道幾千萬人的痛苦不是遠遠超過幾百萬人的痛苦嗎?所以這裡确實有個你用什麼尺子來衡量的問題。
但是,不管怎麼說,就算是對兩次世界大戰的诠釋存在着重大争議,至少在“二戰”結束之後,尤其是冷戰結束之後,世界正在變得更加和平這一點,很少受到争議。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第二張圖(圖1-2),它展示每10萬人中戰争死亡人數從1940年左右開始到現在的變化,這個變化可以說非常醒目。
圖1-2 1940—2015年每10萬人中戰争死亡人數變化 (圖片來源:ZackBeauchamp,“Thisfascinatingacademicdebatehashugeimplicationsforthefutureofworldpeace,”Vox,May21,2015) 這是一個不斷走低的趨勢,到現在,柱形圖中的柱子幾乎是完全貼着橫軸了。
這就是冷戰學者加迪斯(JohnLewisGaddis)所說的“longpeace”,漫長的和平。
仔細想想,這些數字也合乎我們實際的生活經驗。
作為中國人,不妨對比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爺爺、甚至爺爺的爺爺的命運。
我算了一下,我爺爺的爺爺應該出生于1850年左右,經曆過太平天國的起落;我爺爺的爸爸應該出生于1880年左右,經曆過八國聯軍侵華和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我爺爺出生于1920年,少年時代應該目睹過日本侵華戰争;就是我父親,成長的過程中也有朝鮮戰争、中印戰争;哪怕是我,小時候也感受到過中越戰争的存在——記得上中學的時候,我還穿着軍裝,載歌載舞地表演過《血染的風采》,那首歌就是獻給中越戰争中的中國士兵的。
可是,現在的90後、00後,你們身邊有過什麼戰争嗎?除了電視裡的“手撕鬼子”,以及電子遊戲中的“無敵戰警”,你可能對戰争真的沒有什麼切身感受。
我有個朋友一直為這種長時段的和平感到不安,總覺得這是什麼巨大災難的前兆,他經常憂心忡忡地說:“過去150年,沒有一代人可以和平地度過,所以,和平怎麼可能持續?這不科學。
”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大家再想想歐洲。
今天我們想起歐洲,想到的基本上都是綠草如茵、風和日麗、國泰民安,所以梁朝偉連喂個鴿子都要去巴黎。
但這是今天的歐洲,可不是曆史上的歐洲。
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到,比如說17世紀,你會發現整個歐洲打得熱火朝天,A國在打B國,B國在打C國,C國昨天聯合A國打B國,今天聯合B國打D國;一會兒為宗教打,一會兒為王位打,一會兒為領土打,一會兒為貿易打。
大家可能都看過《權力的遊戲》,都知道這個電視劇有多麼血腥。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權力的遊戲》中的大量情節其實是基于真實曆史的改編,作者馬丁自己也表示,他的故事原型很多地方是受到英國金雀花王朝曆史的啟發。
所以,和平真的并非天經地義,它的前傳是一頁又一頁“血染的風采”。
哪怕阿富汗這樣的國家,如果我告訴你它其實也在變得更加和平,你可能不相信。
但是,我告訴你一些數據,你或許會改變看法。
2001年美軍入侵後,據估算,2001—2019年,阿富汗的戰亂死亡人數大約是15.7萬人,[1]這當然非常可怕,但是1978—2001年,也就是蘇軍占領、内戰和塔利班統治期間,阿富汗的戰亂死亡人數是150萬~200萬人。
[2]你可能會說,啊,阿富汗已經這麼慘了,居然以前更慘?是的,阿富汗人民以前真的更慘。
我們之所以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天生更關注現實而不是曆史,而且我們習慣于用理想而不是過去來衡量當下。
世界不僅僅是變得更和平 其實,和平隻是世界變得更好的一個指标而已。
不妨看一看一些其他的指标,比如人均壽命。
大家可以看一看下面第三張圖(圖1-3),世界各國人均預期壽命的變化曲線。
可以看出,哪怕到了1900年左右,也就是120年前,在有數據的國家,人均預期壽命也隻是在20~40歲之間,因為那時候嬰兒死亡率實在太高了。
但是之後,這條線開始顯著攀升,到現在,全世界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到達70歲左右。
哪怕是在人均預期壽命最低的中非共和國,
古代社會就算10%的人口死于戰争,那可能也是幾百萬人口,但是現代社會就算是1%,就是幾千萬人。
難道幾千萬人的痛苦不是遠遠超過幾百萬人的痛苦嗎?所以這裡确實有個你用什麼尺子來衡量的問題。
但是,不管怎麼說,就算是對兩次世界大戰的诠釋存在着重大争議,至少在“二戰”結束之後,尤其是冷戰結束之後,世界正在變得更加和平這一點,很少受到争議。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第二張圖(圖1-2),它展示每10萬人中戰争死亡人數從1940年左右開始到現在的變化,這個變化可以說非常醒目。
圖1-2 1940—2015年每10萬人中戰争死亡人數變化 (圖片來源:ZackBeauchamp,“Thisfascinatingacademicdebatehashugeimplicationsforthefutureofworldpeace,”Vox,May21,2015) 這是一個不斷走低的趨勢,到現在,柱形圖中的柱子幾乎是完全貼着橫軸了。
這就是冷戰學者加迪斯(JohnLewisGaddis)所說的“longpeace”,漫長的和平。
仔細想想,這些數字也合乎我們實際的生活經驗。
作為中國人,不妨對比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爺爺、甚至爺爺的爺爺的命運。
我算了一下,我爺爺的爺爺應該出生于1850年左右,經曆過太平天國的起落;我爺爺的爸爸應該出生于1880年左右,經曆過八國聯軍侵華和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我爺爺出生于1920年,少年時代應該目睹過日本侵華戰争;就是我父親,成長的過程中也有朝鮮戰争、中印戰争;哪怕是我,小時候也感受到過中越戰争的存在——記得上中學的時候,我還穿着軍裝,載歌載舞地表演過《血染的風采》,那首歌就是獻給中越戰争中的中國士兵的。
可是,現在的90後、00後,你們身邊有過什麼戰争嗎?除了電視裡的“手撕鬼子”,以及電子遊戲中的“無敵戰警”,你可能對戰争真的沒有什麼切身感受。
我有個朋友一直為這種長時段的和平感到不安,總覺得這是什麼巨大災難的前兆,他經常憂心忡忡地說:“過去150年,沒有一代人可以和平地度過,所以,和平怎麼可能持續?這不科學。
”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大家再想想歐洲。
今天我們想起歐洲,想到的基本上都是綠草如茵、風和日麗、國泰民安,所以梁朝偉連喂個鴿子都要去巴黎。
但這是今天的歐洲,可不是曆史上的歐洲。
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到,比如說17世紀,你會發現整個歐洲打得熱火朝天,A國在打B國,B國在打C國,C國昨天聯合A國打B國,今天聯合B國打D國;一會兒為宗教打,一會兒為王位打,一會兒為領土打,一會兒為貿易打。
大家可能都看過《權力的遊戲》,都知道這個電視劇有多麼血腥。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權力的遊戲》中的大量情節其實是基于真實曆史的改編,作者馬丁自己也表示,他的故事原型很多地方是受到英國金雀花王朝曆史的啟發。
所以,和平真的并非天經地義,它的前傳是一頁又一頁“血染的風采”。
哪怕阿富汗這樣的國家,如果我告訴你它其實也在變得更加和平,你可能不相信。
但是,我告訴你一些數據,你或許會改變看法。
2001年美軍入侵後,據估算,2001—2019年,阿富汗的戰亂死亡人數大約是15.7萬人,[1]這當然非常可怕,但是1978—2001年,也就是蘇軍占領、内戰和塔利班統治期間,阿富汗的戰亂死亡人數是150萬~200萬人。
[2]你可能會說,啊,阿富汗已經這麼慘了,居然以前更慘?是的,阿富汗人民以前真的更慘。
我們之所以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天生更關注現實而不是曆史,而且我們習慣于用理想而不是過去來衡量當下。
世界不僅僅是變得更和平 其實,和平隻是世界變得更好的一個指标而已。
不妨看一看一些其他的指标,比如人均壽命。
大家可以看一看下面第三張圖(圖1-3),世界各國人均預期壽命的變化曲線。
可以看出,哪怕到了1900年左右,也就是120年前,在有數據的國家,人均預期壽命也隻是在20~40歲之間,因為那時候嬰兒死亡率實在太高了。
但是之後,這條線開始顯著攀升,到現在,全世界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到達70歲左右。
哪怕是在人均預期壽命最低的中非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