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和平的“爆發”:一個黃金時代?

關燈
上次課我說到,比較的視野本質上是一種俯瞰的視野,從全景慢慢切入微觀,以此獲得認識事物的比例感。

    那麼,這次課,我就想帶着大家從曆史的長河切入我們這個時代。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這一講的标題叫作“和平的‘爆發’”。

    顯然,這個詞聽上去有點奇怪,因為我們平時都是說“戰争爆發”了。

    “和平爆發”是什麼意思?和平怎麼“爆發”?其實在這裡,我正是想用一個不同尋常的說法來描述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那就是後冷戰時代人類持續、廣泛的和平。

    為什麼說“不同尋常”?因為在曆史上的大多數時期,戰争是常态,和平是例外,但在冷戰結束後的今天,和平是常态,戰争才是例外。

     可能立刻會有人想反駁我:等等,和平?這哪是什麼和平年代?你沒看到伊拉克、叙利亞、阿富汗、也門還在戰火紛飛嗎?你不記得盧旺達大屠殺嗎?你不知道前幾天哪哪哪又發生了一起恐怖襲擊嗎? 這些說法當然都沒錯,毫無疑問,地球上的很多地方還有戰亂沖突,但是,回到上次課我講到的,現象未必是真相,事實隻有通過全景當中的比例感來獲得。

    我們要理解我們所置身的這個時代,就必須首先了解曆史。

    而曆史告訴我們,相對于人類史上的大多數時期,絕大多數當代人仍然可以說非常幸運。

     很多人可能完全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幸運之處,你們可能想到:誰誰誰的爸爸媽媽在北上廣給他交了一套房子的首付,而我父母什麼也給不了我;誰誰誰考上了清華、北大,甚至美國藤校,而我連211大學都沒有考上;誰誰誰的專業特别好找工作,而我這個專業找工作太難了……總之,你可能覺得“幸運”這個詞,和你實在沒有什麼關系。

     但是,我想告訴你一個好消息,至少在有一點上你是非常幸運的:你投胎在了一個相當和平的時代。

    這一點對于命運的影響,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過你的家庭背景、你的高考成績、你的專業背景。

    你的爸爸是不是富豪,可能隻是影響你能不能随時去馬爾代夫或者夏威夷度假,但是你到底是出生于1900年還是2000年,則可能直接影響着你會不會被餓死、能不能受到教育,甚至能不能長大,以及會不會被送到戰場上去當炮灰。

     為什麼和平“異乎尋常”? 世界在變得更加和平,這其實不是我的看法,而是一批學者的發現。

    比如,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張圖(圖1-1),這是學者馬克斯·羅澤(MaxRoser)制作的圖表,顯示1500年到2015年“大國間發生戰争”的年數比例。

     圖1-1 1500—2015年“大國間發生戰争”年數比 (圖片來源:OurWorldinData網站) 大家可以看到,1500—1700年左右,至少70%以上的時間大國之間都在打仗,這個比例後來逐漸下降,到近期,幾乎降為零了。

    雖然我們今天還能夠看到戰亂沖突,但是大多數是内戰,大國之間的戰争已經變得非常少了。

    内戰固然也是悲劇,但是它的殺傷力相對于大國之間的戰争來說,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再來看另外一個指标,戰争死亡人數。

    這方面,學者平克(StevenPinker)做出了最有影響力的研究。

    事實上,他專門寫了一本書來告訴我們“世界正在變得更好”。

    這本書可能很多人都讀過,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這可能也是21世紀最重要的書之一。

    大家可能聽說過一個詞,叫作“政治性抑郁”,這本書可以說專治各種“政治性抑郁”。

    反正每次翻這本書,我整個人就都變好了,連血糖、血脂都刷刷下降了。

     根據平克的研究,在前國家時期的原始社會中,每10萬人中平均每年有500人死于暴力沖突,到中世紀的時候,這個數字降為每10萬人中50人,到現在是多少呢?6~8人——而在大多數歐洲國家,現在還不到1人。

    如果不以每年的數字來計算,而用人口比例來看,在部落社會大約15%的人會死于戰争,現在可能隻是萬分之幾甚至幾十萬分之幾。

     可能有朋友會說,那兩次世界大戰呢?不都是現代社會的産物嗎?怎麼能說現代比古代更加和平?但是,根據平克的研究,即使是20世紀,把兩次世界大戰都算進來,有4000萬人死于戰争,這當然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但是就地球同時期的總人口而言,也隻是人口的0.7%。

    如果把與戰争有關的瘟疫、饑荒、屠殺造成的死亡都算進來,則為人口的3%,仍然大大低于古代社會。

     當然,這也是他的觀點中最有争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