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可能性的藝術:通過比較理解政治
關燈
小
中
大
lecommitment),使得民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财産安全感,産生了投資、生産、創新的動力,最終觸發了工業革命。
這種看法被稱為“制度主義”,直到今天,還有很多經濟學家都是制度主義者。
政治的限度 當然,強調政治的力量,并不意味着政治萬能論,尤其不意味着政治制度萬能論。
前面說到過,我非常喜歡俾斯麥的那句名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Politicsistheartofthepossible”。
其中,“thepossible”這個詞非常重要,為什麼?因為它的本意正是強調政治不是魔術,它不能抵達“theimpossible”,它不能做成無米之炊,它不能讓水變成油,它不能發明永動機。
所以,我常常和我的學生強調一點:政治在社會中。
什麼叫“政治在社會中”?就是社會條件構成政治選擇的半徑,也影響政治選擇的結果。
我們都聽說過一個成語,叫“淮南為橘,淮北為枳”。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同一個物種放在不同的氣候、土壤、環境中,它長出來的東西有可能很不一樣。
舉個例子。
菲律賓在1946年剛獨立的時候,它的憲法和美國憲法非常像。
原因是,在那之前,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所以它的憲法是在美國的指導下制定的。
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菲律賓後來的發展,無論是民主制度,還是經濟發展,都不像是美國,離發達國家都很遙遠。
所以,同樣的憲法,“淮南為橘,淮北為枳”。
再舉個例子,北歐國家,像瑞典、丹麥、芬蘭這些國家,都被稱為“民主社會主義”國家,被視為是治理的典範。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前面我們提及的查韋斯,他也把他在委内瑞拉的社會實踐叫作“民主社會主義”,不過,我們在前面也說了,他的“民主社會主義”帶來的,卻幾乎是國家的崩潰。
可見,此“民主社會主義”非彼“民主社會主義”。
相似的政治理念,放到不同的社會文化土壤當中,發生了完全不同的“化學反應”。
這就是“政治在社會中”。
所以,雖然政治非常重要,但是政治也是有限的。
一個社科學者如果沒有這種專業謙卑,就容易成為井底之蛙。
理解政治,有時候恰恰要從政治之外着手。
隻有通過研究政治與其他因素的“化學反應”,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政治的多樣性。
也正是因為“政治在社會中”,因為“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所以研究比較政治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尋找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配方,也不可能找到這樣一個政治配方。
但是,反過來,這是否意味着,研究比較政治必然要求價值上的虛無主義?是否意味着今天的委内瑞拉和20年前的委内瑞拉無所謂好壞,因為時代不同?所以,比較政治學最後的結論隻能是:因為所有的國家都不同,所有的時代都不同,所以不存在是非,不存在好壞。
大家想一想,這裡面有沒有邏輯問題?合理的邏輯是:這裡的好東西到那裡不一定是好東西。
不合理的邏輯是:這裡的好東西,在那裡一定會成為壞東西。
我們不能跳出一個邏輯陷阱,又掉入另一個邏輯陷阱。
的确,“淮南為橘,淮北為枳”,但是美洲的土豆到了亞洲也還是土豆,它可能變成了大一點或者小一點的土豆,甜一點或者苦一點的土豆,但土豆還是土豆。
那麼,為什麼有時候“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有時候又是“在美洲是土豆,在亞洲還是土豆”?這種矛盾其實就幫助我們抵達了比較政治學思考的核心任務:在差異中尋找規律。
在差異中尋找規律,簡單來說,就是試圖搞清楚,想要從A到B,需要哪些條件C?或者說,從A沒有到達B,是因為缺少了哪些條件C?比較政治學的功能的确不是尋找政治的靈丹妙藥,但它同樣不是放棄對是非對錯的判斷,而隻是試圖讓這種判斷變得更加小心謹慎而已。
可能會有讀者朋友說,這聽上去很累啊。
“既要……又要……”“雖然……但是……”“可能……也可能……”,我很想要“從A到B”,但結果還冒出這麼多條件C?能不能給我一個明确的答案?能不能給我一個痛快的說法?用英語來表達,就是能不能給我一個punchline?很遺憾地告訴大家,社會科學的思考,包括政治學的思考,沒有一勞永逸的答案,沒有那個punchline。
社會科學的思考就像是開車,需要時刻警覺,時刻觀察路況,并根據路況随時調整速度和方向。
一刹那間的走神,就可能導緻車毀人亡。
這聽上去的确很累,但也是唯一安全的做法。
世界是複雜的,但又不是随機的,知識也應當如此。
求知的道路,意味着永恒的疲倦以及偶爾的驚喜。
這種看法被稱為“制度主義”,直到今天,還有很多經濟學家都是制度主義者。
政治的限度 當然,強調政治的力量,并不意味着政治萬能論,尤其不意味着政治制度萬能論。
前面說到過,我非常喜歡俾斯麥的那句名言——“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Politicsistheartofthepossible”。
其中,“thepossible”這個詞非常重要,為什麼?因為它的本意正是強調政治不是魔術,它不能抵達“theimpossible”,它不能做成無米之炊,它不能讓水變成油,它不能發明永動機。
所以,我常常和我的學生強調一點:政治在社會中。
什麼叫“政治在社會中”?就是社會條件構成政治選擇的半徑,也影響政治選擇的結果。
我們都聽說過一個成語,叫“淮南為橘,淮北為枳”。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同一個物種放在不同的氣候、土壤、環境中,它長出來的東西有可能很不一樣。
舉個例子。
菲律賓在1946年剛獨立的時候,它的憲法和美國憲法非常像。
原因是,在那之前,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所以它的憲法是在美國的指導下制定的。
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菲律賓後來的發展,無論是民主制度,還是經濟發展,都不像是美國,離發達國家都很遙遠。
所以,同樣的憲法,“淮南為橘,淮北為枳”。
再舉個例子,北歐國家,像瑞典、丹麥、芬蘭這些國家,都被稱為“民主社會主義”國家,被視為是治理的典範。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前面我們提及的查韋斯,他也把他在委内瑞拉的社會實踐叫作“民主社會主義”,不過,我們在前面也說了,他的“民主社會主義”帶來的,卻幾乎是國家的崩潰。
可見,此“民主社會主義”非彼“民主社會主義”。
相似的政治理念,放到不同的社會文化土壤當中,發生了完全不同的“化學反應”。
這就是“政治在社會中”。
所以,雖然政治非常重要,但是政治也是有限的。
一個社科學者如果沒有這種專業謙卑,就容易成為井底之蛙。
理解政治,有時候恰恰要從政治之外着手。
隻有通過研究政治與其他因素的“化學反應”,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政治的多樣性。
也正是因為“政治在社會中”,因為“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所以研究比較政治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尋找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配方,也不可能找到這樣一個政治配方。
但是,反過來,這是否意味着,研究比較政治必然要求價值上的虛無主義?是否意味着今天的委内瑞拉和20年前的委内瑞拉無所謂好壞,因為時代不同?所以,比較政治學最後的結論隻能是:因為所有的國家都不同,所有的時代都不同,所以不存在是非,不存在好壞。
大家想一想,這裡面有沒有邏輯問題?合理的邏輯是:這裡的好東西到那裡不一定是好東西。
不合理的邏輯是:這裡的好東西,在那裡一定會成為壞東西。
我們不能跳出一個邏輯陷阱,又掉入另一個邏輯陷阱。
的确,“淮南為橘,淮北為枳”,但是美洲的土豆到了亞洲也還是土豆,它可能變成了大一點或者小一點的土豆,甜一點或者苦一點的土豆,但土豆還是土豆。
那麼,為什麼有時候“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有時候又是“在美洲是土豆,在亞洲還是土豆”?這種矛盾其實就幫助我們抵達了比較政治學思考的核心任務:在差異中尋找規律。
在差異中尋找規律,簡單來說,就是試圖搞清楚,想要從A到B,需要哪些條件C?或者說,從A沒有到達B,是因為缺少了哪些條件C?比較政治學的功能的确不是尋找政治的靈丹妙藥,但它同樣不是放棄對是非對錯的判斷,而隻是試圖讓這種判斷變得更加小心謹慎而已。
可能會有讀者朋友說,這聽上去很累啊。
“既要……又要……”“雖然……但是……”“可能……也可能……”,我很想要“從A到B”,但結果還冒出這麼多條件C?能不能給我一個明确的答案?能不能給我一個痛快的說法?用英語來表達,就是能不能給我一個punchline?很遺憾地告訴大家,社會科學的思考,包括政治學的思考,沒有一勞永逸的答案,沒有那個punchline。
社會科學的思考就像是開車,需要時刻警覺,時刻觀察路況,并根據路況随時調整速度和方向。
一刹那間的走神,就可能導緻車毀人亡。
這聽上去的确很累,但也是唯一安全的做法。
世界是複雜的,但又不是随機的,知識也應當如此。
求知的道路,意味着永恒的疲倦以及偶爾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