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派對
關燈
小
中
大
流行歌曲,我聽他們叙舊,講廠區裡精彩紛呈的江湖鬥争。
宿舍已經開始供暖,吃着喝着不得不把窗戶打開,還是覺得很熱。
于是我們輪流去樓下小賣部買啤酒,啤酒從桶裡直接灌進塑料袋提上來。
我和潇潇一起去,要穿過煤渣操場,空氣又冷又幹淨。
我們各自提着一袋啤酒,泡沫細小潔白。
後來大家都喝多了,卻渾然不覺,每個人說話的語氣都認真緩慢,真誠無比。
潇潇擔憂911對簽證的影響,又花了很長時間講述他的計劃,但因為這些事情日後無一實現,以至于我全都沒有記住。
隻是當時的氣氛難忘。
我們四個人促膝坐在一盞小小的燈泡下面。
他們問我,潇潇去美國以後,我要怎麼辦?這樣的關切是具體和實在的,令我的消沉化為烏有。
第二天醒來是下午三點,房間已經收拾得幹幹淨淨。
他倆去上班了,我和潇潇決定出去看海。
外面剛剛散去一場霧,又濕又冷。
我們緩緩騎着自行車,半途看到路邊有輛面包車的車窗上豎着的牌子上,寫着崂山水庫,潇潇停下來問司機去不去水庫。
“你們要去水庫玩?”司機探出腦袋打量我倆。
“是啊。
去轉轉。
”潇潇說。
“天冷了沒人去水庫啊。
”司機說。
“那你做什麼生意呢?”潇潇說。
“到那裡都超過五點了,天黑了,什麼都看不到。
明天早上再去吧。
”司機說。
“明天還有明天的安排。
”潇潇說。
“那就下次再去啊。
等夏天再去。
有什麼可擔心的,水庫總是在的啊。
我給你們留個聯系方式,你們下次來了就找我,我帶你們去一些隻有我知道的好地方。
”司機說着,遞給我們一人一張名片。
我們把名片收好,又繼續騎車,翻過一個陡坡以後突然來到海邊棧道。
太冷了,隻有我們兩個人走在棧道上,四面八方都是海,岸邊的浪泛着白色的泡沫。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海,然而我不知怎麼的,感覺乏味,不為所動。
“你去過水庫嗎?”我問潇潇。
“小時候每年暑假我爸都會帶我去水庫遊泳。
” “和紫霞湖比起來怎麼樣?” “水庫比紫霞湖美多了。
” “不會吧!” “那裡過去是很深的山谷,後來放水淹了,露出水面的隻有一小部分山峰和礁石,而深深的水底下全部都是山體和巨石。
你能想象嗎?” “哇。
那不是水底亞特蘭蒂斯嗎?” “差不多就是那個意思吧。
” 我們路過小賣部,潇潇停下來買了煙和一小袋槟榔。
然後我們在礁石堆的盡頭找到一塊幹燥平坦的地方坐下,抽煙,嚼槟榔。
很多人提着水桶在退潮的泥灘上撿海帶和擱淺的貝類。
有一小束太陽光突然穿過雲層落在海面。
我感到暖和了一些,于是花了很多時間,想着水底的事情。
晚上我們四個又見面了,找到一間人滿為患的小飯館吃了晚飯,潇潇特意點了新鮮的海帶給我品嘗,其他每樣東西也都相當好吃。
吃完飯以後男孩們提出要去海裡遊泳,走到海邊又覺得水溫太低。
我們在黑暗的礁灘上站了一會兒,很快被迅速漲起來的潮水逼得節節敗退。
從青島回來以後我消沉了好幾天,再去網吧才發現王鹿給我留了十幾條消息,我的手機欠費停機,她一直沒能找到我。
王鹿解釋,電台的歐老師聯絡了我們,就是那位在錄音室門口和我們握手道别的老師。
得獎的西北男孩離開以後,留下一檔節目的主持人空缺,電台試了幾個備選方案,皆不理想。
歐老師說,這期間她曾數次想到我和王鹿,但是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又讓她不斷打消這個念頭,最終是什麼促使她聯絡了我們,我想她一定排除了衆多阻礙。
她的說法是,“比賽的結果非常可惜,之後我思慮許久,始終難以忘記你們兩個人。
”王鹿反複向我轉述這句話,認為這是她聽過的最動人的評語,我也是這樣想的。
歐老師冒險将那檔節目托付給我和王鹿。
我們将作為客座,從新年的第一個星期開始主持節目,每周一傍晚首播,周四早晨重播。
節目是錄播,歐老師擔任監制。
接下來我們得在元旦之前錄制完成三期節目,因此還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準備時間。
潇潇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激動,當天晚上便回到防風林把張宙留下的一箱唱片整理出來,轉贈給我。
兩天之後我回到上海,而這箱唱片成為我們節目最初的曲庫。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我住在王鹿的宿舍,用電腦光驅播放和選擇音樂,決定主題,寫稿,反反複複将時間與聲音的匹配精确到秒。
這期間還夾雜了好幾次令人難忘的長談。
王鹿表現出強悍的專注,而我應該也産生了同樣的精神熱度,以此來抵禦無時不在的自我懷疑。
外面經曆了一場寒流,我們靠着一台巴掌大的取暖器,不眠不休,像鳥一樣吃一點點東西。
錄制當天我和王鹿提前去找歐老師,她的辦公室在廣播大廈六樓拐角處,資料和文件堆成山,每座都在崩塌的邊緣。
歐老師不知從哪個角落鑽出來迎接我們,依然披頭散發地穿着工作服,像是很久沒有休息過,卻熱忱地張開雙臂歡迎我們。
她這樣的人啊,應該出現在曠野。
我忍不住快步走上前去,擁抱了她。
之後我們在錄音室和剪輯房裡度過了艱巨的十二個小時,完成三期錄制,這期間歐老師和上次一樣,全程坐在玻璃的另外—邊。
休息間歇我們三個人一起在露台抽煙,底下的城市像一部龐大優美的機器,四周辦公樓的玻璃反射出不同層次的光,直到高架橋的路燈在五點準時亮起。
難以想象,我們未經訓練的聲音和想法将被傳播到如此堅固有序的城市裡。
“我倆是因為張宙的節目認識的。
”王鹿說。
“張宙啊——這麼一說,完全不意外。
”歐老師笑起來。
“但我們說好了不要在風格上受到他的影響。
”我說。
“哈哈。
我不是這個意思。
張宙這人是個散漫分子,和他約好見面的時間總是見不到,跟他一起工作令人非常困擾,我在生活中對這樣的人避之不及。
但他确實有迷人的地方,我認為他可以說是在創造自己廣播語言的人,這一點我尊重他。
你們也是這樣的人,在創造着廣播語言,但你們現在肯定還沒有意識到。
”歐老師說。
“你說的廣播語言是什麼?”我問。
“廣播是音樂、人聲和其他聲音的結合。
文字的邏輯經過聲音過濾之後形成新的語言,至今為止這種語言也沒有被标準化,所以沒有規則需要遵循。
在使用這種語言的人都應該去實踐新的可能性。
以達到——其實我也不知道要達到什麼。
”歐老師說。
“感人。
”我和王鹿說。
“我聽你們的比賽錄音,被你們無意識使用着的語言感動,感到青春珍貴。
所以你們會擁有自己的聽衆,他們也會産生和我相同的感受,這方面,我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斷。
張宙也是這樣被我找到的,我們在南京的一個俱樂部裡見面,他那時正下定決心要改變生活。
”歐老師說。
“你也去過防風林嗎?”我叫起來。
“哦,那個跟棋牌室一樣的地方。
”歐老師說。
“哈哈哈。
”我們都笑。
“你們來參加比賽不會是為了見到張宙吧。
”歐老師說。
“不不。
我沒有想過要見他。
”我說。
“我也沒有。
”王鹿說。
“張宙這個人啊——”歐老師在思考着用什麼樣的形容詞。
“他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沒有形态的波段。
”王鹿這麼說,我卻覺得她像是在描述她自己。
離開廣播大廈的時候是晚上十點,寒流已經過去了,天氣稍稍回暖。
我和王鹿筋疲力盡,說不出話,但精神亢奮,沒法就這樣彼此分開,于是沿着夜晚的高架橋往市中心走。
整條淮海路的車停滞不前,我們才意識到這已經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家正從四面八方去新天地參加新年倒數。
樹木上懸挂的燈,響亮的噪音,巨大的霓虹,現實世界如此強烈地喚回我們身體的知覺。
餓壞了。
我和王鹿在便利店裡買了關東煮和飲料,坐在路旁吃。
“我以後都不會再去北京了。
”王鹿告訴我。
“為什麼,因為電台的事情嗎?”我很吃驚。
“不不。
是導師把名額給了其他人,之前說好的事情突然變了卦。
” “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複賽之後不久就接到了導師的通知,我又去了一次北京,但其實無濟于事。
他說今年的情況比較特殊,希望我能理解,如果我能等到明年的話,他一定把名額替我留好。
” “你是怎麼想的?” “我想啊,去他的吧。
” “是啊。
去他的。
” “但從北京回來我還是消沉了一陣,也沒有回複你的消息,直到接到歐老師的電話。
” “我明白。
我在想不知道張宙那時遇見了什麼樣的事情,下定決心要改變生活。
” 幾個要去狂歡的男孩從便利店出來,站在路邊和我們搭話,打斷了我們的交談。
他們分給我們啤酒和煙,問我們要不要一起去倒數。
但我和王鹿都心不在焉,想着其他更為重要的事情。
王鹿将一隻耳機塞進我的耳朵裡。
“調響一點,聽不見。
”我說。
王鹿把随身聽的音量調到最大——張宙在電波裡說:“将過去的留在過去,明年見。
” 我們的第一期節目播出當天,我返回南京辦理退學事宜。
介于我的成績和考勤,在辦公室裡說出我的想法時,我想在座的幾位老師也終于松了口氣。
接下來的退學手續辦得相當順利,直到全部處理完畢我才告訴家人,我的父母在電話裡歎息一番,我想媽媽應該還是哭了。
事情是如何發展到這個地步的,我其實一點也不想去探究。
最後我們都平靜下來,商量好了回家的時間。
當天晚上我去防風林找潇潇。
防風林裡正在播一部法語黑白電影,講兩個男孩愛上同一個女孩,字幕配得牛頭不對馬嘴,但畫面很美,有海、有石頭雕像。
後來他們三個人在山坡散步,高高的草長到他們的腰間,被風吹得倒來倒去。
我和潇潇吃了泡面,因為沒有其他客人在,于是把這部電影看了兩遍。
我把退學的事情告訴了潇潇,他大驚小怪地說:“你幹嘛學我?” “别自以為是。
” “那為什麼退學?” “你那時不也非要退學不可?” “我以前是一個非常憤怒的人。
” “哈哈哈。
” “你笑什麼?” “因為我一點都沒感覺到。
” “你這個人粗心大意,你能感覺到什麼?” “我感覺你又溫柔又脆弱。
” “聽起來都不是好的形容詞。
”潇潇想了想說,“你是來道别的嗎?” “算是吧。
”我也想了想。
“我有個禮物要送給你。
”潇潇起身,拖出十幾個紙闆箱,裡面塞滿不知哪個年代的印刷物、信件、照片、雜志和書,唱片和影碟全部沒有塞在正确的紙套裡,撥開這些,還有棋盤、模型、印章、昆蟲标本、鳥的骨骼。
潇潇解釋說都是客人們留在這裡的,從來沒有被處理過。
他在遺迹般的垃圾裡找了很久,最後找出一沓裝在信封裡的照片。
照片是在一場冬季的燒烤派對上拍的,應該就在五台山體育場後面的荒地裡。
天色昏暗,每個人都穿得很多,炭火的火星被風吹得到處跑。
“這裡。
你看。
”潇潇從裡面抽出一張照片遞給我。
“這是張宙。
那天晚上也下雪。
他從很遠的地方過來,來的時候已經喝了很多酒,不知道為了什麼事情特别高興,脫了衣服在雪地裡跑了一大圈。
”潇潇說。
照片裡的那個人穿着牛仔褲,光着上半身,站在一盞燈下。
燈光在他的頭頂形成一抹光暈,蓋住了他的整張臉。
“怎麼樣,和你想象中一樣嗎?”潇潇問我。
“你是說這個看不見臉的人嗎?” “我很難形容,但是他确實就是這個樣子的。
” “嗯。
我明白。
”我想确實就是這樣。
幾天之後爸爸開車過來接我回家,進入上海之前,我們在高速休息站停下來買水和面包,坐在車裡吃。
爸爸打開收音機,我猝不及防地從電波裡聽到了自己的聲音。
我的聲音清脆果決,與想象中完全不同。
我和爸爸都沒有說話,兩邊的重型卡車從我們身邊開過去,天暗了下來,車前燈照着道路兩側墨色的冬青樹。
我懷裡抱着書包,張宙的照片被我夾在一本書中,放在包裡。
我感激爸爸的沉默,我和他一起聽完節目,中間放了一首王菲的歌,爸爸也跟着輕輕哼唱。
再次回到電台時,歐老師從桌子底下拖出一隻裝滿信件的紙箱,裡面的信件都是節目播出以後聽衆寫給我和王鹿的。
于是我們抱着紙箱,找到一個沒有人的會議室坐下,面對面拆信,再互相交換,氣氛既忐忑又動人,一直持續到黃昏。
這些信熱忱奇異,推薦新的唱片,講述戀愛和日常生活,毫不吝啬地表達喜好和憎惡,大言不慚地談論美和哀愁,并且邀請我們同遊。
我們各自徹夜回複,第二天去台裡,又收到更多。
不久之後我和王鹿從網上搜索節目的相關反饋,發現有人為節目制作了一個網站。
所謂網站其實隻有一張靜态頁面,點擊進入以後是論壇,沒有分區,所有帖子都堆積在同一個頁面。
網站的建立者和管理員叫小皮,他的頭像是一隻穿着皮夾克的卡通松鼠。
我和王鹿立刻注冊了ID,我沒有用節目裡的名字,也沒有用自己的名字,那段時間我熱衷于在不同的地方給自己起不同的名字。
而王鹿無論在哪裡都叫王鹿,我想那是因為她原本的名字就像是虛構出來的。
最初論壇裡活躍的用戶沒有幾個,常常隻有我、王鹿還有小皮同時在線。
小皮給我們的節目提了不少有用的建議,并且暢想以後論壇會成為安迪·沃霍的工廠。
我和王鹿都沒聽說過,小皮解釋說就是一個收容各色人等的地方,把每天都過成一場派對。
我沒參加過任何派對,卻覺得這個想法很動人。
之後我們三個人在論壇裡越聊越多、越耗越晚,天總是早早就亮了,窗外的空氣裡都是初春植物的甜味。
我睡覺的時間很少,卻精神抖擻。
有時候半途醒來再進入論壇看看,那裡空空蕩蕩,所有的話題卻都停留在我們離開的時候,一句話都沒有消失。
于是我繼續睡,感覺我們的友誼熱烈深沉。
等天氣稍微暖和了一些,王鹿提議一起去見小皮。
我們對于現實中的小皮所知甚少。
他在上海大學的理科試驗班讀三年級,比我小一歲,中學時期連跳兩級,在編程比賽中拿過冠軍,是不常見的天才少年。
以上便是所有信息。
但談論抽象的事物恰恰是我和王鹿所擅長的。
其實我們對小皮都有所期待,卻彼此不好意思承認。
但王鹿比我更喜歡小皮一些,她對小皮懷有顯而易見的遐想,她忍不住一再向我提起他。
我想他們之間有一些我所不知道的連接,無論王鹿在北京失去了什麼,正在緩緩修複。
我們約在戲劇學院門口見面,小皮從一輛出租車裡鑽出來,站在馬路對面,毛茸茸的短發,穿着黑色羽絨服和藍色球鞋,害羞地低着頭,左右張望,腳步卻毫不遲疑地朝我們走來。
我和王鹿笑起來,我們誰都沒有想到,小皮是一個女孩。
我們和小皮都花了一些時間去适應彼此在現實中的面貌,但我想誰都沒有感覺失望,很快便恢複了忘我的交談。
小皮過分寬大的羽絨服不時輕輕擦到我或者王鹿,與我們之間建立起來的一切相比,誤解和錯位實在微不足道。
而小皮依然是小皮,無論如何都很吸引人,我想王鹿肯定也已經感受到。
我們跟随小皮坐輕軌來到楊浦的廠區,她要帶我們去排練房認識幾個朋友。
從輕軌站出來以後,無遮無攔的馬路兩旁,吊車像巨型雕塑一樣肅穆。
我們走了很久,來到化工廠附近一處防空掩體的入口,斜坡粉刷成淺綠色,又深又寬,卡車都能開得進來,拐過直角彎道之後才真正來到地下。
走廊兩邊是方形隔間,大小不均,或明或暗,被用作職工宿舍、網吧、台球廳、卡拉OK、VCD出租攤。
空氣潮濕,牆壁發黴,地面滲水,每次以為走到盡頭,就會在直角轉彎之後來到另外一片一模一樣的區域。
有一間服裝廠占據了好幾間房間,成百台縫紉機同時工作,發出近乎轟鳴的噪音。
作戰指揮部便在服裝廠的後面。
“作戰指揮部”是一塊手寫的牌子,推開三四十厘米厚的石門,是一間一百平米的房間。
不見天日,沒有任何分隔,裡面除了樂器和音箱外,還有一台少見的PS2遊戲機,擺着兩張行軍床,電爐和電飯鍋,很多書和唱片,幾箱啤酒,幾箱方便面和幾箱衛生紙。
牆上留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保衛标語,也貼着二十一世紀的唱片海報。
兩個男孩從成捆的電線後面鑽出來,都留着不長不短的頭發,穿緊身牛仔褲和球鞋。
他們見到小皮很高興,大呼小叫着互相比畫了幾個武打動作,打鬧了一番。
小皮介紹說他們是京和陳浩。
京在莫斯科大學念書,但這個學期沒有回去,他的宿舍遭了火災。
樓太舊了啊,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擔心。
他說。
他在莫斯科有一個女友,可能是北方人,也可能是俄羅斯人,他自己不肯談論這些,即便問他他也不說。
反正他不打算再回莫斯科,文憑也不要了。
他想去暖和的地方,廣州或者東南亞。
他有一點生意頭腦,想去亞熱帶地區做生意。
而且他高大好看,常常遇見好事,他自己也知道。
我很羨慕他,我對莫斯科毫無概念,但我對冷的地方總是充滿想象。
陳浩普通得多,他從美院畢業以後沒有去搞藝術,而是在一間動畫公司上班,工作枯燥重複,但是對此他毫無怨言。
大部分時間他沉默寡言甚至顯得悶悶不樂,但我想他隻是對大部分事物缺乏興緻。
他對搖滾極有鑽研,知道不少冷門知識,但每次突然摘下他的耳機,會發現他其實都在聽張震嶽。
他還養着一隻漂亮的綠色小鳥,小鳥正自由自在地在我們腳邊走動。
“這裡總有很多人,朋友帶來朋友。
有時候我過來,推開門誰都不認識。
”小皮說。
“你們怎麼找到這個地方的?”王鹿顯然已經被指揮部迷住了。
“我們本來在旁邊的廠裡排練,我有個親戚在那裡上班,得根據他的時間進出。
後來廠裡保安租了防空洞做二房東,拉我們過來看看。
我們剛來的時候,這裡整片區域還是空的,這間房間面積最大,還保留着整片區域的防空地圖和資料,關上門以後與世隔絕,月租隻要三百塊。
”京說。
“哇——”我們感歎。
“我們還在這裡做過演出,沒開始就被舉報了。
”京說。
“突然湧進來一百來個像你們這樣的人,換誰都會舉報。
”小皮說。
“我們啊,算是社會上最無害的那種人了。
”京說。
“要是從這裡一直往深處走,最後會走到哪裡?”我問。
“據說整個上海地下的區域與區域之間都是相互連通的,理論上可以走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也有人說從這裡往南走的話,最終會來到龍華機場,是
宿舍已經開始供暖,吃着喝着不得不把窗戶打開,還是覺得很熱。
于是我們輪流去樓下小賣部買啤酒,啤酒從桶裡直接灌進塑料袋提上來。
我和潇潇一起去,要穿過煤渣操場,空氣又冷又幹淨。
我們各自提着一袋啤酒,泡沫細小潔白。
後來大家都喝多了,卻渾然不覺,每個人說話的語氣都認真緩慢,真誠無比。
潇潇擔憂911對簽證的影響,又花了很長時間講述他的計劃,但因為這些事情日後無一實現,以至于我全都沒有記住。
隻是當時的氣氛難忘。
我們四個人促膝坐在一盞小小的燈泡下面。
他們問我,潇潇去美國以後,我要怎麼辦?這樣的關切是具體和實在的,令我的消沉化為烏有。
第二天醒來是下午三點,房間已經收拾得幹幹淨淨。
他倆去上班了,我和潇潇決定出去看海。
外面剛剛散去一場霧,又濕又冷。
我們緩緩騎着自行車,半途看到路邊有輛面包車的車窗上豎着的牌子上,寫着崂山水庫,潇潇停下來問司機去不去水庫。
“你們要去水庫玩?”司機探出腦袋打量我倆。
“是啊。
去轉轉。
”潇潇說。
“天冷了沒人去水庫啊。
”司機說。
“那你做什麼生意呢?”潇潇說。
“到那裡都超過五點了,天黑了,什麼都看不到。
明天早上再去吧。
”司機說。
“明天還有明天的安排。
”潇潇說。
“那就下次再去啊。
等夏天再去。
有什麼可擔心的,水庫總是在的啊。
我給你們留個聯系方式,你們下次來了就找我,我帶你們去一些隻有我知道的好地方。
”司機說着,遞給我們一人一張名片。
我們把名片收好,又繼續騎車,翻過一個陡坡以後突然來到海邊棧道。
太冷了,隻有我們兩個人走在棧道上,四面八方都是海,岸邊的浪泛着白色的泡沫。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海,然而我不知怎麼的,感覺乏味,不為所動。
“你去過水庫嗎?”我問潇潇。
“小時候每年暑假我爸都會帶我去水庫遊泳。
” “和紫霞湖比起來怎麼樣?” “水庫比紫霞湖美多了。
” “不會吧!” “那裡過去是很深的山谷,後來放水淹了,露出水面的隻有一小部分山峰和礁石,而深深的水底下全部都是山體和巨石。
你能想象嗎?” “哇。
那不是水底亞特蘭蒂斯嗎?” “差不多就是那個意思吧。
” 我們路過小賣部,潇潇停下來買了煙和一小袋槟榔。
然後我們在礁石堆的盡頭找到一塊幹燥平坦的地方坐下,抽煙,嚼槟榔。
很多人提着水桶在退潮的泥灘上撿海帶和擱淺的貝類。
有一小束太陽光突然穿過雲層落在海面。
我感到暖和了一些,于是花了很多時間,想着水底的事情。
晚上我們四個又見面了,找到一間人滿為患的小飯館吃了晚飯,潇潇特意點了新鮮的海帶給我品嘗,其他每樣東西也都相當好吃。
吃完飯以後男孩們提出要去海裡遊泳,走到海邊又覺得水溫太低。
我們在黑暗的礁灘上站了一會兒,很快被迅速漲起來的潮水逼得節節敗退。
從青島回來以後我消沉了好幾天,再去網吧才發現王鹿給我留了十幾條消息,我的手機欠費停機,她一直沒能找到我。
王鹿解釋,電台的歐老師聯絡了我們,就是那位在錄音室門口和我們握手道别的老師。
得獎的西北男孩離開以後,留下一檔節目的主持人空缺,電台試了幾個備選方案,皆不理想。
歐老師說,這期間她曾數次想到我和王鹿,但是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又讓她不斷打消這個念頭,最終是什麼促使她聯絡了我們,我想她一定排除了衆多阻礙。
她的說法是,“比賽的結果非常可惜,之後我思慮許久,始終難以忘記你們兩個人。
”王鹿反複向我轉述這句話,認為這是她聽過的最動人的評語,我也是這樣想的。
歐老師冒險将那檔節目托付給我和王鹿。
我們将作為客座,從新年的第一個星期開始主持節目,每周一傍晚首播,周四早晨重播。
節目是錄播,歐老師擔任監制。
接下來我們得在元旦之前錄制完成三期節目,因此還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準備時間。
潇潇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激動,當天晚上便回到防風林把張宙留下的一箱唱片整理出來,轉贈給我。
兩天之後我回到上海,而這箱唱片成為我們節目最初的曲庫。
接下來的兩個星期我住在王鹿的宿舍,用電腦光驅播放和選擇音樂,決定主題,寫稿,反反複複将時間與聲音的匹配精确到秒。
這期間還夾雜了好幾次令人難忘的長談。
王鹿表現出強悍的專注,而我應該也産生了同樣的精神熱度,以此來抵禦無時不在的自我懷疑。
外面經曆了一場寒流,我們靠着一台巴掌大的取暖器,不眠不休,像鳥一樣吃一點點東西。
錄制當天我和王鹿提前去找歐老師,她的辦公室在廣播大廈六樓拐角處,資料和文件堆成山,每座都在崩塌的邊緣。
歐老師不知從哪個角落鑽出來迎接我們,依然披頭散發地穿着工作服,像是很久沒有休息過,卻熱忱地張開雙臂歡迎我們。
她這樣的人啊,應該出現在曠野。
我忍不住快步走上前去,擁抱了她。
之後我們在錄音室和剪輯房裡度過了艱巨的十二個小時,完成三期錄制,這期間歐老師和上次一樣,全程坐在玻璃的另外—邊。
休息間歇我們三個人一起在露台抽煙,底下的城市像一部龐大優美的機器,四周辦公樓的玻璃反射出不同層次的光,直到高架橋的路燈在五點準時亮起。
難以想象,我們未經訓練的聲音和想法将被傳播到如此堅固有序的城市裡。
“我倆是因為張宙的節目認識的。
”王鹿說。
“張宙啊——這麼一說,完全不意外。
”歐老師笑起來。
“但我們說好了不要在風格上受到他的影響。
”我說。
“哈哈。
我不是這個意思。
張宙這人是個散漫分子,和他約好見面的時間總是見不到,跟他一起工作令人非常困擾,我在生活中對這樣的人避之不及。
但他确實有迷人的地方,我認為他可以說是在創造自己廣播語言的人,這一點我尊重他。
你們也是這樣的人,在創造着廣播語言,但你們現在肯定還沒有意識到。
”歐老師說。
“你說的廣播語言是什麼?”我問。
“廣播是音樂、人聲和其他聲音的結合。
文字的邏輯經過聲音過濾之後形成新的語言,至今為止這種語言也沒有被标準化,所以沒有規則需要遵循。
在使用這種語言的人都應該去實踐新的可能性。
以達到——其實我也不知道要達到什麼。
”歐老師說。
“感人。
”我和王鹿說。
“我聽你們的比賽錄音,被你們無意識使用着的語言感動,感到青春珍貴。
所以你們會擁有自己的聽衆,他們也會産生和我相同的感受,這方面,我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斷。
張宙也是這樣被我找到的,我們在南京的一個俱樂部裡見面,他那時正下定決心要改變生活。
”歐老師說。
“你也去過防風林嗎?”我叫起來。
“哦,那個跟棋牌室一樣的地方。
”歐老師說。
“哈哈哈。
”我們都笑。
“你們來參加比賽不會是為了見到張宙吧。
”歐老師說。
“不不。
我沒有想過要見他。
”我說。
“我也沒有。
”王鹿說。
“張宙這個人啊——”歐老師在思考着用什麼樣的形容詞。
“他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沒有形态的波段。
”王鹿這麼說,我卻覺得她像是在描述她自己。
離開廣播大廈的時候是晚上十點,寒流已經過去了,天氣稍稍回暖。
我和王鹿筋疲力盡,說不出話,但精神亢奮,沒法就這樣彼此分開,于是沿着夜晚的高架橋往市中心走。
整條淮海路的車停滞不前,我們才意識到這已經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家正從四面八方去新天地參加新年倒數。
樹木上懸挂的燈,響亮的噪音,巨大的霓虹,現實世界如此強烈地喚回我們身體的知覺。
餓壞了。
我和王鹿在便利店裡買了關東煮和飲料,坐在路旁吃。
“我以後都不會再去北京了。
”王鹿告訴我。
“為什麼,因為電台的事情嗎?”我很吃驚。
“不不。
是導師把名額給了其他人,之前說好的事情突然變了卦。
” “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複賽之後不久就接到了導師的通知,我又去了一次北京,但其實無濟于事。
他說今年的情況比較特殊,希望我能理解,如果我能等到明年的話,他一定把名額替我留好。
” “你是怎麼想的?” “我想啊,去他的吧。
” “是啊。
去他的。
” “但從北京回來我還是消沉了一陣,也沒有回複你的消息,直到接到歐老師的電話。
” “我明白。
我在想不知道張宙那時遇見了什麼樣的事情,下定決心要改變生活。
” 幾個要去狂歡的男孩從便利店出來,站在路邊和我們搭話,打斷了我們的交談。
他們分給我們啤酒和煙,問我們要不要一起去倒數。
但我和王鹿都心不在焉,想着其他更為重要的事情。
王鹿将一隻耳機塞進我的耳朵裡。
“調響一點,聽不見。
”我說。
王鹿把随身聽的音量調到最大——張宙在電波裡說:“将過去的留在過去,明年見。
” 我們的第一期節目播出當天,我返回南京辦理退學事宜。
介于我的成績和考勤,在辦公室裡說出我的想法時,我想在座的幾位老師也終于松了口氣。
接下來的退學手續辦得相當順利,直到全部處理完畢我才告訴家人,我的父母在電話裡歎息一番,我想媽媽應該還是哭了。
事情是如何發展到這個地步的,我其實一點也不想去探究。
最後我們都平靜下來,商量好了回家的時間。
當天晚上我去防風林找潇潇。
防風林裡正在播一部法語黑白電影,講兩個男孩愛上同一個女孩,字幕配得牛頭不對馬嘴,但畫面很美,有海、有石頭雕像。
後來他們三個人在山坡散步,高高的草長到他們的腰間,被風吹得倒來倒去。
我和潇潇吃了泡面,因為沒有其他客人在,于是把這部電影看了兩遍。
我把退學的事情告訴了潇潇,他大驚小怪地說:“你幹嘛學我?” “别自以為是。
” “那為什麼退學?” “你那時不也非要退學不可?” “我以前是一個非常憤怒的人。
” “哈哈哈。
” “你笑什麼?” “因為我一點都沒感覺到。
” “你這個人粗心大意,你能感覺到什麼?” “我感覺你又溫柔又脆弱。
” “聽起來都不是好的形容詞。
”潇潇想了想說,“你是來道别的嗎?” “算是吧。
”我也想了想。
“我有個禮物要送給你。
”潇潇起身,拖出十幾個紙闆箱,裡面塞滿不知哪個年代的印刷物、信件、照片、雜志和書,唱片和影碟全部沒有塞在正确的紙套裡,撥開這些,還有棋盤、模型、印章、昆蟲标本、鳥的骨骼。
潇潇解釋說都是客人們留在這裡的,從來沒有被處理過。
他在遺迹般的垃圾裡找了很久,最後找出一沓裝在信封裡的照片。
照片是在一場冬季的燒烤派對上拍的,應該就在五台山體育場後面的荒地裡。
天色昏暗,每個人都穿得很多,炭火的火星被風吹得到處跑。
“這裡。
你看。
”潇潇從裡面抽出一張照片遞給我。
“這是張宙。
那天晚上也下雪。
他從很遠的地方過來,來的時候已經喝了很多酒,不知道為了什麼事情特别高興,脫了衣服在雪地裡跑了一大圈。
”潇潇說。
照片裡的那個人穿着牛仔褲,光着上半身,站在一盞燈下。
燈光在他的頭頂形成一抹光暈,蓋住了他的整張臉。
“怎麼樣,和你想象中一樣嗎?”潇潇問我。
“你是說這個看不見臉的人嗎?” “我很難形容,但是他确實就是這個樣子的。
” “嗯。
我明白。
”我想确實就是這樣。
幾天之後爸爸開車過來接我回家,進入上海之前,我們在高速休息站停下來買水和面包,坐在車裡吃。
爸爸打開收音機,我猝不及防地從電波裡聽到了自己的聲音。
我的聲音清脆果決,與想象中完全不同。
我和爸爸都沒有說話,兩邊的重型卡車從我們身邊開過去,天暗了下來,車前燈照着道路兩側墨色的冬青樹。
我懷裡抱着書包,張宙的照片被我夾在一本書中,放在包裡。
我感激爸爸的沉默,我和他一起聽完節目,中間放了一首王菲的歌,爸爸也跟着輕輕哼唱。
再次回到電台時,歐老師從桌子底下拖出一隻裝滿信件的紙箱,裡面的信件都是節目播出以後聽衆寫給我和王鹿的。
于是我們抱着紙箱,找到一個沒有人的會議室坐下,面對面拆信,再互相交換,氣氛既忐忑又動人,一直持續到黃昏。
這些信熱忱奇異,推薦新的唱片,講述戀愛和日常生活,毫不吝啬地表達喜好和憎惡,大言不慚地談論美和哀愁,并且邀請我們同遊。
我們各自徹夜回複,第二天去台裡,又收到更多。
不久之後我和王鹿從網上搜索節目的相關反饋,發現有人為節目制作了一個網站。
所謂網站其實隻有一張靜态頁面,點擊進入以後是論壇,沒有分區,所有帖子都堆積在同一個頁面。
網站的建立者和管理員叫小皮,他的頭像是一隻穿着皮夾克的卡通松鼠。
我和王鹿立刻注冊了ID,我沒有用節目裡的名字,也沒有用自己的名字,那段時間我熱衷于在不同的地方給自己起不同的名字。
而王鹿無論在哪裡都叫王鹿,我想那是因為她原本的名字就像是虛構出來的。
最初論壇裡活躍的用戶沒有幾個,常常隻有我、王鹿還有小皮同時在線。
小皮給我們的節目提了不少有用的建議,并且暢想以後論壇會成為安迪·沃霍的工廠。
我和王鹿都沒聽說過,小皮解釋說就是一個收容各色人等的地方,把每天都過成一場派對。
我沒參加過任何派對,卻覺得這個想法很動人。
之後我們三個人在論壇裡越聊越多、越耗越晚,天總是早早就亮了,窗外的空氣裡都是初春植物的甜味。
我睡覺的時間很少,卻精神抖擻。
有時候半途醒來再進入論壇看看,那裡空空蕩蕩,所有的話題卻都停留在我們離開的時候,一句話都沒有消失。
于是我繼續睡,感覺我們的友誼熱烈深沉。
等天氣稍微暖和了一些,王鹿提議一起去見小皮。
我們對于現實中的小皮所知甚少。
他在上海大學的理科試驗班讀三年級,比我小一歲,中學時期連跳兩級,在編程比賽中拿過冠軍,是不常見的天才少年。
以上便是所有信息。
但談論抽象的事物恰恰是我和王鹿所擅長的。
其實我們對小皮都有所期待,卻彼此不好意思承認。
但王鹿比我更喜歡小皮一些,她對小皮懷有顯而易見的遐想,她忍不住一再向我提起他。
我想他們之間有一些我所不知道的連接,無論王鹿在北京失去了什麼,正在緩緩修複。
我們約在戲劇學院門口見面,小皮從一輛出租車裡鑽出來,站在馬路對面,毛茸茸的短發,穿着黑色羽絨服和藍色球鞋,害羞地低着頭,左右張望,腳步卻毫不遲疑地朝我們走來。
我和王鹿笑起來,我們誰都沒有想到,小皮是一個女孩。
我們和小皮都花了一些時間去适應彼此在現實中的面貌,但我想誰都沒有感覺失望,很快便恢複了忘我的交談。
小皮過分寬大的羽絨服不時輕輕擦到我或者王鹿,與我們之間建立起來的一切相比,誤解和錯位實在微不足道。
而小皮依然是小皮,無論如何都很吸引人,我想王鹿肯定也已經感受到。
我們跟随小皮坐輕軌來到楊浦的廠區,她要帶我們去排練房認識幾個朋友。
從輕軌站出來以後,無遮無攔的馬路兩旁,吊車像巨型雕塑一樣肅穆。
我們走了很久,來到化工廠附近一處防空掩體的入口,斜坡粉刷成淺綠色,又深又寬,卡車都能開得進來,拐過直角彎道之後才真正來到地下。
走廊兩邊是方形隔間,大小不均,或明或暗,被用作職工宿舍、網吧、台球廳、卡拉OK、VCD出租攤。
空氣潮濕,牆壁發黴,地面滲水,每次以為走到盡頭,就會在直角轉彎之後來到另外一片一模一樣的區域。
有一間服裝廠占據了好幾間房間,成百台縫紉機同時工作,發出近乎轟鳴的噪音。
作戰指揮部便在服裝廠的後面。
“作戰指揮部”是一塊手寫的牌子,推開三四十厘米厚的石門,是一間一百平米的房間。
不見天日,沒有任何分隔,裡面除了樂器和音箱外,還有一台少見的PS2遊戲機,擺着兩張行軍床,電爐和電飯鍋,很多書和唱片,幾箱啤酒,幾箱方便面和幾箱衛生紙。
牆上留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保衛标語,也貼着二十一世紀的唱片海報。
兩個男孩從成捆的電線後面鑽出來,都留着不長不短的頭發,穿緊身牛仔褲和球鞋。
他們見到小皮很高興,大呼小叫着互相比畫了幾個武打動作,打鬧了一番。
小皮介紹說他們是京和陳浩。
京在莫斯科大學念書,但這個學期沒有回去,他的宿舍遭了火災。
樓太舊了啊,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擔心。
他說。
他在莫斯科有一個女友,可能是北方人,也可能是俄羅斯人,他自己不肯談論這些,即便問他他也不說。
反正他不打算再回莫斯科,文憑也不要了。
他想去暖和的地方,廣州或者東南亞。
他有一點生意頭腦,想去亞熱帶地區做生意。
而且他高大好看,常常遇見好事,他自己也知道。
我很羨慕他,我對莫斯科毫無概念,但我對冷的地方總是充滿想象。
陳浩普通得多,他從美院畢業以後沒有去搞藝術,而是在一間動畫公司上班,工作枯燥重複,但是對此他毫無怨言。
大部分時間他沉默寡言甚至顯得悶悶不樂,但我想他隻是對大部分事物缺乏興緻。
他對搖滾極有鑽研,知道不少冷門知識,但每次突然摘下他的耳機,會發現他其實都在聽張震嶽。
他還養着一隻漂亮的綠色小鳥,小鳥正自由自在地在我們腳邊走動。
“這裡總有很多人,朋友帶來朋友。
有時候我過來,推開門誰都不認識。
”小皮說。
“你們怎麼找到這個地方的?”王鹿顯然已經被指揮部迷住了。
“我們本來在旁邊的廠裡排練,我有個親戚在那裡上班,得根據他的時間進出。
後來廠裡保安租了防空洞做二房東,拉我們過來看看。
我們剛來的時候,這裡整片區域還是空的,這間房間面積最大,還保留着整片區域的防空地圖和資料,關上門以後與世隔絕,月租隻要三百塊。
”京說。
“哇——”我們感歎。
“我們還在這裡做過演出,沒開始就被舉報了。
”京說。
“突然湧進來一百來個像你們這樣的人,換誰都會舉報。
”小皮說。
“我們啊,算是社會上最無害的那種人了。
”京說。
“要是從這裡一直往深處走,最後會走到哪裡?”我問。
“據說整個上海地下的區域與區域之間都是相互連通的,理論上可以走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也有人說從這裡往南走的話,最終會來到龍華機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