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派對

關燈
2000年羅大佑的大陸首場演唱會上,兩個女孩因同為電台主持人張宙的粉絲而相識。

    後來她們一起參加比賽,一起做節目、玩樂隊,一起度過“法外之徒”的時光。

    在山裡,在海邊,飛沙正石,徹夜狂歡。

    那是一個派對的時代,線下與線上皆縱情恣意。

    那些在高潮時入場的年輕人,當大幕落下,他們去往何方? 後來我的很多朋友都會記得二〇〇〇年九月八日,羅大佑的大陸首場演唱會在上海舉辦。

    據說北京有幾千人南下,包攬了前一夜的K13号列車。

    列車上,青年徹夜長談,站在接縫處的風口抽煙。

    多年以來,這番集體記憶不定期回湧,那天和誰在一起,坐在體育場的哪個位置,散場以後去哪裡迎來清晨。

    然而在當時,我和我的那些朋友,誰都還不認識誰。

     那天我本該去大學報到,卻因為收到電台寄來的演唱會門票而推遲了報到時間。

    我填報的第一志願是上海大學計算機系,等了兩波通知書都沒有我,第三波的時候收到了,被調劑到南京一所學校的通信專業。

    這個結果雖然比預想得更為糟糕,卻也合情合理。

    最後一個學期我的成績徘徊于年級下遊,表面還保持平靜和努力,内心早已處于随波逐流的狀态。

    夜晚等家人入睡,我便撥号上網,遊蕩在各種聊天室和論壇。

    有時候早晨醒來已經過了學校的出操時間。

    那段時間午夜電台開播一檔新的音樂節目,片頭一段海菲茲演奏的幻想曲序章之後,主持人說:“一道浪總是連接着下一道浪。

    我是你們的朋友張宙。

    ”我每天都聽到尾聲,有時感覺自己是唯一接收到電波的人。

     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晚上我給張宙寫信至淩晨,但具體寫了什麼印象全無。

    兩星期以後我收到來自電台的回信,信封極為單薄,打開以後裡面放着一張羅大佑演唱會門票,我把信封裡裡外外看了好幾遍,很遺憾,沒有找到任何其他信息和字迹。

    票是最便宜的,舞台側面的二樓山頂。

    我第一次去體育場,走錯看台,翻山越嶺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不久,旁邊挨着的女孩核對暗号似的問我:“你也是張宙的聽衆嗎?” “是啊!”我高興地說,立刻和她握手。

     “我叫王鹿。

    ”王鹿說着從自己的手腕摘下一根熒光環,扣在我的手腕上。

    舞台的燈光亮了幾次,又暗下去,呼喊聲便像浪一樣湧來湧去。

    突然響起鋼琴聲,羅大佑出現在舞台一角,我們從山頂看下去,他在一小片白色光斑中,黑衣黑褲,而他的影像被投射在半空巨大的屏幕上,旁邊是天空裡一輪真實的月亮。

    前排一個人突然流淚到簌簌發抖。

    我和王鹿擡起手來,我們手腕上的熒光環是粉色和藍色的,像兩片淺淺的星雲。

     散場以後我和王鹿被人群沖散,又在出口相遇。

    我問她怎麼回去,她說走回去。

    她在戲劇學院念三年級,走得快一點,一個小時能回到宿舍。

    于是我和她一起走。

    從體育場出來的人正傾巢往衡山路遷徙,我們一會兒走在這群人中間,一會兒走在那群人中間,前前後後的人扛着成箱成箱的啤酒,背着吉他和音箱,如過境的候鳥,最終消散在沿途的酒吧和卡拉OK裡。

    過了衡山路以後沒多久,深夜的林蔭路上隻剩下我和王鹿。

     “你也給張宙寫信了嗎?”我問王鹿。

     “是啊。

    我大部分同學都跟着劇組在外地拍戲,我沒戲拍,成天在宿舍聽電台。

    ”王鹿說。

     “你是表演系的?” “我看起來太普通,總有人感到吃驚。

    ” “不不。

    ” “中戲的導師說我在精神面貌方面和章子怡很像。

    ”王鹿自嘲。

    然而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王鹿比我高一大截,卷發柔軟蓬松,五官淺淺的,脖子很長,像遼闊的草原上罕見的動物。

    穿着牛仔褲和短袖襯衫,脖子和手腕上系着鑰匙鍊、手機鍊、五顔六色的小珠子、編織帶和絲帶。

    她的氣質複雜混亂,舉手投足間卻沒有一樣多餘的動作。

    我根本不好意思盯着她看,又忍不住一再看她。

    她是我見過的最好看的人,仿佛穿越蟲洞突然墜入我這一邊的世界。

     “我打算明年去考中戲的研究生。

    ”王鹿又說。

     “你要去北京嗎?” “是啊。

    反正我畢業以後也沒其他事可幹。

    ” “我從沒去過北京。

    ” “那你得去去,北京就相當于是舊金山。

    ”王鹿相當确定地說。

     我們在戲劇學院門口道别,交換了手機号碼。

    之後我趕上了末班車,回到家裡已經淩晨一點,打開收音機時發現張宙的節目結束了,輕柔的室内音樂将一直播放到清晨。

    我身體疲憊,精神亢奮,整晚做着光怪陸離的淺夢,直到第二天清晨被我爸喊起來,他從單位借了輛面包車送我去南京報到。

    我坐在後座,旁邊綁着我的自行車。

    出了高速收費站不久,我意識到這是我第一次離開上海,但内心毫無波瀾,很快睡着了。

    半途醒來,看到發電站滿山的白色風車,昨夜王鹿給的熒光環還扣在我的手腕上,但已經不再發光,隻是一個暗淡的圓環。

     我們在中午前到達南京,學校在玄武湖旁邊,挨着老火車站,很小,隻有一棟教學樓,沒有操場,從外表看不過是個普通的機關辦事處。

    我爸本想陪我待一晚,但我不想傷感,報到完畢便趕他返程,獨自回到宿舍。

    晚上我像往常一樣塞好耳機,打開随身聽,然而同樣的波段上沒有海菲茲的序曲,隻有空洞遙遠的沙沙聲。

    我這才想起來,在南京接收不到上海的電台,張宙的電波被阻隔了。

    我在黑暗中給王鹿發了一條短信:“救命啊,我被流放了。

    ” 收到我的求救之後,王鹿斷斷續續為我錄下張宙的節目,攢到一定數量便寄到南京。

    每盒磁帶側面都貼着标簽,認真寫有日期。

    王鹿寫的字,筆畫的折角像昆蟲細小的關節。

    這些磁帶成為我最珍視的東西,我将它們整整齊齊擺在床頭,想象自己正在為幾百年後人類文明的考古保存下聲音的碎片,我和王鹿也因此締結了堅固的友誼。

     之後王鹿去了好幾趟北京,參加中戲舉辦的講座和戲劇工作坊,聯絡導師,準備冬天的研究生考試。

    中戲附近都是和她一樣在等待和尋找機會的人,她在那裡結交了一群浪漫的朋友,令我相當羨慕。

    我們有時在MSN上聊天,她行蹤不定,常常連續幾天杳無音信,再出現時往往剛從有趣的地方回來。

    水庫、山、草原。

    她還在郊外的派對上遇見過王朔和崔健。

    這些事情我願意聽她講上幾天幾夜,但中間總被打斷,有男孩來找她借書,或者有男孩來找她聽音樂。

    我不知道那是否是同一個男孩,我問過,卻記不得她是怎麼回答的,我想她同時在和好幾個男孩談戀愛。

     為了與王鹿聊天,我每天都去隔壁網吧,時間一久便與管理員潇潇成了朋友。

    潇潇原本是郵電學院的,退學以後白天在網吧做管理員,晚上在俱樂部打工,同時還在準備托福考試。

    有時我和他一起乘車去山裡,坐在被雨水侵蝕的石桌邊聊天,天總是很快就黑了。

    再後來即便去上課我也忍不住半途逃跑,和潇潇去湖邊或者城牆。

    我們像戀愛一樣相處,但因為潇潇計劃第二年去美國念書,所以誰都沒有明确這段關系。

    我偶爾和王鹿說起潇潇,并且忍不住把自己廢物般的生活描述得更具詩意。

     王鹿好幾次喊我去北京找她。

    冬天的時候她說去什刹海滑冰,春天的時候她說飛檐走壁的朋友們在四合院的屋頂燒烤。

    我内心憧憬,卻始終沒有行動。

    我們再次見面已經是一年後,暑期結束,王鹿從北京回上海,順道來南京逗留一晚。

    我問潇潇如果有朋友來南京,應該帶她去哪裡玩。

     “上海來的朋友嗎?女孩嗎?好看嗎?”潇潇問我。

     “戲劇學院表演系的,你說好看不好看吧。

    ” “趁天還沒涼下來,你們去紫霞湖公園遊泳吧。

    ” “去遊泳?” “你去了就知道。

    我向你保證,你和你的朋友會永遠難忘。

    ” 我帶着王鹿在宿舍放下行李以後,去軍人俱樂部玩,從第一家音像店一直看到最後一家,避開了白天最熱的時間。

    然後我們買了便宜的遊泳衣,坐公交車來到中山陵。

    按照潇潇的說法,我想當然地以為紫霞湖公園裡面有一個露天遊泳池,結果尾随兩個戴泳帽的老頭沿小道進了公園,驚訝地看見巨大一面綠色的湖。

    四面環樹,背後靠山,體力好的青年赤條條爬上湖邊的水塔,挨個往水裡跳,濺起朵朵水花。

    而湖面上起起伏伏的,都是五顔六色的泳帽和劃動的手臂。

    我和王鹿高興到大聲歎息。

     我們在幹淨的公共廁所裡換好了泳衣,繞着湖走了半圈,找到一小塊平坦的草地,放下書包和脫下來的衣物,迫不及待地下水。

    腳底的石子尖利,淤泥溫暖,王鹿蹬出兩朵大水花潇灑地遊了出去,濺我一頭水,我也趕緊跟上。

    水溫比我想象中低,但是陽光照在肩膀上還是燙的。

    我在水裡笨拙地伸展身體,重新适應新的視平線。

    亭子裡有人在拉手風琴,樹上挂着白色的鳥,不時浮起一層金色的水霧。

     我遊泳很爛,隻會狗刨,無論多麼奮力地蹬腿,卻總在相同的地方打轉。

    王鹿就厲害多了,她爬到水塔上往水裡跳了兩次,第一次是抱膝跳,第二次是并攏雙臂俯沖入水,像一頭捕食的水鳥。

    等我氣喘籲籲爬上岸以後,環顧湖面找她,她正眯起眼睛仰面浮着,不時擡起一側手臂往後畫出一道弧線,長長一次呼吸之後,再擡起另外一側的手臂,朝着湖心的方向緩緩漂流。

     太陽落山前,我和王鹿在廁所的洗手池裡沖了頭發,洗了泳衣,然後找到一棵不高不矮的樹,把泳衣平攤在樹杈上。

    空氣仍然溫暖,四周籠罩着一層極其不真實的淺色霞光。

    半空中綠色的小蟲和嗡嗡的蚊子成團成團撞到我們身上,我們不停地拍打着雙腿和胳膊。

    遊泳的人陸陸續續從水裡出來,坐在岸邊休息,鋪着塑料布打牌。

    我和王鹿都饑腸辘辘,去小賣部買了酸奶和蛋糕,大口吃完,仰面靠在書包上,等炙熱的風吹過來,把頭發和泳衣一起吹幹。

     “你是怎麼找到這個好地方的?”王鹿問我。

     “潇潇告訴我的。

    ” “潇潇現在算是你的男朋友嗎?” “我也不知道,情況總是有些不清不楚。

    ” “但是他知道這麼好的地方,一定會是很好的男朋友啊。

    ”王鹿說着又想起重要的事情,從書包裡掏出一本《音像世界》來,翻到最後一頁給我看。

    是廣播電台青年主持人比賽的啟事,規則很簡單,錄制一段二十分鐘的節目,主題不限,和報名表一起寄到電台。

     “我們一起參加吧,我一看到這個就想到你,我們就像平常那樣聊聊音樂。

    ”王鹿說。

     “但是我做不好。

    ”我雖然這樣說,卻把那則啟事看了一遍又一遍。

    王鹿很快說服了我。

    天黑以後,我們收拾好東西,在山裡走了長長一段路,坐公交車去潇潇打工的俱樂部借錄音機。

    起了一點風,風依然是燙的,把頭發和皮膚都吹得幹燥清潔。

    等車的時候,王鹿從褲子口袋裡摸出一包中南海,給了我一根,潮潮的。

    我沒抽過煙,那個時候卻因為心裡湧動着的熱情,覺得非抽不可。

    後來我們站在車廂靠窗的位置吹風,穿過隧道以後,是月光下的玄武湖。

    我趴在欄杆上,感覺自己在一場夢裡,我想這是因為王鹿,似乎與王鹿在一起,四周萬物也随之如夢如幻。

     防風林說是在南大隔壁,其實坐車到南大門口還要再走上二十分鐘,在一個居民小區裡。

    經過夜晚芬芳的植物,以及一段混合着黴味和濕氣的地下通道,便是防風林。

    這裡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原本是倉庫,被改造成了俱樂部,走進去便是緩坡,擺放的東西和人都處于随時會傾塌的狀态,直到坡底有一個小小的舞台,放着一套蒙灰的鼓架,看樣子很久沒有正經演出了。

    我隻在剛認識潇潇的時候跟着他來過一次,當時有兩三桌人圍在一起打撲克和喝啤酒,潇潇說他們都是老闆的朋友,一群詩人和導演。

    但是在我看來,那裡煙霧騰騰,和棋牌室沒有兩樣,後來就再沒去過。

     然而和王鹿一起就不一樣了。

    等我們的視線适應了昏暗,王鹿便置身于一堆破爛中間熱情驚歎:“這裡好像後海。

    好像伍德斯托克。

    ”我和潇潇明明知道這裡和後海或者伍德斯托克毫無關系,但我們看到王鹿高興,也都不由自主地高興起來,就好像自己也和平時不一樣了,自己成了後海伍德斯托克的主人。

     但是潇潇那天晚上确實看起來有所不同。

    不是說他的外貌,他還是那樣,理着過時的郭富城頭,身上所有的衣服和褲子都嫌短,像是從别人那裡借來臨時穿一下的舊衣服,但是幹淨平整,連同他的球鞋,都像是洗過很多遍。

    我分辨不清是因為王鹿的存在,還是我以王鹿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他,覺得他一貧如洗,又絕對純潔。

    連同周圍的環境也變得不同。

    我挪開幾個潮濕的靠墊,找到一塊幹燥的地方坐下。

    風扇吹出的熱風把牆上糊着的報紙吹得嘩嘩響,視平線上方有一排扁扁的窗戶對着外面的街沿,從那裡透進夜晚微弱的光。

     我告訴潇潇我們要參加電台主持人比賽,潇潇也很來勁,他從破爛堆裡找出一台雙卡錄音機幫我們錄音,多年沒人用過,但插上電源以後功能完好。

    雖然錄出來的音質糟糕,充滿環境噪音,但潇潇認為很酷,表現出青年的風貌。

    後來我們一起看了一九九四年的香港紅磡體育館演唱會。

    這場演唱會潇潇和王鹿都斷斷續續看過好幾遍,隻有我第一回看,感動得渾身起雞皮疙瘩。

     “我在雜志上見過一張照片,他們演出完了從香港坐飛機回來,個個意氣風發,在飛機上抽煙喝酒,東倒西歪。

    ”潇潇說。

     “飛機上也能抽煙喝酒嗎?”王鹿問。

     “我沒坐過飛機。

    但那是一九九四年啊,我覺得一九九四年你想做什麼都行。

    ”潇潇說。

     “這張碟很難找,我以前是在學校資料室裡看的,你是從哪裡找到的?”王鹿問潇潇。

     “朋友離開南京前給我的,他送給了我一箱影碟、唱片和一件皮夾克。

    這個朋友後來去了上海的電台就再也沒聯絡過。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張宙。

    ”潇潇說。

     “張宙啊!”我和王鹿驚呼。

     “他那麼有名嗎?”潇潇也吓了一跳。

     “也不完全是這樣。

    ”王鹿說。

     “張宙在南京待過嗎?”我問。

     “他當時在藝校當文化課老師,每天晚上都來防風林。

    ”潇潇說。

     “那是什麼時候?”我問。

     “三年前。

    我剛剛來到南京。

    ”潇潇說。

     我和王鹿還有更多問題,然而潇潇使勁回憶了一番,也沒什麼可說的。

     “他對任何事都不太積極參與,純粹在這裡耗着。

    但我想他也做了一些努力。

    ”潇潇說。

     “什麼努力啊?”我們問。

     “努力擺脫頹廢和高興的氣氛。

    我也不知道我想的對不對。

    ”潇潇回答。

     一個月以後,我和王鹿出乎意料地收到來自電台的複賽通知,複賽在電台進行,當場抽簽決定主題,十五分鐘即興主持。

    複賽當天我和王鹿在廣播大廈門口見面,換取了臨時出入證以後,按照指示來到一個橢圓形會議室裡等待。

    會議室裡擺着沉重的桌椅,沉悶嚴肅,和普通辦公樓沒有兩樣。

    之後陸陸續續來了二十個人,年齡相仿,聊起來全是電台迷。

    有位男孩背着吉他一路從西北趕來,他輾轉各地參加比賽,風塵仆仆,滔滔不絕。

    我們好幾個人一起溜出去找地方抽煙,推開防火門以後來到樓角的露台。

    從那裡能看見高架上轉彎的車輛,一大片綠化帶,一大片工地。

    我們站在大風裡,現實退得遠遠的,大家趴在欄杆上,突然都有些感慨,誰都沒再說話。

     回來的時候我放慢腳步走在他們後面,走廊的對面是幾間錄音室,亮着工作中的紅色指示燈。

    那裡的光線更為深沉,空氣的質感和頻率也都有細微的變化。

    後來的複試在其中一間錄音室裡進行,玻璃對面坐着三位面試老師。

    我從耳返裡聽到自己的聲音,第一次感到心中有了不想失去的東西。

    原本十五分鐘的限定時間,我和王鹿超時十分鐘,才終于被坐在左側的主審老師打斷。

    那位老師辨認不出年紀,穿着男式工作夾克,看起來既像是科考隊員,又像是吉蔔賽人。

    整個過程中她始終與我們保持着眼神接觸,又溫柔又堅決。

    之後她又特意起身來到門口,鄭重地與我們握手道别。

     離開廣播大廈的時候外面下着秋天的雨,地鐵工地的巨型挖掘機器都停工了,灰塵伴随雨水落下。

    我和王鹿皮膚發燙,心裡懷着脆弱的希望,誰都不敢說出來。

    我們在雨裡走了很長的路,來到王鹿的宿舍,擦幹了頭發。

    王鹿泡了速溶咖啡,剝開橘子,打算整夜與我聊天。

    臨近午夜我們坐在窗邊,一邊抽煙一邊聽張宙的節目,王鹿的眼睛裡充滿奇想和果斷,我的心裡也迸發着同樣的情感。

    然後我們談論起張宙的事情。

    他的年齡,他的身份,他在南京的情形,他曾經的和現在的生活。

    其實以上這些我們一無所知,像談論虛構一樣地談論他,其實更像是在談論我們自己。

     “我這個人,從沒有過什麼好運。

    ”我說。

     “别這麼說,我想所謂好運,就是專心緻志的願望終于得到來自宇宙的回應。

    ”王鹿回答。

     然而我和王鹿沒能再等來好運。

    不久我在新一期的《音像世界》雜志上看到比賽的結果,那位西北男孩得了第一名。

    另外附有一篇關于他的采訪。

    采訪中提到比賽結束後電台給了他一檔真正的電台節目,讓他擔任主持。

    但是他離開上海以後去了北京,跟随一支紀錄片攝制組深入内蒙古草原,将在那裡遊曆半年,因此沒有回來領獎,并且放棄了節目。

     我給王鹿發去長長的消息,她接連幾天都沒有再回複我。

    倒是潇潇考完了托福,打算回到青島的老家準備簽證資料,順便去青島玩兩天。

    他問我要不要一起去。

    我立刻答應了。

    幾天以後我們上了火車,我的書包裡帶着幾盒張宙的磁帶,一盒講披頭士,一盒講庫斯圖裡卡,一盒講一九六八年登月。

    我聽了一路,潇潇則和鄰座大哥下了整晚的象棋。

    後半夜的窗外什麼都看不見,我和潇潇來到車廂的銜接處抽煙,模仿在飛機上抽煙的搖滾明星,卻被列車員阻止了兩回。

     到了青島以後潇潇帶我去了朋友家。

    朋友和女友住在工廠宿舍樓裡,他們幾個都是高中同學,那兩個人高大好看,像謝霆鋒和張柏芝。

    下午潇潇和男孩們去參加廠裡的足球比賽,女友騎車載我去啤酒廠玩。

    整個城市像是建造在連綿起伏的山上,大霧缭繞,遇見上坡就跳下來推車,爬到坡頂再俯沖直下。

    路上她和我說起不少中學往事,她說沒有人會不喜歡潇潇。

    我們在短暫的時間裡變得很親密,回來的路上兩個人都已經喝了不少啤酒,還買了扇貝和螃蟹,全是活的。

     傍晚男孩們也回家了,他們洗澡、洗衣服、洗菜,吵吵鬧鬧,像過節一樣。

    我們用芝麻醬和芥末蘸蔬菜和貝肉,剛炸好的小魚,脆脆的,裹着椒鹽。

    電腦音箱裡播放着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