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日食

關燈
裡亞諾的戲劇。

    劇本天真粗糙,海報上堆積着各種抽象動聽的詞語,導演意圖暴露無遺。

    舞台上來自阿根廷的演員認真地說着令人費解的英語,講出來的笑話也完全無法傳達幽默或者諷刺。

    一幕戲任性地長達一個半小時,等到幕間休息回來,觀衆所剩無幾,如果不是馬裡亞諾的緣故,拓也很難堅持。

    但是到了後半場,那種令人讨厭的癫狂氣息不知不覺轉變成了真正的迷人。

    演員說的台詞在拓的心裡引起頌歌般的回響,海報上抽象的詞語也成為類似幻覺的物質。

    馬裡亞諾是怎麼做到的?舞台上的布景都被演員踩爛了,卻是璀璨的視覺效果。

    最後,一條塑膠的鲸魚慢慢充氣和膨脹,長達二十多米,占據了整個觀衆席的上空。

    拓置身魚腹之下,為離席的人歎息,也明白那些從未經曆過類似震撼的人絕無可能理解馬裡亞諾。

     “如果你沒其他要緊事情的話,我們先去喝一杯吧。

    ”馬裡亞諾提議,主動終止幾乎要導向傷感的氣氛。

    其實不用他說,每次他們一起在鎮子上來冋走,最後總是會來到白兔酒吧跟前。

     沒想到白兔酒吧幾乎保持着原貌,也就是說裡面的每樣東西看起來都快要散架了。

    吧台仍然賣淡得像水一樣的啤酒,從龍頭裡放出來一大壺,撇去泡沫。

    以前賣一美元,現在賣五美元。

     “别喝那種尿,我們不是來懷舊的。

    ”馬裡亞諾看出拓的心思,于是他們不約而同地要了威士忌。

    他們從未在白天來過這裡,甚至不知道白天這裡也是營業的。

    白天的白兔酒吧敞開着門,光線卻照不進來,竟然比夜晚更加昏暗。

     “你覺得那台點唱機是我們過去那台嗎?”“還用說嗎,這裡連台球桌都沒有換過。

    ”他們挪到點唱機旁邊,馬裡亞諾挑選半天,放了一首齊柏林飛艇樂隊的歌。

    接着拓注視着唱片“咔嗒”彈出來後落到唱盤上,金屬部件有條不紊地運行令人着迷。

    奇妙的是,音樂一旦響起,白天的昏沉就被徹底擊潰,記憶中明亮的夜晚立刻到來。

    馬裡亞諾和蒂娜常常占據點唱機旁邊的一小塊空地,那裡是他們的舞場。

    馬裡亞諾的每塊肌肉和每個關節都控制自如,他會跳搖擺舞,會跳波爾卡,會跳迪斯科和機械舞,大腦和身體的運作如此一緻,對他來說跳舞也是思維的波段。

    蒂娜則常在喝多了以後跳俄羅斯舞蹈,那是她幼年時跟随烏卡和彼得在東歐遊蕩的記憶,她有力地跳躍,騰空旋轉,鞋跟敲擊着地闆。

    跳舞的時候他們是世界上最為自由的原子。

     “我在葬禮上見到了安迪。

    ”馬裡亞諾說。

     “哪個安迪?” “衰臉安迪啊!”馬裡亞諾歎息。

     拓想起吧台後面的安迪。

    安迪負責夜班,身材極其高大,卻長着一張綿羊般溫順的臉,深色的長發沒精打采地蓋住耳朵。

    隻要蒂娜在,他便額外贈送兩壺啤酒,誰都知道他被蒂娜迷得神魂颠倒。

    然而馬裡亞諾和蒂娜正在過度瘋狂的熱戀中,他們整天都在一起,每天清晨的走廊裡都放着扔出來的空酒瓶,整個旅館的人被他們吵到不得安甯。

     “蒂娜在和他約會。

    你能想象嗎?” “和誰,安迪?” “他們去年在芝加哥偶遇。

    年齡越來越大的好處就是,誰都有足夠多的過往。

    ” “我以前沒告訴過你,我挺喜歡安迪的。

    他是個大好人,被你們折磨得夠嗆。

    ” “他确實不賴。

    我一直後悔和他幹了一架,我被徹底幹倒了。

    ” “我不記得你們打架的事。

    ” “那天我們在玩那個真心話遊戲。

    顯然我和安迪都說了不少真心話。

    ” “你的記性真好。

    我完全不記得。

    ” “因為那天你突然走了。

    天才女孩讓你心碎!” “我沒有心碎。

    ” “得了吧。

    那時候我們所有人都在心碎。

    ” 那天他們全都跳舞跳到筋疲力盡,重新圍坐在卡座裡喝啤酒,不知道是誰提議玩真心話遊戲,每個人輪流提問,答案隻能有兩種,是或者不是,所有回答是的人都要拿起啤酒來喝一口。

    他們又熱又渴,很快就全喝多了,問着荒唐的問題,親手制造令人倍感珍惜的快樂。

    到了夜晚的後半程,有人提問:“有沒有在這裡喜歡上誰?”所有人都喝了一大口。

    又有人繼續問:“在佩奧尼亞親吻過另外一個人嗎?”大家都看着馬裡亞諾和蒂娜,鬧哄哄的,沒有人注意到泉也拿起了手中的啤酒,喝了一大口。

    隻有拓一個人看到了。

    而泉放下啤酒,毫不遲疑地看着他,像是在詢問,也像是和他确認這個吻的存在。

     泉到底吻了誰,拓毫無頭緒。

    在以後漫長的人生中,當拓感覺孤獨,總是一再回到那天晚上,作為起點。

    真心話的遊戲還沒有結束,他便突然告辭,獨自回到旅館。

    他從會客室的窗戶爬出去,來到屋頂上。

    湖面安靜,閃閃發光,整棟旅館寂靜無聲,世界像是發生扭轉,那是地心級别的孤獨,而他正身處地心不可知的深處。

     然而從紐約回來以後,其實他們所有人都一蹶不振,仿佛強光照耀之後漫長的失明。

    而且随着天氣轉冷,時間的流速如斷崖般加劇,離别的陰影籠罩在他們心頭。

    那段時間唯一發生的好事情是圖書館的電腦可以連接互聯網了。

    蒂娜有圖書館機房的鑰匙,于是他們在管理員下班以後跟着蒂娜來到那裡,在複雜的撥号聲之後連接上了互聯網。

    在馬裡亞諾的提議下,他們用搜索引擎找到一張色情圖片。

    就是普普通通的色情圖片,在屏幕上逐行顯影的過程卻令人着迷,最終呈現的絕對不是任何真實的物理存在,而是被稱為數據的幻覺,足以讓在場的年輕人頻頻發出歎息。

     之後他們高興地在搜索引擎上輸入各種關鍵詞,輸入彼此的名字,大部分一無所獲,直到輸入泉的名字時,突然出現了一篇兩年前的報道——“哇哦。

    天才女孩,這是你嗎?”馬裡亞諾問泉——其他人都圍攏到電腦跟前。

    而泉沒有回答,也沒有移動身體,她的臉上凝固着極為困惑的神情,似乎在另外一種語境裡努力确認和辨别“天才女孩”這個詞語的含義。

     但更為确切地說,這篇報道是關于泉的父親的。

    後來的幾天裡拓又回到圖書館反複看過幾遍。

    泉的父親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文化官員,在中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一本他的詩集。

    以後等他們問起烏卡這件事情時,才知道烏卡曾經在中國見過他,當時他還比較年輕,烏卡想邀請他來佩奧尼亞,他推說不懂英文,但實際原因可能是因為職務的關系沒有辦法來美國。

     報道的内容和詩歌無關,而是有關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改革讨論。

    起因是泉的父親曾經出版一本轟動全國的書叫《天才女孩》,以泉為樣本談論青少年基礎教育。

    泉從小有極其特殊的語言天賦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還不太認字的時候,就用自己創造的符号,假想大自然的構成和世界的疆域。

    她的父親認為普通學校教育很難容納她,于是自己研究和建立了一套體系,讓她以更為自由和靈活的方式學習。

    之後泉比同齡人提前兩年念完了中學,成為頂尖大學的少年大學生。

    書出版以後,泉的父親希望将這套體系推廣給更多家庭,他帶着泉上了不少電視節目,她因此被呈現在公共視野裡,引起廣泛的争議。

    伴随着好奇和褒獎而來的,必然是更多的質疑和诋毀。

    但是泉本人自始至終都沒有接受過任何采訪,也沒有在任何場所表達過自己的想法。

    這場餘波一直擴散到西方,這篇報道來自法國的一間報社,之後又被翻譯成英語發布在英國。

    然而字裡行間很明顯能看得出來,吸引記者專門趕去中國采訪的,是正在經曆劇烈變動的新鮮體制,泉隻是其中可被替代的試驗品。

     那篇報道配有一張資料照片,是更為年幼時候的泉,但毫無疑問那就是泉本人。

    她站在空無一人的操場上,手裡捏着很大一塊冰,圖示解釋說這是泉的父親在冬日鍛煉她的意志力。

    冰塊散發着永恒的暗淡的光,這場景過度超越現實,幾乎産生驚心動魄的寂靜感。

    驅使着旁觀者也反複擦拭自己的思維和心靈,唯恐将任何雜質不小心帶入泉晶瑩剔透的能量場。

     接下來很長時間都沒有人說話,等他們回過神來,泉已經離開了。

     “真的是泉。

    ”剩下的人輕輕歎息。

     “這不是好報道,是一場奇觀秀。

    ” “是嘩衆取寵的政治。

    ” “但泉不是虛構的概念,泉是真實的存在,是朋友。

    ” 拓沒有再繼續參與他們的讨論。

    泉沒有走遠,拓很快在河邊找到了她。

    自從那次真心話遊戲之後,拓便有意将自己隔絕于集體生活和普遍事物之外,他們幾天沒有見面,拓卻感覺那足足有一個暑假那麼長。

    泉的頭發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長得那麼長,被她紮了起來,露出完整的耳朵輪廓。

    夏天時過多室外活動的曬傷仍然留有痕迹,她像是去了很遠的地方玩了很久,才剛剛回來。

    拓陪她走了一會兒。

    臨近萬聖節,各家各戶的門口都擺着雕好了的南瓜,院子裡裝飾着骷髅。

    拓的心裡極其難過,他想着,他們彼此交換那麼多,是那麼好的朋友,那些普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情,泉卻一件都不曾和他講過。

    他帶着很多疑問,幾乎要說出能傷害她的話,但終究沒有。

    仿佛因為對她多了一些了解,便不由自主地隻想和她談論更為溫柔的事物。

     “我原本以為在這裡不會再有人叫我天才女孩。

    ”泉之前哭過,但沒再繼續哭了。

     “我們不會這樣叫你。

    ” “我爸爸當時已經不是官員了,我去軍訓的那年他被革職了。

    ” “是因為那本書嗎?” “我不知道,他從來不和我談他的工作,他一直覺得他是在保護我。

    那篇報道裡有很多沒有被核實過的東西,記者們帶着強烈的偏見,希望從我們這裡得到他們預設的答案。

    ” “一群混蛋。

    ” “但我們不是時代的縮影之類的玩意,我們什麼都不是。

    我沒有被逼着去做任何事情。

    我想,我隻是很喜歡學習,在封閉停滞的環境裡,自然地渴望着學習,隻有學習會讓人感覺周圍的一切依然在運轉,依然向前滾動。

    學習是我特别擅長的事情,也是我的願望。

    ” “可能時代有時候會扭曲願望,使得願望看起來是錯誤的或者無效的。

     “不管怎麼說,我學了很多無用的知識,别人想都想不到。

    ” “說說?” “我會背一萬以内的質數。

    ” “哈哈。

    得背多久?” “沒有人聽完整過,大多數人覺得數字枯燥乏味。

    ” “你不這麼覺得?” “那是因為他們從未真正想象過龐大的數字。

    ” “可能是因為無法想象。

    ” “真是不幸。

    質數的清單無限延長且毫無瑕疵,是任何具體的事物無法給予的确信。

    ” “你是個奇怪的人。

    ” “我背給你聽好嗎?” “真的嗎?我不想你為難。

    ” “真的。

    從來沒有人聽我背完過。

    你是第一個。

    ” 這是多麼奇異的經曆。

    他們互相挽着彼此的胳膊,走在樹林的邊緣,風輕輕吹動樹上挂着的骷髅,秋天最後的蟲在植物間鳴叫。

    起初拓還想着一些其他事情,他想着泉的吻,他想問她離開美國以後的打算。

    但是泉持續背誦着,輕盈平緩,數字與萬物都無窮無盡。

    如果說永恒也是可以被想象的話,他們當時一定就是漫步在永恒中。

     拓和馬裡亞諾離開白兔酒吧時已經接近傍晚,他們各自喝了三杯威士忌,身體将适度的輕盈感傳遞給大腦。

    外面的溫度褪去,吹着溫暖幹燥的風。

    繞過半面山坡,烏卡家的露台便遠遠出現。

    整幢房子似乎小了一圈,也可能是因為周圍的樹木仍在持續生長。

    烏卡在這裡生活了四十年,房子也成為她生命的外延,如今褪去一層顔色,某種活生生的精神卻沒來得及離開。

    拓加快了步伐,明明被清澈平靜的記憶氣息撫慰,心髒卻不受控制地猛跳,眼睛竟濕潤了。

     拐過車道以後,視野更為開闊,能看見房子背後暮色裡的樹林,方才在超市遇見的那群年輕人在跟前的草坪上玩飛盤。

    他們像是時時刻刻都待在一起。

    這會兒幾個人圍成不規則的形狀,無序地扔飛盤,來來回回跑動。

    這樣無聊的遊戲,他們卻玩得非常投入。

    其中一位黑人男孩穿着淺色運動褲,每一塊肌肉都恰到好處地包裹住骨骼,或收縮或舒展,優雅有力,像一匹跳躍的小馬,令人無法移開視線。

    雲的陰影投在他們身上,幹燥的空氣裡彌漫着荷爾蒙,草坪周圍和站在露台上的人都不知不覺停止了思考和交談,拓和馬裡亞諾也駐足專心觀看起來,仿佛那裡是一幕戲,每個人的位置和動作都和諧美好,讓旁觀者忘記身處的時間。

    拓發現隻有霍普沒有參與其他人的遊戲,她躺在樹下看書,全神貫注,在每一頁上都停留很久。

    她的手肘撐起身體,能看見肋骨的形狀,風吹得她柔軟蓬松的短發倒向一邊,露出線條優美的脖子。

    一再令拓想起小鹿,或者其他類似的,樹林裡警覺的動物。

     這時身後響起喇叭聲,拓回頭看見那輛白色雪鐵龍在車庫跟前的空地停了下來,蒂娜下車打開後備廂,招呼拓和馬裡亞諾過去幫忙。

    三個人提着酒和披薩往屋子裡走,門廳擺滿了鄰居送的花、點心和炖菜。

    屋子裡全是人,大部分是社區的老人和蒂娜年輕時的朋友,在餐桌旁圍成兩大圈,使勁喝酒,使勁說笑,看起來像是已經持續了兩天。

    其間不斷有人從廚房端出來大盆的色拉,切好的奶酪,熏肉,蘇打餅幹。

    酒開了一瓶又一瓶。

    露台上放着炭,腌制的雞肉和玉米土豆。

    整棟房子嗡嗡作響,卻極具有尊嚴地維持着整潔的秩序,仿佛房子有自行的運轉規則,吞噬垃圾和噪音,保護着不變的溫柔。

    烏卡如果在的話,一定正大聲講話,擁抱每個久未見面的朋友。

     “你剛才見過霍普了吧?”蒂娜問拓。

     “她的名字真不錯。

    ”拓回答。

     “烏卡起的,名如其人。

    ”蒂娜說。

     “霍普邀請我明天一起去看日食。

    ”拓說。

     “你答應了嗎?”蒂娜問。

     “是的,我從沒見過日食,想看看。

    ”拓回答。

     “你可以和我做伴,我正發愁明天要和這些年輕人待上一天。

    ”蒂娜說。

     “你不去嗎?”拓問馬裡亞諾。

     “不去。

    我對日食沒興趣,我見過很多次日食。

    ”馬裡亞諾回答。

     “你别再讓藥物控制你的神經。

    ”蒂娜打斷他。

     “我的心靈啊,怕是已經适應不了現實的乏味。

    ”馬裡亞諾随手給自己倒了一杯酒。

     “我們會帶上酒,很多酒,足夠我們都爛醉。

    ”蒂娜回答。

     “我不想和那些大學生待在一輛車裡,他們讓我回想起一生中最倒黴的時刻。

    ”馬裡亞諾說。

     “他們不是大學生,他們是天文俱樂部的。

    ”蒂娜糾正他。

     “俱樂部成員比大學生更糟糕。

    ”馬裡亞諾繼續說。

     “你知道你現在講話像個性格惡劣的老頭嗎?”蒂娜嘲笑他。

     “怎麼了,你們都還沒有年輕夠嗎?”馬裡亞諾反駁。

     他們全都笑了,拿着酒來到露台坐下。

    草坪上的年輕人已經停止了遊戲,天色在他們周圍暗下來,變成更為持久和暗淡的金黃。

    馬裡亞諾和蒂娜坐在拓的斜對面,肩膀自然地靠攏在一起,不時碰杯。

    這中間二十多年的時光令人費解,他們彼此的面貌都有着這裡或者那裡的出入,而一旦适應了種種變化,所有源自青年時期的精神形态便活躍起來,甚至連容易消失的熱忱都沒有損耗,有些特征反而變本加厲。

    拓不由想,自己在他們眼中或許也是如此,變得更加無趣,還充滿悔意。

     二十年前離開佩奧尼亞的前夜,他們待在會客室裡徹夜聊天,宇宙的奧義,新世紀的謎題,永恒的愛情,聲音越來越輕,間隔越來越久。

    接近破曉時,馬裡亞諾和蒂娜互相摟着在地毯上睡了,馬裡亞諾修長的四肢舒展的摟住蒂娜,像一層保護網。

    兩個人都睡得很熟,夜晚盡頭的光線照在他們的身上,他們的身體優美,呼吸輕盈,仿佛身處共同的夢境,是現實中的一切無法撼動的。

    共同經曆過那個清晨的人都曾經被持久的平靜感染。

     拓的回程航班最早,他是第一個離開的。

    泉幫着他一起拖着行李出門。

    訂的車提前到了,車上還有其他同樣去機場的人在等,司機利落地下車幫忙搬運行李,拓有點不好意思,他的兩個箱子都很重,裡面裝的都是書。

    泉下樓的時候沒有來得及穿上外套,冷得發抖。

    他倆都沒有講話,始終垂着眼睛,或者望向其他地方,最終辭别時,依然使勁回避對方的視線,仿佛這次告别是他們生命中犯下的最大的錯誤。

     “看起來天才女孩不會出現了。

    ”馬裡亞諾說。

     “嗯,她不會出現了。

    ”拓喝了一大口酒。

     “時間已經過去那麼久,她為什麼還沒解決自己的問題。

    ”馬裡亞諾說。

     “你是說什麼問題?”拓問。

     “美國夢完蛋以後各種各樣的問題。

    你的小說不也都是在寫這些嗎?”馬裡亞諾回答。

     “你沒有美國夢,你隻是錯誤地愛上了美國女孩。

    ”蒂娜說。

     “那是唯一正确的事情。

    蒂娜。

    ”馬裡亞諾和蒂娜碰了碰杯。

     “霍普給我看過一段你在朗讀會上的視頻。

    ”蒂娜對拓說,“你念的那一段是棒球隊員們坐夜車去紐約的旅途,我聽着聽着就笑了,我知道那都是我們去紐約的那一晚在長途巴士上見過的景色。

    月亮特别大,垂在水面,能清晰辨别上面的陰影。

    ” “被你看出來了。

    那個小說——”拓回答。

     “那也是我最喜歡的段落。

    以前一點也不知道你喜歡棒球。

    ”馬裡亞諾說。

     “我說不上是專業的球迷。

    ”拓說。

     “你還記得去年那場比賽吧。

    我正好在轉機到紐約的途中,飛機上機長一直在廣播比分進展。

    下降前夕機艙裡一片歡呼,能感受到機長想要做幾個俯沖的快樂心情。

    那場比賽是芝加哥俱樂部隊在相隔一百零八年之後終于獲得了國内聯賽的冠軍。

    後來出機艙的時候,機長滿頭大汗地鑽出駕駛室與大家擊掌緻意。

    ”馬裡亞諾說。

     “我那會兒也在紐約。

    ”拓說。

     “我知道。

    我還在一場派對上稍稍打聽了你的消息。

    當時真有人認識你,要帶我去找你,結果我完全喝多了,就這樣不了了之。

    ”馬裡亞諾說。

     “聽你們提起這個小說讓我感覺慚愧至極。

    ”拓說。

     在拓出版第一本書以後,曾經被無數次問到為什麼要放棄母語,用英語寫作。

    他從未給出過确切的解釋,當他開始寫作的時候,他心中的讀者是泉、蒂娜、馬裡亞諾和烏卡,他是為了他們而寫的。

    離開佩奧尼亞的第一年是最難熬的,而等到完成這個小說,已經跨越到了新世紀。

    泉音訊全無,對泉曾經懷有的情感本身卻成為語言,在拓虛構的世界裡投影着風景和人格,使得拓在寫作的過程中解開了一些意識裡的謎團。

    這期間拓獲得了美國一所大學翻譯工作坊的錄取通知,之後他離開日本,再次來到美國的時候,對自己即将開始的人生已經有了更為明确的認識。

    直到學生簽證到期前的最後三個月,他完成了這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