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日食
關燈
小
中
大
到泉或許也正身處佩奧尼亞,拓心緒不甯。
佩奧尼亞很小,不管從任何地方出發,兩個小時以後總能走到作為邊界的樹林或者公路。
沿着門口的河往旅館背後走,繞過一小片樹林便是山坡,那裡有居民區和教堂。
拓離開旅館以後沿着相反方向往佩奧尼亞中心走去。
二十年來,街道的細節無處不被更改或建造,卻始終維持着整體的結構沒變,因此給人一種這裡幾乎沒有發生過變化的錯覺。
唯有公共圖書館的旁邊出現了一間大型超市,安裝着寬敞的自動門,提醒着拓此刻的時間維度。
拓從超市買了兩瓶酒,出來的時候在停車場見到早晨見過的那輛白色雪鐵龍,幾個年輕人正往後備箱搬啤酒和其他露營裝備,他們全都高高大大,被夏天的風吹得黝黑發亮,大概正在度過漫長的暑假。
拓的目光不由被他們吸引。
這時其中一個女孩突然揮手招呼他:“滿島先生。
”拓愣了愣,有一瞬間幾乎以為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他們都還沒有成年,或者剛剛成年,卻模仿嚴肅的表情,像大人那樣和他鄭重握手,拓有點想笑,又因為接受着誠懇的情感而沒有真的笑出來。
接下來大家都有點不好意思,拓感覺到此刻自己作為成年人的不合時宜。
剛剛招呼他的女孩挨着他最近,穿着高腰牛仔褲和海軍襯衫,輕盈矯健,眼鏡卡在鼻梁細小的骨頭上,深褐色的松發又短又柔軟,正像是小鹿毛茸茸的額頭。
他猜想她是蒂娜的女兒,她們長得一點也不像,女孩的五官十分柔和,相比蒂娜年輕時熱烈的荷爾蒙,她則是如今普遍流行的年輕知識分子模樣。
但她的舉手投足間有一股流動的氣息卻瞬間喚起拓的—部分模糊記憶,仿佛流過心髒的溫暖洋流。
“我是霍普。
媽媽說我們或許會在鎮上遇見你。
” “沒錯,我正打算去圖書館轉轉。
你們是要出遠門嗎?” “明天我們要去露營。
” “确實是露營的好天氣。
” “你明天是怎麼安排的?”。
“明天?”拓有點吃驚,在這場昨日之旅中,他根本沒想過明天的事情。
“你不會不知道吧。
明天有日全食。
” “哎,我完全忘了。
難怪昨晚的大巴上有那麼多小孩去霍布斯。
” “明天那裡有一個音樂節,日食的時候會在森林裡放電子樂,很多人為了占據好位置,已經在那裡露營好幾天了。
” “我們這裡也能看見日食嗎?” “霍布斯在日食觀測帶的邊緣,我們已經處于外側了。
但所有最佳觀測點的機票都漲得厲害,旅館也早就全部訂滿了,所以我們決定先來這裡,再作打算。
” “你們都是來看日食的?” “我們是同一個天文俱樂部的朋友。
” “哦哦。
我以為你們都是來參加葬禮的。
” “你這麼說也沒錯。
但葬禮沒有在烏卡的計劃内。
我們原本說好一起慶祝日食的。
” “你們要帶她一起去看日食嗎?” “是啊。
前幾年媽媽已經禁止她開車了,她也很少有出遠門的時候。
所以明天的事情,她期待了足足兩個月。
為了招待朋友,我們提前從網上訂購了兩張氣墊床,好讓大家都有地方睡覺。
結果萬事俱備,卻熱熱鬧鬧地趕上了她的葬禮。
媽媽昨天晚上還在感歎,這真的很像烏卡故意策劃的告别儀式,到最後還要和我們開開玩笑。
” “但是錯過了日食,又不能參加自己的葬禮,烏卡一定遺憾到直跺腳。
” “你至今還沒有見過日食嗎?” “你怎麼知道?” “你在小說裡寫過,我看過你所有的小說。
” “慚愧。
确實至今還沒有見過日食。
” “那明天和我們一起去吧。
” “我要準備些什麼嗎?” “早點起床,别喝太多水。
你得做好心理準備,明天附近的高速公路都會堵車。
” 這時年輕的天文愛好者們小聲驚呼起來,因為手機實時追蹤日食的新聞推送了消息,有一架小型飛機在俄勒岡的森林裡墜毀,那裡的機場是日食的最佳觀測點之一,很多人已經早早出發,在那裡露營,這架飛機也正在飛往機場的途中。
他們告訴拓說,飛機墜毀以後,森林裡也随之起了非常大的山火。
之後霍普問他想去哪裡,要不要捎他一段路,他婉拒了,盡管他很想和霍普再多說兩句,但車子太小了,他也不想給他們添麻煩。
于是幾個年輕人挨個爬進車裡,橫豎擠着,手肘全都撐在窗戶外面。
霍普突然又隔着一個人探出車窗,大力朝拓揮着胳膊說:“記得去圖書館看看。
”拓也高興地朝她揮着胳膊。
接着車子開出停車場,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
到了圖書館以後拓立刻明白霍普在說什麼。
本地居民在接待處旁邊為烏卡做了一面小型紀念牆,除了放滿卡片和花朵之外,烏卡各個時期的照片也被整理出來。
烏卡在讀書,工作,劃船。
烏卡的家人,她和彼得在烏幹達的青年時代。
畢業典禮上悶悶不樂的蒂娜、霍普和她朋友們。
曾經在這裡接受過庇護的一群群年輕人,每一年和居民們一起在大棚的聚會,照片裡大家都拿着酒。
上世紀像一場美夢,令人想要落淚。
不知是誰在旁邊也擺上了拓的書,然而看見自己虛構的世界跻身于真實美好的事物之間,拓感覺羞愧至極,隻想要立刻移開視線,卻突然看見了自己和泉在紐約帝國大廈觀景台上的合影。
這是他倆唯一的一張合影。
閃光燈粗暴地打在他們臉上,襯得背景一片黑暗。
泉眯起眼睛,一副拒絕的表情,五官在強光下雖然失去了真實的形狀,卻比拓所有的記憶都更為具體。
他倆站在一起抵禦着樓頂猛烈的風,年輕到配得上所有美好純潔的詞語。
當時蒂娜要去紐約旁聽一場天文學會議,在學校裡找到了非常便宜的住宿,拓和馬裡亞諾立刻決定與她同行。
烏卡鼓勵泉也和他們一起去,去看看世界,泉答應了。
他們四個人決定擠在一起睡覺,或者他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體力,根本不需要睡覺。
他們從佩奧尼亞開車來到芝加哥,蒂娜在車裡發現烏卡悄悄留給他們的餐費。
之後他們連夜換巴士去往紐約,在紐約度過了非常短暫的三天。
巴士駛進曼哈頓島時,蒂娜把他們幾個推醒。
拓睜開眼睛,看到對岸逼近的混凝土叢林,而身邊的泉睜大眼睛,耳朵尖,睫毛尖,汗毛尖都激動地輕輕豎立着,她高興起來有種小動物般的喜悅,令人不由想為她做些什麼。
那天他們搭船去自由島,自由女神像越來越近,反而變得不真實,觀光客們湧向甲闆的一側歡呼,戀人們緊挨在一起。
馬裡亞諾吻了蒂娜。
拓為他們感到高興,他早該看出來他們正在相愛。
而他回頭找泉的時候,發現泉仍然站在甲闆的另外一側,她視線停留的地方,曼哈頓金色的樓群正被早晨的光線分割出巨大的清晰的陰影。
泉進城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在蒂娜的幫助下找到一間慈善商店,換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
在此之前她始終輪換着穿兩套運動服和兩條連衣裙,那曾經是她最接近美國的物質想象。
蒂娜為泉找了一些短裙和襯衫,真正美國女孩的玩意。
但是泉從試衣間出來的時候穿着自己挑的衣服,緊繃繃的利維斯牛仔褲和短短的飛行員夾克,既像男孩又像女孩,也完全看不出她來自于哪裡。
他們都大吃一驚,她太好看了! “你現在性感得就像是新浪潮電影裡的女主角。
”馬裡亞諾不由贊歎。
“你可以馬上去主演《你好,憂愁》!”蒂娜也大叫。
拓記得那是十月,也有可能更晚一些,紐約已經轉冷,他們穿的衣物和球鞋過分單薄,但他們都不在乎,也不願意浪費時間在溫暖的室内過多停留,每天行走十幾個小時,缺乏計劃,口袋空空,彼此鼓勵。
他們從未來過紐約,卻都極其自然地使用着從小說和電影裡學到的經驗。
對他們來說,紐約幾乎便是全世界的總和。
當虛構與現實重疊的時候,街道上所見到的一切都像是緻幻劑一樣抵消着身體的寒冷與饑餓。
美術館關門前,他們在回廊的雕塑間夢遊一樣來回走,無論如何也不願停歇,幾乎感到絕望。
撐到閉館的時候出來,才迅速鑽進最近的速食店裡,暖和舒适,泉還沒有碰到食物就抱着書包靠在拓的身上睡着了。
第二天蒂娜去參加會議,馬裡亞諾去找劇院碰碰運氣,拓和泉有了單獨相處的一天。
他們在中央公園裡看了動物,去了博物館和圖書館,之後幸運地在二手書店找到《月之暗面》的樂隊簽名CD。
結賬的時候年邁的書店老闆問拓和泉來自哪裡。
拓說來自日本和中國。
“我的童年是在上海度過的。
我父親會說日語和普通話,他當時是銀行行長。
我們家族是始終在流亡中的俄羅斯人。
”老人回答。
“那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他們都很吃驚。
“1949年以前,幾乎是上輩子。
俄國十月革命的時候我祖父逃到中國,住在大連海邊。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全家坐船離開上海的,流亡到美國。
” “不可思議。
” “是吧。
人老了就是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經曆。
” “這張唱片的簽名是你要到的嗎?你見過他們嗎?” “那年夏天樂隊在北美巡演的時候,我是他們的司機。
” “哇哦!” “這沒什麼。
人多少都會遇到一些好事,你們也一樣。
” 其實老人在那年夏天的巡演中隻做了一個月司機就因為戀愛而中途告退,但泉被這些事情迷住了,她無法停止問問題。
她問老人交往過多少個女朋友,老人說可能交過一百個。
問他認識不認識鮑勃·迪倫,他說有一次在格林威治喝到淩晨以後借宿朋友家裡,第二天醒來時發現鮑勃·迪倫睡在地闆上。
又問六十年代末五月風暴的時候紐約是怎麼樣的情景。
老人端出熱乎乎的茶和小餅幹給他們,說那是一個很長的故事,那時候所有美國青年都覺得自己是美麗新人類。
他們在書店待到天黑,最後告辭的時候老人非常真誠地說:“你們是我見過的全紐約最可愛的情侶,希望你們會有好運。
”他們非常不好意思,但誰都沒有推辭和解釋,高高興興地接受了他的稱贊。
之後老人的話像咒語一樣照亮着拓,等他們再次回到街道上,他感覺自己正在戀愛,這是幾乎隻有在紐約才會産生的幻覺。
他甚至開始想象和泉的未來,他們可以一起申請這裡的學校,或者找到一份工作。
無論如何他們始終可以過知識青年的生活,住在東村,參加讀書會,結交朋友,經曆失敗,同時也等待好事情發生。
然而與此同時,拓也明白,老人的贊美是給予泉的,而他隻是正好站在她的光暈裡。
泉自然流露出迷人的意志力,她如此善于學習,而且總是能輕易地和世界上其他人的憂患産生聯系,凡是與她相識的人無法不被她打動。
最後一天,蒂娜買了兩張帝國大廈觀景台的入場券,白天用完以後留存票根,晚上還能再憑借票根觀摩夜景。
他們說好輪流去,蒂娜和馬裡亞諾白天,拓和泉夜晚,晚上七點在帝國大廈門口交接。
傍晚的時候天空中燃燒着粉紅色的霞光,不可思議,像是一場免費饋贈的夢。
拓和泉從威廉斯堡往布魯克林大橋的方向走,穿越東河時,天終于暗下來,這幾天的喜悅和興奮早已被越來越強烈的哀傷替代。
從地圖上看,不過是兩個小時的步行路程,實際上接近八點時他倆還在下城區,帝國大廈不時被遮蔽于視線之外,仿佛那是無論如何努力也到達不了的地方。
他們剛剛還在取款機旁邊目睹了一場未遂的搶劫,兩個小個子男人從他們身邊撞過去,消失在黑暗中。
泉堅持說那兩個人手裡都握着刀。
他們超過約定時間兩個小時才來到帝國大廈,沒有抱任何希望,但蒂娜和馬裡亞諾推開旋轉門像奇迹一樣出現在他們跟前。
他們跑了過去,仿佛訣别之後的重逢,想說很多道歉的話,結果卻開心地擁抱在一起,撫摸着彼此的臉,說着沒有關系,贊美彼此是世間最可愛和最值得信任的朋友,互相親吻,那些吻落在所有人的額頭、臉頰、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唇上。
之後他們告别,拓和泉站在密閉的電梯裡,以無法判斷的速度通往觀景台,小振幅晃動着。
電梯間仿佛是穿過大氣的艙體,拓盯着樓層變換的數字,握緊扶手,心中祈禱,這個夜晚不會結束,他們将無法再返回地面。
他們沒能在觀景台上堅持多久,風大到令人窒息。
他們緊緊挨在一起,抓住鐵絲網,懷着人類世界最後幸存者的幻想,分辨地面的風景。
“我沒有告訴過你,我叔叔在紐約。
” “幹嘛不早說,你不去看看他嗎?” “他已經和我們都斷了聯絡。
” “為什麼?” “我不知道。
但很多人到了紐約,都抱着要切斷和舊世界聯絡的決心。
去年我們那裡放了一個有關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連續劇,講一個大提琴手和他的妻子一起來到紐約,起起伏伏,直到所有的夢想都被粉碎。
非常殘酷。
開頭的旁白說,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經曆過這些的家庭,都看得淚流滿面。
” “你叔叔是藝術家嗎?” “不是。
他沒有什麼值得一說的身份,他是個平凡的人。
” “我覺得這就是紐約了不起的地方,平凡的人也為之前赴後繼。
” “不過那些已經在紐約的人呢,他們在為了什麼前赴後繼?” “诶——” “但你說得真好。
我隻是在想些别的。
” “你在想什麼?” “那天書店裡的老頭說的話。
我不相信他和鮑勃·迪倫睡過一個房間。
” “他多少有些吹牛。
” “他說那時候所有青年都覺得自己是美麗新人類。
” “嗯。
這一點從沒變過。
” “你覺得我們也是嗎?” “你不這麼想嗎?” “我在想那個電視劇裡的紐約好像永遠都是冬天。
主人公穿着特别好看的皮夾克,特别落魄,我跟着他學會了豎中指。
”泉說着在大風中比出一根潔白的中指。
他倆都哈哈大笑。
最後拓執意付了五美元留下一張合影。
閃光燈亮起來的時候,巨大的白色使得周圍一切都陷入永恒的黑暗。
拓回想起來,在紐約的三天始終籠罩着世界末日之前的氣氛,他們一邊揮霍一邊珍惜,幾乎都懷着不會再有下一次的絕望。
“她一直是我們中間最酷最天真的。
”身後有人說。
拓的思緒被打斷以後連忙說是的,是這樣的,然後才意識到那個人指的不是泉,而是烏卡。
拓轉身和那個人打招呼,對方上了點年紀,面孔黝黑狹窄,前額秃了,腦後的頭發整齊地紮成小鬆,卻蓄着一臉蓬松随意的胡子。
既不講究穿戴,也沒把衰老放在眼裡的潇灑模樣,舉手投足都像是年輕時候的——“馬裡亞諾!” 馬裡亞諾張開手臂,大力拍打着拓的肩膀。
在圖書館與馬裡亞諾重逢一點也不令人感覺意外,他和馬裡亞諾的名字出現在圖書館裡每一本托馬斯·品欽和菲利普·迪克的借書卡上。
拓偏愛虛構的美與對未來的思辨能力,馬裡亞諾則更追求超自然的理智入侵自我意識所帶來的強烈快感。
那會兒馬裡亞諾随身攜帶一隻古怪的罐子,葫蘆形狀,外面包着皮革,罐口箍着黃銅,裡面塞滿茶葉末之後泡上熱水,用一根黃銅管子吸着喝。
他對拓最慷慨的表示便是把熱乎乎的罐子塞到拓手上,邀請拓和他共用一根管子吸茶,你來我往,如同嗑藥。
兩個人一邊喝茶,一邊竭盡可能地描述抽象的事物,有時候單純着迷于詞語的發音或者複雜從句的結構之美。
拓很多年後在小說裡還原過一部分的對話,不是很難的事情,當時他們對于英語的經驗都來自現代小說,原本就是在用書面語交談,一本正經地夾雜着科幻小說裡的嬉皮口語。
現實世界裡的人不這樣講話,他們都知道,但是來自于小說的語言讓他們變得更溫和、清晰、飽含情感。
于是他們樂此不疲,一點也不想去模拟現實。
他們重重地擁抱,毫不掩飾地打量對方,又開心又哀歎,然後馬裡亞諾神神秘秘地說:“有一個問題我憋了十幾年,始終想着再見到你的時候要問問你。
” “有沒有看品欽突然出現的那集《辛普森一家》?” “沒錯!我看到那集的時候簡直要跳起來。
” “那個戴着頭套的怪人說的每句話我都會背。
” 他倆說到這裡都有點不好意思。
“你在美國那麼多年沒見過這個老家夥嗎?” “沒有。
我隻是小人物。
” “但我轉機的時候在機場書店看到你的書和村上春樹放在一起賣。
” “我隻見過他一次。
” “村上嘛,他看着不太像是能一起喝酒的好同伴。
” “沒有一起喝酒。
但是跟他确認了一件對我來說挺重要的事情。
” “說說。
” “從前和朋友在東京的棒球場見過一個和他很像的人,為此和朋友争得很厲害。
所以想确認一下。
他說那段時間他确實在東京,也會跑去公園的棒球場旁觀,但至于我說的那個公園,他實在記不清楚了。
”拓離開佩奧尼亞以後,重新回到東京的補習學校做代課老師,教中學生英語寫作。
這期間,他自己翻譯了菲利普·迪克的《流吧,我的眼淚》,一年以後完稿了。
拓沒有告訴任何人,整整齊齊打印出來,騎車二十公裡去找昔日文學社的朋友,快要到達的時候卻猶豫了,結果調頭去了那個公園。
又是一年春天,真冷,天黑了以後依舊能聽見擊球聲。
從表面看來這裡—切都沒有變化,卻有哪裡非常不對勁,仿佛腳下的地闆随時會動起來,令人不安。
這樣的感覺已經持續了很久,從佩奧尼亞回來以後便是如此,大概他回到的并不是原來的世界,而是裝有毒氣的塑料袋裡洩漏出來的、不可描述的東西所構成的新世界。
他置身于此,也分不清是出于他自己的意志,還是出于世界的意志。
當時的拓下定了決心,既然朋友還在溫柔的舊世界,那就不要去打擾他了吧。
曆史上所有開始了的事情都無法停止,即便中間遇見了挫折,改變了線路,分散了力量,卻依然遵循着守恒的原則飄浮着,而平凡的你我正是在與宇宙的塵埃搏鬥。
“你後來都沒有離開阿根廷嗎?”拓問。
“沒有。
歸根結底,英語這種語言和我的靈魂背道而馳啊。
” “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意思。
” “而且你别忘了,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還有一個劇團。
” “你還住在劇院樓上嗎?” “差不多是這樣。
我剛剛離婚,所以又搬回了那裡。
” “真抱歉啊。
” “那間劇院臨近倒閉的時候我接手過來,經營到現在。
連同樓上整個樓層都租了下來,好讓再窮的演員也有地方住。
” “你是在搭建避難所嗎?沒準還能在那裡找到濃縮果汁和罐頭吧。
” “你知道什麼事情想想就覺得酷嗎?我們已經快要活到菲利普·迪克在《銀翼殺手》裡描述的年代了,但我還他媽的住在老地方,我牛逼的劇團也還他媽的活着。
” 幾年前拓在愛丁堡戲劇節看過一出馬
佩奧尼亞很小,不管從任何地方出發,兩個小時以後總能走到作為邊界的樹林或者公路。
沿着門口的河往旅館背後走,繞過一小片樹林便是山坡,那裡有居民區和教堂。
拓離開旅館以後沿着相反方向往佩奧尼亞中心走去。
二十年來,街道的細節無處不被更改或建造,卻始終維持着整體的結構沒變,因此給人一種這裡幾乎沒有發生過變化的錯覺。
唯有公共圖書館的旁邊出現了一間大型超市,安裝着寬敞的自動門,提醒着拓此刻的時間維度。
拓從超市買了兩瓶酒,出來的時候在停車場見到早晨見過的那輛白色雪鐵龍,幾個年輕人正往後備箱搬啤酒和其他露營裝備,他們全都高高大大,被夏天的風吹得黝黑發亮,大概正在度過漫長的暑假。
拓的目光不由被他們吸引。
這時其中一個女孩突然揮手招呼他:“滿島先生。
”拓愣了愣,有一瞬間幾乎以為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他們都還沒有成年,或者剛剛成年,卻模仿嚴肅的表情,像大人那樣和他鄭重握手,拓有點想笑,又因為接受着誠懇的情感而沒有真的笑出來。
接下來大家都有點不好意思,拓感覺到此刻自己作為成年人的不合時宜。
剛剛招呼他的女孩挨着他最近,穿着高腰牛仔褲和海軍襯衫,輕盈矯健,眼鏡卡在鼻梁細小的骨頭上,深褐色的松發又短又柔軟,正像是小鹿毛茸茸的額頭。
他猜想她是蒂娜的女兒,她們長得一點也不像,女孩的五官十分柔和,相比蒂娜年輕時熱烈的荷爾蒙,她則是如今普遍流行的年輕知識分子模樣。
但她的舉手投足間有一股流動的氣息卻瞬間喚起拓的—部分模糊記憶,仿佛流過心髒的溫暖洋流。
“我是霍普。
媽媽說我們或許會在鎮上遇見你。
” “沒錯,我正打算去圖書館轉轉。
你們是要出遠門嗎?” “明天我們要去露營。
” “确實是露營的好天氣。
” “你明天是怎麼安排的?”。
“明天?”拓有點吃驚,在這場昨日之旅中,他根本沒想過明天的事情。
“你不會不知道吧。
明天有日全食。
” “哎,我完全忘了。
難怪昨晚的大巴上有那麼多小孩去霍布斯。
” “明天那裡有一個音樂節,日食的時候會在森林裡放電子樂,很多人為了占據好位置,已經在那裡露營好幾天了。
” “我們這裡也能看見日食嗎?” “霍布斯在日食觀測帶的邊緣,我們已經處于外側了。
但所有最佳觀測點的機票都漲得厲害,旅館也早就全部訂滿了,所以我們決定先來這裡,再作打算。
” “你們都是來看日食的?” “我們是同一個天文俱樂部的朋友。
” “哦哦。
我以為你們都是來參加葬禮的。
” “你這麼說也沒錯。
但葬禮沒有在烏卡的計劃内。
我們原本說好一起慶祝日食的。
” “你們要帶她一起去看日食嗎?” “是啊。
前幾年媽媽已經禁止她開車了,她也很少有出遠門的時候。
所以明天的事情,她期待了足足兩個月。
為了招待朋友,我們提前從網上訂購了兩張氣墊床,好讓大家都有地方睡覺。
結果萬事俱備,卻熱熱鬧鬧地趕上了她的葬禮。
媽媽昨天晚上還在感歎,這真的很像烏卡故意策劃的告别儀式,到最後還要和我們開開玩笑。
” “但是錯過了日食,又不能參加自己的葬禮,烏卡一定遺憾到直跺腳。
” “你至今還沒有見過日食嗎?” “你怎麼知道?” “你在小說裡寫過,我看過你所有的小說。
” “慚愧。
确實至今還沒有見過日食。
” “那明天和我們一起去吧。
” “我要準備些什麼嗎?” “早點起床,别喝太多水。
你得做好心理準備,明天附近的高速公路都會堵車。
” 這時年輕的天文愛好者們小聲驚呼起來,因為手機實時追蹤日食的新聞推送了消息,有一架小型飛機在俄勒岡的森林裡墜毀,那裡的機場是日食的最佳觀測點之一,很多人已經早早出發,在那裡露營,這架飛機也正在飛往機場的途中。
他們告訴拓說,飛機墜毀以後,森林裡也随之起了非常大的山火。
之後霍普問他想去哪裡,要不要捎他一段路,他婉拒了,盡管他很想和霍普再多說兩句,但車子太小了,他也不想給他們添麻煩。
于是幾個年輕人挨個爬進車裡,橫豎擠着,手肘全都撐在窗戶外面。
霍普突然又隔着一個人探出車窗,大力朝拓揮着胳膊說:“記得去圖書館看看。
”拓也高興地朝她揮着胳膊。
接着車子開出停車場,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
到了圖書館以後拓立刻明白霍普在說什麼。
本地居民在接待處旁邊為烏卡做了一面小型紀念牆,除了放滿卡片和花朵之外,烏卡各個時期的照片也被整理出來。
烏卡在讀書,工作,劃船。
烏卡的家人,她和彼得在烏幹達的青年時代。
畢業典禮上悶悶不樂的蒂娜、霍普和她朋友們。
曾經在這裡接受過庇護的一群群年輕人,每一年和居民們一起在大棚的聚會,照片裡大家都拿着酒。
上世紀像一場美夢,令人想要落淚。
不知是誰在旁邊也擺上了拓的書,然而看見自己虛構的世界跻身于真實美好的事物之間,拓感覺羞愧至極,隻想要立刻移開視線,卻突然看見了自己和泉在紐約帝國大廈觀景台上的合影。
這是他倆唯一的一張合影。
閃光燈粗暴地打在他們臉上,襯得背景一片黑暗。
泉眯起眼睛,一副拒絕的表情,五官在強光下雖然失去了真實的形狀,卻比拓所有的記憶都更為具體。
他倆站在一起抵禦着樓頂猛烈的風,年輕到配得上所有美好純潔的詞語。
當時蒂娜要去紐約旁聽一場天文學會議,在學校裡找到了非常便宜的住宿,拓和馬裡亞諾立刻決定與她同行。
烏卡鼓勵泉也和他們一起去,去看看世界,泉答應了。
他們四個人決定擠在一起睡覺,或者他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體力,根本不需要睡覺。
他們從佩奧尼亞開車來到芝加哥,蒂娜在車裡發現烏卡悄悄留給他們的餐費。
之後他們連夜換巴士去往紐約,在紐約度過了非常短暫的三天。
巴士駛進曼哈頓島時,蒂娜把他們幾個推醒。
拓睜開眼睛,看到對岸逼近的混凝土叢林,而身邊的泉睜大眼睛,耳朵尖,睫毛尖,汗毛尖都激動地輕輕豎立着,她高興起來有種小動物般的喜悅,令人不由想為她做些什麼。
那天他們搭船去自由島,自由女神像越來越近,反而變得不真實,觀光客們湧向甲闆的一側歡呼,戀人們緊挨在一起。
馬裡亞諾吻了蒂娜。
拓為他們感到高興,他早該看出來他們正在相愛。
而他回頭找泉的時候,發現泉仍然站在甲闆的另外一側,她視線停留的地方,曼哈頓金色的樓群正被早晨的光線分割出巨大的清晰的陰影。
泉進城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在蒂娜的幫助下找到一間慈善商店,換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
在此之前她始終輪換着穿兩套運動服和兩條連衣裙,那曾經是她最接近美國的物質想象。
蒂娜為泉找了一些短裙和襯衫,真正美國女孩的玩意。
但是泉從試衣間出來的時候穿着自己挑的衣服,緊繃繃的利維斯牛仔褲和短短的飛行員夾克,既像男孩又像女孩,也完全看不出她來自于哪裡。
他們都大吃一驚,她太好看了! “你現在性感得就像是新浪潮電影裡的女主角。
”馬裡亞諾不由贊歎。
“你可以馬上去主演《你好,憂愁》!”蒂娜也大叫。
拓記得那是十月,也有可能更晚一些,紐約已經轉冷,他們穿的衣物和球鞋過分單薄,但他們都不在乎,也不願意浪費時間在溫暖的室内過多停留,每天行走十幾個小時,缺乏計劃,口袋空空,彼此鼓勵。
他們從未來過紐約,卻都極其自然地使用着從小說和電影裡學到的經驗。
對他們來說,紐約幾乎便是全世界的總和。
當虛構與現實重疊的時候,街道上所見到的一切都像是緻幻劑一樣抵消着身體的寒冷與饑餓。
美術館關門前,他們在回廊的雕塑間夢遊一樣來回走,無論如何也不願停歇,幾乎感到絕望。
撐到閉館的時候出來,才迅速鑽進最近的速食店裡,暖和舒适,泉還沒有碰到食物就抱着書包靠在拓的身上睡着了。
第二天蒂娜去參加會議,馬裡亞諾去找劇院碰碰運氣,拓和泉有了單獨相處的一天。
他們在中央公園裡看了動物,去了博物館和圖書館,之後幸運地在二手書店找到《月之暗面》的樂隊簽名CD。
結賬的時候年邁的書店老闆問拓和泉來自哪裡。
拓說來自日本和中國。
“我的童年是在上海度過的。
我父親會說日語和普通話,他當時是銀行行長。
我們家族是始終在流亡中的俄羅斯人。
”老人回答。
“那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他們都很吃驚。
“1949年以前,幾乎是上輩子。
俄國十月革命的時候我祖父逃到中國,住在大連海邊。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全家坐船離開上海的,流亡到美國。
” “不可思議。
” “是吧。
人老了就是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經曆。
” “這張唱片的簽名是你要到的嗎?你見過他們嗎?” “那年夏天樂隊在北美巡演的時候,我是他們的司機。
” “哇哦!” “這沒什麼。
人多少都會遇到一些好事,你們也一樣。
” 其實老人在那年夏天的巡演中隻做了一個月司機就因為戀愛而中途告退,但泉被這些事情迷住了,她無法停止問問題。
她問老人交往過多少個女朋友,老人說可能交過一百個。
問他認識不認識鮑勃·迪倫,他說有一次在格林威治喝到淩晨以後借宿朋友家裡,第二天醒來時發現鮑勃·迪倫睡在地闆上。
又問六十年代末五月風暴的時候紐約是怎麼樣的情景。
老人端出熱乎乎的茶和小餅幹給他們,說那是一個很長的故事,那時候所有美國青年都覺得自己是美麗新人類。
他們在書店待到天黑,最後告辭的時候老人非常真誠地說:“你們是我見過的全紐約最可愛的情侶,希望你們會有好運。
”他們非常不好意思,但誰都沒有推辭和解釋,高高興興地接受了他的稱贊。
之後老人的話像咒語一樣照亮着拓,等他們再次回到街道上,他感覺自己正在戀愛,這是幾乎隻有在紐約才會産生的幻覺。
他甚至開始想象和泉的未來,他們可以一起申請這裡的學校,或者找到一份工作。
無論如何他們始終可以過知識青年的生活,住在東村,參加讀書會,結交朋友,經曆失敗,同時也等待好事情發生。
然而與此同時,拓也明白,老人的贊美是給予泉的,而他隻是正好站在她的光暈裡。
泉自然流露出迷人的意志力,她如此善于學習,而且總是能輕易地和世界上其他人的憂患産生聯系,凡是與她相識的人無法不被她打動。
最後一天,蒂娜買了兩張帝國大廈觀景台的入場券,白天用完以後留存票根,晚上還能再憑借票根觀摩夜景。
他們說好輪流去,蒂娜和馬裡亞諾白天,拓和泉夜晚,晚上七點在帝國大廈門口交接。
傍晚的時候天空中燃燒着粉紅色的霞光,不可思議,像是一場免費饋贈的夢。
拓和泉從威廉斯堡往布魯克林大橋的方向走,穿越東河時,天終于暗下來,這幾天的喜悅和興奮早已被越來越強烈的哀傷替代。
從地圖上看,不過是兩個小時的步行路程,實際上接近八點時他倆還在下城區,帝國大廈不時被遮蔽于視線之外,仿佛那是無論如何努力也到達不了的地方。
他們剛剛還在取款機旁邊目睹了一場未遂的搶劫,兩個小個子男人從他們身邊撞過去,消失在黑暗中。
泉堅持說那兩個人手裡都握着刀。
他們超過約定時間兩個小時才來到帝國大廈,沒有抱任何希望,但蒂娜和馬裡亞諾推開旋轉門像奇迹一樣出現在他們跟前。
他們跑了過去,仿佛訣别之後的重逢,想說很多道歉的話,結果卻開心地擁抱在一起,撫摸着彼此的臉,說着沒有關系,贊美彼此是世間最可愛和最值得信任的朋友,互相親吻,那些吻落在所有人的額頭、臉頰、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唇上。
之後他們告别,拓和泉站在密閉的電梯裡,以無法判斷的速度通往觀景台,小振幅晃動着。
電梯間仿佛是穿過大氣的艙體,拓盯着樓層變換的數字,握緊扶手,心中祈禱,這個夜晚不會結束,他們将無法再返回地面。
他們沒能在觀景台上堅持多久,風大到令人窒息。
他們緊緊挨在一起,抓住鐵絲網,懷着人類世界最後幸存者的幻想,分辨地面的風景。
“我沒有告訴過你,我叔叔在紐約。
” “幹嘛不早說,你不去看看他嗎?” “他已經和我們都斷了聯絡。
” “為什麼?” “我不知道。
但很多人到了紐約,都抱着要切斷和舊世界聯絡的決心。
去年我們那裡放了一個有關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連續劇,講一個大提琴手和他的妻子一起來到紐約,起起伏伏,直到所有的夢想都被粉碎。
非常殘酷。
開頭的旁白說,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經曆過這些的家庭,都看得淚流滿面。
” “你叔叔是藝術家嗎?” “不是。
他沒有什麼值得一說的身份,他是個平凡的人。
” “我覺得這就是紐約了不起的地方,平凡的人也為之前赴後繼。
” “不過那些已經在紐約的人呢,他們在為了什麼前赴後繼?” “诶——” “但你說得真好。
我隻是在想些别的。
” “你在想什麼?” “那天書店裡的老頭說的話。
我不相信他和鮑勃·迪倫睡過一個房間。
” “他多少有些吹牛。
” “他說那時候所有青年都覺得自己是美麗新人類。
” “嗯。
這一點從沒變過。
” “你覺得我們也是嗎?” “你不這麼想嗎?” “我在想那個電視劇裡的紐約好像永遠都是冬天。
主人公穿着特别好看的皮夾克,特别落魄,我跟着他學會了豎中指。
”泉說着在大風中比出一根潔白的中指。
他倆都哈哈大笑。
最後拓執意付了五美元留下一張合影。
閃光燈亮起來的時候,巨大的白色使得周圍一切都陷入永恒的黑暗。
拓回想起來,在紐約的三天始終籠罩着世界末日之前的氣氛,他們一邊揮霍一邊珍惜,幾乎都懷着不會再有下一次的絕望。
“她一直是我們中間最酷最天真的。
”身後有人說。
拓的思緒被打斷以後連忙說是的,是這樣的,然後才意識到那個人指的不是泉,而是烏卡。
拓轉身和那個人打招呼,對方上了點年紀,面孔黝黑狹窄,前額秃了,腦後的頭發整齊地紮成小鬆,卻蓄着一臉蓬松随意的胡子。
既不講究穿戴,也沒把衰老放在眼裡的潇灑模樣,舉手投足都像是年輕時候的——“馬裡亞諾!” 馬裡亞諾張開手臂,大力拍打着拓的肩膀。
在圖書館與馬裡亞諾重逢一點也不令人感覺意外,他和馬裡亞諾的名字出現在圖書館裡每一本托馬斯·品欽和菲利普·迪克的借書卡上。
拓偏愛虛構的美與對未來的思辨能力,馬裡亞諾則更追求超自然的理智入侵自我意識所帶來的強烈快感。
那會兒馬裡亞諾随身攜帶一隻古怪的罐子,葫蘆形狀,外面包着皮革,罐口箍着黃銅,裡面塞滿茶葉末之後泡上熱水,用一根黃銅管子吸着喝。
他對拓最慷慨的表示便是把熱乎乎的罐子塞到拓手上,邀請拓和他共用一根管子吸茶,你來我往,如同嗑藥。
兩個人一邊喝茶,一邊竭盡可能地描述抽象的事物,有時候單純着迷于詞語的發音或者複雜從句的結構之美。
拓很多年後在小說裡還原過一部分的對話,不是很難的事情,當時他們對于英語的經驗都來自現代小說,原本就是在用書面語交談,一本正經地夾雜着科幻小說裡的嬉皮口語。
現實世界裡的人不這樣講話,他們都知道,但是來自于小說的語言讓他們變得更溫和、清晰、飽含情感。
于是他們樂此不疲,一點也不想去模拟現實。
他們重重地擁抱,毫不掩飾地打量對方,又開心又哀歎,然後馬裡亞諾神神秘秘地說:“有一個問題我憋了十幾年,始終想着再見到你的時候要問問你。
” “有沒有看品欽突然出現的那集《辛普森一家》?” “沒錯!我看到那集的時候簡直要跳起來。
” “那個戴着頭套的怪人說的每句話我都會背。
” 他倆說到這裡都有點不好意思。
“你在美國那麼多年沒見過這個老家夥嗎?” “沒有。
我隻是小人物。
” “但我轉機的時候在機場書店看到你的書和村上春樹放在一起賣。
” “我隻見過他一次。
” “村上嘛,他看着不太像是能一起喝酒的好同伴。
” “沒有一起喝酒。
但是跟他确認了一件對我來說挺重要的事情。
” “說說。
” “從前和朋友在東京的棒球場見過一個和他很像的人,為此和朋友争得很厲害。
所以想确認一下。
他說那段時間他确實在東京,也會跑去公園的棒球場旁觀,但至于我說的那個公園,他實在記不清楚了。
”拓離開佩奧尼亞以後,重新回到東京的補習學校做代課老師,教中學生英語寫作。
這期間,他自己翻譯了菲利普·迪克的《流吧,我的眼淚》,一年以後完稿了。
拓沒有告訴任何人,整整齊齊打印出來,騎車二十公裡去找昔日文學社的朋友,快要到達的時候卻猶豫了,結果調頭去了那個公園。
又是一年春天,真冷,天黑了以後依舊能聽見擊球聲。
從表面看來這裡—切都沒有變化,卻有哪裡非常不對勁,仿佛腳下的地闆随時會動起來,令人不安。
這樣的感覺已經持續了很久,從佩奧尼亞回來以後便是如此,大概他回到的并不是原來的世界,而是裝有毒氣的塑料袋裡洩漏出來的、不可描述的東西所構成的新世界。
他置身于此,也分不清是出于他自己的意志,還是出于世界的意志。
當時的拓下定了決心,既然朋友還在溫柔的舊世界,那就不要去打擾他了吧。
曆史上所有開始了的事情都無法停止,即便中間遇見了挫折,改變了線路,分散了力量,卻依然遵循着守恒的原則飄浮着,而平凡的你我正是在與宇宙的塵埃搏鬥。
“你後來都沒有離開阿根廷嗎?”拓問。
“沒有。
歸根結底,英語這種語言和我的靈魂背道而馳啊。
” “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意思。
” “而且你别忘了,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還有一個劇團。
” “你還住在劇院樓上嗎?” “差不多是這樣。
我剛剛離婚,所以又搬回了那裡。
” “真抱歉啊。
” “那間劇院臨近倒閉的時候我接手過來,經營到現在。
連同樓上整個樓層都租了下來,好讓再窮的演員也有地方住。
” “你是在搭建避難所嗎?沒準還能在那裡找到濃縮果汁和罐頭吧。
” “你知道什麼事情想想就覺得酷嗎?我們已經快要活到菲利普·迪克在《銀翼殺手》裡描述的年代了,但我還他媽的住在老地方,我牛逼的劇團也還他媽的活着。
” 幾年前拓在愛丁堡戲劇節看過一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