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精英、霸權與我們世界的未來:圍繞《沉船貴客:精英政治與大國的衰落》的讨論并紀念理查德·拉克曼
關燈
小
中
大
精英、霸權與我們世界的未來
圍繞《沉船貴客:精英政治與大國的衰落》的讨論并紀念理查德·拉克曼<注:"原書作者拉克曼教授于2021年9月在工作中突發疾病逝世,特以此文紀念。
《曆史與變革》雜志全體學術委員會成員和工作人員亦深表悼念。
本文由凱風基金會資助的“曆史與社會研讀營”(第二屆)部分讨論内容節選而成,初稿由基金會整理,現稿由郦菁編輯。
該研讀營于2021年8月舉辦,旨在建構國内外年青學者的學術共同體,參與者包括:曹寅(清華大學曆史系副教授)、丁悅(匹茲堡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董一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社會學系、全球性别研究系助理教授)、郦菁(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錢力成(原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現為澳門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宋念申(原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曆史系副教授,現為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教授)、殷之光(原英國艾克賽特大學人文學院現代語言系副教授,現為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尤怡文(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昕(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副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楊(美利堅大學國際服務學院助理教授)、張穎(俄亥俄州立大學曆史系副教授)、朱宇晶(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所講師)。
"> 【摘要】已故知名曆史社會學家理查德·拉克曼的《沉船貴客:精英政治與大國的衰落》(以下簡稱《沉船貴客》)一書通過對近代以來西方世界霸權更替和精英結構之間關系的分析,來說明美國近年來重大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及其霸權衰落的可能性。
12位學者圍繞該書進行了讨論,讨論涵蓋了精英的理論與方法,有關衰落的概念與邏輯,帝國、國家與霸權之間的聯系與區别,以及曆史社會學方法論層面的問題,等等。
一 精英鬥争理論 從民族國家到帝國 郦菁:《沉船貴客》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著名曆史社會學家理查德·拉克曼的最新著作(Lachmann2020)。
他大約十年前就開始寫作此書,最早完成的章節恰是最後讨論美國精英的部分。
由此可知他寫作的初衷是試圖理解美國近年的現實變化,這促使他回顧曆史上的其他霸權,用曆史的視角來看美國衰落的必然性,衰落與精英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以及衰落的成本到底由誰來承擔。
此書的基本框架延續了他知名的“精英鬥争理論”(eliteconflicttheory)。
他對于精英的定義是“可以從非精英群體當中攫取資源的某些統治階級,因為他們控制了某種獨特的組織體系”(Lachmann1990)。
如果某一些行動主體對于維持作為精英基礎的組織體系本身足夠重要,而且他(她)離開這個精英群體可以建立自己獨立的組織體系,他(她)就是這種精英的一部分;反之,如果行動主體沒有足夠的控制力,就不能說是精英的一部分,比如知識分子。
特定精英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一部分,是一種“階層”(classfaction)。
精英鬥争和階級鬥争之間是複雜的互動關系。
在精英鬥争過程當中,特定精英會向下尋找盟友,和中産階級、下層階級形成政治聯盟,與同屬統治階級的另一種精英進行鬥争。
精英之間也可能聯合起來壓迫其他階級。
這樣就有多重的理論關系的可能性,也是對于20世紀80年代階級理論和曆史社會學發展的重要突破和延展。
在拉克曼的《不由自主的資産階級》一書中,他想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歐洲主要民族國家建構的曆史路徑不同(拉克曼2013),他的解釋變量是舊精英。
舊精英的結構不同,舊精英和新生成的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就不一樣,新生成的民族國家内部的制度安排也不一樣。
而資産階級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是在舊精英結構的間隙中成長起來的,拉克曼的新書實際上突破了原來民族國家的研究框架,關注的是帝國,包括成為民族國家的帝國中心(metropole)和殖民地(colony)兩部分。
他的新問題是:殖民地精英和帝國中心精英之間的關系如何形成和變化?在特定政治鬥争的情況和曆史條件下,形成了哪些相對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反映了精英之間的何種分配關系?精英關系又如何影響帝國的興衰,帝國是否能成為霸權,變成霸權之後為什麼又在特定的曆史時期衰落了?<注:"拉克曼認為霸權必然有一個帝國作為統治的基礎,但帝國并不一定能達成霸權。
在具體的研究中有兩個操作定義:一是某個帝國的生産總量比排第二、第三位的兩個大帝國加起來還要高,這個時候才可以算霸權;二是拉克曼主要研究歐洲的帝國,所以至少有一段時間在歐洲稱霸的才能算霸權。
">與此前的帝國文獻相比,他深入探讨了帝國内部政治過程與國際政治競争之間的關系。
下面可以通過原書中的兩張圖來了解此書的主要觀點。
圖1帝國中心與殖民地精英的結構關系(Lachmann2020,34,Table1.1) 圖1用兩個變量來概括殖民地精英的政治能力:一個是殖民地精英的自主程度(相對于中央的官僚體系),另一個是殖民地精英對于中央經濟和政治的影響。
以左上角為例,這種情況殖民地精英相對于中央的自治程度高,對中央的影響力大,因而離心力其實是最大的。
這時殖民地精英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呢?他們會選擇影響中央政策,使得更多的資源能夠保留在殖民地,而不是輸送到中央去。
這種情況很危險,帝國最容易崩解。
所以西班牙拉美殖民地和美國(當時是英國殖民地)在18—19世紀都獨立了,對原有帝國的打擊很大,往往造成帝國或霸權的衰落。
還有法國加勒比海殖民地也是類似的情況。
右上角如荷蘭殖民地,當時由西印度公司和東印度公司殖民和管理,這些公司被中央精英通過控制股份等形式加以控制,所以自主程度是比較低的。
反過來它們對中央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因為公司的經營拓殖直接和中央精英的收入相關。
這種情況帝國解體的風險會小一些。
左下角如德國在青島的殖民者,都是一些中産階級的子弟去海外碰運氣,而不是大貴族或其代理人,或者像荷蘭那樣由大商業公司來完成殖民。
他們為自己建構了一套獨特的文化資本,因此獲得了相對的自治,但實際上他們作為中産階級而非容克大家族,對政治影響并不大,和帝國中心的政治聯系并不多。
這不像西班牙,很多殖民者是各省最重要的大家族出身。
還有一種右下角的情況是自治程度比較低,對中央的影響也比較小。
例子是拿破侖時期,還有納粹時期。
這兩個帝國都在短期内控制了歐洲,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統一和霸權,但是這兩種情況都是由單一的軍事精英控制了國家權力,沒有多種精英相互制衡。
在這種情況下,帝國持續時間往往很短,因為軍事精英唯一的利益就是擴大自己的強制權力,但卻缺乏合法性,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種制度建構都不能持續很長時間。
在此基礎上,拉克曼考察了歐洲近代曆史上的霸權國家與未成功獲得霸權的帝國,這為理解美國當下變化與未來命運提供了準備。
這些例子可用圖2來簡單概括。
從曆史經驗歸納來看,四個條件中有任何一個出現,都會阻礙這個帝國獲得霸權,或者導緻帝國取得霸權但随後衰落。
圖2精英結構與霸權的布林真值表(Lachmann2020,50,Table1.3) 1.西班牙君主與貴族聯合削弱教會,作為回報,貴族在基督教複興運動後攫取了中南部的大量土地,控制省内收入,稅收無法到達中央(C);美洲殖民地精英利用“委托監護制度”(encomiendas)獲得了極大自主性,并通過和國内精英的網絡影響帝國政治(A)。
同時,西班牙作為從中世紀封建制度到近代過渡時期的第一個大帝國,仍缺乏相當的基礎設施能力來控制殖民地(I)。
因此,西班牙帝國維持了很長時間,但并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歐洲霸權。
2.法國因賣官鬻爵制度造成了精英的高度分裂,同時又無法插手荷蘭控制的貿易路線,從而無法培成商業精英來提供足夠的資源(C);殖民地的種植園主通過家族聯系和與中央精英的廣泛聯系來影響政策,但又有自主性(A)。
和西班牙類似,法國從未完全控制歐洲(拿破侖時期是短暫的例外),亦未獲得霸權。
3.荷蘭在17世紀有30~50年的霸權,這是因為: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戰争使得城市商業寡頭獲得權力并團結起來(去除C);而其政治安排又防止權力過度集中(去除U);實施殖民的西印度公司與東印度公司在财政和組織安排上受到中心的約束,自主權不高(去除A)。
4.接下來,英國在伊麗莎白一世與維多利亞女王時期達成了兩次霸權。
政治和商業安排促進了多種精英妥協和聯合的可能,因
《曆史與變革》雜志全體學術委員會成員和工作人員亦深表悼念。
本文由凱風基金會資助的“曆史與社會研讀營”(第二屆)部分讨論内容節選而成,初稿由基金會整理,現稿由郦菁編輯。
該研讀營于2021年8月舉辦,旨在建構國内外年青學者的學術共同體,參與者包括:曹寅(清華大學曆史系副教授)、丁悅(匹茲堡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董一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社會學系、全球性别研究系助理教授)、郦菁(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錢力成(原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現為澳門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宋念申(原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曆史系副教授,現為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教授)、殷之光(原英國艾克賽特大學人文學院現代語言系副教授,現為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尤怡文(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昕(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副教授、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楊(美利堅大學國際服務學院助理教授)、張穎(俄亥俄州立大學曆史系副教授)、朱宇晶(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所講師)。
"> 【摘要】已故知名曆史社會學家理查德·拉克曼的《沉船貴客:精英政治與大國的衰落》(以下簡稱《沉船貴客》)一書通過對近代以來西方世界霸權更替和精英結構之間關系的分析,來說明美國近年來重大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及其霸權衰落的可能性。
12位學者圍繞該書進行了讨論,讨論涵蓋了精英的理論與方法,有關衰落的概念與邏輯,帝國、國家與霸權之間的聯系與區别,以及曆史社會學方法論層面的問題,等等。
一 精英鬥争理論 從民族國家到帝國 郦菁:《沉船貴客》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著名曆史社會學家理查德·拉克曼的最新著作(Lachmann2020)。
他大約十年前就開始寫作此書,最早完成的章節恰是最後讨論美國精英的部分。
由此可知他寫作的初衷是試圖理解美國近年的現實變化,這促使他回顧曆史上的其他霸權,用曆史的視角來看美國衰落的必然性,衰落與精英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以及衰落的成本到底由誰來承擔。
此書的基本框架延續了他知名的“精英鬥争理論”(eliteconflicttheory)。
他對于精英的定義是“可以從非精英群體當中攫取資源的某些統治階級,因為他們控制了某種獨特的組織體系”(Lachmann1990)。
如果某一些行動主體對于維持作為精英基礎的組織體系本身足夠重要,而且他(她)離開這個精英群體可以建立自己獨立的組織體系,他(她)就是這種精英的一部分;反之,如果行動主體沒有足夠的控制力,就不能說是精英的一部分,比如知識分子。
特定精英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一部分,是一種“階層”(classfaction)。
精英鬥争和階級鬥争之間是複雜的互動關系。
在精英鬥争過程當中,特定精英會向下尋找盟友,和中産階級、下層階級形成政治聯盟,與同屬統治階級的另一種精英進行鬥争。
精英之間也可能聯合起來壓迫其他階級。
這樣就有多重的理論關系的可能性,也是對于20世紀80年代階級理論和曆史社會學發展的重要突破和延展。
在拉克曼的《不由自主的資産階級》一書中,他想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歐洲主要民族國家建構的曆史路徑不同(拉克曼2013),他的解釋變量是舊精英。
舊精英的結構不同,舊精英和新生成的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就不一樣,新生成的民族國家内部的制度安排也不一樣。
而資産階級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是在舊精英結構的間隙中成長起來的,拉克曼的新書實際上突破了原來民族國家的研究框架,關注的是帝國,包括成為民族國家的帝國中心(metropole)和殖民地(colony)兩部分。
他的新問題是:殖民地精英和帝國中心精英之間的關系如何形成和變化?在特定政治鬥争的情況和曆史條件下,形成了哪些相對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反映了精英之間的何種分配關系?精英關系又如何影響帝國的興衰,帝國是否能成為霸權,變成霸權之後為什麼又在特定的曆史時期衰落了?<注:"拉克曼認為霸權必然有一個帝國作為統治的基礎,但帝國并不一定能達成霸權。
在具體的研究中有兩個操作定義:一是某個帝國的生産總量比排第二、第三位的兩個大帝國加起來還要高,這個時候才可以算霸權;二是拉克曼主要研究歐洲的帝國,所以至少有一段時間在歐洲稱霸的才能算霸權。
">與此前的帝國文獻相比,他深入探讨了帝國内部政治過程與國際政治競争之間的關系。
下面可以通過原書中的兩張圖來了解此書的主要觀點。
圖1帝國中心與殖民地精英的結構關系(Lachmann2020,34,Table1.1) 圖1用兩個變量來概括殖民地精英的政治能力:一個是殖民地精英的自主程度(相對于中央的官僚體系),另一個是殖民地精英對于中央經濟和政治的影響。
以左上角為例,這種情況殖民地精英相對于中央的自治程度高,對中央的影響力大,因而離心力其實是最大的。
這時殖民地精英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呢?他們會選擇影響中央政策,使得更多的資源能夠保留在殖民地,而不是輸送到中央去。
這種情況很危險,帝國最容易崩解。
所以西班牙拉美殖民地和美國(當時是英國殖民地)在18—19世紀都獨立了,對原有帝國的打擊很大,往往造成帝國或霸權的衰落。
還有法國加勒比海殖民地也是類似的情況。
右上角如荷蘭殖民地,當時由西印度公司和東印度公司殖民和管理,這些公司被中央精英通過控制股份等形式加以控制,所以自主程度是比較低的。
反過來它們對中央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因為公司的經營拓殖直接和中央精英的收入相關。
這種情況帝國解體的風險會小一些。
左下角如德國在青島的殖民者,都是一些中産階級的子弟去海外碰運氣,而不是大貴族或其代理人,或者像荷蘭那樣由大商業公司來完成殖民。
他們為自己建構了一套獨特的文化資本,因此獲得了相對的自治,但實際上他們作為中産階級而非容克大家族,對政治影響并不大,和帝國中心的政治聯系并不多。
這不像西班牙,很多殖民者是各省最重要的大家族出身。
還有一種右下角的情況是自治程度比較低,對中央的影響也比較小。
例子是拿破侖時期,還有納粹時期。
這兩個帝國都在短期内控制了歐洲,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統一和霸權,但是這兩種情況都是由單一的軍事精英控制了國家權力,沒有多種精英相互制衡。
在這種情況下,帝國持續時間往往很短,因為軍事精英唯一的利益就是擴大自己的強制權力,但卻缺乏合法性,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種制度建構都不能持續很長時間。
在此基礎上,拉克曼考察了歐洲近代曆史上的霸權國家與未成功獲得霸權的帝國,這為理解美國當下變化與未來命運提供了準備。
這些例子可用圖2來簡單概括。
從曆史經驗歸納來看,四個條件中有任何一個出現,都會阻礙這個帝國獲得霸權,或者導緻帝國取得霸權但随後衰落。
圖2精英結構與霸權的布林真值表(Lachmann2020,50,Table1.3) 1.西班牙君主與貴族聯合削弱教會,作為回報,貴族在基督教複興運動後攫取了中南部的大量土地,控制省内收入,稅收無法到達中央(C);美洲殖民地精英利用“委托監護制度”(encomiendas)獲得了極大自主性,并通過和國内精英的網絡影響帝國政治(A)。
同時,西班牙作為從中世紀封建制度到近代過渡時期的第一個大帝國,仍缺乏相當的基礎設施能力來控制殖民地(I)。
因此,西班牙帝國維持了很長時間,但并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歐洲霸權。
2.法國因賣官鬻爵制度造成了精英的高度分裂,同時又無法插手荷蘭控制的貿易路線,從而無法培成商業精英來提供足夠的資源(C);殖民地的種植園主通過家族聯系和與中央精英的廣泛聯系來影響政策,但又有自主性(A)。
和西班牙類似,法國從未完全控制歐洲(拿破侖時期是短暫的例外),亦未獲得霸權。
3.荷蘭在17世紀有30~50年的霸權,這是因為: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戰争使得城市商業寡頭獲得權力并團結起來(去除C);而其政治安排又防止權力過度集中(去除U);實施殖民的西印度公司與東印度公司在财政和組織安排上受到中心的約束,自主權不高(去除A)。
4.接下來,英國在伊麗莎白一世與維多利亞女王時期達成了兩次霸權。
政治和商業安排促進了多種精英妥協和聯合的可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