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周雪光:王朝基層控制、鄉村社會秩序與帝國邏輯——評魯西奇《古代鄉裡制度研究》
關燈
小
中
大
,同一制度形式在不同時點上因名實不一而扮演不同角色。
其二,實質性權力可能随皇權與地方性利益間的博弈而不斷變化。
當國家意志強大,專斷權力重壓而下,則非正式力量如家族勢力受到抑制;當皇權衰落或統治不力,鄉裡制度随之不振,則家族共同體占有更大的主動權。
其三,導緻鄉裡制度名實不一的另一因素是鄉裡與地方共同體(宗族)之間的利益兼容程度。
若兩者兼容,則鄉裡制度強;若兩者不兼容,則非正式制度會削弱鄉裡權力,後者更多地具有象征性意義;或者士紳以鄉裡制度之名,行宗族權力之實。
這種名與實的轉換可能是隐性的,即在穩定的鄉裡制度形式之下,實際權力随名與實關系變化而不斷調整。
回到長時段趨勢和“一統性與多樣性”這一主題。
魯西奇著作提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為什麼朝代更替,但鄉裡制度大緻不變?帝國邏輯的視角提出了有關一統性與多元性并存的一個解釋。
鄉裡制度的持續性一方面反映了中央集權國家的穩定存在,特别是國家與基層社會的關系未有實質性變化,包括土地制度、賦稅勞役制度和基本的行政控制制度。
另一方面,這種穩定性恰恰是因為這些制度安排和動态過程中蘊含了正式與非正式、名與實之間的關系轉化,從而緩和了矛盾、釋放了張力。
随着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名與實之間的互動轉化,鄉裡制度呈現出更多層次和色彩:正式制度上可能是一統的,但在非正式運作上則可能是多樣的;在一定時點上鄉裡制度可能擁有實質性權力,但在另外時點上則可能有名無實,而實質性權力可能轉移到家族共同體手中。
更為重要的是,一統性與多樣性相輔相成:一統提供了多樣性變化的邊界;多元提供了靈活性,使得一統得以存在。
一統過于強大,則會導緻矛盾激化、制度崩潰、朝代更替,從而推動鄉裡制度的更新重建;家族過于強大,則對皇權産生威脅,因而受到打擊抑制。
這些理論猜想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解讀史料的新可能性以及尋找新史料的線索。
國家向下延伸的鄉裡制度以及基層社會秩序——即魯西奇著作的主題——已經成為重要的曆史遺産,影響着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雙重建構的曆程。
僅舉兩個例子說明。
在20世紀80年代,集體經濟時代結束不久,政治學家許慧文讨論了當代中國國家向下延伸的情況(Shue1988)。
她提出了“蜂窩狀結構”概念,即基層社會中村落的社會結構體現為各有自己的圈子,猶如蜂窩中一個個小孔,具有内聚外禦的特性。
再如,弗裡德曼等人(Friedman,PickowiczandSelden1991)的研究發現,在集體化時期,農村的家族制在強大政治壓力下受到壓抑,但它們并未消亡,隻是轉到地下以便自我保護。
因此在改革開放時期一躍而出,成為村莊發展的重要基礎。
這些研究啟發我們擴展有關古代社會中鄉裡制度與家族制度的想象,審視它們作為曆史遺産在當代的影響。
由此來看,這本著作、這個主題和這個領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和魯西奇教授隻有一面之交。
若幹年前,我們在北大文研院組織的一個活動中見面,約好時間坐下來聊聊。
在那次聊天時我提起,讀過他的大作《中國曆史的空間結構》。
不料他馬上認真地告訴我,他已經改變了在那本書中所持的部分觀點(大意)。
這讓我心中一震,一位學者能夠發展出自己的觀點思想已屬不易,願意在研究思考中放棄自己的觀點更是不易,是難得的學術品質。
于是我心中頓生敬意,初見的陌生感不覺間悄然褪去。
那次聊天時間匆忙,沒有就這個題目繼續談下去,但心中一直存了個念想,想讀一下他的新作,了解一下他新近的思考。
不久前他惠贈新作,正中下懷。
于是有了這篇文章,特此緻謝。
【參考文獻】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劉北成等譯,2008[1969],《論曆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美]杜贊奇著,王福明譯,2003,《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著,2012,《鄉土重建》,長沙:嶽麓書社。
胡寶國著,2020,《将無同》,北京:中華書局。
胡恒著,2015,《皇權不下縣?——清代縣轄政區與基層社會治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清代的鄉官論與制度選擇》,《曆史研究》第5期。
[美]科大衛著,蔔永堅譯,2009[2007],《皇帝與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懷印著,2008,《華北村治: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國家與鄉村》,北京:中華書局。
梁方仲著,2008,《明代糧長制度(校補本)》,北京:中華書局。
劉志偉著,1997,《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裡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羅志田著,2014,《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修訂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地方的近世史:“郡縣空虛”時代的禮下庶人與鄉裡社會》,載《地方的近代史:州縣士庶的思想與生活》,楊宏、潘曉霞、薛剛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魯西奇著,2021,《中國古代鄉裡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穆著,2001,《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秦晖著,2003,《傳統十論》,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
仇鹿鳴著,2012,《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美]詹姆斯·斯科特著,鄭廣懷等譯,2007[1985],《弱者的武器: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南京:譯林出版社。
宋怡明著,2019[2017],《被統治的藝術》,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注,“标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1956,《資治通鑒》,上海:中華書局。
田餘慶著,2012[1989],《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亞南著,1981,《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西嵨定生著,武尚清譯,2004,《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蕭公權著,2017[1960],《中國鄉村:19世紀的帝國控制》,北京:九州出版社。
楊聯陞著,2011[1936],《東漢的豪族》,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鼎新著,2006,《東周戰争與儒法國家的誕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趙秀玲著,1998,《中國鄉裡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雪光,2014,《從“黃宗羲定律”到帝國的邏輯:中國國家治理的曆史線索》,《開放時代》第4期。
Anderson,Perry.1974.LineagesoftheAbsolutistState.London:Verso. Finer,SamuelE.1997.TheHistoryofGovernmentIII:Empires,MonarchiesandtheModernState.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 Friedman,Edward,PaulG.PickowiczandMarkSelden.1991.ChineseVillage,SocialistState.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Shue,Vivienne.1988.TheReachoftheState:SketchesoftheChineseBodyPolitic.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 Tilly,Charles.1986.TheContentiousFrench.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其二,實質性權力可能随皇權與地方性利益間的博弈而不斷變化。
當國家意志強大,專斷權力重壓而下,則非正式力量如家族勢力受到抑制;當皇權衰落或統治不力,鄉裡制度随之不振,則家族共同體占有更大的主動權。
其三,導緻鄉裡制度名實不一的另一因素是鄉裡與地方共同體(宗族)之間的利益兼容程度。
若兩者兼容,則鄉裡制度強;若兩者不兼容,則非正式制度會削弱鄉裡權力,後者更多地具有象征性意義;或者士紳以鄉裡制度之名,行宗族權力之實。
這種名與實的轉換可能是隐性的,即在穩定的鄉裡制度形式之下,實際權力随名與實關系變化而不斷調整。
回到長時段趨勢和“一統性與多樣性”這一主題。
魯西奇著作提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為什麼朝代更替,但鄉裡制度大緻不變?帝國邏輯的視角提出了有關一統性與多元性并存的一個解釋。
鄉裡制度的持續性一方面反映了中央集權國家的穩定存在,特别是國家與基層社會的關系未有實質性變化,包括土地制度、賦稅勞役制度和基本的行政控制制度。
另一方面,這種穩定性恰恰是因為這些制度安排和動态過程中蘊含了正式與非正式、名與實之間的關系轉化,從而緩和了矛盾、釋放了張力。
随着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名與實之間的互動轉化,鄉裡制度呈現出更多層次和色彩:正式制度上可能是一統的,但在非正式運作上則可能是多樣的;在一定時點上鄉裡制度可能擁有實質性權力,但在另外時點上則可能有名無實,而實質性權力可能轉移到家族共同體手中。
更為重要的是,一統性與多樣性相輔相成:一統提供了多樣性變化的邊界;多元提供了靈活性,使得一統得以存在。
一統過于強大,則會導緻矛盾激化、制度崩潰、朝代更替,從而推動鄉裡制度的更新重建;家族過于強大,則對皇權産生威脅,因而受到打擊抑制。
這些理論猜想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解讀史料的新可能性以及尋找新史料的線索。
國家向下延伸的鄉裡制度以及基層社會秩序——即魯西奇著作的主題——已經成為重要的曆史遺産,影響着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雙重建構的曆程。
僅舉兩個例子說明。
在20世紀80年代,集體經濟時代結束不久,政治學家許慧文讨論了當代中國國家向下延伸的情況(Shue1988)。
她提出了“蜂窩狀結構”概念,即基層社會中村落的社會結構體現為各有自己的圈子,猶如蜂窩中一個個小孔,具有内聚外禦的特性。
再如,弗裡德曼等人(Friedman,PickowiczandSelden1991)的研究發現,在集體化時期,農村的家族制在強大政治壓力下受到壓抑,但它們并未消亡,隻是轉到地下以便自我保護。
因此在改革開放時期一躍而出,成為村莊發展的重要基礎。
這些研究啟發我們擴展有關古代社會中鄉裡制度與家族制度的想象,審視它們作為曆史遺産在當代的影響。
由此來看,這本著作、這個主題和這個領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和魯西奇教授隻有一面之交。
若幹年前,我們在北大文研院組織的一個活動中見面,約好時間坐下來聊聊。
在那次聊天時我提起,讀過他的大作《中國曆史的空間結構》。
不料他馬上認真地告訴我,他已經改變了在那本書中所持的部分觀點(大意)。
這讓我心中一震,一位學者能夠發展出自己的觀點思想已屬不易,願意在研究思考中放棄自己的觀點更是不易,是難得的學術品質。
于是我心中頓生敬意,初見的陌生感不覺間悄然褪去。
那次聊天時間匆忙,沒有就這個題目繼續談下去,但心中一直存了個念想,想讀一下他的新作,了解一下他新近的思考。
不久前他惠贈新作,正中下懷。
于是有了這篇文章,特此緻謝。
【參考文獻】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劉北成等譯,2008[1969],《論曆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美]杜贊奇著,王福明譯,2003,《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著,2012,《鄉土重建》,長沙:嶽麓書社。
胡寶國著,2020,《将無同》,北京:中華書局。
胡恒著,2015,《皇權不下縣?——清代縣轄政區與基層社會治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清代的鄉官論與制度選擇》,《曆史研究》第5期。
[美]科大衛著,蔔永堅譯,2009[2007],《皇帝與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懷印著,2008,《華北村治: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國家與鄉村》,北京:中華書局。
梁方仲著,2008,《明代糧長制度(校補本)》,北京:中華書局。
劉志偉著,1997,《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裡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羅志田著,2014,《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修訂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地方的近世史:“郡縣空虛”時代的禮下庶人與鄉裡社會》,載《地方的近代史:州縣士庶的思想與生活》,楊宏、潘曉霞、薛剛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魯西奇著,2021,《中國古代鄉裡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穆著,2001,《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秦晖著,2003,《傳統十論》,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
仇鹿鳴著,2012,《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美]詹姆斯·斯科特著,鄭廣懷等譯,2007[1985],《弱者的武器:農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南京:譯林出版社。
宋怡明著,2019[2017],《被統治的藝術》,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注,“标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1956,《資治通鑒》,上海:中華書局。
田餘慶著,2012[1989],《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亞南著,1981,《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西嵨定生著,武尚清譯,2004,《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蕭公權著,2017[1960],《中國鄉村:19世紀的帝國控制》,北京:九州出版社。
楊聯陞著,2011[1936],《東漢的豪族》,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鼎新著,2006,《東周戰争與儒法國家的誕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趙秀玲著,1998,《中國鄉裡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雪光,2014,《從“黃宗羲定律”到帝國的邏輯:中國國家治理的曆史線索》,《開放時代》第4期。
Anderson,Perry.1974.LineagesoftheAbsolutistState.London:Verso. Finer,SamuelE.1997.TheHistoryofGovernmentIII:Empires,MonarchiesandtheModernState.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 Friedman,Edward,PaulG.PickowiczandMarkSelden.1991.ChineseVillage,SocialistState.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Shue,Vivienne.1988.TheReachoftheState:SketchesoftheChineseBodyPolitic.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 Tilly,Charles.1986.TheContentiousFrench.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