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應星:從“過程—事件分析”到“追根溯源的事件社會學”

關燈
的發展中,結構性叙事與時間性叙事各有長短,各有發展的空間,不必急着正名,最重要的是先按照各自的思路做起來。

    當前雖然有一種“曆史社會學熱”,但如果隻有趨勢勾勒和方法争辯,而沒有紮實的研究尤其是厚重的專著面世,那麼這種熱潮就隻是一種虛熱和口水戰,既不可能持久,也留不下真正的學術成果。

    這兩種思路即使現在還做不到和衷共濟或取長補短,但也應該在“各美其美”的基礎上慢慢找到通向“美美與共”的道路。

    當初孫立平和張靜圍繞“過程—事件分析”所展開的争論就是一個良好的示範。

     “追根溯源的事件社會學”的研究風格從表面上看與實證史學比較相似,因為它強調從細節着手,緊緊扣住時間、空間、事件、人物和話語來展開叙事,然而,它選擇的研究對象往往是别具一格的,它提問的方式常常是追根溯源的,它與完全從史料出發、旨在探求曆史真相的實證史學有着諸多的差異。

    而反過來看,這種研究風格表面上與結構性分析、總體性分析、長時段分析和機制性分析相隔甚遠,然而,它在“耐心的、細緻的、灰暗的文獻工作”中卻貫穿着一種結構性關懷,它是把結構性關懷壓縮到、加載到關鍵的事件史分析中的。

     無論是結構性取向的曆史社會學,還是本文所倡導的“追根溯源的事件社會學”,在其研究旨趣上都有别于實證史學。

    然而,我并不贊同固守社會學與曆史學的界限,反複糾結于兩者的差别,唯恐社會學被曆史學侵蝕了地盤。

    這其實是學科不自信的表現。

    格蘭諾維特所開創的“新經濟社會學”給我們提供的一個啟示是:“新經濟社會學”不是要去研究經濟學所不研究的東西,而是要用社會學獨特的問題意識及方法直接進入經濟學研究的核心領域——企業和市場(參見斯威德伯格2003)。

    時間性叙事的确是曆史學的根基。

    我們不是要回避這個東西,而恰恰是要用社會學獨特的問題意識和眼光寫出屬于社會學風格的事件史。

    當然,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不避異常艱苦的曆史文獻工作。

    社會學與曆史學分家已久,要一個長期浸潤在社會學思維中的學者轉而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的确有望洋興歎、無從下手之感,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在棄長就短。

    但是,若要在“追根溯源的事件社會學”取得創造性成就,就必須有膽量挑戰自己,有勇氣突破學科界限,有耐心埋首于譜系學意義上的文獻工作。

    既然選擇了這樣的方向,就必須擔當這樣的艱巨。

    韋伯曾經賦予“命運”這個概念在他的社會學思想中的特殊意味(參見Turner1981)。

    我想,以時間性見長的曆史社會學也堪稱“命運社會學”吧! 【參考文獻】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劉北成等譯,2008,《論曆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寅恪著,2015a,《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b,《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法]吉爾·德勒茲,2001,《什麼是“dispositif?”》,汪民安譯,汪民安等編《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鄧正來、亞曆山大著,2002,《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方維規著,2020,《什麼是概念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法]米歇爾·福柯,李猛譯,2001a,《無名者的生活》,《國外社會學》第4期。

     ——,蘇力譯,2001b,《尼采·譜系學·曆史》,載汪民安、陳永國編《尼采的幽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北成等譯,2003a,《規訓與懲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劉北成等譯,2003b,《瘋癫與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佘碧平譯,2005,《性經驗史(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林·亨特,封積文等譯,2007,《查爾斯·蒂利的集體行動理論》,載斯考切波編《曆史社會學的視野與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仁宇著,1982,《萬曆十五年》,北京:中華書局。

     [意]卡洛·金茨堡著,魯伊譯,2021,《奶酪與蛆蟲:一個16世紀磨坊主的宇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美]孔飛力著,陳兼等譯,1999,《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法]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裡著,許明龍、馬勝利譯,2007,《蒙塔尤: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裡峰,2003,《從“事件史”到“事件路徑”的曆史》,《曆史研究》第4期。

     ——,2017,《中共黨史研究的概念譜系刍議》,《中共黨史研究》第11期。

     李猛,1996,《日常生活中的權力技術:邁向一種關系/事件的社會學分析》,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1998,《如何觸及社會的實踐生活?》,載張靜編《國家與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俄]弗拉基米爾·列甯著,2018,《怎麼辦?》,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德]卡爾·馬克思著,2009,《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91,《為人民服務》,《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孟慶延,2016,《“讀活的書”與“算死的賬”:論共産黨土地革命中的“算賬派”》,《社會》第4期。

     ——,2017,《“深耕者”與“鼓動家”:論共産黨早期鄉村革命中的“農運派”》,《社會》第3期。

     ——,2018,《理念、策略與實踐:毛澤東早期農村調查的曆史社會學考察》,《社會學研究》第4期。

     ——,2022,《擔綱者的“類型學”:中國革命研究的新視野》,《學海》第2期。

     [美]西達·斯科克波著,劉北成譯,1998,《國家與社會革命》,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美]理查德·斯奈德,汪衛華譯,2021,《批判精神與比較曆史分析——巴林頓·摩爾訪談錄》,載芒克、斯奈德編《激情、技藝與方法》,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安佳譯,2003,《經濟學與社會學——研究範圍的重新界定:與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對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立平,2000,《“過程—事件分析”與當代中國國家——農民關系的實踐形态》,《清華社會學評論》特輯,廈門:鹭江出版社。

     ——,2002,《實踐社會學與市場轉型過程分析》,《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

     [德]馬克斯·韋伯著,康樂等譯,2004,《中國宗教·宗教與世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韓水法等譯,2013,《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著,郭方等譯,2013,《現代世界體系》第二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項飙,1998,《流動、傳統網絡市場化與“非國家空間”》,載張靜編《國家與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謝立中編,2010,《結構—制度分析,還是過程—事件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美]小威廉·休厄爾著,朱聯璧等譯,2021,《曆史的邏輯:社會理論與社會轉型(修訂譯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應星著,2001,《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9,《村莊審判史中的道德與政治》,北京:知識産權出版社。

     ——,2015,《蘇區地方幹部、紅色武裝與組織形态——東固根據地與延福根據地的對比研究》,《開放時代》第6期。

     ——,2016,《“把革命帶回來”:社會學新視野的拓展》,《社會》第4期。

     ——,2017,《事件社會學脈絡下的階級政治與國家自主性——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新釋》,《社會學研究》第2期。

     ——,2018,《1930—1931年主力紅軍整編的源起、規劃與實踐》,《近代史研究》第2期。

     ——,2021,《“以史解經”與中國共産主義文明研究的整全性路徑》,《開放時代》第4期。

     ——,2022,《主力紅軍在“五湖四海”的崛起——再論中共革命的地理學視角》,《中共黨史研究》第4期。

     應星、李夏,2014,《中共早期地方領袖、組織形态與鄉村社會——以曾天宇及其領導江西萬安暴動為中心》,《社會》第5期。

     應星、榮思恒,2020,《中共革命及其組織的地理學視角》,《中共黨史研究》第3期。

     張靜編,1998,《國家與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張靜著,2000,《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案例分析的目标:從故事到知識》,《中國社會科學》第8期。

     ——,2019,《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趙鼎新著,2006,《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時間、時間性與智慧:曆史社會學的真谛》,《社會學評論》第1期。

     ——,2020,《論機制解釋在社會學中的地位及其局限》,《社會學研究》第2期。

     Ceglowski,Deborah.1997.“That'saGoodStory,ButIsItReallyResearch?”QualitativeInquiry(3):188—201. Kalberg,Stephen.1994.MaxWeber'sComparative-historicalSociology.Cambridge:PolityPress. Oi,JeanC.1989.StateandPeasantinContemporaryChina.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Skocpol,ThedaandMargaretSomers.1980.“TheUseofComparativeHistoryinMacrosocialInquiry.” ComparativeStudiesinSocietyandHistory.22(2):174—197. Tilly,Charles.1964.TheVende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Turner,BryanS.1981.ForWeber:EssaysontheSociologyofFate.Boston:RoutledgeandKegan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