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泡泡
關燈
小
中
大
禱告給了他力量,他突然前跨了一步,勇敢地上前抓住了瓶子。
哎呀,他又敗下陣來。
此刻他已經痛苦地揪住了自己的頭發,他不斷地上前,退後,薅頭發,天人交戰,仿佛那瓶橘子汁是充滿誘惑的惡魔,是恐懼本身。
男人用顫抖的手捂住了嘴巴,手指的骨節巨大,仿佛随時可以把自己悶死。
陽光下他一米八幾的個頭跟那一小瓶明黃色的飲料已經置換了力量對比,橘子汁才是霸權的一方,而他弱得像個嬰兒。
“你看什麼呢?”朱莉走了出來,她今天刻意打扮過,鵝黃色的鉛筆裙,裁剪很合體,一頂黑白條紋的寬幅遮陽帽,伊斯特魯坎古董炸珠耳環,襯得臉隻有巴掌大。
我心裡替漢子着急,我指指他,示意朱莉别出聲。
男人心無旁骛,眼裡滿是痛苦,他又擡手去薅頭發,套頭衫被帶起來,露出一截肚皮。
他閉上眼睛,鼓足勇氣,終于把橘子汁一把抓了起來。
我松了口氣,轉身問朱莉,“探視手續辦好了?” “辦好了,醫生說她現在在理療,讓我們稍等一下,估計二十分鐘之後下來。
” 我們在長廊裡找了張桌子坐下,朱莉在醫院小賣部點來三杯瓶裝飲料,男子同款橘汁。
陽光靜好,如果沒有剛才看到的一幕,我不會意識到這裡是瘋人院。
“那是你沒看到重症病人的區域。
”朱莉揚起下巴對庭院北邊努了努嘴。
我扭頭看過去,隻見毗鄰的牆壁上緣布了一些鐵網,而且立了一排探頭和紅外報警器。
“我們在的這個區域,是給症狀較輕、也沒有暴力傾向的病人住的,會見一般也在這,看起來比較人性化。
那道牆後面嘛,就不好說了。
” 這時一個不客氣的聲音響起來,“這就是你給自己找的男朋友?”我扭頭看去,看見了朱諾。
她比朱莉略微高那麼一點點,頭發很黑,眼神也更嚴肅,眉毛皺着,嘴角向下抿。
朱莉跳起來跟她擁抱,朱諾身體很僵硬,被動接受了這一洋派的甜蜜禮節。
她嘴裡很嫌棄地說着好了好了,臉上卻掠過一絲不易覺察的柔情。
于是我們三個人坐下來,一起喝橘子飲料。
“煙呢?”她問。
朱莉馬上打開手袋,遞了一包給她,朱諾撕開包裝,誰也不讓,叼了一顆在嘴裡,自顧自點火,見我盯她看,她銜着煙咧嘴一笑,“這可是我的棒棒糖呢。
” 她深深地嘬了一口這棒棒糖,眯着眼睛吐出煙來,拿下巴對我點點,“說吧,找我啥事兒?” 我一時語塞,竟不知從何說起。
正踟蹰間,朱莉已經接手,吧啦吧啦說了一通。
平時覺得朱莉聰明過人,沒想到邏輯這麼混亂,東一榔頭西一棒,一件事情被她說得支離破碎。
我不忍心打斷她,隻好由着她說。
可能思維跳躍的人都是這樣吧。
朱諾沒什麼表情,眼睛望向虛空中的某個點,我懷疑她到底有沒有在聽。
我有一個瞬間的閃念,這姐妹倆莫非都不太正常?啊,不對,是姑侄倆。
這時朱莉也住口了,她也盯着朱諾。
朱諾說,懂了。
我一時沒忍住,問,懂什麼了? 朱諾像看一個白癡那樣看看我。
說,放心吧,你懂的我都懂了,可能你不懂的我也懂了。
我哭笑不得,不知道該說點什麼。
朱莉卻放下心來,說,那就好。
然後很悠哉地喝了一大口橘子水。
一時間無人說話,各自喝水,連草坪上那個男人也在喝水,好像某種奇怪的默劇慶典。
又坐一會兒,朱諾把煙頭掐滅在煙灰缸裡,站起來裹了裹外套的衣襟,說,走吧,帶你們去參觀參觀瘋人院。
她領我們穿過長長的回廊,路上擦肩而過的醫護人員都含笑跟她打招呼,看得出來,朱諾大神在這裡很受重視。
一樓門廳上方垂下許多頂黑色的禮帽,帽子上繡着:CrazyHat。
我笑了起來,我們竟獲得了愛麗絲漫遊奇境的待遇嗎? 康複中心的多功能樓正在舉辦展覽,我們剛才看到的帽子,就是布展的一部分。
這是一場精神治療回顧展,名為《癫狂的曆程》,參觀者竟然不少,其中很多看起來是醫療工作者,或者病人家屬。
展廳裡一眼望去有些恐怖意味,這裡陳列的是人類應對瘋癫的曆史。
瘋狂自古存在,但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歐洲才開始有了專門收治精神病人的醫院。
當時的很多醫療器械,今天看來如同刑具:有把病人腦子緊緊綁住的鐵箍;有女病人赤身裸體被鉗住接受檢查的闆床;有浸入冰水希望激走邪靈的封閉浴缸;還有把病人綁住并高速旋轉的吊椅,似乎這樣就能把滑絲的腦袋轉回正軌……對于我們腦子裡發生的一切,人類真是知之甚少。
另一個展廳收藏了大量精神病人的藝術創作,這個時期治療已經趨向人性化,患者被鼓勵去做創造性的工作:畫畫、捏泥巴、手工乃至雕塑,他們甚至被認為是具備了特殊藝術天賦的人群,有人專門收藏和研究他們的作品。
我們一幅一幅地細看這些畫,大部分色彩都呈兩極态勢,要麼重彩厚塗,豔如迷幻蘑菇,要麼隻有繁複的黑白。
有些畫面奇怪地呈現俯視狀态,仿佛畫者的靈魂已經飄浮了起來,正從空中俯瞰這個世界。
展廳裡專門布置了一個房間,裡面每樣東西都被賦予了人格。
這個病人看來癡迷于捏泥巴,成千上萬張泥巴捏就的人臉附在拖把、鳥籠、掃帚、絲襪上,眼睛是戳出來的兩個小洞,嘴巴是茫然的一個大洞。
不管你轉向哪裡,都是幾百張這樣的臉在看着你。
我有點心不在焉,不知道這趟探視意義何在。
眼前這個房間也令我驚恐,這些意象如果今晚出現在我的夢裡,恐怕又要被老秦歸到“驚悚”類别。
我正胡思亂想,朱諾從病号服的口袋裡摸出一張卡來,刷開了展廳隔壁的門,說,來吧,帶你們參觀參觀我的工作室。
這是一個極其混亂的大房間,堆滿了書和儀器,第一視覺印象跟外面那個密集恐懼症的屋子差不多。
我很驚訝地看着這些儀器,看起來似乎是實驗設備。
我對科學儀器知之甚少,但也認出了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大量的量杯和燒杯安置在架子上,還有很多奇形怪狀的機器,搞不懂是派什麼用處的。
按說民間研究科學是非法的,沒想到在瘋人院裡竟還有人能擁有這麼多科研裝備。
朱莉顯然之前來過這裡,她很輕巧地避開了一隻正在移動的機器臂,湊到其中一台儀器前看了看,問朱諾,“差不多了嗎?” 朱諾說,原理應該是沒錯,不過大劑量的還沒試過,沒有那麼多原材料。
她們兩個人又互相聊了幾句,我隻聽懂她們提到了宋代的汝窯瓷器。
在她們的語境裡,我完全是個局外人。
為了打破尴尬,我咳嗽了一聲,問道,你們不打算跟我解釋一下是怎麼回事嗎? 于是我又在朱諾臉上看到了那種看白癡的眼神,那是一種混雜着不耐煩和近乎同情的眼神。
還是朱莉體貼,她笑了起來,親親熱熱地挽住我的胳膊,安撫道,“差點把你忘了。
不過,如果朱諾之前的實驗結果沒錯,她就能幫你制作時間罐頭了。
” 一瞬間我腦中閃過無數念頭,我懷疑朱諾就是集賢街黑市的一分子,朱莉可能也是。
這時朱莉已經拉上窗簾,打開幻燈機,對朱諾說,還是你來解釋吧,科普講座,我講得不如你。
以下部分就是朱諾當天說的話。
我隻能有聞必錄,并不代表我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全部含義: 幾年前我來到這裡,原因我就不說了。
但很快我發現,要想展開獨立研究,沒有比瘋人院更好的地方了。
我已經厭倦了高校,也不想成為政府的棋子。
這家醫院的院長是我的朋友,我幫過他很大的忙,他也願意幫我這個忙。
因為周圍接觸到許多精神病患者,我開始沉迷于精神分析和神經學,尤其是意識的傳遞,以及意念對物質的扭曲,我發現那在力的形态上跟時空漣漪有某些相似之處。
這又把我導回我的老本行,天體物理,進而是量子力學。
宇宙是一粒塵埃,塵埃是整個宇宙,每當我們往宇宙中的極大處、極遠處探究的時候,都帶我們理解了那些最微小、最本質的東西,反之亦然。
愛因斯坦,我想逃開這個老家夥,可每次都又繞回到他,繞回相對論為我們描述過的那個世界。
但這次,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時間”這個維度之上。
約定俗成的說法其實不對。
當我們考慮時間時,我們總忍不住把它視為一個獨立維度,去跟多維的空間去咬合、匹配,但是時間有沒有可能也是一種多維結構呢? 人類對時間的認知局限,是因為我們總把自己作為參照系投射進去。
人能體察到的自我生命,是一個單向度的短暫旅程,我們認知的時間,也是一段有方向的線性存在,一支從生射向死的箭。
——我們以為時間會流逝,有過去,有未來,像一根直線,從無限遠的過去,流淌向無限遠的未來。
因此我們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逆旅”和“過客”,都意味着一個先入為主的視角。
從局限性看無限性,猶如坐井觀天。
為了破除這一定見,我們不妨先把時間想象為一個空心的圓球,像一個透明的泡泡,它包裹着我們,它在所有的方向上都存在,所以它也就不分方向,沒有前後左右,沒有過去未來。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時間是一個泡泡,它是包住了我們所有人?還是隻包住了我一個人?這個泡泡,是不動的?還是變化着的? 既然這一切都是假說,那不妨讓我們大膽一點。
從日常經驗裡我們不難知道,不同的人對時間的感知是不同的,甚至在人的不同階段、不同心境下,對時間的感知也是不同的。
繁忙都市裡的人和幽居空谷之中的人,他們的時間流速不同。
人在年幼的時候,每一天都特别漫長,而成年之後,日子卻過得飛快,幾乎是以加速度在流逝。
科學家們早就發現,對時間的感知,取決于單位時間内大腦神經束所接收和處理的信息數量,數量越多,則時間越慢。
許多遭遇過車禍、自然災害或瀕死體驗的人都曾經描述過這種時間變慢的體驗,有趣的是,一見鐘情或熱戀中的人往往也有相似的描述。
原因是一樣的,在特殊時刻,人所有感官全部打開,神經變得極度敏銳,因此接受到更多的信息。
人在幼童時代也是如此,孩子的大腦神經網絡的傳導路徑比成人短,傳遞阻力也比成人小很多,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信息感知能力遠超成人。
古代人對時間的認知,跟現代人不同,似乎古代人對應着人類的童年時代。
在進入現代社會後,時間以加速度飛跑,表面上看人們普遍承載的信息量呈爆炸式遞增,我們置身于一個信息碎片的海洋裡,但我們的感受力反而大幅度下降,在單位時間内感受到的有效信息因此變少了。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把時間視為一種物質,那麼我們可以這樣描述:不同個體在不同階段下,時間的“質量”和“密度”都不相同。
我們所共同擁有的時間,我稱之為“社會時間”或“大一統時間”,不過是人為制造出來的一種刻度而已。
世間從不該有大一統的時間,就像世間本不會有天然的國界線一樣。
大一統時間,隻出現在精準調校的鐘表之上,而且依然要被地球的不同時區所割裂。
這樣我們就很容易悟到,時間泡必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共有之泡,每個人在每個時刻都有自己的時間泡,我稱之為“個體時間”或“去中心化時間”。
這些泡泡之間彼此存在力的作用,它們會互相吸引、碰撞、擠壓、摩擦、排斥、分裂、合并,同時這些泡泡本身也在自旋。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BarryBarish說,“理論認為,引力波可以從宇宙誕生傳播到現在,而不被吸收或漫射。
我們預計可以用LISA(激光幹涉引力波天文台)做的是,在宇宙誕生10的負12次方秒後,會有一個電弱相變,改變非常基本的物理學定律……如果這個一級相變發生,就會形成泡泡,就像水中的泡泡,或者水蒸氣中形成的水滴。
在泡泡中有新産生的電磁力以及新的自然規律,在泡泡外面沒有電磁力。
這些泡泡會以光速擴張相撞,根據理論推測,會産生引力波”。
天哪!2017年!我懷念科學沒有被按下暫停鍵的好時光,人類在下坡路上的最後一個黃金時代。
那時候你可以在互聯網上查到你所需要的幾乎一切科學知識!而現在我隻能把這段話背下來,強行記在我腦子裡。
受他的啟發,我做了幻燈片來模拟動态的時間泡。
你看,想象你自己置身在這片肥皂泡之中,每一個最小的時間單位裡(我們稱之為普朗克時間)都有無限多的時間泡泡,每一個最小的時間單位内都有泡泡在坍塌和新生。
每一個時間泡,都是對上一級時間泡的分形和模拟。
每個泡泡都代表了你在時空中存在的一個可能性,你進入其中任何一個泡泡,其餘的泡泡就會自行坍塌,下一秒亦然。
“共時性”是我們理解宇宙中萬千平行世界的鑰匙。
當你與他人處在集體記憶、相似情景、相似空間、或者相似的信息認知體驗之中時,你們的時間泡泡會彼此重合,形成交集,乃至發生變化。
舉例來說,當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時,你們共有的時間泡會變大,而你所占有的時間泡越大,你的“個體時間”流速越慢。
量子糾纏也是通過共享時間泡來實現傳遞的。
我們對時間的傳統感受是勻速的、勻質的,因為每一個時間泡,都處在“紅後效應”之中。
看起來穩定、低熵,但無時無刻不在拼命疊代、修補和複制,才能把時間泡維持在一種表面上看起來不動聲色的程度。
從這個層面上來理解時間的時候,時間就不複存在了,它本質上就是一種空間。
對于這些無所不在、方生方死的泡泡,人類早就有過最貼切的描述: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我試圖驗證這些假說的時候,我發現政府也在做着同樣的研究。
以前這些科研進展很容易被查閱,但現在全部封鎖了。
我以前那些同學和同行,都被招募進了政府的科研機構,然後他們就徹底被禁語了,連打電話都會被監聽,因為怕他們洩密。
我們再沒有辦法讨論科學,即使我作為一個瘋子都不行。
如果我沒有發瘋的話,我現在也肯定是這些機構中的一員。
要麼為他們服務,要麼被他們幹掉。
醫院裡的人很容易接觸到時間罐頭,這是病人最喜歡的探視禮物,總有家人會想盡辦法從黑市搞來。
我當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玩的東西,這是我刺探時間研究前沿成果的好機會。
毫無疑問,時間罐頭就是基于增加“個體時間”這一原理展開的發明。
我在自己身上試用了幾個罐頭,測試記錄了神經元的運作變化,又拆了幾個罐頭,分析了内容物的構成,這很容易,接着我花了點工夫,破解出了它們的制作方法,這稍微難一些,但最後也搞定了。
具體過程我就不展開說了,反正你們也聽不懂。
政府和民間黑市分頭炮制時間罐頭的風潮,讓我意識到,我們正處在人類社會的一個關鍵性的曆史時期:我們就像原始社會的原始人逐漸見證了氏族産生和财産私有化一樣,我們将見證時間被私有化。
這一類似“圈地運動”的進程會快得驚人,因為對時間的私有化,從一開始就是以壟斷和掠奪的方式展開的。
時間資源的分配不平等,将取代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成為人類不平等的終極因素。
因此我開始反思我們現有的萃取時間的方法,我稱為“活體萃取法”,是從活人身上榨取他們未來的時間值,這就必須說服(或者剝削與欺騙)他們讓渡他們未來在時間上的可能性。
我周圍有不少病人志願讓我在他們身上做實驗,利用他們來提煉時間罐頭,但我忍住了,我覺得這并不是一種人道的辦法。
雖然這個辦法最簡單,成本也最低。
我進而想到,既然時間無向性,則我們認識的所謂“過去”沒有被固定。
換言之,除了從“或然率”中萃取時間,從我們以為的“既然率”中應該也可以萃取到時間。
比如從古代器物上提煉出時間,這些穿越時空的幸存之物所占有和攜帶的時間泡泡往往夠大,也許可以實現轉化。
我做了大量的實驗,朱莉從她的古董店先後給我帶來了一些北魏石雕的殘片、宋瓷和一些明清老玉,想看看不同年份、不同材質的器物,在萃取效能上是否也有高低。
我目前還沒找到特别明晰的規律,朱莉那兒的老物件都太小,而且年代不夠久遠。
要是我也能去你們的博物館砸櫥窗,我可能會先試試商周時期的青銅鼎器,尤其是祭祀用的,然後是史前玉器和石器,我還想測試一下漢代老金……反正從古物上萃取時間已經被證明是可行的,而且轉化效能比活體萃取高,隻是萃取方法更複雜。
所以,現在的問題隻是:你需要做多長時間的罐頭?以及我們是否能找到足量的古物? 我不能否認,當我聽朱諾說着這些的時候我心跳加快,可她說完我跌入又一片茫然。
房間裡很安靜,幻燈片的光打在朱諾臉上,在她的臉上也制造出許多泡泡,讓她看起來像一條嚴肅的人魚,正準備消失在泡沫裡。
我突然明白了朱莉為什麼會在社交軟件上選我約會,我是博物館研究員,我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到古物。
我馬上打消了這種胡思亂想。
現在需要時間罐頭的是你自己好不好?我暗暗提醒自己。
“我本來去黑市,也隻想購買三個月的罐頭。
”我說,“不能因為我們留戀過去,就無限延長人的壽命,那是一種作弊。
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世界會亂套的。
” 朱諾聳聳肩,“你這麼想很合理,你就是被科技暫停洗腦的一代。
” “什麼意思?” “你知道以前有過兩次世界性的戰争吧?戰後的青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那麼科技暫停之後的青年應該叫做什麼?‘傻掉的一代’?” 朱莉試圖轉移話題,“三個月時間,夠他破譯出那些銘文嗎?” “開玩笑,如果資料湊手的話,個把月就可以了,莫教授可是最頂級的古文字專家。
要不是他現在身體虛弱,每天能集中精力的時間不多,他能進展得更快。
” 朱諾突然問我,“從我剛才說的那些裡面,你有沒有聯想到什麼?” 我本來毫無頭緒,被她這麼一問,我倒靈光一閃,像是腦袋裡有個電燈泡突然被通了下電,想起來了。
“啊,那個!” 我還沒來得及說,朱諾就鼓勵似的肯定道,“沒錯!” “黑市幫應該也研究出這個辦法了,所以他們才會去砸博物館,卻不拿走文物,他們多半是帶了設備,現場就把時間萃取了。
”我急忙說。
朱諾點點頭,“朱莉跟我說博物館被劫,東西卻一樣沒少,我就猜到了。
畢竟現在文物有定位追蹤,要銷贓非常困難,搶劫之後沒辦法脫手,也是個大累贅。
賣時間罐頭會好賺得多。
” “所以要麼是黑幫幹的,要麼就是你幹的。
畢竟你也知道這個方法。
” 朱諾聳聳肩膀,“我倒希望是我。
可惜我不能離開這家瘋人院半步,不然院長不會同意我在這裡做科研,太容易暴露了,會牽連到他們的。
” 我心想,這可說不準,誰能保證你晚上不會偷偷溜出去?有本事搞定博物館報警系統的人還能被區區一家醫院關住嗎? 朱莉說,“黑幫跟政府不一樣,他們有充分的動機研發活體之外的萃取源。
政府可以用各種名義鼓勵平民去做萃取源,黑幫畢竟是地下操作,如果長期隻能從活人身上萃取時間的話,牽涉的人太多,很容易招人耳目的。
” 這倒有點道理,砸了一整個博物館的櫥窗,需求量應該很大,不太像是眼前這兩個個體戶所為,我暗自思忖。
我正待好好理一理思路,看清我目前的混亂處境,朱諾已經急不可耐地搓搓手,一臉興奮地問: “所以,你什麼時候能把巫留偷出來給我?” “程墨,這個人怎麼長得有點像你啊?”小李一邊喝咖啡,一邊在電子報紙上浏覽當天的新聞。
他最近在節食,每頓都在軟件上折算自己攝入的卡路裡,咖啡也換成了清咖。
我正在細看金杖上面拓下來的紋樣,有趣得很,龍鳥嘴裡銜着一枚葉子,葉子上成螺旋轉地在滴落水珠,水珠掉下來變成了青蛙。
中間兩個蛇尾交纏的人,對應伏羲和女娲,右下方還有一些圖案難以辨認,隐約能看到獸足和火焰紋。
湯銘銘倒是走過去瞄了一眼報紙。
“哪兒像了?看不出來。
” “眼睛啊,鼻子也像,要不是程墨最近改了發型……”小李拿着報紙來跟我比對。
我不知他們在說啥,接過報紙一看,本地新聞的角落裡登了一則尋人啟事,上面那張照片,我覺得就是我。
但是細看又覺得不像,嘴巴比我更闊,下颌也變方了,眉毛很粗。
張群峰,男,36歲,身高1米75,右臉至耳部有黑色胎記,左手輕微殘疾,于三日前在北城區失聯,走失時身穿深灰色西服,白襯衫,黑色皮鞋,知情者請聯系****(下方留了一串電話号碼) “你看,不是我,是個殘疾人,個子比我還矮點兒。
”我輕描淡寫地把報紙還給小李。
湯銘銘有點不耐煩了,她問小李,“你很
哎呀,他又敗下陣來。
此刻他已經痛苦地揪住了自己的頭發,他不斷地上前,退後,薅頭發,天人交戰,仿佛那瓶橘子汁是充滿誘惑的惡魔,是恐懼本身。
男人用顫抖的手捂住了嘴巴,手指的骨節巨大,仿佛随時可以把自己悶死。
陽光下他一米八幾的個頭跟那一小瓶明黃色的飲料已經置換了力量對比,橘子汁才是霸權的一方,而他弱得像個嬰兒。
“你看什麼呢?”朱莉走了出來,她今天刻意打扮過,鵝黃色的鉛筆裙,裁剪很合體,一頂黑白條紋的寬幅遮陽帽,伊斯特魯坎古董炸珠耳環,襯得臉隻有巴掌大。
我心裡替漢子着急,我指指他,示意朱莉别出聲。
男人心無旁骛,眼裡滿是痛苦,他又擡手去薅頭發,套頭衫被帶起來,露出一截肚皮。
他閉上眼睛,鼓足勇氣,終于把橘子汁一把抓了起來。
我松了口氣,轉身問朱莉,“探視手續辦好了?” “辦好了,醫生說她現在在理療,讓我們稍等一下,估計二十分鐘之後下來。
” 我們在長廊裡找了張桌子坐下,朱莉在醫院小賣部點來三杯瓶裝飲料,男子同款橘汁。
陽光靜好,如果沒有剛才看到的一幕,我不會意識到這裡是瘋人院。
“那是你沒看到重症病人的區域。
”朱莉揚起下巴對庭院北邊努了努嘴。
我扭頭看過去,隻見毗鄰的牆壁上緣布了一些鐵網,而且立了一排探頭和紅外報警器。
“我們在的這個區域,是給症狀較輕、也沒有暴力傾向的病人住的,會見一般也在這,看起來比較人性化。
那道牆後面嘛,就不好說了。
” 這時一個不客氣的聲音響起來,“這就是你給自己找的男朋友?”我扭頭看去,看見了朱諾。
她比朱莉略微高那麼一點點,頭發很黑,眼神也更嚴肅,眉毛皺着,嘴角向下抿。
朱莉跳起來跟她擁抱,朱諾身體很僵硬,被動接受了這一洋派的甜蜜禮節。
她嘴裡很嫌棄地說着好了好了,臉上卻掠過一絲不易覺察的柔情。
于是我們三個人坐下來,一起喝橘子飲料。
“煙呢?”她問。
朱莉馬上打開手袋,遞了一包給她,朱諾撕開包裝,誰也不讓,叼了一顆在嘴裡,自顧自點火,見我盯她看,她銜着煙咧嘴一笑,“這可是我的棒棒糖呢。
” 她深深地嘬了一口這棒棒糖,眯着眼睛吐出煙來,拿下巴對我點點,“說吧,找我啥事兒?” 我一時語塞,竟不知從何說起。
正踟蹰間,朱莉已經接手,吧啦吧啦說了一通。
平時覺得朱莉聰明過人,沒想到邏輯這麼混亂,東一榔頭西一棒,一件事情被她說得支離破碎。
我不忍心打斷她,隻好由着她說。
可能思維跳躍的人都是這樣吧。
朱諾沒什麼表情,眼睛望向虛空中的某個點,我懷疑她到底有沒有在聽。
我有一個瞬間的閃念,這姐妹倆莫非都不太正常?啊,不對,是姑侄倆。
這時朱莉也住口了,她也盯着朱諾。
朱諾說,懂了。
我一時沒忍住,問,懂什麼了? 朱諾像看一個白癡那樣看看我。
說,放心吧,你懂的我都懂了,可能你不懂的我也懂了。
我哭笑不得,不知道該說點什麼。
朱莉卻放下心來,說,那就好。
然後很悠哉地喝了一大口橘子水。
一時間無人說話,各自喝水,連草坪上那個男人也在喝水,好像某種奇怪的默劇慶典。
又坐一會兒,朱諾把煙頭掐滅在煙灰缸裡,站起來裹了裹外套的衣襟,說,走吧,帶你們去參觀參觀瘋人院。
她領我們穿過長長的回廊,路上擦肩而過的醫護人員都含笑跟她打招呼,看得出來,朱諾大神在這裡很受重視。
一樓門廳上方垂下許多頂黑色的禮帽,帽子上繡着:CrazyHat。
我笑了起來,我們竟獲得了愛麗絲漫遊奇境的待遇嗎? 康複中心的多功能樓正在舉辦展覽,我們剛才看到的帽子,就是布展的一部分。
這是一場精神治療回顧展,名為《癫狂的曆程》,參觀者竟然不少,其中很多看起來是醫療工作者,或者病人家屬。
展廳裡一眼望去有些恐怖意味,這裡陳列的是人類應對瘋癫的曆史。
瘋狂自古存在,但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歐洲才開始有了專門收治精神病人的醫院。
當時的很多醫療器械,今天看來如同刑具:有把病人腦子緊緊綁住的鐵箍;有女病人赤身裸體被鉗住接受檢查的闆床;有浸入冰水希望激走邪靈的封閉浴缸;還有把病人綁住并高速旋轉的吊椅,似乎這樣就能把滑絲的腦袋轉回正軌……對于我們腦子裡發生的一切,人類真是知之甚少。
另一個展廳收藏了大量精神病人的藝術創作,這個時期治療已經趨向人性化,患者被鼓勵去做創造性的工作:畫畫、捏泥巴、手工乃至雕塑,他們甚至被認為是具備了特殊藝術天賦的人群,有人專門收藏和研究他們的作品。
我們一幅一幅地細看這些畫,大部分色彩都呈兩極态勢,要麼重彩厚塗,豔如迷幻蘑菇,要麼隻有繁複的黑白。
有些畫面奇怪地呈現俯視狀态,仿佛畫者的靈魂已經飄浮了起來,正從空中俯瞰這個世界。
展廳裡專門布置了一個房間,裡面每樣東西都被賦予了人格。
這個病人看來癡迷于捏泥巴,成千上萬張泥巴捏就的人臉附在拖把、鳥籠、掃帚、絲襪上,眼睛是戳出來的兩個小洞,嘴巴是茫然的一個大洞。
不管你轉向哪裡,都是幾百張這樣的臉在看着你。
我有點心不在焉,不知道這趟探視意義何在。
眼前這個房間也令我驚恐,這些意象如果今晚出現在我的夢裡,恐怕又要被老秦歸到“驚悚”類别。
我正胡思亂想,朱諾從病号服的口袋裡摸出一張卡來,刷開了展廳隔壁的門,說,來吧,帶你們參觀參觀我的工作室。
這是一個極其混亂的大房間,堆滿了書和儀器,第一視覺印象跟外面那個密集恐懼症的屋子差不多。
我很驚訝地看着這些儀器,看起來似乎是實驗設備。
我對科學儀器知之甚少,但也認出了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大量的量杯和燒杯安置在架子上,還有很多奇形怪狀的機器,搞不懂是派什麼用處的。
按說民間研究科學是非法的,沒想到在瘋人院裡竟還有人能擁有這麼多科研裝備。
朱莉顯然之前來過這裡,她很輕巧地避開了一隻正在移動的機器臂,湊到其中一台儀器前看了看,問朱諾,“差不多了嗎?” 朱諾說,原理應該是沒錯,不過大劑量的還沒試過,沒有那麼多原材料。
她們兩個人又互相聊了幾句,我隻聽懂她們提到了宋代的汝窯瓷器。
在她們的語境裡,我完全是個局外人。
為了打破尴尬,我咳嗽了一聲,問道,你們不打算跟我解釋一下是怎麼回事嗎? 于是我又在朱諾臉上看到了那種看白癡的眼神,那是一種混雜着不耐煩和近乎同情的眼神。
還是朱莉體貼,她笑了起來,親親熱熱地挽住我的胳膊,安撫道,“差點把你忘了。
不過,如果朱諾之前的實驗結果沒錯,她就能幫你制作時間罐頭了。
” 一瞬間我腦中閃過無數念頭,我懷疑朱諾就是集賢街黑市的一分子,朱莉可能也是。
這時朱莉已經拉上窗簾,打開幻燈機,對朱諾說,還是你來解釋吧,科普講座,我講得不如你。
以下部分就是朱諾當天說的話。
我隻能有聞必錄,并不代表我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全部含義: 幾年前我來到這裡,原因我就不說了。
但很快我發現,要想展開獨立研究,沒有比瘋人院更好的地方了。
我已經厭倦了高校,也不想成為政府的棋子。
這家醫院的院長是我的朋友,我幫過他很大的忙,他也願意幫我這個忙。
因為周圍接觸到許多精神病患者,我開始沉迷于精神分析和神經學,尤其是意識的傳遞,以及意念對物質的扭曲,我發現那在力的形态上跟時空漣漪有某些相似之處。
這又把我導回我的老本行,天體物理,進而是量子力學。
宇宙是一粒塵埃,塵埃是整個宇宙,每當我們往宇宙中的極大處、極遠處探究的時候,都帶我們理解了那些最微小、最本質的東西,反之亦然。
愛因斯坦,我想逃開這個老家夥,可每次都又繞回到他,繞回相對論為我們描述過的那個世界。
但這次,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時間”這個維度之上。
約定俗成的說法其實不對。
當我們考慮時間時,我們總忍不住把它視為一個獨立維度,去跟多維的空間去咬合、匹配,但是時間有沒有可能也是一種多維結構呢? 人類對時間的認知局限,是因為我們總把自己作為參照系投射進去。
人能體察到的自我生命,是一個單向度的短暫旅程,我們認知的時間,也是一段有方向的線性存在,一支從生射向死的箭。
——我們以為時間會流逝,有過去,有未來,像一根直線,從無限遠的過去,流淌向無限遠的未來。
因此我們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逆旅”和“過客”,都意味着一個先入為主的視角。
從局限性看無限性,猶如坐井觀天。
為了破除這一定見,我們不妨先把時間想象為一個空心的圓球,像一個透明的泡泡,它包裹着我們,它在所有的方向上都存在,所以它也就不分方向,沒有前後左右,沒有過去未來。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時間是一個泡泡,它是包住了我們所有人?還是隻包住了我一個人?這個泡泡,是不動的?還是變化着的? 既然這一切都是假說,那不妨讓我們大膽一點。
從日常經驗裡我們不難知道,不同的人對時間的感知是不同的,甚至在人的不同階段、不同心境下,對時間的感知也是不同的。
繁忙都市裡的人和幽居空谷之中的人,他們的時間流速不同。
人在年幼的時候,每一天都特别漫長,而成年之後,日子卻過得飛快,幾乎是以加速度在流逝。
科學家們早就發現,對時間的感知,取決于單位時間内大腦神經束所接收和處理的信息數量,數量越多,則時間越慢。
許多遭遇過車禍、自然災害或瀕死體驗的人都曾經描述過這種時間變慢的體驗,有趣的是,一見鐘情或熱戀中的人往往也有相似的描述。
原因是一樣的,在特殊時刻,人所有感官全部打開,神經變得極度敏銳,因此接受到更多的信息。
人在幼童時代也是如此,孩子的大腦神經網絡的傳導路徑比成人短,傳遞阻力也比成人小很多,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信息感知能力遠超成人。
古代人對時間的認知,跟現代人不同,似乎古代人對應着人類的童年時代。
在進入現代社會後,時間以加速度飛跑,表面上看人們普遍承載的信息量呈爆炸式遞增,我們置身于一個信息碎片的海洋裡,但我們的感受力反而大幅度下降,在單位時間内感受到的有效信息因此變少了。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把時間視為一種物質,那麼我們可以這樣描述:不同個體在不同階段下,時間的“質量”和“密度”都不相同。
我們所共同擁有的時間,我稱之為“社會時間”或“大一統時間”,不過是人為制造出來的一種刻度而已。
世間從不該有大一統的時間,就像世間本不會有天然的國界線一樣。
大一統時間,隻出現在精準調校的鐘表之上,而且依然要被地球的不同時區所割裂。
這樣我們就很容易悟到,時間泡必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共有之泡,每個人在每個時刻都有自己的時間泡,我稱之為“個體時間”或“去中心化時間”。
這些泡泡之間彼此存在力的作用,它們會互相吸引、碰撞、擠壓、摩擦、排斥、分裂、合并,同時這些泡泡本身也在自旋。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BarryBarish說,“理論認為,引力波可以從宇宙誕生傳播到現在,而不被吸收或漫射。
我們預計可以用LISA(激光幹涉引力波天文台)做的是,在宇宙誕生10的負12次方秒後,會有一個電弱相變,改變非常基本的物理學定律……如果這個一級相變發生,就會形成泡泡,就像水中的泡泡,或者水蒸氣中形成的水滴。
在泡泡中有新産生的電磁力以及新的自然規律,在泡泡外面沒有電磁力。
這些泡泡會以光速擴張相撞,根據理論推測,會産生引力波”。
天哪!2017年!我懷念科學沒有被按下暫停鍵的好時光,人類在下坡路上的最後一個黃金時代。
那時候你可以在互聯網上查到你所需要的幾乎一切科學知識!而現在我隻能把這段話背下來,強行記在我腦子裡。
受他的啟發,我做了幻燈片來模拟動态的時間泡。
你看,想象你自己置身在這片肥皂泡之中,每一個最小的時間單位裡(我們稱之為普朗克時間)都有無限多的時間泡泡,每一個最小的時間單位内都有泡泡在坍塌和新生。
每一個時間泡,都是對上一級時間泡的分形和模拟。
每個泡泡都代表了你在時空中存在的一個可能性,你進入其中任何一個泡泡,其餘的泡泡就會自行坍塌,下一秒亦然。
“共時性”是我們理解宇宙中萬千平行世界的鑰匙。
當你與他人處在集體記憶、相似情景、相似空間、或者相似的信息認知體驗之中時,你們的時間泡泡會彼此重合,形成交集,乃至發生變化。
舉例來說,當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時,你們共有的時間泡會變大,而你所占有的時間泡越大,你的“個體時間”流速越慢。
量子糾纏也是通過共享時間泡來實現傳遞的。
我們對時間的傳統感受是勻速的、勻質的,因為每一個時間泡,都處在“紅後效應”之中。
看起來穩定、低熵,但無時無刻不在拼命疊代、修補和複制,才能把時間泡維持在一種表面上看起來不動聲色的程度。
從這個層面上來理解時間的時候,時間就不複存在了,它本質上就是一種空間。
對于這些無所不在、方生方死的泡泡,人類早就有過最貼切的描述: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我試圖驗證這些假說的時候,我發現政府也在做着同樣的研究。
以前這些科研進展很容易被查閱,但現在全部封鎖了。
我以前那些同學和同行,都被招募進了政府的科研機構,然後他們就徹底被禁語了,連打電話都會被監聽,因為怕他們洩密。
我們再沒有辦法讨論科學,即使我作為一個瘋子都不行。
如果我沒有發瘋的話,我現在也肯定是這些機構中的一員。
要麼為他們服務,要麼被他們幹掉。
醫院裡的人很容易接觸到時間罐頭,這是病人最喜歡的探視禮物,總有家人會想盡辦法從黑市搞來。
我當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玩的東西,這是我刺探時間研究前沿成果的好機會。
毫無疑問,時間罐頭就是基于增加“個體時間”這一原理展開的發明。
我在自己身上試用了幾個罐頭,測試記錄了神經元的運作變化,又拆了幾個罐頭,分析了内容物的構成,這很容易,接着我花了點工夫,破解出了它們的制作方法,這稍微難一些,但最後也搞定了。
具體過程我就不展開說了,反正你們也聽不懂。
政府和民間黑市分頭炮制時間罐頭的風潮,讓我意識到,我們正處在人類社會的一個關鍵性的曆史時期:我們就像原始社會的原始人逐漸見證了氏族産生和财産私有化一樣,我們将見證時間被私有化。
這一類似“圈地運動”的進程會快得驚人,因為對時間的私有化,從一開始就是以壟斷和掠奪的方式展開的。
時間資源的分配不平等,将取代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成為人類不平等的終極因素。
因此我開始反思我們現有的萃取時間的方法,我稱為“活體萃取法”,是從活人身上榨取他們未來的時間值,這就必須說服(或者剝削與欺騙)他們讓渡他們未來在時間上的可能性。
我周圍有不少病人志願讓我在他們身上做實驗,利用他們來提煉時間罐頭,但我忍住了,我覺得這并不是一種人道的辦法。
雖然這個辦法最簡單,成本也最低。
我進而想到,既然時間無向性,則我們認識的所謂“過去”沒有被固定。
換言之,除了從“或然率”中萃取時間,從我們以為的“既然率”中應該也可以萃取到時間。
比如從古代器物上提煉出時間,這些穿越時空的幸存之物所占有和攜帶的時間泡泡往往夠大,也許可以實現轉化。
我做了大量的實驗,朱莉從她的古董店先後給我帶來了一些北魏石雕的殘片、宋瓷和一些明清老玉,想看看不同年份、不同材質的器物,在萃取效能上是否也有高低。
我目前還沒找到特别明晰的規律,朱莉那兒的老物件都太小,而且年代不夠久遠。
要是我也能去你們的博物館砸櫥窗,我可能會先試試商周時期的青銅鼎器,尤其是祭祀用的,然後是史前玉器和石器,我還想測試一下漢代老金……反正從古物上萃取時間已經被證明是可行的,而且轉化效能比活體萃取高,隻是萃取方法更複雜。
所以,現在的問題隻是:你需要做多長時間的罐頭?以及我們是否能找到足量的古物? 我不能否認,當我聽朱諾說着這些的時候我心跳加快,可她說完我跌入又一片茫然。
房間裡很安靜,幻燈片的光打在朱諾臉上,在她的臉上也制造出許多泡泡,讓她看起來像一條嚴肅的人魚,正準備消失在泡沫裡。
我突然明白了朱莉為什麼會在社交軟件上選我約會,我是博物館研究員,我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到古物。
我馬上打消了這種胡思亂想。
現在需要時間罐頭的是你自己好不好?我暗暗提醒自己。
“我本來去黑市,也隻想購買三個月的罐頭。
”我說,“不能因為我們留戀過去,就無限延長人的壽命,那是一種作弊。
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世界會亂套的。
” 朱諾聳聳肩,“你這麼想很合理,你就是被科技暫停洗腦的一代。
” “什麼意思?” “你知道以前有過兩次世界性的戰争吧?戰後的青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那麼科技暫停之後的青年應該叫做什麼?‘傻掉的一代’?” 朱莉試圖轉移話題,“三個月時間,夠他破譯出那些銘文嗎?” “開玩笑,如果資料湊手的話,個把月就可以了,莫教授可是最頂級的古文字專家。
要不是他現在身體虛弱,每天能集中精力的時間不多,他能進展得更快。
” 朱諾突然問我,“從我剛才說的那些裡面,你有沒有聯想到什麼?” 我本來毫無頭緒,被她這麼一問,我倒靈光一閃,像是腦袋裡有個電燈泡突然被通了下電,想起來了。
“啊,那個!” 我還沒來得及說,朱諾就鼓勵似的肯定道,“沒錯!” “黑市幫應該也研究出這個辦法了,所以他們才會去砸博物館,卻不拿走文物,他們多半是帶了設備,現場就把時間萃取了。
”我急忙說。
朱諾點點頭,“朱莉跟我說博物館被劫,東西卻一樣沒少,我就猜到了。
畢竟現在文物有定位追蹤,要銷贓非常困難,搶劫之後沒辦法脫手,也是個大累贅。
賣時間罐頭會好賺得多。
” “所以要麼是黑幫幹的,要麼就是你幹的。
畢竟你也知道這個方法。
” 朱諾聳聳肩膀,“我倒希望是我。
可惜我不能離開這家瘋人院半步,不然院長不會同意我在這裡做科研,太容易暴露了,會牽連到他們的。
” 我心想,這可說不準,誰能保證你晚上不會偷偷溜出去?有本事搞定博物館報警系統的人還能被區區一家醫院關住嗎? 朱莉說,“黑幫跟政府不一樣,他們有充分的動機研發活體之外的萃取源。
政府可以用各種名義鼓勵平民去做萃取源,黑幫畢竟是地下操作,如果長期隻能從活人身上萃取時間的話,牽涉的人太多,很容易招人耳目的。
” 這倒有點道理,砸了一整個博物館的櫥窗,需求量應該很大,不太像是眼前這兩個個體戶所為,我暗自思忖。
我正待好好理一理思路,看清我目前的混亂處境,朱諾已經急不可耐地搓搓手,一臉興奮地問: “所以,你什麼時候能把巫留偷出來給我?” “程墨,這個人怎麼長得有點像你啊?”小李一邊喝咖啡,一邊在電子報紙上浏覽當天的新聞。
他最近在節食,每頓都在軟件上折算自己攝入的卡路裡,咖啡也換成了清咖。
我正在細看金杖上面拓下來的紋樣,有趣得很,龍鳥嘴裡銜着一枚葉子,葉子上成螺旋轉地在滴落水珠,水珠掉下來變成了青蛙。
中間兩個蛇尾交纏的人,對應伏羲和女娲,右下方還有一些圖案難以辨認,隐約能看到獸足和火焰紋。
湯銘銘倒是走過去瞄了一眼報紙。
“哪兒像了?看不出來。
” “眼睛啊,鼻子也像,要不是程墨最近改了發型……”小李拿着報紙來跟我比對。
我不知他們在說啥,接過報紙一看,本地新聞的角落裡登了一則尋人啟事,上面那張照片,我覺得就是我。
但是細看又覺得不像,嘴巴比我更闊,下颌也變方了,眉毛很粗。
張群峰,男,36歲,身高1米75,右臉至耳部有黑色胎記,左手輕微殘疾,于三日前在北城區失聯,走失時身穿深灰色西服,白襯衫,黑色皮鞋,知情者請聯系****(下方留了一串電話号碼) “你看,不是我,是個殘疾人,個子比我還矮點兒。
”我輕描淡寫地把報紙還給小李。
湯銘銘有點不耐煩了,她問小李,“你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