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晴天霹靂
關燈
小
中
大
。
門邊安放着陳年的紙盒和新鮮的垃圾,空氣中飄着一股渾濁的菜味,拐角處放着的閑置的單人沙發和立式飲水機幾乎把過道堵嚴實。
姐姐在前,反身拿手電筒照着我的腳下。
在轉過二樓轉角時,姐姐轉過身,不再管我,噔噔噔往上跨去。
姐姐畢竟長我十四歲,也許,她早就意識到自己的父親實際上并不是像我們看上去那樣過着獨居的日子。
也是這個原因,姐姐下了車,并沒有按照我們出門前的約定提議姐夫回去。
姐姐噔噔噔躍過吃力往上爬的我幾步跨到三樓,站在我們家門口敲了幾次門闆。
确定裡面無人應答之後,她果斷地朝我擺擺手,說,下去吧,他準是在廠裡。
他。
這是第一次我注意到我和姐姐對話時,已經不再稱呼父親為爸爸了。
每一次想起來,這些心照不宣的改變,讓我心裡是那麼悲涼。
特别是那個夜晚,在母親自殺的陰影下,生養了我的父親,在我心裡,早已經罪責難逃了,甚至罪不容誅了。
那時,親朋好友誰不羨慕我們家的日子。
母親生性恬淡,從未見她與爺爺奶奶和鄰居們鬧紅臉過。
突然喝安眠藥扔下我們,也就隻有那一個我們連想都不用想就明白,卻誰都不願說出來的理由了。
姐夫在樓門口等我們,也許,他比我和姐姐更明白一個像父親這樣“獨居”的小工廠主更可能過哪一種生活。
他默默地從姐姐手裡接過我的胳膊,把我攙到車裡,自己坐進駕駛座,發動了車,回頭看着姐姐。
去廠裡吧。
姐姐說。
讓我好好想一下,我有多長時間沒到父親的輪胎廠去了,當然,早就不叫廠了,而是叫山東華達橡膠有限公司。
應該有八九年了吧,我記得我最後一次想跟着父親去廠裡,是一個春天的星期六,正對着我們樓道門口的兩棵西府海棠剛剛鼓起花苞。
我和父親吃完早飯,前後腳下了樓,他看我打開後座的車門準備上車,一面把提着的一隻鼓鼓囊囊的大帆布包交給司機國華叔叔放進後備廂,一面對我說,你在家裡吧,以後别到廠裡去了,廠裡味兒太大,空氣質量太差,待長了會生病的。
你在家好好看書,爸爸晚上就回來了,冰箱裡有昨天剩的餅子,你放在多星鍋裡熱熱,會開開關嗎? 我雖然有點不情願,但也隻好點點頭。
自小笑着看我撒潑打滾的母親,那時候離開我已經好久了,而我,從小沒有在父親面前說不或者鬧情緒的習慣和經驗。
國華叔叔放好東西,合上後廂蓋,摸了摸我的頭,說,你要聽話喲。
坐進車裡面後還放下玻璃,伸出一隻手沖我搖了搖,說,快回家吧,不要亂跑。
我看到童年的我,眯着眼,惆怅地看着黑色汽車拐上東邊的小路,嗡的一聲消失在樓宇間。
我重新返上三樓,站在門口摸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才發現沒帶鑰匙。
我蹲在門口,心想,要不然,去姥姥家,去大姨家,去找爺爺奶奶?想了一周遭,都想不起去那裡的路。
我下了樓,坐在樓前花圃沿上,等從我們家樓道下來的伯伯阿姨們,等爺爺奶奶們,等五樓那個剪着公雞頭、開着紅色小汽車的叔叔,他們陸續都下來了,聽了我的要求後都問了我同一句話,你爸爸手機号是多少? 我不記得。
所以,那一天,我都待在五樓西門王伯伯家奶奶住的地下室裡,因為所有人都出門有事,隻有那個奶奶待在家裡。
我坐在奶奶地下室門側的一張搖椅上,聽着那隻棕色收音機裡從評書變成唱歌,從唱歌變成廣告,從廣告變成呂劇,從呂劇變成說家長裡短的所謂法制節目。
我睡睡醒醒,收音機一直在響。
最讓我奇怪的是奶奶好像并不聽收音機,因為她一直坐在離我兩步遠床邊的一隻舊沙發上,同我說她大女兒的事。
她說,你那個大姑姑啊,木讷得很——我最後一次醒來,看到夕陽搭在小小的窗戶上,看到奶奶手裡從亂線團變成鞋墊再變成一捧秕谷,聽到奶奶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就這樣,嘲(傻)死了,哎呀,你大姑姑啊,就是嘲死的。
我在滿屋酸唧唧的空氣中把眼揉亮,心想這屋裡大概比橡膠廠還有毒。
那天傍晚,我告别了奶奶爬上三樓,敲門,父親手裡握着一雙筷子給我開了門,劈頭就朝我吼,你瘋哪裡去了? 飯桌上香噴噴的,幾隻塑料袋裡盛着涼拌的豬耳朵、糟帶魚和炸藕盒。
我沒有多想,到衛生間洗了洗手,抓了一塊藕盒填進嘴裡。
我想起來了,其實那天,我去廠裡,就是想找聶莺阿姨要一塊橡皮。
聶莺阿姨是廠裡的會計,我去廠裡時常帶我玩,她的辦公桌上,有好幾塊得力牌大橡皮。
是的,我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這個冬夜,在去廠裡的路上,我突然想起聶莺了。
原諒我有點不想叫她阿姨了,此刻,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想起她,我的心裡突然變得沉重而不
門邊安放着陳年的紙盒和新鮮的垃圾,空氣中飄着一股渾濁的菜味,拐角處放着的閑置的單人沙發和立式飲水機幾乎把過道堵嚴實。
姐姐在前,反身拿手電筒照着我的腳下。
在轉過二樓轉角時,姐姐轉過身,不再管我,噔噔噔往上跨去。
姐姐畢竟長我十四歲,也許,她早就意識到自己的父親實際上并不是像我們看上去那樣過着獨居的日子。
也是這個原因,姐姐下了車,并沒有按照我們出門前的約定提議姐夫回去。
姐姐噔噔噔躍過吃力往上爬的我幾步跨到三樓,站在我們家門口敲了幾次門闆。
确定裡面無人應答之後,她果斷地朝我擺擺手,說,下去吧,他準是在廠裡。
他。
這是第一次我注意到我和姐姐對話時,已經不再稱呼父親為爸爸了。
每一次想起來,這些心照不宣的改變,讓我心裡是那麼悲涼。
特别是那個夜晚,在母親自殺的陰影下,生養了我的父親,在我心裡,早已經罪責難逃了,甚至罪不容誅了。
那時,親朋好友誰不羨慕我們家的日子。
母親生性恬淡,從未見她與爺爺奶奶和鄰居們鬧紅臉過。
突然喝安眠藥扔下我們,也就隻有那一個我們連想都不用想就明白,卻誰都不願說出來的理由了。
姐夫在樓門口等我們,也許,他比我和姐姐更明白一個像父親這樣“獨居”的小工廠主更可能過哪一種生活。
他默默地從姐姐手裡接過我的胳膊,把我攙到車裡,自己坐進駕駛座,發動了車,回頭看着姐姐。
去廠裡吧。
姐姐說。
讓我好好想一下,我有多長時間沒到父親的輪胎廠去了,當然,早就不叫廠了,而是叫山東華達橡膠有限公司。
應該有八九年了吧,我記得我最後一次想跟着父親去廠裡,是一個春天的星期六,正對着我們樓道門口的兩棵西府海棠剛剛鼓起花苞。
我和父親吃完早飯,前後腳下了樓,他看我打開後座的車門準備上車,一面把提着的一隻鼓鼓囊囊的大帆布包交給司機國華叔叔放進後備廂,一面對我說,你在家裡吧,以後别到廠裡去了,廠裡味兒太大,空氣質量太差,待長了會生病的。
你在家好好看書,爸爸晚上就回來了,冰箱裡有昨天剩的餅子,你放在多星鍋裡熱熱,會開開關嗎? 我雖然有點不情願,但也隻好點點頭。
自小笑着看我撒潑打滾的母親,那時候離開我已經好久了,而我,從小沒有在父親面前說不或者鬧情緒的習慣和經驗。
國華叔叔放好東西,合上後廂蓋,摸了摸我的頭,說,你要聽話喲。
坐進車裡面後還放下玻璃,伸出一隻手沖我搖了搖,說,快回家吧,不要亂跑。
我看到童年的我,眯着眼,惆怅地看着黑色汽車拐上東邊的小路,嗡的一聲消失在樓宇間。
我重新返上三樓,站在門口摸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才發現沒帶鑰匙。
我蹲在門口,心想,要不然,去姥姥家,去大姨家,去找爺爺奶奶?想了一周遭,都想不起去那裡的路。
我下了樓,坐在樓前花圃沿上,等從我們家樓道下來的伯伯阿姨們,等爺爺奶奶們,等五樓那個剪着公雞頭、開着紅色小汽車的叔叔,他們陸續都下來了,聽了我的要求後都問了我同一句話,你爸爸手機号是多少? 我不記得。
所以,那一天,我都待在五樓西門王伯伯家奶奶住的地下室裡,因為所有人都出門有事,隻有那個奶奶待在家裡。
我坐在奶奶地下室門側的一張搖椅上,聽着那隻棕色收音機裡從評書變成唱歌,從唱歌變成廣告,從廣告變成呂劇,從呂劇變成說家長裡短的所謂法制節目。
我睡睡醒醒,收音機一直在響。
最讓我奇怪的是奶奶好像并不聽收音機,因為她一直坐在離我兩步遠床邊的一隻舊沙發上,同我說她大女兒的事。
她說,你那個大姑姑啊,木讷得很——我最後一次醒來,看到夕陽搭在小小的窗戶上,看到奶奶手裡從亂線團變成鞋墊再變成一捧秕谷,聽到奶奶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就這樣,嘲(傻)死了,哎呀,你大姑姑啊,就是嘲死的。
我在滿屋酸唧唧的空氣中把眼揉亮,心想這屋裡大概比橡膠廠還有毒。
那天傍晚,我告别了奶奶爬上三樓,敲門,父親手裡握着一雙筷子給我開了門,劈頭就朝我吼,你瘋哪裡去了? 飯桌上香噴噴的,幾隻塑料袋裡盛着涼拌的豬耳朵、糟帶魚和炸藕盒。
我沒有多想,到衛生間洗了洗手,抓了一塊藕盒填進嘴裡。
我想起來了,其實那天,我去廠裡,就是想找聶莺阿姨要一塊橡皮。
聶莺阿姨是廠裡的會計,我去廠裡時常帶我玩,她的辦公桌上,有好幾塊得力牌大橡皮。
是的,我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這個冬夜,在去廠裡的路上,我突然想起聶莺了。
原諒我有點不想叫她阿姨了,此刻,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想起她,我的心裡突然變得沉重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