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足尾銅礦

關燈
一台翻鬥車。

     “可能是在這兒調的頭,就如您所看到的一樣,地面全是碎石,沒有采集到輪胎櫻而且,在遺體發現的前後,翻鬥車也開進開出的。

    ” “這兒白天有釣魚的,也有施工隊的進進出出,看來作案是在晚上吧。

    ” “肯定是的。

    ” “那麼,想到要把遺體丢在這兒的話,可以肯定兇手相當熟悉當地地形,否則,在剛才的國道上,不可能發現這個拐角。

    ” “對,警方也正順着這條線進行調查。

    ” “這不明擺着的嗎?”高澤部長一臉的不悅,轉過身去說,“不過,有熟悉當地地形的人,會是很多很多的喲。

    ” “能有多少呢?”淺見蠻認真地問。

     “啊?……這種事,不可能查清的,這鎮上光是常住人口就有四千人以上。

    ” “這件事與當地的居民沒有任何關系,他們沒有必要專門把東京的被害者拉回自己住的地方來遺棄,警方也這樣想吧。

    ” “什麼?哦,這個嘛……” 高澤不高興地點點頭。

     “但是.如果僅僅大概了解當地情況的話,是不心能發現這個地方的。

    兇手至少來過一兩次。

    ” “那麼,你認為罪犯是來釣過魚的或者是施工隊的喽?” “我想釣魚的人不會幹這種污染河流的事兒,而施工隊方面,與前面所講的當地居民一樣,可以排除在外。

    ” “那麼,會是誰幹的呢?”高澤當真起來,像要和誰吵架似的問道。

     “我們走吧。

    ”淺見引開話題說道,他把車調了個頭,下了坡。

     “這地方,真是越看越隐蔽,兇手肯定是相當熟悉這一帶的人。

    然而,如果是目前任在這兒,或是最近來過這兒的人都會成為警方懷疑的對象,這樣去推斷的話,兇手或許是從前在這一帶住過的人、或者是與土木工程之類有關系的人吧。

    ” 淺見一邊小心地開車,一邊玩味似的自言自語道。

     “呵……會這樣嗎?” 高澤像是想找一個破綻來反擊,可最後他死了。

     “也許如此,不過,僅憑這些照樣難以斷定吧,曾經在足尾町住過的人恐怕是成千上萬喲。

    ” “可這在一億兩千萬人口中.隻是很少的一部分。

    ” “哈哈哈,你真有些過分……” 高澤忍不住笑了,但淺見卻是非常地認真。

     下了國道,淺見把高澤送回警署。

    高澤下了車,倚着車門問淺見:“以後你打算怎麼做?” “去町政府,查一直過去人口遷出的情況。

    ” “你是當真要去嗎?” “當然。

    ” “喂———” 高澤揚起頭,沉默了一下,然後又鑽進了助手席。

     “那我奉陪到底。

    ”高澤仿佛有些生氣,“你一個人去,人家不會給你什麼好臉色的。

    ” 盯政府在警署的旁邊,是一幢木質灰泥結構的兩層老朽的建築。

    最近各地政府部門趕潮似的大興土木,修建辦公大樓,這股風似乎沒刮到這兒,政府辦公樓顯得十分破舊。

    樓内的氣氛也與建築物一樣,毫無半點生氣。

    這理由十分簡單,即此地人口的減少一直呈上升趨勢。

     出來接待淺見和高澤的是産業觀光科長宮野。

     辦公室裡有五張辦公桌椅,辦事員全都不在,隻剩下官野科長。

     也許是高澤向他介紹說淺見是東京來的雜志社記者的緣故,兼任觀光科長的官野顯得十分熱情。

     淺見說首先想查一下人口的流動情況,官野便拿出了町裡的情況簡介。

    據記載:這幾年的人口流動雖不如銅礦關閉那陣猛烈,但近幾年人口不斷地在減少,十年間減少了五分之一,即一千人左右。

     礦山關閉的前三年,據1980年的國情調查,這兒的人口是一萬一千人,而十年後,嗯和五十五年的調查,人口為六千人,減少了46%,初步推算,從1965年至現在的三十年間,遷出的人口約在一萬人左右。

     “這一萬人都到哪去了呢。

    ”淺見感慨地說。

     “這個嘛,其中有已經死了的,如果進行跟蹤調查的話,大緻的方向,我想能夠把握。

    ” 宮野科長規規矩矩地回答道。

     “我說淺見,你該不會去調查這個吧。

    ”高澤不安地小聲道。

     “如果需要的話,我覺得應該調查。

    ” “說是這樣說,可事實上不大可能的喲,第一,這并不意味着查這三十年的情況,就能保證得出你想要的結果,如果查五十年前的話,這數字則會更大,”“要是五十年前的話,就是二戰剛結束那會兒。

    ” 官野科長認真地翻着資料。

     “當時的情況比較亂,沒有準确的數據,可能有兩萬人左右吧,因為在大正時期這兒的居民曾達到近四萬,人口在闆木縣是僅次于甯都宮的第二大城市呢。

    ”宮野科長自豪地說。

     “确實如此呢,不過,在這麼狹窄的溝裡,擠了這麼多的居民,當時的居住條件一定相當差吧。

    ” 淺見并不是有意挑毛病,可宮野科長拉長了臉。

     “正如您所說的那樣,在當時對礦工實行的是工棚管理制度(礦山、土木工程的勞動管理制度之一。

    工人住集體工棚,白天在工頭的監督下勞動),據記載,為了改善勞動條件,勞資雙方也曾發生過多次沖突。

    ” 說完後從櫃子裡取出一本《足尾鄉土志》的書。

     “這個,送給您。

    ” 這書雖是B5開的簡裝本,卻非常厚。

     翻開目錄一看,裡面包括自然、社會、曆史等,書中記載了足尾DT的過去和現在,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同時也可以感到是足尾DT的曆史也就是一部銅礦山史。

     正在胡亂翻閱的淺見,突然被一段文字吸引住了。

     那是一份町議會對于古河礦業公司的封礦通告所起草的“決議案”。

     淺見所居住的東京北區西之原,有一個舊古河故居遺址,現在屬于東京都管理的一個公園内,也就是從前的古河男爵家的住宅,古河礦業公司的老闆應該就是這家的人。

     十一月一日,貴公司單方發表了足尾事業部封礦草案,對此,町民一緻表示強烈的憤慨。

     無可非議,從明治十年足尾銅礦創建以來,帶動了足尾叮的經濟發展,但同時也不能抹殺町民為此做出的貢獻和犧牲。

     當今社會是以人為本的時代,盡管礦山的生産也帶來了公害問題,而礦山的存亡牽涉到足尾的存亡。

    叮民們雖有不滿,但整體上是希望振興礦山的。

     足尾叮方面,這或許是遲早要面臨的現實,為了吸引貴公司的相關企業及其他企業,我方是再三讓步,而貴公司卻視而不見,不予以半點協助。

     相反,責公司卻單方面提出封山,我方決不客忍這種對當地極不負責的态度。

     無論經營狀态如何,從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個角度來看,難道不應該考慮當地的請求嗎? 為了消除足尾町住民的不安,我方強烈要求保留礦山。

     如同血寫的請願書,在樸素而率直的文章中,充滿了憤怒、不安和歎息。

     作為企業的一方,在保存礦山方面,應該說也是盡了力的,但最終還是未能頂住時代的潮流,歸根到底,隻有終止開采,才有出路,這樣職責企業也欠公平。

     盡管如此,對忍耐惡劣的勞動條件、忍耐将青山剃成“光頭”的亞硫酸氣體的廣大居民來說,是不能容忍“封山提案”實施的。

     從那以後過了四分之一世紀,居民的這種憤怒與悲哀應該說還沒完全消去,目前足尾町缺乏生氣的根源或許就在這裡。

     “這上面寫的所謂公害問題,現在還有嗎?” 淺見小心地問。

     “不,那已經成為過去,小河裡面又出現了像嘉魚啦,大馬哈魚等,森林面積也發展較快。

    ”銅的開采是終止了,但這并不意味着連銅礦的遺産價值也随之失去,前來銅礦觀光的遊客每年達三十萬人次,廢舊的礦坑裡湧出了溫泉,據說町屬的幾住宿設施挺受歡迎的。

     “足尾町的曆史是一部光與影交融的曆史,然目前仍殘留有過去的影子,但隻要搞旅遊業,往直前地往前奔,前景是美好的。

    ” 這簡直就是在搞推銷,仿佛被這股強大的力推着似的,淺見和高澤離開了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