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長門仙崎灣

關燈
雖說藤田說過“開車”去,可淺見權衡了一下,最後還是決定乘新幹線。

     長門這地方,越看地圖,越覺得它太遙遠,若利用東名道(東京——名古屋)、名神道(名古屋——神戶)、中國道開車去的話,時間自不必講,高速路的過路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同時加上汽油費,若是一個人的話,利用火車和租車則便宜得多。

     淺見乘山陽新幹線在小郡下車,開着租來的車稍稍住北行駛一段後,從小郡高速出入口進人中國車道後上行,在美稱高速出入口出來,沿316号國道徑直北上。

     國道兩旁全是甯靜的田園和丘陵上的彎彎小道,由于是與鐵路并行,常常會看見圍着車站修建的一些小鎮,不過與其說是小鎮,更像村莊,到處散發着濃厚的鄉村氣息。

     小車鑽出一條較長的隧道後,便可看見“長門市”的界牌,道路兩旁的山更高,樹木更密,沿着山中小溪行駛一段後,便來到一個叫“湯本”的溫泉街,看樣子規模不小,淺見雖說不上名稱來,但那兒包括大型的飯店在内,建有相當數量的旅館。

     下了一段緩坡後,視野開闊起來,不一會兒就看到了長門市區,這兒除了大型超市以外,沒什麼高層建築,是一個典型的地方小城鎮。

     目的地西惠寺在一個叫“仙崎”的地方,從地圖上看,它在長門市的北邊,是注海上伸延的一個港灣BJ,而伸向日本海的一部分稱之為“青海島”,形同蝴蝶展翅,靠一座橋與仙崎地區相連。

     穿過與316号相交的191号國道,進入市區的地方叫“港”,如同其名稱一樣,在西側的海上有一個漁港,長門市政府部門的辦公地點就主要集中。

    在這一帶,再往前一公裡,住家漸漸稀少,那就是仙崎地區。

     山陰本線在長門站伸出一條文線直達仙崎地區、的最南端,這條文線隻有一個站即仙崎站。

     一幢木制小屋就是仙崎站,而車站的一部分則成了“美鈴館”。

    在咖啡廳大小的空間裡,存列有金子美鈴的詩集、書、資料等,同時出售明信片等土特産,牆上挂着美鈴的肖像以及按其作品中出現過的風景而制作的風景照。

     有三位遊客模樣的婦女,站在陳列品前仿佛沉人金子美鈴的世界裡。

     仙崎一帶幾乎全是木制灰泥的兩層住宅,道路狹窄,家家屋檐挨屋檐,住宅十分稠密,其中也有些非常陳舊的住宅,真不愧是一個漁港町,到處都能嗅到一股淡淡魚腥味兒,同時還能看到腳穿長雨靴,胸前拴着塑料圍裙像是魚店老闆的女性。

     問了一個路過的婦女。

    對方仿佛知道淺見的來意似的告訴說:“如果是看美鈴的墓的話,就在前面那座寺廟裡。

    ”也許是問這個的遊客較多的緣故吧。

     在通往寺廟的路上,有一尊“金子美鈴故居遺址”的小石碑,這兒曾經是個叫“金子文英堂”的文具和書店,金子出生于此,直到女子學校畢業,她都一直生活在這裡。

    她雖然死于下關市内.但其遺骨葬在這裡的祖墳裡。

     美鈴的墓在一個叫“遍照寺”的寺廟裡,長滿了青苔的小墓碑上刻着美鈴本名“金子照子”。

    也許是不斷有人前來掃墓,碑前插有鮮花和幾根點着的香。

     日的地的西惠寺在遍照寺前邊一百米左右,這一帶有好幾個寺廟,遍照寺算是比較小的那一類,而西惠寺則更小巧一些。

     淺見來到住持的家門前問了一下龍滿家族的墓地。

     “一個月前,這家的獨生子前來為其父親做了一周年紀念的佛事。

    ” 年齡大概在六十五歲左右的白發住持慢吞吞地說道,好像他還不知道龍滿遇到了不測。

     淺見剛說:“龍滿于上月去世。

    ” “什麼?”住持顯得非常吃驚,“是嗎?看上去那麼健康的人,是生病嗎?” “不,是被殺的。

    ” 住持再一次吃了一驚,身體顯得很僵直,就像到了歲數卻未修行好似的。

    住持不知道這件事兒門說明龍滿太太沒和他聯系,她也許打算在東京重新找塊墓地吧。

     淺見簡要地談了一下龍滿事件的經過,住持仍未能從驚愕中擺脫出來,隻是“哦,哦”地點着頭。

     “龍滿在一周年佛事時,将骨灰帶走一部分分葬了嗎?” “什麼?我可沒聽說過什麼分葬的事兒。

    ” 仿佛是突然恢複了職業習慣,住持嚴肅地搖了搖頭。

     “那麼,并沒進行什麼分葬喽?” “對。

    ” “那麼您知道淡路島的常隆寺嗎?” “淡路島?……哦,常隆寺的話,知道,就是那個早良親王墓的地方吧。

    ” “龍滿亡父的遺骨一部分就安放在那裡。

    ” “這……不,也許是早些時候分葬的吧。

    ” “不,不是這樣,好像是從這兒分出去的。

    ” “這就奇怪了,絕對沒有這件事兒,去問問他夫人吧,是否是弄錯了。

    ” 住持氣憤地說,再羅嗦下去的話,住持恐怕真會發怒的呢。

     “真有些奇怪。

    ”淺見雙手交叉着陷入沉思,住持也以同樣的姿勢,沉默起來。

     “哦,對啦,龍滿遇害後,那骨灰又被人取走了呢。

    ” “啊,是嗎?這樣的話,有關詳細情況,最好問問她夫人。

    ” “不,他夫人并未參與這事兒,而是一位陌生的女人拿走的。

    ” “女人……的話,那麼是龍滿亡父的這個喽?” 住持從衣袖中伸出小手指豎起來(表示是情人)做了一個與和尚不太相稱的手勢,淺見不由得苦笑了一下。

    ”不太像,因為是一位年約四十歲左右的人。

    ” “哦——會是誰呢?” “是一個叫石森裡織,自稱是龍滿堂妹的人,可據他太太講,沒有這個姓名的堂妹和熟人。

    ” “石森……這一帶不太常見的姓呢。

    ” “也可能是假名。

    ” “也許是假名吧,用假名去取别人的骨灰,恐怕不是個什麼正派的人呢。

    ” 本來還有一個自稱叫“田口”的“不正派”的人,在此沒再對住持說起。

     “可以看看龍滿家的墓嗎?” “當然可以,我帶您去吧。

    ” 主持穿上白鞋帶的木屐,帶着淺見朝墓地走去。

     那是一座花崗石的小墓,或許是仙崎一帶在墳墓的面積上有所規定,總之,這一帶的墓都建得較校好像是有人來過,墓前的菊花還挺新鮮。

     “這花兒是誰插的?”淺見問道。

     “咦,會是誰呢?好像是一大早插上的。

    ” 墓碑上刻有“龍滿家族之墓”,側面刻着“龍滿加奈子”,其後是新刻的“龍滿浩三”,龍滿加奈子去世于1958年,碑上刻的文字已開始風化,與龍滿浩三的形成鮮明的對照。

     “浩三的太大在很早就過世了呢。

    ” “是啊,由于是我先父那會兒,我沒多大印象,不過從—七周年以後都是我在張羅,浩三太太三十三周年忌日的時候,應該是我最後一次見到龍滿浩三,是個蠻認真的好人喲。

    ” 住持一邊盯着墓碑,一邊小聲道,然後合上雙掌,口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旁的淺見也合上了雙掌。

     “龍滿家從前住哪兒?” “聽說住在仙崎站一帶的回國人員住宅區。

    ” “回國人員住宅?……” “哦,你這麼大歲數的人也許不大清楚,二戰後,從中國大陸、朝鮮回來的人在仙崎登陸,即使已回國,但無家可歸的人為數不少,這批人就在仙崎周圍定居下來,龍滿應該也是其中的一員,故這附近既無親戚又無可投靠的熟人。

    浩三的葬禮是在東京舉辦的,而骨灰的安葬佛事也是他獨生子一個人來辦的,真有些凄涼呢。

    ” 二戰結束後,從當時的滿洲,也就是現在的中國東北和朝鮮回來了大批人,這在上近代史課時學過、母親也曾講過。

    另外,在電視的特别報道中也看過一些畫面。

     但是,親身來感受這裡一切,淺見有生以來還是頭一遭。

    淺見居住的東京北區一帶有個叫半島的地方,聽說過去也曾有一大片回國人員住宅,不過,現在那裡已建成漂亮的生活小區,再也見不到過去的半點痕迹。

     “說起回國一事,隻會想到午鶴一帶,回國人員也在長門市上岸嗎?” “來過,來過,作為回國的指定港口,仙崎應該是第一個呢。

    當然,這裡距朝鮮的釜山港近,但更主要的是,當時在下關、午鶴一帶布滿了水雷,為了排雷花了不少時間。

    ” “哦,原來是這樣……不過,這麼小的一個沿海城市,在當時曾經十分喧鬧吧?” “這個嘛,當然會的喽,十天之内,一下子就有三萬多人上岸,而且幾乎全是兩手空空的。

    他們大都顯得非常的疲憊,淚流滿面。

    盡管如此,我覺得咱們日本人還是挺棒的,他們遵守秩序,整齊而靜靜地行動着,不管是軍人還是一般人員,前去迎接回國船的我們這些仙崎人,用現在的話講叫志願者吧,也表現不錯喲,一回想起這些……”住持停了下來,淺見等了一陣,好像他不太願意繼續剛才的話題,或者是再說下去的話,會有什麼不好開口的。

     “在當時,行政方面有什麼不周到的地方嗎?” 淺見誘導似的問道。

     “哦?不,政府部門也盡了力的,當時我還是初中生,詳細情況不大清楚,但是,組織醫療隊啦,燒盒飯啦等,做得蠻不錯的喲,可後來……”住持一臉往事不堪回首的樣子,接着說:“後來,準備回朝鮮的人從全國各地蜂擁而至,這下可亂了套。

    盡管不停地在往返運輸,但無奈船舶太少,一時間競有近兩萬人滞留在這兒,秩序大亂,警察對此也無能為力。

    有好幾百人闖到設在棧橋的工作站,毆打站上工作人員,襲擊警察,破壞、焚燒建築物,這大概是因長年受到虐待的總爆發吧,其心情可以理解,可對當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