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長門仙崎灣

關燈
民而言,豈止是麻煩,簡直是恐懼。

    晚上根本不敢出門,那真是一個痛苦的年代,也是一段最令人傷心的往事。

    ” 聽了住持的話,對這方面隻有那麼一點常識的淺見也能想像出當時的混亂狀況,這使淺見聯想到足尾町的光與影的“陰影”部分。

     在足尾町拿到的《鄉土志》裡有這樣的記載:二戰時,在足尾銅礦,有一部分被強行帶到那兒去的中國人和朝鮮人,以中國人為例,從中國大陸強行帶去的257人中,有10人由于極度的營養失調,在到達足足以前就死去。

     可以推斷,在二戰結束前,包括400名俘虜在内、超過一千人左右的外國勞工,在艱苦的勞動環境下,肯定過着非人般的生活。

     這種情況不僅僅限于足尾,由于征兵而失去年輕勞動力的全國各地的礦山也是同樣情況。

    其中,也有被帶去修建如長野縣松代地下大本營等軍事設施的,不難想像在惡劣的勞動環境中,各地不斷地出現大量殉難者。

     就是這些人,掙脫了強制的鎖鍊,不約而同急急忙忙地奔向回國的旅程。

    他們終于來到能夠眺望到彼岸祖國的仙崎,可一時又回不去,多年的積怨一齊爆發,這也是難免的。

     然而,對于仙崎這樣一向甯靜和諧的漁村來說,無疑受到巨大的沖擊,人人感到十分不安。

    而且,由于日本的戰敗,在昨天還處于被壓迫地位的朝鮮人,現在已是“戰勝國”的國民,即使有無理的舉動,連警察都不敢有所作為,更何況一般平民呢。

     親耳聽了民族間的那段不幸的曆史,淺見心裡沉甸甸的。

     向住持道了謝,正要走出寺廟時,淺見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問道:“剛才您說過,龍滿太太也知道,龍滿沒有将其亡父分葬這件事兒吧。

    ” “哦,是說過,怎麼了?” “我突然想到,您憑什麼這麼說呢?” “這個嘛,因為他太太跟他一起來的,至少可以記得住沒那回事兒吧。

    ” “什麼?他太太和他一起來的。

    ” 這回輪到淺見吃驚了,因去闆橋龍滿家采訪時。

    他太太明确地說過沒來過長門。

     “這就有些奇怪了,那女的确實是龍滿夫人嗎?” “啊?……可能是吧,你……哎,我沒特意問過。

    但我喊她夫人的時候,她也沒說過什麼……哦。

    那位不是龍滿太太?” 住像是見到了魔鬼似地用眼睛盯着這位東京客。

     “那位夫人——不,那個女的有多大歲數,你的印象怎樣?”淺見問道。

     “哦、年齡大概在三十五六歲吧,不過我不大會猜女性的年齡,給人的印象是漂亮而文靜。

    ” 龍滿太大有四十二歲,這三十五六與四十二之間,差異蠻大的呢,不過,正如住持自己所說的那樣,他是否看準了呢。

     “您對龍滿和那女人的感覺如何?是夫婦,還是情人?” “哦,這個,想起來像是夫婦那種感覺,看起來很和睦,但沒有情人之間那種黏糊糊的感覺……哎呀,我弄不清楚。

    ” 住持有些感歎似的晃了晃頭。

     在淺見的腦際裡,這個“謎一樣的女人”與到常隆寺取骨灰的“石森裡織”的印象重合在了一起。

     通過仙崎町的北面,就來到可以看到青海島的岸壁上,青海島是一座被森林覆蓋,小山起伏的美麗島嶼,被對岸濃陰襯托的海水透明潔淨,緩緩地流過如河流寬的狹窄海峽,右邊是通往青海島的白色大橋,要過橋,就必須開車進入仙崎町東邊的環城高速。

     環城高速的外側就是仙崎港,曾經停靠過回國人員船舶的岸壁已重新修整,繞青海島一周遊的觀光船從這兒始發。

     道路和岸壁的一邊建有漁業合作社啦,魚市等與海灣相關的建築物,而在道路的另一側,則是水産加工作坊、土特産商店鱗次節比,據旅遊指南上介紹,仙崎作為高級“烤魚糕丸子”的産地而聞名全國。

     淺見把車開到一家有停車場的商店,開始挑選土特産。

    有一次在尾道買了些幹海鮮回家、被母親雪江數落了一大通:“都這麼大歲數了,要我使勁用牙來嚼嗎?”幹貨像是不大受歡迎,不過魚糕沒問題吧。

     在購物時,淺見順便問了一位婦女:“金子美鈴的親屬,還有住在這附近的嗎?” “啊,美鈴的事嗎,可以去問問住在仙崎的玉三郎。

    ”那婦女邊笑邊說,然後對着一位正在店前從小貨車上卸東西的男子招呼道:“大原,有客。

    ” 那個叫大原的男子用非常輕松的口氣應答道:“來——啦。

    ”這是一位大約五十歲上下、皮膚被曬得躺黑的長圓臉大叔,他穿着一件色彩鮮豔的花襯衫、像是遊人,但看剛才幹活的勁頭的确是一位商人。

     他像是金子美鈴方面的專家,淺見趕緊迎了上去、并遞上印有“旅行與曆史”字樣的名片。

     “啊,是《旅行與曆史》,那雜志我也常看呢,怎麼.需要美鈴的一些素材嗎?”大叔毫不遮掩,興奮地說道。

    ”您比較熟悉金子美鈴吧?” “說不上,不過非常喜歡罷啦,好吧,我帶您去看一看與美鈴有關的地方吧。

    ” “這樣行嗎?您正在上班,挺忙的吧?” “這沒關系。

    ” 話音未落,人已咚咚咚地走出了店門,拐進商店旁邊的一條胡同,就到了神社(日本供神的廟宇)院内。

     “這個神社叫詞園社。

    ‘嘩啦嘩啦,松樹葉兒落下,神社的秋景真凄涼埃煤氣燈下木偶戲的音樂,還有那紅紅飄帶下的辮發。

    如今,那間已關了門的冰店前,秋風沙沙沙沙’這是美玲的詩句,詩中提到的神社就是這兒。

    ” 大叔在前一邊走一邊抑揚頓挫地朗誦道。

     穿過胡同,來到淺見剛才開車路過的那條市内小街,聽說這叫“美鈴路”。

     在美鈴故居的對面有一個郵局,門前種着一棵低矮的山茶樹。

     “這個郵局從前在這裡,聽說那時候有棵開大紅花的山茶樹,美鈴的詩中有首叫《郵局門前的山茶》。

    ‘門前開着紅山茶的郵局令人懷念,常常倚着看雲彩的大黑門令人懷念。

    胸前圍着白色的小圍裙,在地上拾掉下的紅山茶,被郵遞員叔叔笑了的那個時節,令人懷念。

    啊,紅山茶,被砍啦,黑色的大門也被卸啦,一個飄着油漆味的新郵局建好啦。

    ’”大原完全沉浸于美鈴的詩中。

    一個中年男子。

     穿着鮮豔的襯衫,口中大念童謠行走,可以說是一道難得的風景呢。

     街上盡管行人非常稀少,但偶爾擦肩而過的婦女們總是呆呆地在笑,一想到在他們的眼裡,連自己都會被同化,淺見不由得有些害羞。

     “請問你能背很多這樣的詩嗎?” 出于感動,同時也為了引開大叔的思路,淺見這樣問道。

     “是的。

    能背很多呢,都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

    自然而然地記下來的。

    總之,美鈴的詩已銘刻花心裡了呢,比如說,那邊有家蔬菜店,鴿子常飛來玩,美鈴在詩歌中這樣寫道:‘哎呀呀,小鴿,小鴿,三隻小鴿,歇在蔬菜店的屋檐上,咕咕咕地放聲高歌。

    紫色的茄子、綠綠的蓮白、紅紅的草莓,好新鮮啊!你要買啥?白色的小鴿,歇在屋檐上、咕咕咕地放聲高歌。

    ’她把小孩子的天真爛漫全融進詩歌裡,多純樸的詩歌呵。

    ” 淺見無法打斷大原的興緻,就這樣他邊說邊唱地帶着淺見把有關金子美鈴的遺迹、詩碑全參觀了一遍,最後還參觀了美鈴曾經就讀過的濑戶崎小學校址。

     “我上小學那陣兒,這學校已經沒有了,上的是那邊的仙崎小學。

    ”大原指着與此相反方向的建築物說道。

     這時,淺見突然想起似的問道:“您今年多大歲數?” “我?哈哈哈,我看起來挺出老的吧?不過還幼稚得很呢,一說起金子美鈴,就會樂得不可開支。

    被稱為仙崎的玉三郎,這一半是在損我呢。

    ” “什麼?玉三郎不是您的真名?” “啊?哈哈哈,不是的,那是因為我太有男子度,便送我一個‘下町的玉三郎’的雅号。

    ” “什麼?——”淺見大吃一驚,目不轉睛地看着大原那張渤黑的臉膛兒,粗黑的眉尾往下掉,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可能把他與“玉三郎”聯系起來。

    “盡管如此,我已滿四十七歲啦。

    ”大原認真的說道。

     “那麼……”淺見慢吞吞地說。

     “說不定您在仙崎小學時和龍滿智仁是同級同學吧?” “智仁……哦,是阿智吧?住在回國人員住宅的。

    ” “對。

    ”淺見提高了嗓門。

     “他父親是從外地來的,住在仙崎,智仁是二戰後在這出生的,應該就讀仙崎,現在大概四十六歲吧。

    對,比我低一個年級,哦,這麼說,您是阿智的熟人?” “哦,隻是見過幾次面。

    ” “哦,是這麼回事兒,對啦……去年我們還見過面呢,他父親過世,他來西惠寺安葬骨灰。

    聽西惠寺的師傅說,一周年忌日的時候,他回來過,但我沒見到,他還好嗎?” “不,他被殺害啦。

    ” 太原立在路中間不動了。

     “這,是真的?” “是的,這裡的地方報紙沒刊登嗎?” “好像沒有……不過,也許我看漏了,是嗎?阿智被殺啦……是誰,為什麼?” “這個目前還不清楚,警方正在調查。

    ” “原來是這樣?……您就是為這個來仙崎的吧?”大原探聽似的問道。

     “不,我主要是來收集有關金子美鈴的一些案材,碰巧正是在龍滿的故鄉,也就順便問一下。

    ” “呵,那麼這仙崎一帶的人與事件有關喽?” “不,絕對沒這麼想過,我隻是想了解一下龍滿的祖籍,聽說龍滿父親不是本地人。

    ” “那當然,要不然他們怎麼能住進回國人員住宅呢,至于他的原籍,去市政府一問就知道。

    ”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