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足尾銅礦

關燈
自由撰稿人這個行道來。

     金子美鈴(原名照子)生于1903年,原籍山口縣大津郡仙崎村(現長門市大字仙崎),從少女時代起便顯示出寫詩的才華,而引起注目。

    除了西條八十主編的《童話》雜志外,她還向各種雜志投過稿。

     然而,金子的個人生活似乎不大理想,生前一直未婚,1903年僅二十六歲的詩人自殺身亡。

    自殺前一天,金子穿着禮服在相館拍了最後一張照片,應該說她的自殺是有準備的行為。

     美鈴死後,其作品還鮮為人知。

    半個世紀後的昭和198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金子的三本遺稿集,這在文壇上引起不小的轟動,如果沒有這個“偶然”,金子美鈴的詩将永遠無緣重見天日。

     “此遺稿被發現的過程,據說非常有趣呢。

    ”藤田總編神采奕奕地說道。

     “據說事情是這樣的,金子美鈴将自己的詩歌作品抄了三大本寄給了她最崇拜的西條八十,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過了一年仍杏元音信,有傳聞說她正是為此感到絕望而選擇自殺的呢。

    ” “是這樣嗎?” “這可不清楚,不過,倘若那詩集出版了的話,不管她生活多麼艱難,也不至于去死吧。

    對于美鈴來說,詩歌是她惟一的寄托,而她的詩卻被自己最敬愛的師長‘槍決’,當然隻有死路一條了。

    ”藤田在談論這麼一個嚴肅的話題時都會摻雜一些無聊的玩笑,讓淺見有些讨厭。

     “同時,”藤田在電話的那一頭不無得意地提高了嗓門,“美鈴死後西條八十仍沒對外界公開此集。

    而西條八十死後,便有人去問此事,也無人理睬,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是怎麼回事呢?”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是妒忌,妒忌。

    ”藤田非常肯定地判斷道。

     “後來才知道,金子美鈴寄給西條八十的三詩集,共有詩歌五百多首,雖說不上全都是佳作,但推測一下收到詩集時西條八十的心情,蠻有意思呢,當時他自己創作一首詩都要費九牛二虎之力,而這位年僅二十四五歲的年輕女子卻一下子寄來五百多首,當我聽到這個傳聞時,一下子就聯想到了《阿曼道斯》,妒忌莫紮特的才能的莎莉愛麗,詛咒上帝的不公,企圖抹殺莫紮特的才能,這與金子事件挺相似呢。

    ” “是否太誇張了點?” “不會的,在童謠名家西條八十看來,如果出版美鈴的詩集,無疑會危及自己在童謠界的地位,要不然不會過了一年都不予理睬,美鈴在期待與不安中煎熬着,最後希望破滅,而走上了自盡之道……怎麼樣,你聽到這些,難道不氣憤嗎?小夥子,你算不上個男子漢!” “明白啦。

    ”淺見讓步似的說道。

     “然而,西條八十出于妒忌而無視詩集,這隻不過是個推測,太武斷地寫出來的話,欠妥吧。

    ” “現在就是需要這類轟動性的效果。

    ” “可是西條的親朋好友以及他的祟拜者是不會沉默的。

    ” “這正中下懷,如果要求賠償損失的人蜂擁而至,議論紛紛的話,雜志的銷路才好呢。

    ” “好啦好啦,還是要去那邊嗎?” “哈哈,就算是有些世故吧,不過,我的内心就像剛才所說的那樣,不管是瞎猜的也好,捕風捉影的也罷,誰愛說誰就說去,我又不能把人家的嘴給封起來,大路不平旁人鏟嘛,當然這事也如同火中取栗——燙手。

    ” 藤田雖然粗野,有時說話也有較為露骨的地方,但在他那有些惟利是圖的外表裡面卻有一顆純樸、善良的心,特别是他對弱者的同情,對權勢的鄙視,更能體現他的性格,明知是吃虧的事卻非還去幹。

     正因為淺見喜歡藤田的這種性格,所以盡管稿酬很低,仍樂意為他幹事。

     而且,有時淺見想去某個地方,隻要對藤田說那有很好的曆史、傳說素材,可以寫出有趣的文章,藤田一般都會爽快地答應。

    從這個角度來看,比起仿佛像是壞人的藤田來,淺見好像更猾一些。

     在遠去長門前,淺見又去了一趟發現田口信雄遺體的闆木縣足尾町現常足尾町在桅木縣西端,進入東北車道從佐野藤岡出入口處出來,沿50号國道往西,經過佐野、足利、桐生以及渡良濑川流域的一些城鎮,再從大間往北。

    122國道是一條沿着渡良濑川往上,通往日光的公路,雖然道路狹窄難行,可那碧綠的峽谷景色令人陶醉,經過草木水庫,穿過縣界的隧道,就到了幀木縣的足尾町。

     足尾町的人口大約四千左右,與此相比,其警署的建築就顯得過大,而警察也就隻有二十名上下,按人口比例,這兒應該歸屬于日光警署,頂多算一個比較大的派出所。

     足尾町曾經有過如此規模的警署,這反應了過去作為開采銅礦而繁榮一時的足尾町的曆史。

     足尾早在十五、十六世紀就曾以産銅而聞名,而正式開采則始于十七世紀。

    随後,足尾銅礦納入幕府直轄。

    在這個礦山小鎮上,建有五個大型客棧、汀戶時代的繁榮期銅年産量達到1500噸,但以後慢慢減少,直至處于關閉狀況。

     足尾銅礦再度繁榮是在明治中期以後,大正初期達到鼎盛,銅年産量達16000噸,人口在1916年達到38428人。

     礦山的繁榮一直持續到嗯和初期,而1937年以後,産量開始下降,到戰時增産體制時期,足尾銅礦結束了其“輝煌的曆史”。

     戰後,由于勞動力不足、設備老化等因素,銅的産量顯著下降,同時屢遭台風災害。

     擺脫這種日趨貧困狀況的是1952年的朝鮮戰争、在經濟利益的作用下足尾銅礦逐步複蘇,1966年期間,月産量達到550噸的記錄。

     然而,受1981年“尼克松水門事件”的沖擊,日本開采業受到緻命打擊,失去了國際競争力的足尾銅礦,在1983年2月徹底倒閉、封山。

     以上是足尾銅礦的曆史,可以說這也是足尾町的曆史。

     在去那兒之前,淺見預覽了這些略帶悲倫的“基礎知識”。

     環視一下足尾町,它給人一種青山環抱的山區集鎮的印象,要是沒有到坑道内的“銅山觀光”礦車的話,誰也不會想到這兒曾經是個銅礦山。

     足尾警署的建築雖然寬大,但卻十分陳舊,白紙上用黑墨寫的“餅之濑川殺人事件專案組”的木牌仍豎在入口處,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走到刑事防範科的門口,不想與高澤巡查部長撞了個滿懷。

     “啊,淺見……”高澤明顯地露出不悅的神情。

     “啊,太好啦。

    ”與此相反,淺見則笑臉相迎地說道,“麻煩您帶我去一趟發現遺體的現場好嗎?” “這個嘛,不是不行,不過……” 高澤掃視了一下周圍,按着淺見的肩膀出了房門,他或許不想讓同事以及縣署的人看見這個自己并不太喜歡的人物。

     “這麼說,你對此案件一定要插手到底喽。

    ” “喂,有這打算,我已決定啦。

    ” “什麼?” 高澤為難地歎了口氣,先走出了大門。

     淺見載着高澤開車前往濑溪谷,他們順着122号國道的反方向行駛,在縣界前往右拐,沿着溪谷往上行駛。

     “這條小河就是餅之濑川。

    ”高澤說,這是一條寬約十到二十米左右的深谷小河,周圍樹木叢生,白天都顯得很陰冷。

     通往現場的道路倒是用瀝青水泥鋪過,但有的地方露出了碎石與沙子,在上坡處約一公裡的地方,高澤說:“就是這兒。

    ” 右側是筆直的懸崖,崖下有一深潭,急流入潭時、激起層層遊渦。

     “來這釣嘉魚的當地大爺,從這往下看時發現了遺體。

    這下面可能有塊岩石,遺體好像是先觸到崖石,然後掉在那裡的。

    ” 有恐高症的淺見,膽戰心驚地伸頭看了一下現場:“沒掉到深潭裡被沖走算是幸運的了。

    ” “把遺體搬到這兒的話,在哪兒調頭後返回的呢?” “對,這條路走不通,不過能調頭的地方倒有好幾處,也可能是在前邊不遠處的施工工地。

    ” 再往前開了一段路,在不到一百米的前方有一個防砂工程之類的工地,在道路與河床之間,有一塊一千平方米大小的空地,堆放着碎石、機械等,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