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窦占龍趕集
關燈
小
中
大
胡三太爺府中見過壁上畫的山景,正是眼前的九座險峰!
常言道“山高必有怪,嶺峻卻生精”,窦占龍心念一動,立刻從樹上下來,低着頭在林子裡搜尋,隻見草叢裡直棱棱探出許多嬌豔欲滴的棒槌花,又叫“紅榔頭”,通紅通紅的顔色,形狀如同一簇簇珍珠,山風一吹,悠悠蕩蕩。
他在關外做了一年買賣,見過老客手上頂花帶葉的棒槌,但是從沒自己挖過,隻知道這東西十分嬌貴,稍稍碰壞了根須,價錢也會大打折扣,也常聽人叨念,棒槌欺生,遇上不會擡參的,它就自己長腿兒鑽地底下逃了,所以不敢輕舉妄動,便在沿途留下記号,回去跟海大刀他們說了。
那仨人也是半信半疑,倘若像窦占龍所言,那個地方可了不得。
次日一早,窦占龍在頭前帶路,引着三個山匪來至山裂盡頭的紅松林子。
海大刀搭眼一看就明白了,關東山有種花鼠子,慣于埋參籽過冬,但是這東西忘性大,埋十個到冬天頂多吃倆,其餘的就忘了,年深歲久一長一窩子,關東話講叫“人參池子”,又叫“棒槌窖”,這可是撞大運了! 海大刀刨了半輩子棒槌,經驗最為豐富,擡棒槌得由他動手,當場将手中索撥棍子往地上一插,掏出拴着老錢的紅纓繩套在棒槌上,再加着小心,用桃木劍扒開雜草,拿鹿角簽子一點一點地擡,以免碰破參皮、扯斷根須,一邊擡着一邊念念有詞,口中叽裡咕噜的,也不知說的是什麼。
老索倫和小釘子兩個邊棍兒在一旁相助,窦占龍也幫着給他們遞水、轟小咬。
這片赤松林中的棒槌池子可了不得,見不着山花子、一巴掌、二甲子、三花子之類的小參,最次也是五六兩一個的“樓子貨”,全是寶參轉胎。
三個山匪擡了半天,已刨出五六十斤大棒槌。
裝棒槌得用樹皮,他們剝下一張張桦樹皮,用石塊刮下背面的青苔毛子,粘上土坷垃,小心翼翼糊到棒槌上,再拿桦樹皮子包裹嚴實,這叫“打參包子”,為的是讓棒槌不蔫不幹不掉分量。
窦占龍擡棒槌插不上手,在林子裡到處溜達,望見那道瑞氣仍在,想起自己夜入獾子城胡三太爺府,曾經見過一幅壁畫,畫中西南側的山峰下邊坐着個穿紅帶綠的小孩,頂着個骷髅頭,還不知讓誰畫了個紅圈。
如今想來,那該不是一個成了精的棒槌?他心中不免左思右想,此時三個山匪也挖累了,坐下來歇着。
窦占龍問海大刀:“大把頭,我看此地仍有不少棒槌,咱還接着挖嗎?”海大刀撓着頭想了想:“我看這一次刨的棒槌也不少了,可不敢人心不足蛇吞象,刨得再多也帶不下山了。
不如轉年開春再來,一年挖一趟,年年挖,年年有,反正深山老林的,沒有人帶路,誰也找不到此處!”窦占龍和另外兩個山匪齊聲稱是,當即填平了參池子,拿三塊石頭搭成一座棒槌小廟,也叫“老爺府”,割一把山草,插在廟前為香,又擺酒設供,拜過棒槌祖宗,背着棒槌往山外走。
下山的路上,窦占龍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便将以往經過對海大刀等人說了一遍,隻不過前邊勾了、後邊抹了,沒提憋寶的窦老台,也沒提獾子城胡三太爺府,隻說無意之中見過一幅畫,畫的正是此地,西南方山峰下有一個形貌怪異的小孩,頭上頂着骷髅,還讓人用朱砂圈了一筆。
三個山匪聞言吃驚不已,說窦占龍在畫中見到的是個山孩子!參幫中故老相傳,咱關東山有一件天靈地寶,是個成形的老山寶,躲在九個頂子上,隻不過誰也找不到那個地方,你看那片赤松林子四周,九座險峰環列,不是九個頂子還能是哪兒?想來該着顯寶了,讓你遇上野豬撞大山,穿過山裂子找到此處。
人活百歲不易,參長千年不難,千年山參不過七八兩,老山寶十五兩!所謂“七兩為參,八兩為寶”,說放山的行話,參為杆子,寶為金剛,十五兩的山孩子,有個名叫“七杆八金剛”,是咱關東山最大的寶棒槌,你瞅着是個參娃子,那是返老還童了! 2 三個山匪喜得大呼小叫,隻要挖出老山寶,後半輩子就算妥妥地拿下了,馬上撸胳膊挽袖子,又去那座山峰下挖了三天,可是什麼也沒找到。
海大刀心下納悶兒,據參幫的老把頭所言,老山寶是活的,繞着九個頂子東躲西藏,見到人就跑了,來多少放山的也逮不着它。
說不定窦占龍見到的是一張寶畫,既然老山寶被人用朱砂筆圈住了,那就跑不走了,該當在此處才對,看來還是不得其法! 四人無計可施,隻得背着棒槌下了山。
海大刀等人以往刨了棒槌,通常是賣給背着銀子等在山下收貨的老客,不過風險很大,賣的價碼也低,他們這一次擡出五六十斤大棒槌,個頂個須粗根壯,全是細皮緊紋的大貨,想賣個好價錢,肯定得去口北。
四人商議了一番,扮成山貨販子,棒槌分别塞進籮筐,拿藥材、榛蘑、幹糧蓋住,暗藏短刀利刃,不敢走官道,兜了一個大圈子,翻山蹚河避過盤查,先去往塞北草原,再跟着拉駱駝、趕牲口、販皮貨的行幫,沿商道奔赴口北。
窦占龍身上帶着銀子,一路上打尖住店大小開銷搶着付賬。
口北山嶺綿延,風沙漫天,自古是壁壘森嚴的通關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但是來來往往做生意的太多,一隊隊堵在關隘底下,守軍盤查并不仔細。
牲口販子有通關的路牒,幾個山匪
他在關外做了一年買賣,見過老客手上頂花帶葉的棒槌,但是從沒自己挖過,隻知道這東西十分嬌貴,稍稍碰壞了根須,價錢也會大打折扣,也常聽人叨念,棒槌欺生,遇上不會擡參的,它就自己長腿兒鑽地底下逃了,所以不敢輕舉妄動,便在沿途留下記号,回去跟海大刀他們說了。
那仨人也是半信半疑,倘若像窦占龍所言,那個地方可了不得。
次日一早,窦占龍在頭前帶路,引着三個山匪來至山裂盡頭的紅松林子。
海大刀搭眼一看就明白了,關東山有種花鼠子,慣于埋參籽過冬,但是這東西忘性大,埋十個到冬天頂多吃倆,其餘的就忘了,年深歲久一長一窩子,關東話講叫“人參池子”,又叫“棒槌窖”,這可是撞大運了! 海大刀刨了半輩子棒槌,經驗最為豐富,擡棒槌得由他動手,當場将手中索撥棍子往地上一插,掏出拴着老錢的紅纓繩套在棒槌上,再加着小心,用桃木劍扒開雜草,拿鹿角簽子一點一點地擡,以免碰破參皮、扯斷根須,一邊擡着一邊念念有詞,口中叽裡咕噜的,也不知說的是什麼。
老索倫和小釘子兩個邊棍兒在一旁相助,窦占龍也幫着給他們遞水、轟小咬。
這片赤松林中的棒槌池子可了不得,見不着山花子、一巴掌、二甲子、三花子之類的小參,最次也是五六兩一個的“樓子貨”,全是寶參轉胎。
三個山匪擡了半天,已刨出五六十斤大棒槌。
裝棒槌得用樹皮,他們剝下一張張桦樹皮,用石塊刮下背面的青苔毛子,粘上土坷垃,小心翼翼糊到棒槌上,再拿桦樹皮子包裹嚴實,這叫“打參包子”,為的是讓棒槌不蔫不幹不掉分量。
窦占龍擡棒槌插不上手,在林子裡到處溜達,望見那道瑞氣仍在,想起自己夜入獾子城胡三太爺府,曾經見過一幅壁畫,畫中西南側的山峰下邊坐着個穿紅帶綠的小孩,頂着個骷髅頭,還不知讓誰畫了個紅圈。
如今想來,那該不是一個成了精的棒槌?他心中不免左思右想,此時三個山匪也挖累了,坐下來歇着。
窦占龍問海大刀:“大把頭,我看此地仍有不少棒槌,咱還接着挖嗎?”海大刀撓着頭想了想:“我看這一次刨的棒槌也不少了,可不敢人心不足蛇吞象,刨得再多也帶不下山了。
不如轉年開春再來,一年挖一趟,年年挖,年年有,反正深山老林的,沒有人帶路,誰也找不到此處!”窦占龍和另外兩個山匪齊聲稱是,當即填平了參池子,拿三塊石頭搭成一座棒槌小廟,也叫“老爺府”,割一把山草,插在廟前為香,又擺酒設供,拜過棒槌祖宗,背着棒槌往山外走。
下山的路上,窦占龍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便将以往經過對海大刀等人說了一遍,隻不過前邊勾了、後邊抹了,沒提憋寶的窦老台,也沒提獾子城胡三太爺府,隻說無意之中見過一幅畫,畫的正是此地,西南方山峰下有一個形貌怪異的小孩,頭上頂着骷髅,還讓人用朱砂圈了一筆。
三個山匪聞言吃驚不已,說窦占龍在畫中見到的是個山孩子!參幫中故老相傳,咱關東山有一件天靈地寶,是個成形的老山寶,躲在九個頂子上,隻不過誰也找不到那個地方,你看那片赤松林子四周,九座險峰環列,不是九個頂子還能是哪兒?想來該着顯寶了,讓你遇上野豬撞大山,穿過山裂子找到此處。
人活百歲不易,參長千年不難,千年山參不過七八兩,老山寶十五兩!所謂“七兩為參,八兩為寶”,說放山的行話,參為杆子,寶為金剛,十五兩的山孩子,有個名叫“七杆八金剛”,是咱關東山最大的寶棒槌,你瞅着是個參娃子,那是返老還童了! 2 三個山匪喜得大呼小叫,隻要挖出老山寶,後半輩子就算妥妥地拿下了,馬上撸胳膊挽袖子,又去那座山峰下挖了三天,可是什麼也沒找到。
海大刀心下納悶兒,據參幫的老把頭所言,老山寶是活的,繞着九個頂子東躲西藏,見到人就跑了,來多少放山的也逮不着它。
說不定窦占龍見到的是一張寶畫,既然老山寶被人用朱砂筆圈住了,那就跑不走了,該當在此處才對,看來還是不得其法! 四人無計可施,隻得背着棒槌下了山。
海大刀等人以往刨了棒槌,通常是賣給背着銀子等在山下收貨的老客,不過風險很大,賣的價碼也低,他們這一次擡出五六十斤大棒槌,個頂個須粗根壯,全是細皮緊紋的大貨,想賣個好價錢,肯定得去口北。
四人商議了一番,扮成山貨販子,棒槌分别塞進籮筐,拿藥材、榛蘑、幹糧蓋住,暗藏短刀利刃,不敢走官道,兜了一個大圈子,翻山蹚河避過盤查,先去往塞北草原,再跟着拉駱駝、趕牲口、販皮貨的行幫,沿商道奔赴口北。
窦占龍身上帶着銀子,一路上打尖住店大小開銷搶着付賬。
口北山嶺綿延,風沙漫天,自古是壁壘森嚴的通關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但是來來往往做生意的太多,一隊隊堵在關隘底下,守軍盤查并不仔細。
牲口販子有通關的路牒,幾個山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