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基因的延伸 · 5
關燈
小
中
大
傾向使生物演化為獨立而統一的載體,這個理論的三個支持理由可以分别稱為“回到繪圖闆”、“準時的時間循環”和“細胞統一”。
是先有“瓶頸”生命循環,還是先有獨立的生物體?我傾向于認為它們是一同進化而成的。
事實上,我猜想獨立生物體不可或缺的、決定性的特點,便是其作為一個整體,以單細胞“瓶頸”開始與結束生命曆程。
如果生命循環成為“瓶頸狀”,有生命的材料會逐漸聚集一起,形成獨立與統一的生物體。
有越多的生命材料聚集形成獨立的生存載體,則有更多的載體細胞凝結其努力,作用于特殊種類的細胞,使得它們可以承載其共同的基因,通過瓶頸走向下一代。
瓶頸生命循環與獨立的生物體,兩種現象密不可分。
每一個現象的進化都在加強對方的進化,它們互相增強,正如愛情中的男女不斷互相加深的情感一般。
《延展的表現型》這本書很長,它的理論也無法輕易塞進一個章節。
我被迫在這裡采用了濃縮版本,直觀性與趣味性不免少了許多。
我希望無論如何,我已經成功将這個理論的感覺傳遞給你們了。
讓我以一個簡短的宣言,一個自私基因與延伸表現型眼中的生命總結來結束這本書。
我堅持,這是一個可以用以看待宇宙中任何地方、任何生命的觀點。
所有生命的基本單位與最初動力都是複制因子,它制造了宇宙中所有的複制。
複制因子最終因機緣巧合,由小顆粒随機聚合而形成。
當複制因子來到世間,便為自身制造了大量無限的複制品。
沒有任何複制過程是完美的,複制因子也因此有了許多不同的種類變異。
一些變異失去了其自我複制的能力,它們的種類則随着其自身消亡而灰飛煙滅。
但許多變異還是在這過程中找到新的竅門:它們逐漸變成更好的自我複制者,比其祖先和同類都要更好地複制着自身。
它們的後代最終成了大多數。
時間流逝,世界逐漸被大多數強大而聰明的複制因子所占領。
複制因子逐漸發現越來越多巧妙的方法,它們并不隻是因其本質性能而生存,而是由其對世界的改變結果而存在。
這些改變可以是非常間接的,它們隻需要最終反饋并影響複制因子,使其成功複制自己,無論過程多麼艱難和曲折。
複制因子的成功最終取決于其所處的世界——先存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其他複制因子與它們已造成的改變。
正像英國與德國槳手一般,互相受惠的複制因子可以幫助對方的生存。
從地球生命演化的某一點開始,這種互相合作的複制因子聚集一處,形成了獨立載體——細胞,與而後形成的多細胞生命。
由“瓶頸”生命循環進化而成的載體繁榮發展,逐漸變成愈加獨立的載體。
這種将有生命的材料聚集為單獨載體的方法,成為個體生命突出與決定性的特點。
當生物學家來到這裡,開始詢問關于生命的問題,他們的問題大多數是關于載體的。
這些個體生命體最初得到生物學家的注意力,而複制因子——我們現在知道它們叫基因,則被看做個體生命中的部分零件。
我們需要特意的腦力勞動來将這種生物的思維方式倒個頭,并時刻提醒自己,複制因子在曆史上來得更早,也更為重要。
一個提醒我們的方法是:即使在今天,不是所有基因的表現型作用都隻限制在其所在的個體生物裡。
在理論上,也在實際中,基因跨越個體生物的界限,操縱體外世界的物體,包括無生命的事物、有生命的生物體、遙遠距離外的事物。
我們隻需要一點想象力,就可以看見基因端坐于延伸表現放射網的中心位置。
世界上任何一個物體都處于這張影響力網中的節點,這些影響力來自許多生物體内的許多基因。
基因的觸及範圍沒有明顯的界限。
整個世界是一個十字,是由聚集的基因指向表現型作用的因果箭頭,或遠或近。
還有另一個現象:這些十字正在逐漸聚集。
這個現象事實上非常重要,難以被忽視為附帶現象,但在理論上又不足以徹底立足。
複制因子不再自由徜徉于海洋,而是聚集成巨大的群體——個體生物。
而表現型的改變也不再均勻分布于實際中,許多情況下則是聚合在相同的身體中。
我們熟悉地球上的個體生物,但是它們曾經都不存在于地球上。
無論在宇宙中哪一個地方,生命出現唯一需要的,隻有不朽的複制因子。
是先有“瓶頸”生命循環,還是先有獨立的生物體?我傾向于認為它們是一同進化而成的。
事實上,我猜想獨立生物體不可或缺的、決定性的特點,便是其作為一個整體,以單細胞“瓶頸”開始與結束生命曆程。
如果生命循環成為“瓶頸狀”,有生命的材料會逐漸聚集一起,形成獨立與統一的生物體。
有越多的生命材料聚集形成獨立的生存載體,則有更多的載體細胞凝結其努力,作用于特殊種類的細胞,使得它們可以承載其共同的基因,通過瓶頸走向下一代。
瓶頸生命循環與獨立的生物體,兩種現象密不可分。
每一個現象的進化都在加強對方的進化,它們互相增強,正如愛情中的男女不斷互相加深的情感一般。
《延展的表現型》這本書很長,它的理論也無法輕易塞進一個章節。
我被迫在這裡采用了濃縮版本,直觀性與趣味性不免少了許多。
我希望無論如何,我已經成功将這個理論的感覺傳遞給你們了。
讓我以一個簡短的宣言,一個自私基因與延伸表現型眼中的生命總結來結束這本書。
我堅持,這是一個可以用以看待宇宙中任何地方、任何生命的觀點。
所有生命的基本單位與最初動力都是複制因子,它制造了宇宙中所有的複制。
複制因子最終因機緣巧合,由小顆粒随機聚合而形成。
當複制因子來到世間,便為自身制造了大量無限的複制品。
沒有任何複制過程是完美的,複制因子也因此有了許多不同的種類變異。
一些變異失去了其自我複制的能力,它們的種類則随着其自身消亡而灰飛煙滅。
但許多變異還是在這過程中找到新的竅門:它們逐漸變成更好的自我複制者,比其祖先和同類都要更好地複制着自身。
它們的後代最終成了大多數。
時間流逝,世界逐漸被大多數強大而聰明的複制因子所占領。
複制因子逐漸發現越來越多巧妙的方法,它們并不隻是因其本質性能而生存,而是由其對世界的改變結果而存在。
這些改變可以是非常間接的,它們隻需要最終反饋并影響複制因子,使其成功複制自己,無論過程多麼艱難和曲折。
複制因子的成功最終取決于其所處的世界——先存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其他複制因子與它們已造成的改變。
正像英國與德國槳手一般,互相受惠的複制因子可以幫助對方的生存。
從地球生命演化的某一點開始,這種互相合作的複制因子聚集一處,形成了獨立載體——細胞,與而後形成的多細胞生命。
由“瓶頸”生命循環進化而成的載體繁榮發展,逐漸變成愈加獨立的載體。
這種将有生命的材料聚集為單獨載體的方法,成為個體生命突出與決定性的特點。
當生物學家來到這裡,開始詢問關于生命的問題,他們的問題大多數是關于載體的。
這些個體生命體最初得到生物學家的注意力,而複制因子——我們現在知道它們叫基因,則被看做個體生命中的部分零件。
我們需要特意的腦力勞動來将這種生物的思維方式倒個頭,并時刻提醒自己,複制因子在曆史上來得更早,也更為重要。
一個提醒我們的方法是:即使在今天,不是所有基因的表現型作用都隻限制在其所在的個體生物裡。
在理論上,也在實際中,基因跨越個體生物的界限,操縱體外世界的物體,包括無生命的事物、有生命的生物體、遙遠距離外的事物。
我們隻需要一點想象力,就可以看見基因端坐于延伸表現放射網的中心位置。
世界上任何一個物體都處于這張影響力網中的節點,這些影響力來自許多生物體内的許多基因。
基因的觸及範圍沒有明顯的界限。
整個世界是一個十字,是由聚集的基因指向表現型作用的因果箭頭,或遠或近。
還有另一個現象:這些十字正在逐漸聚集。
這個現象事實上非常重要,難以被忽視為附帶現象,但在理論上又不足以徹底立足。
複制因子不再自由徜徉于海洋,而是聚集成巨大的群體——個體生物。
而表現型的改變也不再均勻分布于實際中,許多情況下則是聚合在相同的身體中。
我們熟悉地球上的個體生物,但是它們曾經都不存在于地球上。
無論在宇宙中哪一個地方,生命出現唯一需要的,隻有不朽的複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