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基因的延伸 · 5
關燈
小
中
大
細胞都有其出現的特定時間與地點。
巧合的是有時這個規律如此精确,胚胎學家可以以此給每個細胞命名,而每一個生物體中的細胞都有在另一生物體中相對應的細胞。
所以,這個定型的成長循環提供了一個時刻表或是日曆,定點激發胚胎發育事件。
想想我們自己如何輕而易舉地運用地球的每日循環自轉與每年圍繞太陽公轉,以規劃與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
同樣的,這些來自“瓶頸”生命無限循環生長規律也被幾乎是不可避免地用以規劃和指導胚胎發育。
特定的基因在特定的時間被打開或關閉,因為“瓶頸”生命循環日曆确保了這些事件發生的特定時間。
基因這種精确的行為規劃是胚胎得以進化形成複雜組織與器官的先決條件。
鷹的眼睛、燕子的翅膀,這些精确與複雜的奇觀無法在沒有時間規則下出現。
“瓶頸”生命曆史的第三個結果關乎基因。
在這裡,我們可以再次使用瓶藻和散藻的例子。
我們再次簡單假設兩種藻類都是無性繁殖,再想想它們将怎樣演化。
演化需要基因的變異,而變異可以在任何細胞分裂中産生。
與瓶藻相反的是,散藻的細胞生命譜系相當廣泛,每一個斷裂而飄離的枝條都是多細胞,這便使得後代植物體内細胞之間的親緣較其與母植物的細胞間可能更遠(這裡的“親緣”指的是表親、孫輩等。
細胞有明确的直系後代,這些親緣關系盤根錯節,所以同一個身體裡的細胞可以用“第二個表親”這種詞彙來表達。
)瓶藻在這一點上和散藻十分不同。
一株後代植物的全部細胞都來自同一個孢子,所以一棵植物中所有細胞的親緣關系都比另一株植物要親近得多。
這兩種藻類的不同可以産生非常重要的不同基因結果。
想想一個剛剛變異的基因在散藻和瓶藻中的命運。
在散藻中,植物的任何枝條上的任何細胞都可以産生變異。
由于子植物為發芽生長所得,變異細胞的直系後代将和子植物、祖母植物等的無變異基因共享一個身體,而這些無變異基因相對親緣較遠。
而在瓶藻中,所有細胞在植物上最近的共同親屬也不會比孢子更老,因為孢子提供了這個生命的開端。
如果孢子裡包含着變異基因,新植物裡的所有細胞都将包含這個變異基因。
如果孢子沒有變異,則所有細胞都無變異。
瓶藻裡的細胞比散藻中的在基因上更為統一(即使有偶爾的回複突變)。
瓶藻作為單獨的植物是一個基因身份的整體,是實際意義上的“獨立”。
而散藻植物的基因身份則相對模糊,“獨立”意義較瓶藻弱了許多。
這不僅是一個術語定義的問題。
散藻植物的細胞如果有了突變,便不再從“心底”與其他細胞享有共同的基因興趣。
散藻細胞中的基因可以通過促使細胞繁殖而得到優勢,而并不需要促使“獨立”植物的繁殖。
基因突變使得植物中的細胞不再完全相同,也便使細胞不再全心全意互相合作,來制造器官與後代。
自然選擇選中了細胞,而不是“植物”。
瓶藻則不一樣。
植物中的所有細胞很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基因,隻有時間上非常臨近的突變才可能使基因不同。
因此,這些細胞們可以為制造有效的生存“機器”而快樂合作。
不同植物上的細胞更傾向于有不同基因,于是,通過不同“瓶頸”的細胞可以有顯著不同(除了最近的突變),這便是大多數植物的情況。
自然因此選擇以對手植物為單位,而不是散藻中的對手細胞。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植物器官與其策略的演化,都服務于整株植物的利益。
惡意 順便說一下,單單對那些有專業興趣的人來說,這裡其實可以拿群體選擇做個比方。
我們可以把一個單獨生物看做一“群”細胞。
群體選擇的理論在這裡也可以使用,隻要能找到增加群體間差異對群體内差異的比例數目的方法。
瓶藻的繁殖正是增加這個比例數目達到的效果,而散藻則完全相反。
在這裡,關于這章裡“瓶頸”理論與其他兩個理論的相似之處也已經呼之欲出了,但我還是先不揭曉。
這兩個理論分别是:1.寄生生物與宿主在某種程度合作,已使得它們的基因在相同的繁殖細胞中一同傳遞到下一代,因為寄生生物和宿主的基因需要經過相同的“瓶頸”。
2.有性繁殖生物的細胞隻與自身互相合作,因為減數分裂公正得不差毫厘。
總結一下,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瓶頸”生命曆史
巧合的是有時這個規律如此精确,胚胎學家可以以此給每個細胞命名,而每一個生物體中的細胞都有在另一生物體中相對應的細胞。
所以,這個定型的成長循環提供了一個時刻表或是日曆,定點激發胚胎發育事件。
想想我們自己如何輕而易舉地運用地球的每日循環自轉與每年圍繞太陽公轉,以規劃與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
同樣的,這些來自“瓶頸”生命無限循環生長規律也被幾乎是不可避免地用以規劃和指導胚胎發育。
特定的基因在特定的時間被打開或關閉,因為“瓶頸”生命循環日曆确保了這些事件發生的特定時間。
基因這種精确的行為規劃是胚胎得以進化形成複雜組織與器官的先決條件。
鷹的眼睛、燕子的翅膀,這些精确與複雜的奇觀無法在沒有時間規則下出現。
“瓶頸”生命曆史的第三個結果關乎基因。
在這裡,我們可以再次使用瓶藻和散藻的例子。
我們再次簡單假設兩種藻類都是無性繁殖,再想想它們将怎樣演化。
演化需要基因的變異,而變異可以在任何細胞分裂中産生。
與瓶藻相反的是,散藻的細胞生命譜系相當廣泛,每一個斷裂而飄離的枝條都是多細胞,這便使得後代植物體内細胞之間的親緣較其與母植物的細胞間可能更遠(這裡的“親緣”指的是表親、孫輩等。
細胞有明确的直系後代,這些親緣關系盤根錯節,所以同一個身體裡的細胞可以用“第二個表親”這種詞彙來表達。
)瓶藻在這一點上和散藻十分不同。
一株後代植物的全部細胞都來自同一個孢子,所以一棵植物中所有細胞的親緣關系都比另一株植物要親近得多。
這兩種藻類的不同可以産生非常重要的不同基因結果。
想想一個剛剛變異的基因在散藻和瓶藻中的命運。
在散藻中,植物的任何枝條上的任何細胞都可以産生變異。
由于子植物為發芽生長所得,變異細胞的直系後代将和子植物、祖母植物等的無變異基因共享一個身體,而這些無變異基因相對親緣較遠。
而在瓶藻中,所有細胞在植物上最近的共同親屬也不會比孢子更老,因為孢子提供了這個生命的開端。
如果孢子裡包含着變異基因,新植物裡的所有細胞都将包含這個變異基因。
如果孢子沒有變異,則所有細胞都無變異。
瓶藻裡的細胞比散藻中的在基因上更為統一(即使有偶爾的回複突變)。
瓶藻作為單獨的植物是一個基因身份的整體,是實際意義上的“獨立”。
而散藻植物的基因身份則相對模糊,“獨立”意義較瓶藻弱了許多。
這不僅是一個術語定義的問題。
散藻植物的細胞如果有了突變,便不再從“心底”與其他細胞享有共同的基因興趣。
散藻細胞中的基因可以通過促使細胞繁殖而得到優勢,而并不需要促使“獨立”植物的繁殖。
基因突變使得植物中的細胞不再完全相同,也便使細胞不再全心全意互相合作,來制造器官與後代。
自然選擇選中了細胞,而不是“植物”。
瓶藻則不一樣。
植物中的所有細胞很有可能擁有相同的基因,隻有時間上非常臨近的突變才可能使基因不同。
因此,這些細胞們可以為制造有效的生存“機器”而快樂合作。
不同植物上的細胞更傾向于有不同基因,于是,通過不同“瓶頸”的細胞可以有顯著不同(除了最近的突變),這便是大多數植物的情況。
自然因此選擇以對手植物為單位,而不是散藻中的對手細胞。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植物器官與其策略的演化,都服務于整株植物的利益。
惡意 順便說一下,單單對那些有專業興趣的人來說,這裡其實可以拿群體選擇做個比方。
我們可以把一個單獨生物看做一“群”細胞。
群體選擇的理論在這裡也可以使用,隻要能找到增加群體間差異對群體内差異的比例數目的方法。
瓶藻的繁殖正是增加這個比例數目達到的效果,而散藻則完全相反。
在這裡,關于這章裡“瓶頸”理論與其他兩個理論的相似之處也已經呼之欲出了,但我還是先不揭曉。
這兩個理論分别是:1.寄生生物與宿主在某種程度合作,已使得它們的基因在相同的繁殖細胞中一同傳遞到下一代,因為寄生生物和宿主的基因需要經過相同的“瓶頸”。
2.有性繁殖生物的細胞隻與自身互相合作,因為減數分裂公正得不差毫厘。
總結一下,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瓶頸”生命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