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好人終有好報 · 5

關燈
博弈論與囚徒困境在當時還未出現。

    但如今在事後,我們可以清楚理解當時的情況。

    阿克塞爾羅德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分析。

    在當時的壕塹戰中,每個野戰排的“未來陰影”都很長。

    這便表示,每支英軍的挖掘隊伍都可能需要與同一支德軍隊伍對峙好幾個月。

    另外,普通士兵永遠不知道他們是否,或何時會離開,因為大家都知道軍隊的決策專斷随意,變化無常。

    在這裡“未來的陰影”長而不定,促使了“針鋒相對”式合作的開始。

    這種情況已經類似于一場囚徒困境的博弈了。

     我們還記得,要成為一場真正的囚徒困境,回報必須有特定的次序規則。

    雙方必須同時認為共同合作優于互相背叛。

    在對方合作時背叛則為更佳,在對方背叛時合作為最劣。

    彼此背叛則是将軍們所喜的。

    他們想看到他們的士兵在機會到來之時将對方捏得粉身碎骨。

     将軍們并不願意看到互助合作的場面,這對于赢得戰争毫無幫助。

    但這對于雙方的普通士兵而言卻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們并不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

    必須承認,他們也許認可将軍的觀點,希望己方能獲得勝利。

    這便是形成囚徒困境的第二層回報。

    但獲得戰争勝利并不是每個普通士兵的選擇。

    戰争的最終結果并不太可能從物質上極大地有惠于個人。

    雖然無論是出自愛國主義抑或是遵守紀律,你可能覺得從背叛循環中逃出去也是不錯的。

    但與你穿越無人區後的某些敵軍士兵互助合作,則很可能影響你本人的命運,而且這大大優于互相背叛。

    這便使整個情況形成一個真正的囚徒困境。

    類似“針鋒相對”的行為注定要發生,也确實發生了。

     在任何戰壕前線上的局部穩定策略并不一定是“針鋒相對”。

    後者是屬于善良、雖報複但寬容的策略家族中的一員。

    這些策略即使在理論上并不完全穩定,至少也很難在興起時被改變。

    比如,根據一份當時的記錄,三次“針鋒相對”在一個區域同時形成。

     我們走出深夜的戰壕……德國人也走了出來,所以出于禮貌,我們不該開槍。

    最惡劣的事情是槍榴彈……它們如果落入戰壕,就會殺死大概9~10個人……但除非德國人們特别吵,我們不應該使用這些武器。

    因為他們也可以采取報複,我們也許沒有一個人可以回去。

     “針鋒相對”家族中這些策略有一個很重要的共同點:背叛的選手将得到懲罰。

    複仇的威脅必須始終在此。

    在“自己活,也讓别人活”系統中,報複能力的展示通常引人注目。

    雙方不斷攻擊敵軍不遠處的虛拟目标——一種如今也在西方電影中使用的技巧,比如射滅蠟燭火焰,而不是敵軍本身,以展示其百發百中、極具威脅的攻擊。

    在另一個問題上——為什麼美國罔顧頂尖物理學家們的願望,使用了兩顆原子彈來毀滅兩座城市,而不是用以攻擊類似的蠟燭機制——這一機制也能圓滿地回答。

     與“針鋒相對”類似的策略都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它們都很寬容。

    這有助于減少長期報複惡性循環的産生。

    這位英國軍官再次戲劇化地描述這種平息報複的重要性: 當我正在與某連的人喝茶時,我們聽到許多喊叫聲,于是出來查看。

    我們看見我們的人與德國人各自站在戰壕前的矮牆上。

    突然炮聲驟響,卻無人受傷。

    雙方很自然地卧倒,我們的人開始咒罵德國人。

    這時一個勇敢的德國人站起身來大喊:“我們很抱歉,我們希望沒有人受傷。

    我們不是故意的,都是那個該死的普魯士大炮!” 阿克塞爾羅德對這個道歉的評價是:“僅将責任推卸給機械,有效阻止了報複。

    它表達了道德上對于辜負信任的道歉,也表達了對有人可能受傷的關切。

    這确實是一個令人欽佩的勇敢的德國人。

     阿克塞爾羅德還也強調,在保持互相信任的穩定狀況時,預見性與儀式感十分重要。

    一個愉快的例子是:一個德國士兵提到,英國大炮每天晚上會根據鐘點有規律地在前線一些地方開火: 七點鐘到了,英國人開炮了。

    他們十分準時,你都可以據此來校正手表……他們永遠有着相同的目标,非常準确,從未在前後左右偏移過标志……甚至有一些好奇的同伴……會在七點前一點爬出去,看英國人開炮。

     根據英軍的記錄,德國大炮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德國人)選擇的目标、射擊的時間與回合都十分規律……瓊斯上校知道每一炮發出的時間。

    他的計算十分準确。

    他甚至敢于做一些初生牛犢式的行為,冒險去到炮擊的地點。

    因為他知道炮擊将在他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