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代際之戰 · 2
關燈
小
中
大
了争奪親代投資,更直接的争執可能發生在同代的對手之間,或同巢的夥伴之間。
因此,做母親的通常總是力圖持公平的态度。
很多鳥類是在鳥窩裡哺育幼兒的。
雛鳥嗷嗷啾唧,而母鳥就把小蟲或其他食物丢入一張張大嘴裡。
按理說,雛鳥叫聲的大小和它饑餓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如果說母鳥總是對叫得最響的先喂的話,那麼,每隻雛鳥早晚都會得到它應得的份額,因為吃飽了的雛鳥是不會再大叫大喊的。
這種情況至少在最理想的環境裡是會出現的。
在這種環境裡,大家都循規蹈矩,不弄虛作假。
但根據我們提出的自私基因的概念,我們必須估計到個體是會弄虛作假的,是會裝出一副饑不可耐的樣子的。
這種欺騙行為逐步升級,但顯然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如果所有的雛鳥都大叫大喊,裝出快要餓死的模樣,這種大叫大喊就要變成一種常規,因而不會達到說謊的效果。
不過升級容易降級難,不管哪一隻雛鳥帶頭降低嗓門,它得到的食物就會減少,從而很可能真的要被餓死。
再說,由于種種原因,小鳥也不會漫無止境地提高嗓門大叫。
譬如說,過高的喊聲要消耗體力,也會引來捕食者。
我們知道,一窩幼獸中有時會出現一個小個子,它的個子比其他的幼獸小得多。
它争奪食物不像其餘幼獸那樣力量充沛,因而常常餓死。
我們已經考慮過在什麼條件下做母親的讓小個子死掉事實上是合算的。
如果單憑直覺判斷,我們大概總是認為小個子本身是會掙紮到最後一刻的,但這種推斷在理論上未必能站得住腳。
一旦小個子瘦弱得使其估計壽命縮短,而且縮短到這樣的程度,以緻它從同樣數量的親代投資中獲得的利益還不到其他幼兒的一半,這時它就該體面而心甘情願地死去。
這樣,它的基因反而能夠獲益。
就是說,一個基因發出了這樣的指令:“喂,如果你個子比你的骨肉兄弟瘦小得多的話,那你不必死捱活撐,幹脆死了吧!”這個基因在基因庫中将取得成功,因為它在小個子體内活下去的機會本來就很小,而它卻有50%的機會存在于得救的每個兄弟姐妹體内。
小個子的生命航程中有一個有去無回的臨界點。
在達到這一臨界點之前,它應當争取活下去,但一到了臨界點之後,它應停止掙紮,甯可讓自己被它的骨肉兄弟或父母吃掉。
在我們讨論拉克的有關每窩孵卵數的理論時,我沒有談到上面的情況。
但如果母鳥吃不準今年該孵幾個卵才是最适量時可以采取下面這個明智的策略。
它在孵卵時可以比它事實上“認為”可能是最适宜的數目再多孵一個蛋。
這樣,如果今年食物收成比原來估計的好,它就額外多撫養一個幼兒。
不然的話,它就放棄這個幼兒以減少損失。
母鳥在喂養它的一窩幼兒時總是有意識地按同一次序進行,譬如說,按雛鳥個子的大小依次喂食。
這樣,它可以讓其中一隻也許就是那個小個子,很快就死掉,而不緻除了蛋黃或其相等物的第一筆投資之外,在它身上再浪費過多的食物。
從母鳥的觀點來看,這說明了小個子現象存在的理由。
小個子的生命就是母鳥打賭的賭注,母鳥的這種打賭行為在許多鳥類中很普遍,其性質和交易所裡那種買現賣期的策略一樣。
我們把動物比做生存機器,它們的行為好像有“目的”地保存它們自己的基因。
這樣,我們可以談論親代與子代之間的矛盾,亦即兩代之間的争鬥。
這是一種微妙的争鬥,雙方全力以赴,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約束。
幼兒利用一切機會進行欺騙。
它會裝成比實際更饑餓的樣子,也許裝得比實際更年幼或面臨比實際更大危難的模樣。
盡管幼兒幼小羸弱,無力欺負其父母,但它卻不惜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心理戰術武器:說謊、哄騙、欺瞞、利用,甚至濫用親緣關系作出不利于其親屬的行為。
另一方面,做父母的必須對這種欺騙行為保持警覺,盡力避免受騙上當。
要做到這點似乎也并不難。
母鳥如果知道它的雛鳥可能裝成很餓的樣子,它就可以采取定量喂食的策略來對付,即使這隻雛鳥繼續大叫大喊也不予以理睬。
問題是這隻雛鳥很可能并未說謊,而是真的饑餓。
如果它因為得不到食物而死去,這隻母鳥就要失去它的一些寶貴的基因。
野生鳥類隻要餓上幾個小
因此,做母親的通常總是力圖持公平的态度。
很多鳥類是在鳥窩裡哺育幼兒的。
雛鳥嗷嗷啾唧,而母鳥就把小蟲或其他食物丢入一張張大嘴裡。
按理說,雛鳥叫聲的大小和它饑餓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如果說母鳥總是對叫得最響的先喂的話,那麼,每隻雛鳥早晚都會得到它應得的份額,因為吃飽了的雛鳥是不會再大叫大喊的。
這種情況至少在最理想的環境裡是會出現的。
在這種環境裡,大家都循規蹈矩,不弄虛作假。
但根據我們提出的自私基因的概念,我們必須估計到個體是會弄虛作假的,是會裝出一副饑不可耐的樣子的。
這種欺騙行為逐步升級,但顯然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如果所有的雛鳥都大叫大喊,裝出快要餓死的模樣,這種大叫大喊就要變成一種常規,因而不會達到說謊的效果。
不過升級容易降級難,不管哪一隻雛鳥帶頭降低嗓門,它得到的食物就會減少,從而很可能真的要被餓死。
再說,由于種種原因,小鳥也不會漫無止境地提高嗓門大叫。
譬如說,過高的喊聲要消耗體力,也會引來捕食者。
我們知道,一窩幼獸中有時會出現一個小個子,它的個子比其他的幼獸小得多。
它争奪食物不像其餘幼獸那樣力量充沛,因而常常餓死。
我們已經考慮過在什麼條件下做母親的讓小個子死掉事實上是合算的。
如果單憑直覺判斷,我們大概總是認為小個子本身是會掙紮到最後一刻的,但這種推斷在理論上未必能站得住腳。
一旦小個子瘦弱得使其估計壽命縮短,而且縮短到這樣的程度,以緻它從同樣數量的親代投資中獲得的利益還不到其他幼兒的一半,這時它就該體面而心甘情願地死去。
這樣,它的基因反而能夠獲益。
就是說,一個基因發出了這樣的指令:“喂,如果你個子比你的骨肉兄弟瘦小得多的話,那你不必死捱活撐,幹脆死了吧!”這個基因在基因庫中将取得成功,因為它在小個子體内活下去的機會本來就很小,而它卻有50%的機會存在于得救的每個兄弟姐妹體内。
小個子的生命航程中有一個有去無回的臨界點。
在達到這一臨界點之前,它應當争取活下去,但一到了臨界點之後,它應停止掙紮,甯可讓自己被它的骨肉兄弟或父母吃掉。
在我們讨論拉克的有關每窩孵卵數的理論時,我沒有談到上面的情況。
但如果母鳥吃不準今年該孵幾個卵才是最适量時可以采取下面這個明智的策略。
它在孵卵時可以比它事實上“認為”可能是最适宜的數目再多孵一個蛋。
這樣,如果今年食物收成比原來估計的好,它就額外多撫養一個幼兒。
不然的話,它就放棄這個幼兒以減少損失。
母鳥在喂養它的一窩幼兒時總是有意識地按同一次序進行,譬如說,按雛鳥個子的大小依次喂食。
這樣,它可以讓其中一隻也許就是那個小個子,很快就死掉,而不緻除了蛋黃或其相等物的第一筆投資之外,在它身上再浪費過多的食物。
從母鳥的觀點來看,這說明了小個子現象存在的理由。
小個子的生命就是母鳥打賭的賭注,母鳥的這種打賭行為在許多鳥類中很普遍,其性質和交易所裡那種買現賣期的策略一樣。
我們把動物比做生存機器,它們的行為好像有“目的”地保存它們自己的基因。
這樣,我們可以談論親代與子代之間的矛盾,亦即兩代之間的争鬥。
這是一種微妙的争鬥,雙方全力以赴,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約束。
幼兒利用一切機會進行欺騙。
它會裝成比實際更饑餓的樣子,也許裝得比實際更年幼或面臨比實際更大危難的模樣。
盡管幼兒幼小羸弱,無力欺負其父母,但它卻不惜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心理戰術武器:說謊、哄騙、欺瞞、利用,甚至濫用親緣關系作出不利于其親屬的行為。
另一方面,做父母的必須對這種欺騙行為保持警覺,盡力避免受騙上當。
要做到這點似乎也并不難。
母鳥如果知道它的雛鳥可能裝成很餓的樣子,它就可以采取定量喂食的策略來對付,即使這隻雛鳥繼續大叫大喊也不予以理睬。
問題是這隻雛鳥很可能并未說謊,而是真的饑餓。
如果它因為得不到食物而死去,這隻母鳥就要失去它的一些寶貴的基因。
野生鳥類隻要餓上幾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