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代際之戰 · 1
關燈
小
中
大
個幼畜,它會把自己有生之年的全部資源都花費在這個最小的幼兒身上,也許把這個幼兒奶到成年。
不過,它應該“權衡一下”,要是把資源花費在孫輩或侄甥之輩身上是否更為合算,因為盡管後者同它的親緣關系隻及子女的一半,但它們從投資中獲益的能力可能比它自己這個幼兒大兩倍以上。
在這裡似乎應該提一下人們稱之為停經這個令人費解的現象。
也就是人類中年婦女的生殖能力突然消失這個現象。
在我們未開化的祖先中,這種情況可能比較少見,因為能夠活到絕經這個年齡的婦女并不太多。
可是,婦女的生理突變與男子生殖力的逐漸消失顯然不同,這種不同說明停經現象大概具有某種遺傳學上的“目的性”——就是說,停經是一種“适應”。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很不容易。
乍看之下,我們很可能認為婦女在死亡之前應該不停地生男育女,即使随着年齡的增長,她生下嬰兒的存活率會越來越低。
至少,她們總應該盡力而為吧?但我們應當記住,她的孫子孫女也是她的後代,盡管親緣關系隻有子女的一半。
由于各種原因,也許與梅達沃的衰老學說(第三章所講)有關,處于自然狀态的婦女随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喪失撫養子女的能力。
因此,老年母親所産幼兒的預期壽命短于青年母親所産的幼兒。
這意味着,如果一個婦女和她的女兒同一天生産,她孫子的預期壽命大概要比她兒子的預期壽命來得長。
婦女到達一定的年齡後,她所生育的每個孩子活到成年的平均機會比同歲的孫子活到成年的平均機會的一半還要小。
在這個時候,選擇孫子孫女而不選擇子女作為投資對象的基因往往會興旺起來。
4個孫子孫女之中隻有一個體内有這樣的基因,而兩個子女之中就有一個體内有它的等位基因。
但孫子孫女享有較長的預期壽命,這個有利因素勝過數量上的不利因素。
因此,“孫子孫女利他行為”基因在基因庫中占了上風。
一個婦女如果自己繼續生育子女就不能集中精力對孫子孫女進行投資。
因此,使母體在中年喪失生殖能力的基因就越來越多。
這是因為孫子孫女體内有這些基因,而祖母的利他行為又促進了孫子孫女的生存。
這可能就是婦女停經現象形成的原因。
男性生殖能力之所以不是突然消失而是逐漸衰退的,其原因大概是,父親對每個兒女的投資額比不上母親。
甚至對一個年邁的男人來說,隻要他還能使年輕婦女生育,那麼,對子女而不是對孫子孫女進行投資還是合算的。
迄今為止,我們在本章和上一章裡都是從親代,主要是從母親的立場來看待一切問題的。
我們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做父母的是否應該有寵兒?一般說來,就父親或母親而言,最理想的投資策略是什麼?不過,在親代對子代進行投資時,也許每一個幼兒都能對父母施加影響,從而獲得額外的照顧。
即使父母不“想”在子女之間顯得厚此薄彼,難道做子女的就不能先下手為強,攫取更多的東西嗎?他們這樣做對自己有好處嗎?更嚴格地說,在基因庫中,那些促使子女為自私目的而巧取豪奪的基因是否會越來越多,比那些僅僅使子女接受應得份額的等位基因還要多?特裡弗斯在1974年一篇題為“親代與子代間的沖突”(Parent-OffspringConflict)的論文裡精辟地分析了這個問題。
一個母親同其現有的以及尚未出生的子女的親緣關系都是一樣的。
我們已經懂得,從純粹的遺傳觀點來看,她不應有任何寵兒。
如果她事實上有所偏愛,那也是出于因年齡或其他不同條件所造成的預期壽命的差異。
就親緣關系而言,和任何個體一樣,做母親的對其自身的“親緣指數”是她對其子女中任何一個的密切程度的兩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這意味着她理應自私地獨享其資源的大部分,但其他條件不是不變的。
因此,如果她能将其資源的相當一部分花費在子女身上,那将為她的基因帶來更大的好處。
這是因為子女較她年輕,更需要幫助,因而她們從每個單位投資額中所能獲得的好處,必然要比她自己從中獲得的好處大。
促使對更需要幫助的個體而不是對自身進行投資的基因,能夠在基因庫中取得優勢,即使受益者體内隻有這個個體的部分基因。
動物之所以表現出親代利他行為,而且事實上它們之所以表現出任何形式的近親選擇行為,其原因就在于此。
不過,它應該“權衡一下”,要是把資源花費在孫輩或侄甥之輩身上是否更為合算,因為盡管後者同它的親緣關系隻及子女的一半,但它們從投資中獲益的能力可能比它自己這個幼兒大兩倍以上。
在這裡似乎應該提一下人們稱之為停經這個令人費解的現象。
也就是人類中年婦女的生殖能力突然消失這個現象。
在我們未開化的祖先中,這種情況可能比較少見,因為能夠活到絕經這個年齡的婦女并不太多。
可是,婦女的生理突變與男子生殖力的逐漸消失顯然不同,這種不同說明停經現象大概具有某種遺傳學上的“目的性”——就是說,停經是一種“适應”。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很不容易。
乍看之下,我們很可能認為婦女在死亡之前應該不停地生男育女,即使随着年齡的增長,她生下嬰兒的存活率會越來越低。
至少,她們總應該盡力而為吧?但我們應當記住,她的孫子孫女也是她的後代,盡管親緣關系隻有子女的一半。
由于各種原因,也許與梅達沃的衰老學說(第三章所講)有關,處于自然狀态的婦女随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喪失撫養子女的能力。
因此,老年母親所産幼兒的預期壽命短于青年母親所産的幼兒。
這意味着,如果一個婦女和她的女兒同一天生産,她孫子的預期壽命大概要比她兒子的預期壽命來得長。
婦女到達一定的年齡後,她所生育的每個孩子活到成年的平均機會比同歲的孫子活到成年的平均機會的一半還要小。
在這個時候,選擇孫子孫女而不選擇子女作為投資對象的基因往往會興旺起來。
4個孫子孫女之中隻有一個體内有這樣的基因,而兩個子女之中就有一個體内有它的等位基因。
但孫子孫女享有較長的預期壽命,這個有利因素勝過數量上的不利因素。
因此,“孫子孫女利他行為”基因在基因庫中占了上風。
一個婦女如果自己繼續生育子女就不能集中精力對孫子孫女進行投資。
因此,使母體在中年喪失生殖能力的基因就越來越多。
這是因為孫子孫女體内有這些基因,而祖母的利他行為又促進了孫子孫女的生存。
這可能就是婦女停經現象形成的原因。
男性生殖能力之所以不是突然消失而是逐漸衰退的,其原因大概是,父親對每個兒女的投資額比不上母親。
甚至對一個年邁的男人來說,隻要他還能使年輕婦女生育,那麼,對子女而不是對孫子孫女進行投資還是合算的。
迄今為止,我們在本章和上一章裡都是從親代,主要是從母親的立場來看待一切問題的。
我們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做父母的是否應該有寵兒?一般說來,就父親或母親而言,最理想的投資策略是什麼?不過,在親代對子代進行投資時,也許每一個幼兒都能對父母施加影響,從而獲得額外的照顧。
即使父母不“想”在子女之間顯得厚此薄彼,難道做子女的就不能先下手為強,攫取更多的東西嗎?他們這樣做對自己有好處嗎?更嚴格地說,在基因庫中,那些促使子女為自私目的而巧取豪奪的基因是否會越來越多,比那些僅僅使子女接受應得份額的等位基因還要多?特裡弗斯在1974年一篇題為“親代與子代間的沖突”(Parent-OffspringConflict)的論文裡精辟地分析了這個問題。
一個母親同其現有的以及尚未出生的子女的親緣關系都是一樣的。
我們已經懂得,從純粹的遺傳觀點來看,她不應有任何寵兒。
如果她事實上有所偏愛,那也是出于因年齡或其他不同條件所造成的預期壽命的差異。
就親緣關系而言,和任何個體一樣,做母親的對其自身的“親緣指數”是她對其子女中任何一個的密切程度的兩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這意味着她理應自私地獨享其資源的大部分,但其他條件不是不變的。
因此,如果她能将其資源的相當一部分花費在子女身上,那将為她的基因帶來更大的好處。
這是因為子女較她年輕,更需要幫助,因而她們從每個單位投資額中所能獲得的好處,必然要比她自己從中獲得的好處大。
促使對更需要幫助的個體而不是對自身進行投資的基因,能夠在基因庫中取得優勢,即使受益者體内隻有這個個體的部分基因。
動物之所以表現出親代利他行為,而且事實上它們之所以表現出任何形式的近親選擇行為,其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