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計劃生育 · 1

關燈
意義的。

    但是,關于群體選擇的所有問題早在10年前就被約翰·梅納德·史密斯完美解決了,所以現在發現我們兩代人之間,兩個國家之間,就因為這一常用語言而分隔開來這個事實讓人很氣惱。

    更加不幸的是,那些姗姗來遲的哲學家們,使得這個本來就很混淆的術語變得更加混亂。

    我推薦艾倫·格拉芬的《自然選擇、近親選擇和群體選擇》的論文,這是一個将新群體選擇相關問題梳理仔細、思路清晰的著作,我也希望這最終能解決混亂的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假設,因為它十分符合人類個體應該作出的行動。

    人類的小孩太多了。

    人口的多少取決于4種情況:出生、死亡、入境移民和出境移民。

    如果我們把世界人口作為一個整體,那就無所謂入境移民和出境移民,隻有出生和死亡。

    隻要每對夫妻平均有兩個以上的小孩存活下來進行繁殖,以後新生嬰兒的數目就會以持續的加速度直線上升。

    每一代人口不是按固定的數量上升,而更可能是在不斷增長的人口已達到的基礎上按一個固定比率遞增。

    由于人口本身也在增大,因此人口的遞增量也越來越大。

    如果讓這樣的增長速度繼續下去而不加以制止的話,人口的增加會達到天文數字,速度之快令人驚訝。

     順便提一下,人口的增長不但取決于人們有多少小孩,也取決于何時生小孩,甚至關心人口問題的人有時也認識不到這一點。

    因為每代人口往往按某種比率增長,因此,如果你把一代和一代之間的間距拉長,人口每年的增長率就低些。

    我們完全可以把寫在橫幅上的口号“隻生兩個”這幾個字改為“以30歲為起點”!但無論如何,人口加速度地增長會招緻嚴重的問題。

     我們大家也許都已看到過這樣計算出來的觸目驚心的數字的例子,這些數字能夠清楚地說明問題。

    舉例說,拉丁美洲目前的人口大約有3億,而且其中已有許多人營養不良。

    但如果人口仍按目前的速度繼續增長,要不了500年的時間,人口增長的結果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人們站着擠在一起,可以形成一條遮蓋該大陸全部地區的由人體構成的地毯。

    即使我們假定他們都是瘦骨嶙峋——一個并非不真實的假定——情況依然如此。

    從現在算起,在1000年之後,他們要相互立在肩膀上,其高度要超出100萬人。

    待到2000年之後,這座由人堆起的山将會以光速向上伸展,達到已知宇宙的邊緣。

     無疑你會注意到,這是一種根據假設計算出來的數字!事實上,由于某些非常實際的原因,這種情況絕對不會發生:饑荒、瘟疫和戰争;或者,如果我們幸運的話,還有計劃生育,這些就是其中的一些原因。

    寄望農業科學的進展——“綠色革命”之類,是無濟于事的。

    增加糧食生産可以暫時使問題緩和一下,但按照數學上的計算,肯定不可能成為長遠之計。

    實際上,和已使危機加劇的醫藥上的進展一樣,糧食增産很可能由于加快人口膨脹的速度,而使這一問題更趨惡化。

    如果不用火箭以每秒運載幾百萬人的速度向宇宙空間大規模移民,不加控制的出生率必然導緻死亡率的可怕上升,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事實。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那些禁止其追随者使用有效避孕方法的領導人竟然不理解,實屬令人難以置信。

    他們甯願采用“自然的”方法限制人口,而他們必将得到這種自然的方法:饑餓。

     這種從長遠觀點計算得出的結果所引起的不安,當然是出于對我們整個物種未來福利的關心。

    人類(其中有些人)具有自覺的預見能力,能夠預見到人口過剩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生存機器一般為自私的基因所操縱,完全可以肯定,自私的基因是不能夠預見未來的,也不可能把整個物種的福利放在心上,這就是本書的基本假定。

    而瓦恩–愛德華茲也就是在這一點上同正統的進化論理論家們分道揚镳的。

    他認為,使真正的利他性生育控制行為得以形成的方式是存在的。

     人們對很大一部分事實是認識一緻的,不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