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基因種族 · 3
關燈
小
中
大
會說:“如果達爾文主義選擇真的讓我們從直覺上就反感近親繁殖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去禁止人們這樣做了。
這樣的禁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人們還是有近親繁殖的欲望。
因此,反對近親繁殖的規則并沒有‘生物學上的’意義,而它純粹是‘社會性’的。
”這個反對說辭和下面這個很像:“汽車并不需要一個鎖去控制引擎開關,因為門上已經有鎖了。
既然這樣引擎鎖肯定就不是用來防盜的,它們一定有着純粹的宗教性的重要性!”人類學家們也很喜歡強調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因此它們就會有不同的關于親屬關系的定義。
他們似乎認為這同樣也削弱了達爾文主義者想要解釋亂倫回避的強烈願望。
但人們或許可以同樣認為性欲也不符合達爾文主義的适應性原則,因為不同的文化傾向于不同的性交體位。
對我來說,人類中的亂倫回避和其他動物中的一樣,都非常可能是很強的達爾文主義選擇的結果。
糟糕的事并不僅僅局限于與遺傳上和你關系太近的人交配,太遠距離的族外婚也同樣不好,因為不同支之間會有遺傳不親和性。
最佳的中間距離很難準确地預測。
你應該和你的第一代堂兄妹結合嗎?與第二代或第三代堂兄妹?帕特裡克·貝特森(PatrickBateson)嘗試詢問日本鹌鹑它們自己傾向于一個怎樣的距離。
在一個名為阿姆斯特丹裝置的實驗設備中,研究者讓鹌鹑們在迷你櫥窗後的一排異性中挑選一個。
它們大都挑選了第一代堂兄妹,而非親兄妹或其他不相幹的鹌鹑。
進一步的實驗顯示,年幼的鹌鹑會記住同一窩裡同伴的特征,在之後的生活中,會傾向于找具有類似特征的作為性伴侶,但它們不會找過于相似的。
鹌鹑看上去能夠避免近親繁殖,因為它們本身就對一起長大的兄妹們提不起興趣。
其他動物則是依靠遵守社會法則,一個社會性的驅逐法則。
例如,青年雄獅會被它的父母從獅群裡驅逐,因為它的雌性親屬對它還是很有誘惑的。
僅僅當它占有了另外一個獅群時,它才會交配。
在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社會中,則是年輕的雌性去其他群體中尋找配偶。
這兩個驅逐法則以及鹌鹑的系統都能夠在我們自己很多不同的文化中找到蹤影。
在一個其成員不經常遷居或僅在小群體中遷居的物種中,你偶然遇到的任何個體很可能是與你相當接近的近親。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你所遇見的這個物種的任何成員一律以禮相待”這條準則可能具有積極的生存價值,因為凡能使其個體傾向于遵循這條準則的基因,可能會在基因庫中興旺起來。
經常有人提到猴群和鲸群中的利他行為,道理即在于此。
鲸魚和海豚如果呼吸不到空氣是要淹死的。
幼鲸以及受傷的鲸魚有時無力遊上水面,為了援救它們,鲸群中的一些同伴就會把它們托出水面。
有人曾目睹過這種情景。
鲸魚是否有辦法識别它們的近親,我們無從知道,但這也許無關緊要,情況可能是,鲸群中随便哪一條都可能是你的近親,這種總的概率是如此之大,使利他行為成為一種合算的行為。
順便提一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條野生海豚把一個在遊泳的快要淹死的人救了起來,這個傳聞據說非常可靠。
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做魚群錯誤地運用了援救快要淹死的成員這條準則。
按照這條準則的“定義”,魚群裡快要淹死的成員可能是這樣的:“掙紮在接近水面處一條長長的快要窒息的東西。
”據說成年的狒狒為了保護它的夥伴免受豹子之類猛獸的襲擊而甘冒生命危險。
一般說來,一隻成年的雄狒狒大概有相當多的基因儲存在其他狒狒體内。
一個基因如果這樣“說”:“喂,如果你碰巧是一個成年的雄狒狒,你就得保衛群體,打退豹子的進攻”,那麼它在基因庫中就會興旺起來。
許多人喜歡引用這個例子;但在這裡,我認為有必要補充一句,至少有一個受人尊敬的權威人士提供的事實與此卻大相徑庭。
據她說,一旦豹子出現,成年雄狒狒總是第一個逃之夭夭。
雛雞喜歡跟着母雞在雞群中覓食。
它們的叫聲主要有兩種。
除了我上面提到過的那種尖銳的吱吱聲外,它們在啄食時會發出一種悅耳的嘁嘁喳喳聲。
吱吱聲可以喚來母雞的幫助,但其他雛雞對這種吱吱聲卻毫無反應。
另一方面,嘁嘁喳喳聲能引起其他小雞的注意。
就是說,一隻雛雞找到食物後就會發出嘁嘁喳喳聲把其他的雛雞喚來分享食物。
按照前面假設的例子,嘁嘁喳喳聲就等于是“有食物”的叫聲。
像那個例子一樣,雛雞所表現的明顯的利他行為可以很容易地在近親選擇的理論裡找到答案。
在自然界裡,這些雛雞都是同胞兄弟姐妹。
操縱雛雞在發現食物時發出嘁嘁喳喳聲的基因會擴散開來,隻要這隻雛雞由于發出叫聲後承擔的風險少于其他雛雞所得淨收益的一半就行了。
由于這種淨收益由整個雞群所共享,而雞群的成員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少于兩隻,不難想見,其中一隻在發現食物時發出叫聲總是合算的。
當然,在家裡或農場裡,養雞的人可以讓一隻母雞孵其他母雞的蛋,甚至火雞蛋或鴨蛋。
這時,這條準則就不靈了。
但母雞和它的雛雞都不可能發覺其中底細的。
它們的行為是在自然界的正常條件影響下形成的,而在自然界裡,陌生的個體通常是不會出現在你窩裡的。
不過,在自
這樣的禁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人們還是有近親繁殖的欲望。
因此,反對近親繁殖的規則并沒有‘生物學上的’意義,而它純粹是‘社會性’的。
”這個反對說辭和下面這個很像:“汽車并不需要一個鎖去控制引擎開關,因為門上已經有鎖了。
既然這樣引擎鎖肯定就不是用來防盜的,它們一定有着純粹的宗教性的重要性!”人類學家們也很喜歡強調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因此它們就會有不同的關于親屬關系的定義。
他們似乎認為這同樣也削弱了達爾文主義者想要解釋亂倫回避的強烈願望。
但人們或許可以同樣認為性欲也不符合達爾文主義的适應性原則,因為不同的文化傾向于不同的性交體位。
對我來說,人類中的亂倫回避和其他動物中的一樣,都非常可能是很強的達爾文主義選擇的結果。
糟糕的事并不僅僅局限于與遺傳上和你關系太近的人交配,太遠距離的族外婚也同樣不好,因為不同支之間會有遺傳不親和性。
最佳的中間距離很難準确地預測。
你應該和你的第一代堂兄妹結合嗎?與第二代或第三代堂兄妹?帕特裡克·貝特森(PatrickBateson)嘗試詢問日本鹌鹑它們自己傾向于一個怎樣的距離。
在一個名為阿姆斯特丹裝置的實驗設備中,研究者讓鹌鹑們在迷你櫥窗後的一排異性中挑選一個。
它們大都挑選了第一代堂兄妹,而非親兄妹或其他不相幹的鹌鹑。
進一步的實驗顯示,年幼的鹌鹑會記住同一窩裡同伴的特征,在之後的生活中,會傾向于找具有類似特征的作為性伴侶,但它們不會找過于相似的。
鹌鹑看上去能夠避免近親繁殖,因為它們本身就對一起長大的兄妹們提不起興趣。
其他動物則是依靠遵守社會法則,一個社會性的驅逐法則。
例如,青年雄獅會被它的父母從獅群裡驅逐,因為它的雌性親屬對它還是很有誘惑的。
僅僅當它占有了另外一個獅群時,它才會交配。
在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社會中,則是年輕的雌性去其他群體中尋找配偶。
這兩個驅逐法則以及鹌鹑的系統都能夠在我們自己很多不同的文化中找到蹤影。
在一個其成員不經常遷居或僅在小群體中遷居的物種中,你偶然遇到的任何個體很可能是與你相當接近的近親。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你所遇見的這個物種的任何成員一律以禮相待”這條準則可能具有積極的生存價值,因為凡能使其個體傾向于遵循這條準則的基因,可能會在基因庫中興旺起來。
經常有人提到猴群和鲸群中的利他行為,道理即在于此。
鲸魚和海豚如果呼吸不到空氣是要淹死的。
幼鲸以及受傷的鲸魚有時無力遊上水面,為了援救它們,鲸群中的一些同伴就會把它們托出水面。
有人曾目睹過這種情景。
鲸魚是否有辦法識别它們的近親,我們無從知道,但這也許無關緊要,情況可能是,鲸群中随便哪一條都可能是你的近親,這種總的概率是如此之大,使利他行為成為一種合算的行為。
順便提一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條野生海豚把一個在遊泳的快要淹死的人救了起來,這個傳聞據說非常可靠。
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做魚群錯誤地運用了援救快要淹死的成員這條準則。
按照這條準則的“定義”,魚群裡快要淹死的成員可能是這樣的:“掙紮在接近水面處一條長長的快要窒息的東西。
”據說成年的狒狒為了保護它的夥伴免受豹子之類猛獸的襲擊而甘冒生命危險。
一般說來,一隻成年的雄狒狒大概有相當多的基因儲存在其他狒狒體内。
一個基因如果這樣“說”:“喂,如果你碰巧是一個成年的雄狒狒,你就得保衛群體,打退豹子的進攻”,那麼它在基因庫中就會興旺起來。
許多人喜歡引用這個例子;但在這裡,我認為有必要補充一句,至少有一個受人尊敬的權威人士提供的事實與此卻大相徑庭。
據她說,一旦豹子出現,成年雄狒狒總是第一個逃之夭夭。
雛雞喜歡跟着母雞在雞群中覓食。
它們的叫聲主要有兩種。
除了我上面提到過的那種尖銳的吱吱聲外,它們在啄食時會發出一種悅耳的嘁嘁喳喳聲。
吱吱聲可以喚來母雞的幫助,但其他雛雞對這種吱吱聲卻毫無反應。
另一方面,嘁嘁喳喳聲能引起其他小雞的注意。
就是說,一隻雛雞找到食物後就會發出嘁嘁喳喳聲把其他的雛雞喚來分享食物。
按照前面假設的例子,嘁嘁喳喳聲就等于是“有食物”的叫聲。
像那個例子一樣,雛雞所表現的明顯的利他行為可以很容易地在近親選擇的理論裡找到答案。
在自然界裡,這些雛雞都是同胞兄弟姐妹。
操縱雛雞在發現食物時發出嘁嘁喳喳聲的基因會擴散開來,隻要這隻雛雞由于發出叫聲後承擔的風險少于其他雛雞所得淨收益的一半就行了。
由于這種淨收益由整個雞群所共享,而雞群的成員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少于兩隻,不難想見,其中一隻在發現食物時發出叫聲總是合算的。
當然,在家裡或農場裡,養雞的人可以讓一隻母雞孵其他母雞的蛋,甚至火雞蛋或鴨蛋。
這時,這條準則就不靈了。
但母雞和它的雛雞都不可能發覺其中底細的。
它們的行為是在自然界的正常條件影響下形成的,而在自然界裡,陌生的個體通常是不會出現在你窩裡的。
不過,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