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進犯行為: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 · 3
關燈
小
中
大
性的話,我剛才講的策略就仍舊是穩定的。
如果受傷的風險很大的話,還可能有一種“似非而是的策略”,即“專挑比你大的人進行搏鬥,見到比你小的就逃”!稱之為“似非而是”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因為這種策略似乎完全違背常識。
它之所以能夠穩定,原因在于:在全部由似非而是的策略者組成的種群中,絕不會有人受傷,因為每場競賽中,逃走的總是參加競賽的較大的一個。
一個大小适中的突變體如實行的是“合理”的策略,即專挑比自己體積小的對手,他就要同他所遇見的人中的一半進行逐步加劇的嚴重搏鬥。
因為,如果他遇到比自己小的個體,他就進攻;而較小的個體拼命還擊,因為後者實行的是似非而是策略;盡管合理策略的實行者比似非而是策略的實行者赢得勝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他仍舊冒着失敗和嚴重受傷的實際風險。
由于種群中大部分個體實行似非而是的策略,因而一個合理策略的實行者比任何一個似非而是策略的實行者受傷的可能性都大。
即使似非而是的策略可能是穩定的,但它大概隻具有學術上的意義。
似非而是策略的搏鬥者隻有在數量上大大超過合理策略的搏鬥者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較高的平均盈利。
首先,這樣的狀況如何能出現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即使出現這種情況,合理策略者對似非而是策略者的比率也隻要略微向合理策略者一邊移動一點,便達到另一種ESS——合理的策略——的“引力區域”(zoneofattraction)。
所謂引力區域即種群的一組比率,在這個例子裡,合理策略者處于這組比率的範圍内時是有利的:種群一旦到達這一區域,就不可避免地被引向合理的穩定點。
要是在自然界能夠找到一個似非而是的ESS[*]實例會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但我懷疑我們能否抱這樣的奢望[我話說得太早了。
在我寫完了上面這句話之後,史密斯教授提醒我注意伯吉斯(Burgess)關于墨西哥群居蜘蛛(Oecobiuscivitas,拟壁錢屬)的行為所作的下述描繪“如果一隻蜘蛛被驚動并被趕出其隐蔽的地方,它就急沖沖地爬過岩石,如岩石上面無隙縫可藏身,就可能到同一物種的其他蜘蛛的隐蔽地點去避難。
如果闖入者進來時,這個蜘蛛正在家裡,它并不進攻,而是急沖沖爬出去再為自己去另尋新的避難所。
因此,一旦第一個蜘蛛被驚動,從一個蜘蛛網到另一個蜘蛛網的一系列替換過程要持續幾秒鐘,這種情況往往會使聚居區的大部分蜘蛛從它們本來的隐蔽所遷徙到另一隻蜘蛛的隐蔽所”(群居蜘蛛,《科學美國人》,1976年3月号)。
這就是前文所講的那種意義上的似非而是的現象]。
[*]詹姆斯·道森(JamesDawson)先生在給《泰晤士報》(1977年12月7日,倫敦)的信中記錄了另一個可能看上去是似非而是的ESS例證:“幾年時間裡,我注意到當一隻海鷗使用一個旗杆來作為制高點時,總是會激起另一隻海鷗試圖降落其上的欲望,而這和兩隻鳥的體型大小毫無關系。
關于似非而是的策略最為滿意的例子來自斯金納箱裡的家豬。
該策略和ESS同樣地穩定,但是我們最好稱之為DSS(“DevelopmentallyStableStrategy”,發育上的穩定策略),因為這個策略是在動物自己的生存時間内出現的,而非進化意義上的時間。
斯金納箱裡的動物會學會自己喂養自己,通過按下一個杠杆,食物就會被自動地運送到食槽之内。
試驗心理學家很習慣将鴿子或小鼠放入小型的斯金納箱中,很快小動物們就能夠學會通過按下那些精巧的小杠杆來獲得食物作為回報。
豬也能學會做同樣的事,當然是在一個放大版的斯金納箱中,按壓的也是一個非常不精巧的豬鼻杠杆(我在很多年前看過一個相關的研究錄像,我清晰地記得當時快要笑死了)。
鮑德溫(B.A.Baldwin)和米斯(G.B.Meese)利用斯金納豬圈訓練了幾頭豬,但故事稍微有些不同。
他們将豬鼻杠杆放在豬圈的一端,食物分發器放在另外一端。
因此,裡面的豬就需要先按動杠杆,然後趕緊跑到豬圈的另外一端獲取食物,然後跑回杠杆,重複之前的動作。
這聽上去還不賴,但鮑德溫和米斯把豬成對地放入該裝置。
這樣其中一隻豬就有機會壓榨另外一隻了。
“奴隸豬”就往返跑着按壓杠杆,“主人豬”則坐在食槽旁邊享受着剛分發的食物。
每一對豬都形成了此類穩定的“主人/奴隸”的關系,一個工作和奔跑,另一個坐享大部分食物。
現在來揭曉為什麼似非而是。
“主人”和“奴隸”的标簽全都是颠倒的。
每當一對豬達到穩定狀态時,最終扮演“主人”或“剝削者”的都
如果受傷的風險很大的話,還可能有一種“似非而是的策略”,即“專挑比你大的人進行搏鬥,見到比你小的就逃”!稱之為“似非而是”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因為這種策略似乎完全違背常識。
它之所以能夠穩定,原因在于:在全部由似非而是的策略者組成的種群中,絕不會有人受傷,因為每場競賽中,逃走的總是參加競賽的較大的一個。
一個大小适中的突變體如實行的是“合理”的策略,即專挑比自己體積小的對手,他就要同他所遇見的人中的一半進行逐步加劇的嚴重搏鬥。
因為,如果他遇到比自己小的個體,他就進攻;而較小的個體拼命還擊,因為後者實行的是似非而是策略;盡管合理策略的實行者比似非而是策略的實行者赢得勝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他仍舊冒着失敗和嚴重受傷的實際風險。
由于種群中大部分個體實行似非而是的策略,因而一個合理策略的實行者比任何一個似非而是策略的實行者受傷的可能性都大。
即使似非而是的策略可能是穩定的,但它大概隻具有學術上的意義。
似非而是策略的搏鬥者隻有在數量上大大超過合理策略的搏鬥者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較高的平均盈利。
首先,這樣的狀況如何能出現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即使出現這種情況,合理策略者對似非而是策略者的比率也隻要略微向合理策略者一邊移動一點,便達到另一種ESS——合理的策略——的“引力區域”(zoneofattraction)。
所謂引力區域即種群的一組比率,在這個例子裡,合理策略者處于這組比率的範圍内時是有利的:種群一旦到達這一區域,就不可避免地被引向合理的穩定點。
要是在自然界能夠找到一個似非而是的ESS[*]實例會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但我懷疑我們能否抱這樣的奢望[我話說得太早了。
在我寫完了上面這句話之後,史密斯教授提醒我注意伯吉斯(Burgess)關于墨西哥群居蜘蛛(Oecobiuscivitas,拟壁錢屬)的行為所作的下述描繪“如果一隻蜘蛛被驚動并被趕出其隐蔽的地方,它就急沖沖地爬過岩石,如岩石上面無隙縫可藏身,就可能到同一物種的其他蜘蛛的隐蔽地點去避難。
如果闖入者進來時,這個蜘蛛正在家裡,它并不進攻,而是急沖沖爬出去再為自己去另尋新的避難所。
因此,一旦第一個蜘蛛被驚動,從一個蜘蛛網到另一個蜘蛛網的一系列替換過程要持續幾秒鐘,這種情況往往會使聚居區的大部分蜘蛛從它們本來的隐蔽所遷徙到另一隻蜘蛛的隐蔽所”(群居蜘蛛,《科學美國人》,1976年3月号)。
這就是前文所講的那種意義上的似非而是的現象]。
[*]詹姆斯·道森(JamesDawson)先生在給《泰晤士報》(1977年12月7日,倫敦)的信中記錄了另一個可能看上去是似非而是的ESS例證:“幾年時間裡,我注意到當一隻海鷗使用一個旗杆來作為制高點時,總是會激起另一隻海鷗試圖降落其上的欲望,而這和兩隻鳥的體型大小毫無關系。
關于似非而是的策略最為滿意的例子來自斯金納箱裡的家豬。
該策略和ESS同樣地穩定,但是我們最好稱之為DSS(“DevelopmentallyStableStrategy”,發育上的穩定策略),因為這個策略是在動物自己的生存時間内出現的,而非進化意義上的時間。
斯金納箱裡的動物會學會自己喂養自己,通過按下一個杠杆,食物就會被自動地運送到食槽之内。
試驗心理學家很習慣将鴿子或小鼠放入小型的斯金納箱中,很快小動物們就能夠學會通過按下那些精巧的小杠杆來獲得食物作為回報。
豬也能學會做同樣的事,當然是在一個放大版的斯金納箱中,按壓的也是一個非常不精巧的豬鼻杠杆(我在很多年前看過一個相關的研究錄像,我清晰地記得當時快要笑死了)。
鮑德溫(B.A.Baldwin)和米斯(G.B.Meese)利用斯金納豬圈訓練了幾頭豬,但故事稍微有些不同。
他們将豬鼻杠杆放在豬圈的一端,食物分發器放在另外一端。
因此,裡面的豬就需要先按動杠杆,然後趕緊跑到豬圈的另外一端獲取食物,然後跑回杠杆,重複之前的動作。
這聽上去還不賴,但鮑德溫和米斯把豬成對地放入該裝置。
這樣其中一隻豬就有機會壓榨另外一隻了。
“奴隸豬”就往返跑着按壓杠杆,“主人豬”則坐在食槽旁邊享受着剛分發的食物。
每一對豬都形成了此類穩定的“主人/奴隸”的關系,一個工作和奔跑,另一個坐享大部分食物。
現在來揭曉為什麼似非而是。
“主人”和“奴隸”的标簽全都是颠倒的。
每當一對豬達到穩定狀态時,最終扮演“主人”或“剝削者”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