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基因機器 · 3
關燈
小
中
大
有這類串行的體驗,都是直接使用原本的并行處理的模式。
人類的大腦無疑也會直接使用其并行架構去處理很多保持複雜生存機器運轉的常規任務。
但是,在此基礎上,人類大腦同樣也進化出一台用來模拟串行處理器假象的程序虛拟機。
頭腦及其流水般的意識就是一台虛拟機,也就是一個用戶友好地與大腦交流的方式,如同“麥金塔人機交互界面”是一個用戶友好地與灰箱子裡的計算機實體交互的一個途徑。
當其他物種似乎對它們天然的并行機器滿意的時候,為什麼人類需要一台串行虛拟機這個問題還沒有明顯的答案。
也許對于人類需要去做的一些更複雜任務有一些更基本的順序在其中,或者丹尼特錯誤地将我們特殊化了。
他進一步相信串行程序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大的文化現象。
同樣,這對我來說也不是那麼的顯然。
但我需要加一句的是,在我動筆之時,丹尼特的論文還尚未發表,我的評論隻是基于他在倫敦1988年雅各布森演講(JacobsenLecture)中闡述的信息。
我建議讀者們在他論文發表後直接與丹尼特探讨,而非僅僅基于我這不完整的、主觀的,可能甚至是潤色過的評論。
哲學家尼古拉斯·漢弗萊(NicholasHumphrey)也曾提出過一套誘人的假說來說明模拟能力的進化是如何能導緻意識的産生。
在他的《内部的眼睛》(TheInnerEye)一書中,漢弗萊舉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來說明像我們或黑猩猩這樣的高等社會性動物都必須變成專業的心理學家。
大腦必須處理和模拟世界的很多方面。
但是世界的大多數方面與大腦自身相比是那麼的簡單。
一個社會性動物生活在一個包含有其他動物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有潛在的伴侶、對手、夥伴與敵人。
為了能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存活并取得成功,你必須變得能很好地預測其他個體下一步要做些什麼。
與在一個社會性的世界裡預測下一步要發生些什麼相比,要知道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下一步要發生什麼簡直是小菜一碟。
那些大學裡的心理學家,運用着科學的方法,尚且不能很好地預測人類的行為。
社會夥伴們往往能通過面部肌肉的微小動作及其他一些微妙的線索,令人驚訝地擅長于讀心以及猜測行為。
漢弗萊相信這種“自然的心理學”技巧在社會性動物中得到了很好的進化,幾乎相當于一個額外的眼睛或者另外一個負責的器官。
這個“内部的眼睛”就是進化過的社會心理學器官,就像外部眼睛是一個視覺器官一樣。
到此為止,我覺得漢弗萊的理由還是令人信服的。
他接下來主張内部的眼睛是靠自我審視來工作的。
每一個動物都審視它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借此去理解其他動物的感覺和情感。
這個心理學器官依靠自我審視來工作。
我不是很确定我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意識,但漢弗萊确實是一個睿智的作者,他的書很有說服力。
這一切和利他行為、自私行為有什麼關系呢?我力圖闡明的觀點是,動物的行為,不管是利他的還是自私的,都在基因控制之下。
這種控制盡管隻是間接的,但仍然是十分強有力的。
基因通過支配生存機器和它們神經系統的建造方式對行為施加其根本影響。
但此後怎麼辦,則由神經系統随時作出決定。
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大腦則是執行者。
但随着大腦的日趨高度發達,它實際上接管了越來越多的決策機能,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運用諸如學習和模拟的技巧。
這個趨勢在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将會是,基因給予生存機器一個全面的策略性指示:請采取任何你認為是最适當的行動以保證我們的存在。
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物種達到了這樣的水平。
和計算機類比以及和人類如何作出決定進行類比确實很有意思。
但我們必須回到現實中來,而且要記住,事實上進化是一步一步通過基因庫内基因的差别性生存來實現的。
因此,為使某種行為模式——利他的或自私的——能夠演化,基因庫内“操縱”那種行為的基因必須比“操縱”另外某種行為的、與之匹敵的基因或等位基因有着更大的存活可能性。
一個操縱利他行為的基因指的是對神經系統的發展施加影響,[*]使之有可能表現出利他行為的任何基因。
我們有沒有通過實驗取得的證據表明利他行為是可遺傳的呢?沒有。
但這也是不足為奇的,因為到目前為止,很少有人對任何行為進行遺傳學方面的研究。
還是讓我告訴你們一個研究行為模式的實例吧!這個模式碰巧并不帶有明顯的利他性,但它相當複雜,足以引起人們的興趣。
這是一個說明如何繼承利他行為的典型例子。
[*]人們有時會為“導緻”利他行為的基因或其他一些表面看很複雜的行為的基因感到不安。
他們(錯誤的)
人類的大腦無疑也會直接使用其并行架構去處理很多保持複雜生存機器運轉的常規任務。
但是,在此基礎上,人類大腦同樣也進化出一台用來模拟串行處理器假象的程序虛拟機。
頭腦及其流水般的意識就是一台虛拟機,也就是一個用戶友好地與大腦交流的方式,如同“麥金塔人機交互界面”是一個用戶友好地與灰箱子裡的計算機實體交互的一個途徑。
當其他物種似乎對它們天然的并行機器滿意的時候,為什麼人類需要一台串行虛拟機這個問題還沒有明顯的答案。
也許對于人類需要去做的一些更複雜任務有一些更基本的順序在其中,或者丹尼特錯誤地将我們特殊化了。
他進一步相信串行程序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大的文化現象。
同樣,這對我來說也不是那麼的顯然。
但我需要加一句的是,在我動筆之時,丹尼特的論文還尚未發表,我的評論隻是基于他在倫敦1988年雅各布森演講(JacobsenLecture)中闡述的信息。
我建議讀者們在他論文發表後直接與丹尼特探讨,而非僅僅基于我這不完整的、主觀的,可能甚至是潤色過的評論。
哲學家尼古拉斯·漢弗萊(NicholasHumphrey)也曾提出過一套誘人的假說來說明模拟能力的進化是如何能導緻意識的産生。
在他的《内部的眼睛》(TheInnerEye)一書中,漢弗萊舉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來說明像我們或黑猩猩這樣的高等社會性動物都必須變成專業的心理學家。
大腦必須處理和模拟世界的很多方面。
但是世界的大多數方面與大腦自身相比是那麼的簡單。
一個社會性動物生活在一個包含有其他動物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有潛在的伴侶、對手、夥伴與敵人。
為了能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存活并取得成功,你必須變得能很好地預測其他個體下一步要做些什麼。
與在一個社會性的世界裡預測下一步要發生些什麼相比,要知道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下一步要發生什麼簡直是小菜一碟。
那些大學裡的心理學家,運用着科學的方法,尚且不能很好地預測人類的行為。
社會夥伴們往往能通過面部肌肉的微小動作及其他一些微妙的線索,令人驚訝地擅長于讀心以及猜測行為。
漢弗萊相信這種“自然的心理學”技巧在社會性動物中得到了很好的進化,幾乎相當于一個額外的眼睛或者另外一個負責的器官。
這個“内部的眼睛”就是進化過的社會心理學器官,就像外部眼睛是一個視覺器官一樣。
到此為止,我覺得漢弗萊的理由還是令人信服的。
他接下來主張内部的眼睛是靠自我審視來工作的。
每一個動物都審視它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借此去理解其他動物的感覺和情感。
這個心理學器官依靠自我審視來工作。
我不是很确定我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意識,但漢弗萊确實是一個睿智的作者,他的書很有說服力。
這一切和利他行為、自私行為有什麼關系呢?我力圖闡明的觀點是,動物的行為,不管是利他的還是自私的,都在基因控制之下。
這種控制盡管隻是間接的,但仍然是十分強有力的。
基因通過支配生存機器和它們神經系統的建造方式對行為施加其根本影響。
但此後怎麼辦,則由神經系統随時作出決定。
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大腦則是執行者。
但随着大腦的日趨高度發達,它實際上接管了越來越多的決策機能,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運用諸如學習和模拟的技巧。
這個趨勢在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将會是,基因給予生存機器一個全面的策略性指示:請采取任何你認為是最适當的行動以保證我們的存在。
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物種達到了這樣的水平。
和計算機類比以及和人類如何作出決定進行類比确實很有意思。
但我們必須回到現實中來,而且要記住,事實上進化是一步一步通過基因庫内基因的差别性生存來實現的。
因此,為使某種行為模式——利他的或自私的——能夠演化,基因庫内“操縱”那種行為的基因必須比“操縱”另外某種行為的、與之匹敵的基因或等位基因有着更大的存活可能性。
一個操縱利他行為的基因指的是對神經系統的發展施加影響,[*]使之有可能表現出利他行為的任何基因。
我們有沒有通過實驗取得的證據表明利他行為是可遺傳的呢?沒有。
但這也是不足為奇的,因為到目前為止,很少有人對任何行為進行遺傳學方面的研究。
還是讓我告訴你們一個研究行為模式的實例吧!這個模式碰巧并不帶有明顯的利他性,但它相當複雜,足以引起人們的興趣。
這是一個說明如何繼承利他行為的典型例子。
[*]人們有時會為“導緻”利他行為的基因或其他一些表面看很複雜的行為的基因感到不安。
他們(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