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朽的雙螺旋 · 1

關燈
我們是生存機器,但這裡“我們”并不單指人,它包括一切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

    地球上生存機器的總數很難計算,甚至物種的總數也不得而知。

    僅就昆蟲來說,據估計,現存的物種大約有300萬種,而個體昆蟲可能有100億億隻。

     不同種類的生存機器具有千變萬化、種類紛繁的外部形狀和内髒器官。

    章魚同老鼠毫無共同之處,而這兩者又和橡樹迥然不同。

    但它們的基本化學結構卻相當一緻,尤其是它們所擁有的複制基因,同我們——從大象到細菌——體内的分子基本上同屬一種類型。

    我們都是同一種複制基因——即人們稱之為DNA的分子——的生存機器。

    但生存在世上的方式卻大不相同,因而複制基因制造了大量各種各樣的生存機器供其利用。

    猴子是保存基因在樹上生活的機器,魚是保存基因在水中生活的機器,甚至還有一種小蟲,是保存基因在德國啤酒杯草墊中生活的機器。

    DNA的活動方式真是神秘莫測。

     為簡便起見,我把由DNA構成的現代基因講得幾乎和原始湯中的第一批複制基因一樣。

    這對論證關系不大,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原始複制基因可能是一種同DNA相近似的分子,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果是後一種情況的話,我們不妨說,複制基因的生存機器是在一個較後的階段為DNA所奪取的。

    如果上述情況屬實,那麼原始複制基因已被徹底消滅,因為在現代生存機器中已毫無它們的蹤迹。

    根據這樣的推斷,凱恩斯–史密斯(A.G.Cairns-Smith)提出了一個饒有趣味的看法,他認為我們的祖先,即第一批複制基因可能根本不是有機分子,而是無機的結晶體——某些礦物和小塊黏土等。

    且不論DNA是否是掠奪者,它是今日的主宰,這是毋庸争辯的,除非像我在最後一章中試圖提出來的見解那樣,一種新的掠奪力量目前正在興起。

     一個DNA分子是一條由構件組成的長鍊,這些構件即被稱為“核苷酸”的小分子。

    如同蛋白質分子是氨基酸鍊一樣,DNA分子是核苷酸鍊。

    DNA分子因其太小而不能為肉眼所見,但它的确切形狀已被人類用間接的方法巧妙地揭示了出來。

    它由一對核苷酸鍊組成,兩條鍊相互交織,呈雅緻的螺旋形,這就是“雙螺旋”或“不朽的螺旋圈”。

    核苷酸構件僅有4種,可以把它們簡稱為A,T,C和G。

    在所有動物和植物中這4種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它們纏繞交織在一起的順序不一樣。

    人類的G構件同蝸牛的G構件完全相同。

    但不僅人類構件的序列同蝸牛的不同,而且人類不同個體之間的序列也不相同,雖然在差别程度上略小一些(同卵雙胞胎的特殊情況除外)。

     我們的DNA寄居在我們體内。

    它不是集中在體内的某一特定的部分,而是分布在所有細胞之中。

    人體平均大約由1000萬億個細胞組成。

    除某些特殊情況我們可以不予以考慮外,每個細胞都含有該人體的DNA的一套完整拷貝。

    這一DNA可以認為是一組有關如何制造一個人體的指令。

    以核苷酸的A、T、C、G字母表來表示。

    這種情況就像在一幢巨大的建築物中,每間房間裡都有一隻“書櫥”,而“書櫥”裡存放着建築師建造整幢建築物的設計圖。

    每個細胞中的這種“書櫥”稱為細胞核。

    建築師的這種設計圖人類共有46“卷”,我們稱它們為染色體。

    在不同的物種中,其數量也不同。

    染色體在顯微鏡下是可見的,形狀像一條一條長線。

    基因就沿着這些染色體有次序地排列着。

    但要判斷基因之間首尾相接的地方卻是困難的,而且事實上甚至可能是無意義的。

    幸好,本章就要表明,這點同我們的論題關系不大。

     我将利用建築師的設計圖這一比喻,把比喻性的語言同專業的語言适當地混在一起來進行叙述。

    “卷”同染色體這兩個詞将交替使用。

    而“頁”則同基因暫且互換使用,盡管基因相互之間的界線不像書頁那樣分明,但我們将在很長的篇幅中使用這一比喻。

    待這一比喻不能解決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