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那一場青春,有别樣的煙火 李雙志
關燈
小
中
大
實也是作者與我們讀者玩的一個半真半假的身份遊戲,而且他還欲蓋彌彰地反複強調,關于小說作者的身份,不是開玩笑的。
雨果·莫裡斯·朱利安·克勞斯(HugoMauriceJulienClaus)1929年出生于比利時的布魯日,他的父親和路易斯的父親一樣經營一家印刷工坊。
他也和路易斯一樣于1933-1939年在一所天主教的寄宿學校裡上過學。
之後也是在青春期經曆了二戰。
他的許多老師是親納粹的弗拉芒民族主義者,而他自己也确實參加了“弗拉芒民族聯盟”中的青年團。
但戰後他很快就轉向了左派。
不過,走出青春期的克勞斯也就離開了路易斯的文學世界。
而與路易斯不一樣的是,他是離開家鄉之後才真正踏上作家成長之路,而關于他的青春期經曆的小說要很晚才會面世。
1946年,他離開了父母家,就讀于根特藝術學院。
1950-1952年,他在巴黎接觸了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群體“眼鏡蛇”。
雖然他最早在1947年就已經發表了詩歌作品,但真正讓他走上文壇的是他于1950年開始的小說和戲劇創作。
很快,他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文藝創作能量、熟練運用各類文體的卓越才華和挑戰世俗的勇氣。
他一生寫了三十五部原創劇本,同時翻譯、改編了大量戲劇作品;寫了超過二十本小說,上千頁詩歌。
1983年出版的《比利時的哀愁》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部代表作,隻不過這時克勞斯已年過五十,所以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他的青春回憶之作。
克勞斯的天賦并不限于文學,1964-2001年,他擔任了七部電影的導演,其中一部在1990年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關注”單元上展映。
同時,他也是一位極具個人風格的畫家。
弗拉芒語是從荷蘭語中演化出的一種主要在比利時部分地區使用的語言,也有人認為這是荷蘭語下的一種方言,它在歐洲語言大家庭中是一個小成員,隸屬于日耳曼語系,與德語也确實有不少親緣性。
地處歐陸西北角的弗拉芒語區,從不缺少傑出的詩人與作家。
克勞斯非常自覺地繼承了弗拉芒語文學的傳統,他在《比利時的哀愁》裡也多次以半調侃的口吻提到諸多弗拉芒語的文學先驅,比如詩人圭多·赫澤拉、小說家赫爾曼·特爾林克等。
克勞斯自己的文學成就則很早便蜚聲世界文壇,歐洲文學界和批評界公認他為戰後比利時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也是用弗拉芒語創作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已經被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
克勞斯多次獲得國内外的重要文學獎項,包括專為荷蘭語與弗拉芒語文學作品設立的尼德蘭文學獎、德國的萊比錫書展獎和歐洲阿裡斯特安文學獎,也曾多次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
與克勞斯的文學盛名相對應的,是他慣于挑戰社會習俗,尤其是保守的宗教傳統及道德秩序的鬥争姿态。
從一開始,他的作品就以近乎無政府主義的叛逆性而引人矚目,甚至讓他惹上官司。
他在1967年創作的劇本《馬謝洛利恩》用三個裸體男人來諷刺基督教裡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該劇于1968年春上演時曾引起軒然大波,克勞斯因侵害公共道德而被判監禁,後來改為緩刑。
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在文學領域裡執着地揭開社會規範的虛僞面紗,打破種種禁忌,為比利時當代文學樹立了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标杆。
在《比利時的哀愁》裡,他也借少年路易斯對自己生長環境中的教會體制和宗教傳統報以冷嘲熱諷。
而在欲望描寫方面,他可以說是弗洛伊德遙遠的文學傳人,不僅毫無遮掩地寫出了青春期發育時的性沖動,而且更将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結表達得淋漓盡緻。
這部小說因而也是一部充盈着求真意志與辛辣風味的社會諷刺小說。
實際上,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克勞斯都是這樣一個不願向外界世俗規範低頭的倔強“少年”。
2008年,在飽受阿爾茨海默病折磨之後,克勞斯毅然選擇了當時在比利時已經合法化的安樂死,告别了這個世界。
他的最後這一次人生決定同樣震驚了世人,也引發了保守陣營的最後一次徒勞抗議。
比利時文學天空上這顆耀眼的星,在隕落之際也再次放射出驚世駭俗的光芒。
他的《比利時的哀愁》則将那個永遠的不羁少年定格在了戰争與青春交織的畫卷裡,流傳給了後世的我們。
雨果·莫裡斯·朱利安·克勞斯(HugoMauriceJulienClaus)1929年出生于比利時的布魯日,他的父親和路易斯的父親一樣經營一家印刷工坊。
他也和路易斯一樣于1933-1939年在一所天主教的寄宿學校裡上過學。
之後也是在青春期經曆了二戰。
他的許多老師是親納粹的弗拉芒民族主義者,而他自己也确實參加了“弗拉芒民族聯盟”中的青年團。
但戰後他很快就轉向了左派。
不過,走出青春期的克勞斯也就離開了路易斯的文學世界。
而與路易斯不一樣的是,他是離開家鄉之後才真正踏上作家成長之路,而關于他的青春期經曆的小說要很晚才會面世。
1946年,他離開了父母家,就讀于根特藝術學院。
1950-1952年,他在巴黎接觸了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群體“眼鏡蛇”。
雖然他最早在1947年就已經發表了詩歌作品,但真正讓他走上文壇的是他于1950年開始的小說和戲劇創作。
很快,他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文藝創作能量、熟練運用各類文體的卓越才華和挑戰世俗的勇氣。
他一生寫了三十五部原創劇本,同時翻譯、改編了大量戲劇作品;寫了超過二十本小說,上千頁詩歌。
1983年出版的《比利時的哀愁》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部代表作,隻不過這時克勞斯已年過五十,所以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他的青春回憶之作。
克勞斯的天賦并不限于文學,1964-2001年,他擔任了七部電影的導演,其中一部在1990年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關注”單元上展映。
同時,他也是一位極具個人風格的畫家。
弗拉芒語是從荷蘭語中演化出的一種主要在比利時部分地區使用的語言,也有人認為這是荷蘭語下的一種方言,它在歐洲語言大家庭中是一個小成員,隸屬于日耳曼語系,與德語也确實有不少親緣性。
地處歐陸西北角的弗拉芒語區,從不缺少傑出的詩人與作家。
克勞斯非常自覺地繼承了弗拉芒語文學的傳統,他在《比利時的哀愁》裡也多次以半調侃的口吻提到諸多弗拉芒語的文學先驅,比如詩人圭多·赫澤拉、小說家赫爾曼·特爾林克等。
克勞斯自己的文學成就則很早便蜚聲世界文壇,歐洲文學界和批評界公認他為戰後比利時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也是用弗拉芒語創作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已經被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
克勞斯多次獲得國内外的重要文學獎項,包括專為荷蘭語與弗拉芒語文學作品設立的尼德蘭文學獎、德國的萊比錫書展獎和歐洲阿裡斯特安文學獎,也曾多次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
與克勞斯的文學盛名相對應的,是他慣于挑戰社會習俗,尤其是保守的宗教傳統及道德秩序的鬥争姿态。
從一開始,他的作品就以近乎無政府主義的叛逆性而引人矚目,甚至讓他惹上官司。
他在1967年創作的劇本《馬謝洛利恩》用三個裸體男人來諷刺基督教裡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該劇于1968年春上演時曾引起軒然大波,克勞斯因侵害公共道德而被判監禁,後來改為緩刑。
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在文學領域裡執着地揭開社會規範的虛僞面紗,打破種種禁忌,為比利時當代文學樹立了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标杆。
在《比利時的哀愁》裡,他也借少年路易斯對自己生長環境中的教會體制和宗教傳統報以冷嘲熱諷。
而在欲望描寫方面,他可以說是弗洛伊德遙遠的文學傳人,不僅毫無遮掩地寫出了青春期發育時的性沖動,而且更将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結表達得淋漓盡緻。
這部小說因而也是一部充盈着求真意志與辛辣風味的社會諷刺小說。
實際上,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克勞斯都是這樣一個不願向外界世俗規範低頭的倔強“少年”。
2008年,在飽受阿爾茨海默病折磨之後,克勞斯毅然選擇了當時在比利時已經合法化的安樂死,告别了這個世界。
他的最後這一次人生決定同樣震驚了世人,也引發了保守陣營的最後一次徒勞抗議。
比利時文學天空上這顆耀眼的星,在隕落之際也再次放射出驚世駭俗的光芒。
他的《比利時的哀愁》則将那個永遠的不羁少年定格在了戰争與青春交織的畫卷裡,流傳給了後世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