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那一場青春,有别樣的煙火 李雙志
關燈
小
中
大
中的城堡。
對“他”的描述,對“我”的呈現,仿佛兩條互相纏繞奔騰而下的叙事之流,構成了叙事層面的複調結構。
在外部事件的展開過程中,“我”這個主人公腦洞大開的主觀臆想也便以意識流的形式滾湧而出,為現實世界增添了刻意為之的不和諧“雜音”和奇幻的畫面。
如同寫實風格的電影劇情突然加上了具有動畫質感的特效。
這特效有時出自孩子氣的報複式想象,是一種惡作劇式的颠覆把戲,一種嘲谑意味濃厚的反叙事。
比如他在遭到家人冷遇時便斷定自己并非親生,而且煞有介事地推理演繹: 路易斯知道得很清楚,這個男人不是他的父親。
我也不是媽媽的孩子。
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當我睡在新生兒養育房中的襁褓裡的時候,就和另一個嬰兒調換了。
這件事兒隻有教父知道,但他守口如瓶,隻向他最寵愛的莫娜姑媽透露過,所以她對我的态度總是這麼特殊。
這特效有時是各種記憶碎片在自由聯想中拼貼成與現實無關的馬賽克畫面,乍然浮現于日常生活的境遇中,其中往往混雜了宗教意象、曆史傳說形象和歌劇或流行樂的歌詞,映照出的是主人公飄忽波動的心緒與虛實交織的感念。
當他感覺自己心儀的摯友對他沒有對等的熱情時,腦海中便有了一連串的流動圖像: 路易斯又縮到被子下面去了。
弗裡格沒有心。
每個人的心運轉得都不一樣。
弗裡格的完全隻是一套機械,氣缸,曲軸箱。
我的心是一盞長明燈,一有風過就會閃動。
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貓吃心。
耶稣指着自己的心,一團火焰。
獅心王理查。
蘇崇王子的心,顫抖,起伏劇烈,可是沉默不語。
“我的這顆心全都付與你。
” 尤其是書中多次出現的米澤爾,是主人公完全憑空臆想出的、号稱“隻有四大使徒看得到的”、介于魔鬼與天使之間的一種精靈形象。
在主人公的想象裡,它們如蜜蜂一樣密集飛行,穿梭在主人公的身體和生活空間裡。
這是屬于他自己的童話角色,是他向友人炫耀的秘密,是他孤獨時的陪伴,卻也是他性發育的見證。
米澤爾的反複出現極大地增添了小說叙事的奇幻色彩,隻不過這都是讓人一眼能看穿的主觀幻想,而不是真正的情節上的奇幻設置。
這也讓這個文本與《鐵皮鼓》有了質地與格調上的差别。
《比利時的哀愁》是以準奇幻叙事來增強主觀視角,突出少年主人公對周圍世界的别樣感知和浮想聯翩,在打破慣常叙述形式與投射人物内心世界方面顯示出叙事語言本身的搖曳多姿。
不管是意識流的奔湧之勢,還是天馬行空的意象揮灑,小說文本都在寫實主義的邊緣遊移,卻也恰恰因此格外真實地還原了一個既狂妄到要掙脫現實,又常常自卑而怨念頻生的青春期男生的心理波形圖。
主觀的叙事視角和感知方式讓整部小說始終充滿了一種少年感,并非鮮花怒馬,并非青澀純情,而是略帶着痞氣的桀骜,彌漫着失落的怅惘,身體欲望在覺醒,意識觀念卻混沌,善惡正邪不分明,然而一切忌妒、怨怼、悔恨、驕傲、殘忍、嫌隙、搖擺、放浪又都洋溢着生命自發生長的新鮮與真實。
就在這戰火與硝煙的背景上,背叛與瘋癫的時代中,那些紛飛的心事與勃發的情欲構成了特殊的青春回憶,一個比利時靈魂的青春回憶。
這個靈魂的名字叫雨果·克勞斯。
弗拉芒語文學的巨擘,永遠不羁的少年 在小說的結尾處,作者以頗有後現代風格的文本自我指涉方式,暗示了自己與路易斯之間的部分同一性:路易斯在戰後參加了征文比賽,将自己的親身經曆寫成了小說,帶到了出版社。
而編輯定下了這部小說的名字: “《哀愁》,這是個好标題。
另一方面……還缺了點什麼。
這标題顯得……顯得……太單調了。
每個人都有哀愁。
為什麼您不寫成《為祖國而哀愁》?我常常給我們自家報紙拟标題……” ………… “或者,簡單點,就叫《比利時的哀愁》。
英語就是TheSorrowofBelgium。
如果您以這個标題得獎了的話,您就可以亮明身份了。
”這不是開玩笑的。
這不是開玩笑的。
作者在這裡似乎在暗示,我們讀到的路易斯的故事,就是這部路易斯自己寫的《比利時的哀愁》。
而路易斯就是作者雨果·克勞斯。
路易斯的成長經曆,也是作者的成長經曆。
然而,這其
對“他”的描述,對“我”的呈現,仿佛兩條互相纏繞奔騰而下的叙事之流,構成了叙事層面的複調結構。
在外部事件的展開過程中,“我”這個主人公腦洞大開的主觀臆想也便以意識流的形式滾湧而出,為現實世界增添了刻意為之的不和諧“雜音”和奇幻的畫面。
如同寫實風格的電影劇情突然加上了具有動畫質感的特效。
這特效有時出自孩子氣的報複式想象,是一種惡作劇式的颠覆把戲,一種嘲谑意味濃厚的反叙事。
比如他在遭到家人冷遇時便斷定自己并非親生,而且煞有介事地推理演繹: 路易斯知道得很清楚,這個男人不是他的父親。
我也不是媽媽的孩子。
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當我睡在新生兒養育房中的襁褓裡的時候,就和另一個嬰兒調換了。
這件事兒隻有教父知道,但他守口如瓶,隻向他最寵愛的莫娜姑媽透露過,所以她對我的态度總是這麼特殊。
這特效有時是各種記憶碎片在自由聯想中拼貼成與現實無關的馬賽克畫面,乍然浮現于日常生活的境遇中,其中往往混雜了宗教意象、曆史傳說形象和歌劇或流行樂的歌詞,映照出的是主人公飄忽波動的心緒與虛實交織的感念。
當他感覺自己心儀的摯友對他沒有對等的熱情時,腦海中便有了一連串的流動圖像: 路易斯又縮到被子下面去了。
弗裡格沒有心。
每個人的心運轉得都不一樣。
弗裡格的完全隻是一套機械,氣缸,曲軸箱。
我的心是一盞長明燈,一有風過就會閃動。
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貓吃心。
耶稣指着自己的心,一團火焰。
獅心王理查。
蘇崇王子的心,顫抖,起伏劇烈,可是沉默不語。
“我的這顆心全都付與你。
” 尤其是書中多次出現的米澤爾,是主人公完全憑空臆想出的、号稱“隻有四大使徒看得到的”、介于魔鬼與天使之間的一種精靈形象。
在主人公的想象裡,它們如蜜蜂一樣密集飛行,穿梭在主人公的身體和生活空間裡。
這是屬于他自己的童話角色,是他向友人炫耀的秘密,是他孤獨時的陪伴,卻也是他性發育的見證。
米澤爾的反複出現極大地增添了小說叙事的奇幻色彩,隻不過這都是讓人一眼能看穿的主觀幻想,而不是真正的情節上的奇幻設置。
這也讓這個文本與《鐵皮鼓》有了質地與格調上的差别。
《比利時的哀愁》是以準奇幻叙事來增強主觀視角,突出少年主人公對周圍世界的别樣感知和浮想聯翩,在打破慣常叙述形式與投射人物内心世界方面顯示出叙事語言本身的搖曳多姿。
不管是意識流的奔湧之勢,還是天馬行空的意象揮灑,小說文本都在寫實主義的邊緣遊移,卻也恰恰因此格外真實地還原了一個既狂妄到要掙脫現實,又常常自卑而怨念頻生的青春期男生的心理波形圖。
主觀的叙事視角和感知方式讓整部小說始終充滿了一種少年感,并非鮮花怒馬,并非青澀純情,而是略帶着痞氣的桀骜,彌漫着失落的怅惘,身體欲望在覺醒,意識觀念卻混沌,善惡正邪不分明,然而一切忌妒、怨怼、悔恨、驕傲、殘忍、嫌隙、搖擺、放浪又都洋溢着生命自發生長的新鮮與真實。
就在這戰火與硝煙的背景上,背叛與瘋癫的時代中,那些紛飛的心事與勃發的情欲構成了特殊的青春回憶,一個比利時靈魂的青春回憶。
這個靈魂的名字叫雨果·克勞斯。
弗拉芒語文學的巨擘,永遠不羁的少年 在小說的結尾處,作者以頗有後現代風格的文本自我指涉方式,暗示了自己與路易斯之間的部分同一性:路易斯在戰後參加了征文比賽,将自己的親身經曆寫成了小說,帶到了出版社。
而編輯定下了這部小說的名字: “《哀愁》,這是個好标題。
另一方面……還缺了點什麼。
這标題顯得……顯得……太單調了。
每個人都有哀愁。
為什麼您不寫成《為祖國而哀愁》?我常常給我們自家報紙拟标題……” ………… “或者,簡單點,就叫《比利時的哀愁》。
英語就是TheSorrowofBelgium。
如果您以這個标題得獎了的話,您就可以亮明身份了。
”這不是開玩笑的。
這不是開玩笑的。
作者在這裡似乎在暗示,我們讀到的路易斯的故事,就是這部路易斯自己寫的《比利時的哀愁》。
而路易斯就是作者雨果·克勞斯。
路易斯的成長經曆,也是作者的成長經曆。
然而,這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