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關燈
小
中
大
都和外部一樣。
萊頓說:“裡面能隔絕聲音、隔絕放射線,密不透氣,另外你應該也猜到了,它會産生強大磁場。
” 我關上門時,聽到另一邊有門鎖咔嗒一聲鎖定的聲音。
看着這個箱體就像看到一個未能實現的夢想起死回生。
我将近三十歲時研究的東西,也有一個跟這個十分類似的箱體。
隻不過那個隻有二點五立方厘米,是為了讓某種宏觀物體進入疊加狀态。
我們物理學者有時會稱之為“貓狀态”,權當是科學家之間的幽默玩笑。
這靈感來自薛定谔的貓,也就是那個著名的思想實驗。
且想象在一個密封箱中有一隻貓、一小瓶毒氣和一個放射源。
假如内部感應器感應到放射現象,例如原子衰變,小玻璃瓶就會破裂,釋放出毒氣毒死貓。
原子衰變與不衰變的概率是一樣的。
将我們這個傳統世界的某個結果與量子層級的事件相聯結,确實極具巧思。
量子力學理論的“哥本哈根解釋”提出了一個瘋狂的說法:在箱子打開前,在進行觀察前,原子處于疊加狀态,也就是既已衰變又未衰變的不确定狀态。
換言之,貓既是生也是死。
隻有當箱子打開,進行了觀察,量子态的波函數才會塌陷成其中一個狀态。
換句話說,我們隻會看到其中一個可能的結果。
例如,一隻死貓。
而那便成了我們的事實。
但事情變得很奇怪。
會不會有另一個世界也和我們所知的這個世界一樣真實,而在那裡打開箱子後,卻看見一隻活生生、打着呼噜的貓? 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诠釋”說,會。
當我們打開箱子,便會産生分岔。
會有一個發現死貓的宇宙。
也會有一個發現活貓的宇宙。
而殺死貓的——或者就讓它活着吧——正是我們的觀察之舉。
然後事情又變得奇怪,奇怪到讓人抓狂。
因為那種觀察行為随時都在發生。
所以如果每當有某件事物受到觀察,世界就會分裂,也因此宇宙的數量龐大到無法想象(多重宇宙),而所有可能發生的事也都會發生。
我制作那個迷你立方體的構想就是創造一個不受到觀察與外界刺激的環境,以便讓我的宏觀物體——一個長四十微米、含有大約一兆原子的氮化鋁圓片——能安然存在于那個不确定的貓狀态中,不會因為與環境互動而“去相幹”。
補助金蒸發之前,我始終沒解開那個問題,但另一個世界的我顯然解開了,還把整個構想提升到不可思議的層級。
因為假如萊頓所說屬實,這個箱體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根據我對物理所知的一切看來是不可能的。
我感到羞愧,仿佛輸給一個能力更強的對手。
這個箱體是由一個眼界恢宏的人打造的。
一個更聰明、更厲害的我。
我看着萊頓。
“能運作嗎?” 他說:“既然你現在能和我一起站在這裡,應該就是可以吧。
” “我不懂。
如果想在實驗室裡讓一個粒子處于量子态,就得創造一個隔離室,移除所有光線、抽出空氣、将溫度調低到僅略略高于絕對零度。
那樣人類是活不了的。
而規格越大,整個情況就會變得越脆弱。
雖然我們在地下,還有各種粒子,像微中子、宇宙射線等等,可能會穿透那個立方體,幹擾量子态。
這個難關似乎無法克服。
” “我不知道該怎麼告訴你……你就克服了。
” “怎麼克服的?” 萊頓微微一笑:“你向我解釋時,聽起來非常合理,但我卻沒辦法百分之百向你轉述。
你應該去看看你的筆記。
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那個箱體所創造并維持的環境,能讓日常事物存在于量子疊加狀态中。
” “包括我們在内?” “包括我們在内。
” 好吧。
雖然我所知的一切告訴我這不可能,但我顯然找到了方法,創造出一個宏觀規模的可轉換量子環境,可能是利用磁場将内部物體與原子級量子系統聯結在一起。
但箱體内的占據者呢? 占據者也是觀察者。
我們活在一個“去相幹”狀态中,活在某一個現實中,因為我們時時刻刻在觀察我們的環境,導緻自己的波函數塌陷。
一定還有其他作用因素。
“走吧,”萊頓說,“我想讓你看樣東西。
” 他帶我走向棚廠内,面向箱體門那一邊的一排窗戶。
在另一道安全門刷過門卡後,他帶我進入一個類似通訊中心或任務管制中心的房間。
此時,隻有一個工作站前面有人,是個女的,兩腳高高跷到桌上,頭上戴着耳機,身體跟着音樂律動,無視我們進入。
“那個工作站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待命。
我們所有人都輪流等着有人回來。
” 萊頓很快地坐到一台計算機前面,輸入一串密碼,連續開啟幾個資料夾,直到找出他要的東西。
他打開一個影音文件。
高清影片,從箱體門對面拍攝的,攝影機八成是裝設在管制中心這些窗子正上方。
屏幕最下方,我看到十四個月前的時間标記,計時器顯示到百分之一秒。
有個男人進入屏幕内,朝箱體走去。
他穿着最新式的太空衣,背了個背包,頭盔夾在左腋下。
到了門前,他轉動把手推開門。
踏入之前,他回頭直視着攝影機。
那是我。
我揮揮手,步入箱體,将自己反鎖在裡面。
萊頓加快播放速度。
我眼看着五十分鐘飛快過去了,箱體動也沒動。
當另一人進入屏幕,他又再度放慢影片速度。
一個留着棕色長發的女子走向箱體,打開門。
攝影機的畫面轉換成頭戴式GoPro(美國運動相機廠商)攝影機畫面。
它搖晃拍攝箱體内部,隻見一道光射過光秃的牆面與地闆,在凹凸不平的表面閃爍不定。
“就這樣,”萊頓說,“你不見了,直到……”他又打開另一個檔案:“三天半以前。
” 我看見自己搖晃不穩地走出箱體,重重地摔倒在地,幾乎像是被人推出來。
又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看着危險物品處理小組出現,将我搬上輪床。
看着重播影像,回顧這個噩夢(也就是我現在的生活)開始的那一刻,感覺實在太不真實。
那便是我來到這個美麗、嶄新的爛世界,最初的幾秒鐘。
他們在地上一樓的寝室區為我準備了一個房間,能夠從囚室般的小房間升級,我當然求之不得。
有張豪華的床。
全套衛浴設備。
書桌上擺了一瓶鮮花,滿室生香。
萊頓說:“希望你在這裡會舒服一點。
但我還是要說,請不要企圖自殺,因為我們都會小心防範。
門外會有人站崗以便阻止你,之後你又得穿上束衣,回到樓下那個讨厭的小房間去。
如果你又開始感到絕望,就拿起電話,叫接電話的人來找我。
不要默默地承受痛苦。
” 他摸摸桌上的電腦。
“這裡面存了你過去十五年的工作成果,甚至還保留了你進速度實驗中心以前的研究。
沒有密碼。
你就盡量看吧,也許能喚醒零星記憶。
”他往門口走到一半時,回頭一瞄,說道,“對了,這門會上鎖。
”說着微微一笑,“但完全是為了你的安全着想。
” 我拿着電腦坐在床上,絞盡腦汁試着去理解包含在數以萬計的資料夾中的大量資料。
資料依年份歸檔,甚至回溯到我獲得帕維亞獎以前,以及研究所時期,當時我對人生的雄心壯志才剛剛冒出頭來。
早期檔案夾裡的内容我很熟悉,包括一份報告的草稿,最後成為我最初發表的論文,還有相關文章的摘要,總之我待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室那段時期的成果,以及建造出第一個小立方體,都是靠這些累積出來的。
無塵室的資料整理得巨細靡遺。
我讀着電腦上的檔案讀到兩眼昏花,卻仍勉強堅持,眼看着那個我的研究進度超越了這個我中止的階段。
這感覺好像忘了一切關于自己的事情,然後讀着自己的傳記。
我每天都工作。
我的筆記越寫越好、越透徹、越精确。
但我依然努力想找出方法,為我的宏觀圓片創造疊加狀态,筆記中處處透着沮喪與絕望。
這時我再也睜不開眼。
熄了床頭櫃上的燈之後,拉上毯子。
這裡頭一片漆黑。
房間裡唯一的光源就是床對面牆上高處一個綠點。
那是個攝影機,正在進行夜視攝影。
有人在監視着我的一舉一動,我的每次呼吸。
我閉上眼睛,試着不予理會。
但我又看到每次閉上雙眼都會出現的景象:鮮血流下她的腳踝,流過她的赤腳。
她眉心的黑洞。
那麼輕易就可能崩潰。
就可能四分五裂。
我在黑暗中摸着指上的線戒,提醒自己:另一個生活是真實的,還存在于外面某個地方。
就像站在沙灘上,浪潮不斷将腳下的沙卷回海裡一樣,我也能感覺到自己原來的世界以及支撐它的現實,正在不斷撤退。
我不禁納悶:假如不奮力反抗,當下這個現實會不會慢慢入侵,輕而易舉地将我擄走? 我猛然驚醒。
有人敲門。
我打開燈,跌跌撞撞下床,心下慌亂,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
敲門聲越來越響。
我說:“來了!” 我試着開門,但門從外面鎖住。
我聽到門鎖轉動的聲音。
門跟着打開。
隻見一個穿着黑色圍裹式連衣裙的女人,手裡端着兩杯咖啡、腋下夾着一本記事本,站在走廊上,我花了幾分鐘回想自己在何時何地見過她。
然後猛然想到,就在這裡。
我在箱體外恢複意識的那個晚上,是她主持了(或者應該說試圖主持)那個奇怪的彙報會議。
“嗨,賈森。
我是阿曼達·盧卡斯。
” “對,沒錯。
” “抱歉,我隻是不想直接闖進來。
” “沒關系。
” “你有時間跟我談談嗎?” “當然。
” 我讓她進來,然後關上門。
我替她拉過桌前的椅子。
她舉起一個紙杯:“我替你準備了咖啡,如果你想喝的話。
” “好啊。
”我接過杯子,“謝謝你。
” 我
萊頓說:“裡面能隔絕聲音、隔絕放射線,密不透氣,另外你應該也猜到了,它會産生強大磁場。
” 我關上門時,聽到另一邊有門鎖咔嗒一聲鎖定的聲音。
看着這個箱體就像看到一個未能實現的夢想起死回生。
我将近三十歲時研究的東西,也有一個跟這個十分類似的箱體。
隻不過那個隻有二點五立方厘米,是為了讓某種宏觀物體進入疊加狀态。
我們物理學者有時會稱之為“貓狀态”,權當是科學家之間的幽默玩笑。
這靈感來自薛定谔的貓,也就是那個著名的思想實驗。
且想象在一個密封箱中有一隻貓、一小瓶毒氣和一個放射源。
假如内部感應器感應到放射現象,例如原子衰變,小玻璃瓶就會破裂,釋放出毒氣毒死貓。
原子衰變與不衰變的概率是一樣的。
将我們這個傳統世界的某個結果與量子層級的事件相聯結,确實極具巧思。
量子力學理論的“哥本哈根解釋”提出了一個瘋狂的說法:在箱子打開前,在進行觀察前,原子處于疊加狀态,也就是既已衰變又未衰變的不确定狀态。
換言之,貓既是生也是死。
隻有當箱子打開,進行了觀察,量子态的波函數才會塌陷成其中一個狀态。
換句話說,我們隻會看到其中一個可能的結果。
例如,一隻死貓。
而那便成了我們的事實。
但事情變得很奇怪。
會不會有另一個世界也和我們所知的這個世界一樣真實,而在那裡打開箱子後,卻看見一隻活生生、打着呼噜的貓? 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诠釋”說,會。
當我們打開箱子,便會産生分岔。
會有一個發現死貓的宇宙。
也會有一個發現活貓的宇宙。
而殺死貓的——或者就讓它活着吧——正是我們的觀察之舉。
然後事情又變得奇怪,奇怪到讓人抓狂。
因為那種觀察行為随時都在發生。
所以如果每當有某件事物受到觀察,世界就會分裂,也因此宇宙的數量龐大到無法想象(多重宇宙),而所有可能發生的事也都會發生。
我制作那個迷你立方體的構想就是創造一個不受到觀察與外界刺激的環境,以便讓我的宏觀物體——一個長四十微米、含有大約一兆原子的氮化鋁圓片——能安然存在于那個不确定的貓狀态中,不會因為與環境互動而“去相幹”。
補助金蒸發之前,我始終沒解開那個問題,但另一個世界的我顯然解開了,還把整個構想提升到不可思議的層級。
因為假如萊頓所說屬實,這個箱體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根據我對物理所知的一切看來是不可能的。
我感到羞愧,仿佛輸給一個能力更強的對手。
這個箱體是由一個眼界恢宏的人打造的。
一個更聰明、更厲害的我。
我看着萊頓。
“能運作嗎?” 他說:“既然你現在能和我一起站在這裡,應該就是可以吧。
” “我不懂。
如果想在實驗室裡讓一個粒子處于量子态,就得創造一個隔離室,移除所有光線、抽出空氣、将溫度調低到僅略略高于絕對零度。
那樣人類是活不了的。
而規格越大,整個情況就會變得越脆弱。
雖然我們在地下,還有各種粒子,像微中子、宇宙射線等等,可能會穿透那個立方體,幹擾量子态。
這個難關似乎無法克服。
” “我不知道該怎麼告訴你……你就克服了。
” “怎麼克服的?” 萊頓微微一笑:“你向我解釋時,聽起來非常合理,但我卻沒辦法百分之百向你轉述。
你應該去看看你的筆記。
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那個箱體所創造并維持的環境,能讓日常事物存在于量子疊加狀态中。
” “包括我們在内?” “包括我們在内。
” 好吧。
雖然我所知的一切告訴我這不可能,但我顯然找到了方法,創造出一個宏觀規模的可轉換量子環境,可能是利用磁場将内部物體與原子級量子系統聯結在一起。
但箱體内的占據者呢? 占據者也是觀察者。
我們活在一個“去相幹”狀态中,活在某一個現實中,因為我們時時刻刻在觀察我們的環境,導緻自己的波函數塌陷。
一定還有其他作用因素。
“走吧,”萊頓說,“我想讓你看樣東西。
” 他帶我走向棚廠内,面向箱體門那一邊的一排窗戶。
在另一道安全門刷過門卡後,他帶我進入一個類似通訊中心或任務管制中心的房間。
此時,隻有一個工作站前面有人,是個女的,兩腳高高跷到桌上,頭上戴着耳機,身體跟着音樂律動,無視我們進入。
“那個工作站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待命。
我們所有人都輪流等着有人回來。
” 萊頓很快地坐到一台計算機前面,輸入一串密碼,連續開啟幾個資料夾,直到找出他要的東西。
他打開一個影音文件。
高清影片,從箱體門對面拍攝的,攝影機八成是裝設在管制中心這些窗子正上方。
屏幕最下方,我看到十四個月前的時間标記,計時器顯示到百分之一秒。
有個男人進入屏幕内,朝箱體走去。
他穿着最新式的太空衣,背了個背包,頭盔夾在左腋下。
到了門前,他轉動把手推開門。
踏入之前,他回頭直視着攝影機。
那是我。
我揮揮手,步入箱體,将自己反鎖在裡面。
萊頓加快播放速度。
我眼看着五十分鐘飛快過去了,箱體動也沒動。
當另一人進入屏幕,他又再度放慢影片速度。
一個留着棕色長發的女子走向箱體,打開門。
攝影機的畫面轉換成頭戴式GoPro(美國運動相機廠商)攝影機畫面。
它搖晃拍攝箱體内部,隻見一道光射過光秃的牆面與地闆,在凹凸不平的表面閃爍不定。
“就這樣,”萊頓說,“你不見了,直到……”他又打開另一個檔案:“三天半以前。
” 我看見自己搖晃不穩地走出箱體,重重地摔倒在地,幾乎像是被人推出來。
又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看着危險物品處理小組出現,将我搬上輪床。
看着重播影像,回顧這個噩夢(也就是我現在的生活)開始的那一刻,感覺實在太不真實。
那便是我來到這個美麗、嶄新的爛世界,最初的幾秒鐘。
他們在地上一樓的寝室區為我準備了一個房間,能夠從囚室般的小房間升級,我當然求之不得。
有張豪華的床。
全套衛浴設備。
書桌上擺了一瓶鮮花,滿室生香。
萊頓說:“希望你在這裡會舒服一點。
但我還是要說,請不要企圖自殺,因為我們都會小心防範。
門外會有人站崗以便阻止你,之後你又得穿上束衣,回到樓下那個讨厭的小房間去。
如果你又開始感到絕望,就拿起電話,叫接電話的人來找我。
不要默默地承受痛苦。
” 他摸摸桌上的電腦。
“這裡面存了你過去十五年的工作成果,甚至還保留了你進速度實驗中心以前的研究。
沒有密碼。
你就盡量看吧,也許能喚醒零星記憶。
”他往門口走到一半時,回頭一瞄,說道,“對了,這門會上鎖。
”說着微微一笑,“但完全是為了你的安全着想。
” 我拿着電腦坐在床上,絞盡腦汁試着去理解包含在數以萬計的資料夾中的大量資料。
資料依年份歸檔,甚至回溯到我獲得帕維亞獎以前,以及研究所時期,當時我對人生的雄心壯志才剛剛冒出頭來。
早期檔案夾裡的内容我很熟悉,包括一份報告的草稿,最後成為我最初發表的論文,還有相關文章的摘要,總之我待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室那段時期的成果,以及建造出第一個小立方體,都是靠這些累積出來的。
無塵室的資料整理得巨細靡遺。
我讀着電腦上的檔案讀到兩眼昏花,卻仍勉強堅持,眼看着那個我的研究進度超越了這個我中止的階段。
這感覺好像忘了一切關于自己的事情,然後讀着自己的傳記。
我每天都工作。
我的筆記越寫越好、越透徹、越精确。
但我依然努力想找出方法,為我的宏觀圓片創造疊加狀态,筆記中處處透着沮喪與絕望。
這時我再也睜不開眼。
熄了床頭櫃上的燈之後,拉上毯子。
這裡頭一片漆黑。
房間裡唯一的光源就是床對面牆上高處一個綠點。
那是個攝影機,正在進行夜視攝影。
有人在監視着我的一舉一動,我的每次呼吸。
我閉上眼睛,試着不予理會。
但我又看到每次閉上雙眼都會出現的景象:鮮血流下她的腳踝,流過她的赤腳。
她眉心的黑洞。
那麼輕易就可能崩潰。
就可能四分五裂。
我在黑暗中摸着指上的線戒,提醒自己:另一個生活是真實的,還存在于外面某個地方。
就像站在沙灘上,浪潮不斷将腳下的沙卷回海裡一樣,我也能感覺到自己原來的世界以及支撐它的現實,正在不斷撤退。
我不禁納悶:假如不奮力反抗,當下這個現實會不會慢慢入侵,輕而易舉地将我擄走? 我猛然驚醒。
有人敲門。
我打開燈,跌跌撞撞下床,心下慌亂,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
敲門聲越來越響。
我說:“來了!” 我試着開門,但門從外面鎖住。
我聽到門鎖轉動的聲音。
門跟着打開。
隻見一個穿着黑色圍裹式連衣裙的女人,手裡端着兩杯咖啡、腋下夾着一本記事本,站在走廊上,我花了幾分鐘回想自己在何時何地見過她。
然後猛然想到,就在這裡。
我在箱體外恢複意識的那個晚上,是她主持了(或者應該說試圖主持)那個奇怪的彙報會議。
“嗨,賈森。
我是阿曼達·盧卡斯。
” “對,沒錯。
” “抱歉,我隻是不想直接闖進來。
” “沒關系。
” “你有時間跟我談談嗎?” “當然。
” 我讓她進來,然後關上門。
我替她拉過桌前的椅子。
她舉起一個紙杯:“我替你準備了咖啡,如果你想喝的話。
” “好啊。
”我接過杯子,“謝謝你。
”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