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關燈
小
中
大
館應該就位于小村啤酒館對街。
沒想到不是。
頂篷的顔色不對,整個門面高檔得怪異。
那是一棟豪華公寓大樓。
我甚至看見一個門童撐着傘站在路邊,替一名身穿黑色風衣的女人攔出租車。
沒走錯路吧? 我往後瞄一眼經常光顧的酒吧。
小村啤酒館的前窗應該有霓虹招牌閃爍,此時卻隻見門口柱子上挂着一塊厚重的銅字木闆招牌,被風吹得搖晃還吱吱嘎嘎響。
我繼續往前走,隻不過加快了腳步,雨水猛力打入眼中。
我經過了…… 幾家鬧哄哄的酒館。
幾家正準備迎接晚餐高峰的餐廳——服務生迅速地将亮晶晶的酒杯與銀器擺在白色亞麻桌布上,同時背誦當天的特别菜色。
一家陌生的咖啡館,裡頭充滿咖啡機磨豆的刺耳聲響。
我和丹妮拉最愛的意大利餐館,看起來一點也沒變,也讓我想起自己已經将近二十四小時沒有進食。
但我仍繼續走着。
直到連襪子都被浸濕了。
直到全身不由自主地發抖。
直到夜幕降臨,我站在一棟三層樓的旅館外面,旅館窗上裝了鐵欄杆,門口上方有一塊大得令人反感的招牌,上面寫着: 皇家飯店 我走進去,在龜裂的棋盤式地闆上滴出一攤水來。
這裡出乎我的意料,不是那種破舊或髒得吓人的地方,隻是遭人遺忘,風光不再。
這兒的大廳很像我記憶中,曾祖父母在艾奧瓦那間搖搖欲墜的農舍裡的客廳。
老舊家具仿佛已經擺放上千年,當世界前進的時候,它們卻被時光冰封。
空氣中散發着黴味,大爵士樂團的演奏輕輕地從隐藏式音響流瀉而出,是四十年代的曲風。
櫃台前有個上了年紀、穿着半正式禮服的接待人員,看見我這副落湯雞模樣仍面不改色,隻是接過濕答答的九十五美元現金,然後交給我三樓房間的鑰匙。
電梯非常狹窄,我一路氣喘籲籲地勉力爬到三樓,活像個胖子,而這段時間我則是目不轉睛瞪着自己倒映在銅門上扭曲變形的五官。
出電梯後的走廊昏暗又狹小,幾乎無法兩人并排行走。
差不多走到一半時,我找到我的房間号碼,費了好大勁才用鑰匙轉開那個舊式門鎖。
裡面沒什麼特别。
一張單人床,脆弱的金屬床架加上凹凸不平的床墊。
一間浴室,約莫像衣櫥大小。
一個帶抽屜的櫃子。
一台傳統顯像管電視機。
窗邊有張椅子,窗外似乎有什麼東西一閃一閃的。
我繞過床尾,刷地拉開窗簾往外看去,發現旅館招牌頂端正好在齊眼高度,距離近到可以看見綠色霓虹燈光中紛落的雨。
我瞥見下方人行道上,有個男人倚着燈柱,煙在雨中缭繞而上,香煙灰燼在他帽檐的暗處忽閃忽滅。
他是在那裡等我嗎? 也許我太神經質,但還是走到門邊檢查門鎖,并拴上門鍊。
接着我踢掉鞋子,脫去衣褲,用浴室裡唯一一條毛巾擦幹身子。
這間房最大的優點就是立在窗下那個舊式鑄鐵暖爐。
我把溫度調得很高,将兩手放在如堤防般環繞的熱氣中。
我把濕衣服挂在椅背上,椅子推到暖爐旁邊。
在床頭櫃的抽屜裡發現一本基甸會《聖經》,和一本偌大的芝加哥大都會電話簿。
我趴在被壓得咿呀作響的床上,匆匆将電話簿翻到D開頭的部分,開始搜尋我的姓氏。
很快就找到我的姓名。
賈森·德森。
地址正确。
電話号碼正确。
我拿起床頭櫃上的電話,撥了自己家裡的電話。
電話響四聲後,我聽到自己的聲音:“嗨,我是賈森,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真正接起電話的并不是我,是錄音機。
你知道該怎麼做。
” 哔聲尚未響起,我便挂斷。
那不是我們家的答錄留言。
瘋狂的感覺再度逼近,恐怕會讓我像胎兒一樣蜷縮起來,也會讓我粉碎成千千萬萬片。
但我将它阻擋下來,重新念起我的新咒語:我不能認為自己瘋了。
我隻能解決這個問題。
實驗物理——胡扯,是所有科學——的主旨就在于解決問題。
然而,不可能一次全部解決。
總會有一個較大的、最重要的問題,一個大目标。
可是一旦你滿腦子隻想到問題有多麼巨大,就會茫然。
關鍵在于從小處着手,先專心解決你能回答的問題,開辟出一點可以站立之地。
等付出努力後,如果夠幸運,便有可能解開最重要的謎題。
就像看一張特殊合成照片要一步步往後退,最後完整影像才會自動出現。
我必須把擔憂、猜疑、恐懼跟自身隔離開來,隻專注于這個問題,就像在實驗室一樣——一次解決一個小問題。
開辟出一點可以站立的幹地。
此時困擾我的最大問題是:我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暫時還無法回答。
我當然有一些大緻的懷疑,可是懷疑會導緻偏見,而偏見不會導向真相。
為什麼丹妮拉和查理昨晚不在家?為什麼我看起來好像獨居? 不行,這個問題還是太大、太複雜。
要縮小範圍。
丹妮拉和查理在哪裡? 這個問題好一點,但還要再縮小。
丹妮拉會知道我兒子的下落。
所以就從這個開始:丹妮拉在哪裡? 昨晚在那個不是我家的屋裡,我看到牆上挂了幾幅素描,那是丹妮拉·瓦爾加斯的畫作。
她以婚前的姓名署名,為什麼呢? 我将無名指舉到從窗外射入的霓虹燈光下。
婚戒的痕迹不見了。
真的曾經有過嗎? 我從窗簾扯下一根松脫的線頭,綁在無名指上,當作我與以往熟知的世界的實際聯結。
然後又回去找電話簿,匆匆翻到V開頭的部分,找到唯一一個丹妮拉·瓦爾加斯時停下來,一把将整頁撕了後撥打她的号碼。
聽到她錄在錄音機上熟悉的聲音讓我感動,然而留言本身卻讓我深感不安。
“我是丹妮拉,我出門畫畫去了,請留言。
拜。
” 不到一小時,我的衣服已經暖了,也差不多幹了。
我梳洗、更衣後,走樓梯下到大廳。
外頭街上風在吹,但雨勢已歇。
靠在燈柱旁抽煙的男人走了。
我餓得頭昏眼花。
經過六七家餐廳後才找到一家不至于讓我傾家蕩産的比薩店,光線明亮卻髒兮兮的,賣的是巨無霸厚片比薩。
店内沒有地方坐,我隻好站在人行道上狼吞虎咽起來,心裡一邊納悶,是不是這塊比薩真如我所想的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或者是我餓到失去判斷力? 丹妮拉的地址在巴克鎮。
我身上還剩七十五美元和一點零錢,所以可以搭出租車,不過我想行人與車流數量都顯示出周五夜晚的氛圍,空氣中也有相當程度的能量浮動着。
我往東走,去找我的妻子。
丹妮拉住的是一棟黃磚建築,正面牆上爬滿了最近因為天氣轉冷而逐漸呈枯褐色的常春藤。
門鈴仍是老式的黃銅面闆,我在第一排從下往上第二個門鈴的位置,看見她婚前的姓名。
我按了三次門鈴,但沒有回應。
透過鑲在門邊高高的玻璃窗,我看見一名穿晚禮服外加大衣的女子,踩着細細的高跟鞋,咔嗒咔嗒從走廊另一頭走來。
我退離窗邊,在門被推開時轉過身去。
她在用手機打電話,随着她經過也飄過一陣酒氣,看來她今晚的節目已經提早熱烈展開。
她快步奔下階梯,沒注意到我。
我趁着門還沒關上,趕緊推門進入,然後爬樓梯來到四樓。
丹妮拉住處的門在走廊盡頭。
我敲敲門,靜候着。
無人應門。
我又回到樓下大廳,不知道是否應該幹脆在這裡等她回來。
可是萬一她出城去了呢?如果她回家時發現我像個跟蹤狂在她住處附近流連,會做何感想? 快到大門口時,我的目光掃過一處布告欄,上面貼滿廣告傳單,從畫廊開幕到讀書會到詩歌創作朗誦比賽,什麼都有。
吸引我注意的是貼在欄位正中央那張最大的告示。
其實是一張海報,宣傳丹妮拉·瓦爾加斯将在一間名叫“力與美”的畫廊辦展覽。
我停下來,很快瞄一眼開幕時間。
十月二日,星期五。
今天晚上。
回到街上,又下起雨來。
我攔了一輛出租車。
畫廊在十來條街外,我們沿着達曼路行駛,值此交通晚高峰時段,這裡俨然成了出租車停車場,我的神經也仿佛随之緊繃到極點。
我放棄搭車,加入重金屬派的文青人潮,行走在冰寒細雨中。
“力與美”是由舊包裝工廠改建的畫廊,排隊等候進入的人組成的長龍綿延了大半條街。
渾身發抖、可憐兮兮地等了四十五分鐘後,我終于脫離雨水,付了十五美元門票,與一組十人團體被匆匆帶進一間前廳,看見丹妮拉的全名以巨大塗鴉字體寫在四周環繞的牆面上。
在一起這十五年來,我和丹妮拉參加過許多展覽與開幕式,卻從未見識過這樣的場面。
一個身材瘦削、留着胡子的男人從牆裡一道暗門現身。
燈光轉暗。
他說:“我是史蒂夫·康卡利,各位即将看到的作品的制作人。
”他從門邊一個抽取架扯下一個塑料袋:“請将手機放進袋子裡,到另一邊再還給你們。
” 收集手機的袋子在衆人之間一一傳遞。
“簡單說明一下各位接下來十分鐘的人生曆程。
創作者請大家先将理性思考擱置一旁,盡量以感性來體會她的裝置。
歡迎參觀‘纏結’。
” 康卡利拿走那袋手機後,将門打開。
我最後一個進入。
頃刻間,我們這群人聚集在一個瞬間變得漆黑的幽閉空間裡,從門砰然關閉的回音聽得出這是一個如倉庫般的偌大房間。
頭上逐漸淡入點點亮光,我的注意力也随之往上轉移。
是星星。
看起來逼真得驚人,一顆顆都蘊含着一種氤氲白光。
有些近,有些遠,偶爾還有一顆劃過虛空。
我看出前面擺設了什麼。
我們當中有人喃喃低呼一聲:“我的天哪。
” 那是一個用亞克力闆搭成的迷宮,通過某種視覺效果,看起來仿佛在星空底下連綿不絕。
一波波光線如漣漪般穿梭在嵌闆之間。
我們一群人慢慢前行。
通往迷宮共有五個入口,我站在所有入口的中心交彙點,看着其他人漫步走向各自的通道。
我注意到從剛才就一直有個低低的聲音,與其說是音樂,倒更像是電視噪聲類的白噪聲,低沉而持續地沙沙作響。
我選了一條通道,進入迷宮後,透明感消失了。
亞克力闆被近乎炫目的強光吞噬,就連腳下也一樣。
一分鐘後,有幾塊嵌闆開始顯示循環影像。
誕生——孩子哭号,母親喜極而泣。
被判死刑的男人吊在繩圈底下又扭又踢。
暴風雪。
大海。
沙漠景緻綿延開展。
我繼續往前。
進入死巷。
繞過險彎。
影像出現得越來越頻繁,循環越來越快。
車禍中撞得稀巴爛的汽車殘骸。
正在享受激情歡愛的一對情侶。
病患被醫生和護士用輪床推過醫院走道時,眼中所見的情景。
十字架。
佛祖。
五芒星。
和平标志。
核爆炸。
燈熄了。
星星再次出現。
我又能看透亞克力闆,隻不過現在透明闆與某種數碼濾波器重疊——有噪聲和大群昆蟲與雪花紛飛。
這使得迷宮中的其他人仿佛是在遼闊荒野上遊移的幢幢黑影。
雖然才剛經曆了令人困惑又恐懼的二十四小時,又或者正因為那些經曆,此時此刻目睹的景象才會穿透出來,給予我重重一擊。
盡管看得見迷宮中的其他人,卻不覺得與他們同處一室,甚至不覺得我們在同一個空間。
他們似乎相隔好幾個世界,迷失在他們自己的矢量空間裡。
刹那間,我感覺一股迷失感排山倒海而來。
不是哀傷或痛苦,而是一種更原始的感覺。
一種領悟與随之而來的驚怖——為了我們周遭無窮無盡的冷漠而驚怖。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丹妮拉的裝置藝術想傳達的主要信息,但我确實有此體悟。
剛剛我
沒想到不是。
頂篷的顔色不對,整個門面高檔得怪異。
那是一棟豪華公寓大樓。
我甚至看見一個門童撐着傘站在路邊,替一名身穿黑色風衣的女人攔出租車。
沒走錯路吧? 我往後瞄一眼經常光顧的酒吧。
小村啤酒館的前窗應該有霓虹招牌閃爍,此時卻隻見門口柱子上挂着一塊厚重的銅字木闆招牌,被風吹得搖晃還吱吱嘎嘎響。
我繼續往前走,隻不過加快了腳步,雨水猛力打入眼中。
我經過了…… 幾家鬧哄哄的酒館。
幾家正準備迎接晚餐高峰的餐廳——服務生迅速地将亮晶晶的酒杯與銀器擺在白色亞麻桌布上,同時背誦當天的特别菜色。
一家陌生的咖啡館,裡頭充滿咖啡機磨豆的刺耳聲響。
我和丹妮拉最愛的意大利餐館,看起來一點也沒變,也讓我想起自己已經将近二十四小時沒有進食。
但我仍繼續走着。
直到連襪子都被浸濕了。
直到全身不由自主地發抖。
直到夜幕降臨,我站在一棟三層樓的旅館外面,旅館窗上裝了鐵欄杆,門口上方有一塊大得令人反感的招牌,上面寫着: 皇家飯店 我走進去,在龜裂的棋盤式地闆上滴出一攤水來。
這裡出乎我的意料,不是那種破舊或髒得吓人的地方,隻是遭人遺忘,風光不再。
這兒的大廳很像我記憶中,曾祖父母在艾奧瓦那間搖搖欲墜的農舍裡的客廳。
老舊家具仿佛已經擺放上千年,當世界前進的時候,它們卻被時光冰封。
空氣中散發着黴味,大爵士樂團的演奏輕輕地從隐藏式音響流瀉而出,是四十年代的曲風。
櫃台前有個上了年紀、穿着半正式禮服的接待人員,看見我這副落湯雞模樣仍面不改色,隻是接過濕答答的九十五美元現金,然後交給我三樓房間的鑰匙。
電梯非常狹窄,我一路氣喘籲籲地勉力爬到三樓,活像個胖子,而這段時間我則是目不轉睛瞪着自己倒映在銅門上扭曲變形的五官。
出電梯後的走廊昏暗又狹小,幾乎無法兩人并排行走。
差不多走到一半時,我找到我的房間号碼,費了好大勁才用鑰匙轉開那個舊式門鎖。
裡面沒什麼特别。
一張單人床,脆弱的金屬床架加上凹凸不平的床墊。
一間浴室,約莫像衣櫥大小。
一個帶抽屜的櫃子。
一台傳統顯像管電視機。
窗邊有張椅子,窗外似乎有什麼東西一閃一閃的。
我繞過床尾,刷地拉開窗簾往外看去,發現旅館招牌頂端正好在齊眼高度,距離近到可以看見綠色霓虹燈光中紛落的雨。
我瞥見下方人行道上,有個男人倚着燈柱,煙在雨中缭繞而上,香煙灰燼在他帽檐的暗處忽閃忽滅。
他是在那裡等我嗎? 也許我太神經質,但還是走到門邊檢查門鎖,并拴上門鍊。
接着我踢掉鞋子,脫去衣褲,用浴室裡唯一一條毛巾擦幹身子。
這間房最大的優點就是立在窗下那個舊式鑄鐵暖爐。
我把溫度調得很高,将兩手放在如堤防般環繞的熱氣中。
我把濕衣服挂在椅背上,椅子推到暖爐旁邊。
在床頭櫃的抽屜裡發現一本基甸會《聖經》,和一本偌大的芝加哥大都會電話簿。
我趴在被壓得咿呀作響的床上,匆匆将電話簿翻到D開頭的部分,開始搜尋我的姓氏。
很快就找到我的姓名。
賈森·德森。
地址正确。
電話号碼正确。
我拿起床頭櫃上的電話,撥了自己家裡的電話。
電話響四聲後,我聽到自己的聲音:“嗨,我是賈森,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真正接起電話的并不是我,是錄音機。
你知道該怎麼做。
” 哔聲尚未響起,我便挂斷。
那不是我們家的答錄留言。
瘋狂的感覺再度逼近,恐怕會讓我像胎兒一樣蜷縮起來,也會讓我粉碎成千千萬萬片。
但我将它阻擋下來,重新念起我的新咒語:我不能認為自己瘋了。
我隻能解決這個問題。
實驗物理——胡扯,是所有科學——的主旨就在于解決問題。
然而,不可能一次全部解決。
總會有一個較大的、最重要的問題,一個大目标。
可是一旦你滿腦子隻想到問題有多麼巨大,就會茫然。
關鍵在于從小處着手,先專心解決你能回答的問題,開辟出一點可以站立之地。
等付出努力後,如果夠幸運,便有可能解開最重要的謎題。
就像看一張特殊合成照片要一步步往後退,最後完整影像才會自動出現。
我必須把擔憂、猜疑、恐懼跟自身隔離開來,隻專注于這個問題,就像在實驗室一樣——一次解決一個小問題。
開辟出一點可以站立的幹地。
此時困擾我的最大問題是:我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暫時還無法回答。
我當然有一些大緻的懷疑,可是懷疑會導緻偏見,而偏見不會導向真相。
為什麼丹妮拉和查理昨晚不在家?為什麼我看起來好像獨居? 不行,這個問題還是太大、太複雜。
要縮小範圍。
丹妮拉和查理在哪裡? 這個問題好一點,但還要再縮小。
丹妮拉會知道我兒子的下落。
所以就從這個開始:丹妮拉在哪裡? 昨晚在那個不是我家的屋裡,我看到牆上挂了幾幅素描,那是丹妮拉·瓦爾加斯的畫作。
她以婚前的姓名署名,為什麼呢? 我将無名指舉到從窗外射入的霓虹燈光下。
婚戒的痕迹不見了。
真的曾經有過嗎? 我從窗簾扯下一根松脫的線頭,綁在無名指上,當作我與以往熟知的世界的實際聯結。
然後又回去找電話簿,匆匆翻到V開頭的部分,找到唯一一個丹妮拉·瓦爾加斯時停下來,一把将整頁撕了後撥打她的号碼。
聽到她錄在錄音機上熟悉的聲音讓我感動,然而留言本身卻讓我深感不安。
“我是丹妮拉,我出門畫畫去了,請留言。
拜。
” 不到一小時,我的衣服已經暖了,也差不多幹了。
我梳洗、更衣後,走樓梯下到大廳。
外頭街上風在吹,但雨勢已歇。
靠在燈柱旁抽煙的男人走了。
我餓得頭昏眼花。
經過六七家餐廳後才找到一家不至于讓我傾家蕩産的比薩店,光線明亮卻髒兮兮的,賣的是巨無霸厚片比薩。
店内沒有地方坐,我隻好站在人行道上狼吞虎咽起來,心裡一邊納悶,是不是這塊比薩真如我所想的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或者是我餓到失去判斷力? 丹妮拉的地址在巴克鎮。
我身上還剩七十五美元和一點零錢,所以可以搭出租車,不過我想行人與車流數量都顯示出周五夜晚的氛圍,空氣中也有相當程度的能量浮動着。
我往東走,去找我的妻子。
丹妮拉住的是一棟黃磚建築,正面牆上爬滿了最近因為天氣轉冷而逐漸呈枯褐色的常春藤。
門鈴仍是老式的黃銅面闆,我在第一排從下往上第二個門鈴的位置,看見她婚前的姓名。
我按了三次門鈴,但沒有回應。
透過鑲在門邊高高的玻璃窗,我看見一名穿晚禮服外加大衣的女子,踩着細細的高跟鞋,咔嗒咔嗒從走廊另一頭走來。
我退離窗邊,在門被推開時轉過身去。
她在用手機打電話,随着她經過也飄過一陣酒氣,看來她今晚的節目已經提早熱烈展開。
她快步奔下階梯,沒注意到我。
我趁着門還沒關上,趕緊推門進入,然後爬樓梯來到四樓。
丹妮拉住處的門在走廊盡頭。
我敲敲門,靜候着。
無人應門。
我又回到樓下大廳,不知道是否應該幹脆在這裡等她回來。
可是萬一她出城去了呢?如果她回家時發現我像個跟蹤狂在她住處附近流連,會做何感想? 快到大門口時,我的目光掃過一處布告欄,上面貼滿廣告傳單,從畫廊開幕到讀書會到詩歌創作朗誦比賽,什麼都有。
吸引我注意的是貼在欄位正中央那張最大的告示。
其實是一張海報,宣傳丹妮拉·瓦爾加斯将在一間名叫“力與美”的畫廊辦展覽。
我停下來,很快瞄一眼開幕時間。
十月二日,星期五。
今天晚上。
回到街上,又下起雨來。
我攔了一輛出租車。
畫廊在十來條街外,我們沿着達曼路行駛,值此交通晚高峰時段,這裡俨然成了出租車停車場,我的神經也仿佛随之緊繃到極點。
我放棄搭車,加入重金屬派的文青人潮,行走在冰寒細雨中。
“力與美”是由舊包裝工廠改建的畫廊,排隊等候進入的人組成的長龍綿延了大半條街。
渾身發抖、可憐兮兮地等了四十五分鐘後,我終于脫離雨水,付了十五美元門票,與一組十人團體被匆匆帶進一間前廳,看見丹妮拉的全名以巨大塗鴉字體寫在四周環繞的牆面上。
在一起這十五年來,我和丹妮拉參加過許多展覽與開幕式,卻從未見識過這樣的場面。
一個身材瘦削、留着胡子的男人從牆裡一道暗門現身。
燈光轉暗。
他說:“我是史蒂夫·康卡利,各位即将看到的作品的制作人。
”他從門邊一個抽取架扯下一個塑料袋:“請将手機放進袋子裡,到另一邊再還給你們。
” 收集手機的袋子在衆人之間一一傳遞。
“簡單說明一下各位接下來十分鐘的人生曆程。
創作者請大家先将理性思考擱置一旁,盡量以感性來體會她的裝置。
歡迎參觀‘纏結’。
” 康卡利拿走那袋手機後,将門打開。
我最後一個進入。
頃刻間,我們這群人聚集在一個瞬間變得漆黑的幽閉空間裡,從門砰然關閉的回音聽得出這是一個如倉庫般的偌大房間。
頭上逐漸淡入點點亮光,我的注意力也随之往上轉移。
是星星。
看起來逼真得驚人,一顆顆都蘊含着一種氤氲白光。
有些近,有些遠,偶爾還有一顆劃過虛空。
我看出前面擺設了什麼。
我們當中有人喃喃低呼一聲:“我的天哪。
” 那是一個用亞克力闆搭成的迷宮,通過某種視覺效果,看起來仿佛在星空底下連綿不絕。
一波波光線如漣漪般穿梭在嵌闆之間。
我們一群人慢慢前行。
通往迷宮共有五個入口,我站在所有入口的中心交彙點,看着其他人漫步走向各自的通道。
我注意到從剛才就一直有個低低的聲音,與其說是音樂,倒更像是電視噪聲類的白噪聲,低沉而持續地沙沙作響。
我選了一條通道,進入迷宮後,透明感消失了。
亞克力闆被近乎炫目的強光吞噬,就連腳下也一樣。
一分鐘後,有幾塊嵌闆開始顯示循環影像。
誕生——孩子哭号,母親喜極而泣。
被判死刑的男人吊在繩圈底下又扭又踢。
暴風雪。
大海。
沙漠景緻綿延開展。
我繼續往前。
進入死巷。
繞過險彎。
影像出現得越來越頻繁,循環越來越快。
車禍中撞得稀巴爛的汽車殘骸。
正在享受激情歡愛的一對情侶。
病患被醫生和護士用輪床推過醫院走道時,眼中所見的情景。
十字架。
佛祖。
五芒星。
和平标志。
核爆炸。
燈熄了。
星星再次出現。
我又能看透亞克力闆,隻不過現在透明闆與某種數碼濾波器重疊——有噪聲和大群昆蟲與雪花紛飛。
這使得迷宮中的其他人仿佛是在遼闊荒野上遊移的幢幢黑影。
雖然才剛經曆了令人困惑又恐懼的二十四小時,又或者正因為那些經曆,此時此刻目睹的景象才會穿透出來,給予我重重一擊。
盡管看得見迷宮中的其他人,卻不覺得與他們同處一室,甚至不覺得我們在同一個空間。
他們似乎相隔好幾個世界,迷失在他們自己的矢量空間裡。
刹那間,我感覺一股迷失感排山倒海而來。
不是哀傷或痛苦,而是一種更原始的感覺。
一種領悟與随之而來的驚怖——為了我們周遭無窮無盡的冷漠而驚怖。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丹妮拉的裝置藝術想傳達的主要信息,但我确實有此體悟。
剛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