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關燈
小
中
大
,但左耳進右耳出,這好像是哲學叙述不完整時的必然現象。
後來有一位學生和他有同樣的困擾,于是要求哲學教授重新替辯證法下定義。
這時教授瞄了斐德洛一眼,仍然有些害怕,變得非常急躁。
斐德洛開始懷疑,辯證法是否有一些特殊的意義,才構成了它的重要性——即能夠左右論點的成立與否。
的确,它有。
辯證法一般是就對話本質的層面而言,也就是兩個人之間的對話。
在今天來說,它表示邏輯的讨論,兩人經由交互盤問而找到真理。
這正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對話錄》裡的讨論方式。
柏拉圖深信辯證法是追求真理的惟一方法,惟一的一種。
這就是為什麼辯證法是個關鍵詞。
亞裡士多德攻擊這種信念,認為辯證法隻适用于某些場合——追尋人類的信仰,找到事物的永恒形式,也就是真理。
對于柏拉圖來說,它是固定不變的,是既成的真實。
亞裡士多德認為還有一種科學方法,它能研究物質的形式,然後找到物質的本質,但是它是可變的。
這種形式與本質的二元論,以及這種科學方法,是亞裡士多德的中心思想。
于是,對于亞裡士多德來說,把辯證法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所尊崇的高度拉下來,是非常必要的。
辯證法曾是,并且仍然是一個關鍵詞。
斐德洛猜測,亞裡士多德貶低辯證法,也就是從柏拉圖認為的它是找到真理的惟一方法,變成認為它是修辭學的另一面,這很可能會激怒現代的柏拉圖主義者,甚至會激怒柏拉圖本人。
由于哲學教授并不清楚斐德洛的角色,因而十分不安。
他很可能害怕斐德洛和柏拉圖的擁護者會一起攻擊他。
如果真是如此,他倒不必擔心。
因為斐德洛并不會因為辯證法被視為與修辭學平等而憤怒。
他氣憤的是修辭學反倒被拉下來與辯證法平行。
這就是當時二者的狀況。
而把這個狀況理清的當然就是柏拉圖。
但很幸運,在南芝加哥這個陰暗的教室中,下一個出現在中間有裂痕的圓桌上的會是柏拉圖。
我們現在沿着海岸前行。
空氣不但寒冷而且潮——濕——,讓人的情緒無法振作起來。
雨停了下來,但是看天色仍然會繼續下雨。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沙灘,有一些人在上面走動。
我覺得有些累了,就停下來。
克裡斯從車上下來,說:"我們停下來做什麼?"我說:"我累了。
"迎面吹來的海風十分寒冷,還在沙灘上形成了不少沙丘。
因為下雨的關系,天色十分昏暗而且很潮——濕。
我想必須在這裡停下來。
于是我找了一個地方躺下來,才覺得溫暖些了。
但是我卻睡不着。
有一個小女孩站在沙丘上望着我,似乎希望我過去和她玩。
過了一會兒,她自己走開了。
這時克裡斯回來了,要我繼續向前走。
他說他在岩石上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植物,碰到它們的時候觸須會動。
我就和他一起去看。
在海邊的岩石叢裡有海葵。
它們是動物不是植物。
我告訴他海葵的觸角會讓小魚昏過去。
潮水一定完全退了,否則我們不會看到這些動物。
這時我瞥見那個小女孩站在岩石的另外一邊,手上拿着一個海星,她的父母手裡也拿了一些。
我們又騎上摩托車朝南去。
雨下大了,于是我把面罩拉下來,以免雨打在臉上。
但是待在裡面很悶,我不喜歡,所以雨一變小,我立刻把面罩打開。
傍晚之前我們必須要抵達阿克塔城,但是路太潮——濕——,我不想騎得太快。
我記得是柯勒律治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不是柏拉圖的信徒,就是亞裡士多德的信徒。
"不能忍受亞裡士多德永無止盡的分析,必然會喜好柏拉圖天馬行空的概念。
不能忍受柏拉圖高遠的理想主義,必然歡迎亞裡士多德的實際。
柏拉圖認為得道非常重要,每一代都不斷有這樣的人出現,殚精竭慮地尋找宇宙存在的源頭。
而亞裡士多德則代表了維修摩托車的技術人員,他喜歡世間萬象。
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自己就屬于這一派,我喜歡從周遭的事物裡找到佛性。
然而斐德洛天生就是柏拉圖一派,所以課堂上開始讨論柏拉圖的時候,他就覺得愉快多了。
他所謂的良質和柏拉圖所謂的善非常相似,要不是他留下了很多筆記,我很可能會以為二者是相同的,但是他否認了這一點,而且我及時發現了這個差别有多麼重要。
然而,在課堂上大家所讨論的并非柏拉圖的善,而是柏拉圖對修辭學的看法。
柏拉圖認為修辭學與善無關,它是屬于惡的一部分。
柏拉圖最恨的人,除了暴君之外就是修辭學家。
柏拉圖在《對話錄》中首先提到的是高爾吉亞。
斐德洛終于找到了感覺,他知道這正是自己追尋之境。
他一直覺得自己在被某一種未知的力量——彌賽亞(Messiah,猶太人盼望的複國救主——譯者注)的力量向前推送。
十月來了又去,日子變得十分缥缈,斷斷續續。
除了談到良質的時候之外,對他而言,什麼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有一個全新的真理将要産生了。
這真理足以粉碎許多學說,而讓世界大為震撼。
不管世界喜不喜歡它,都必須接受它。
在《對話錄》當中高爾吉亞是一名智者(Sophist,古希臘的修辭和演說老師。
他們教導的是人類所有的知識來自于感官,由于感官經驗人人不同,所以"人是衡量一切的标準",真理隻是各種不同的意見,道德也是相對的。
他們強調要在政治和社會上獲得成就,因而收取高昂的學費教導人們文法和修辭學——譯者注),他接受了蘇格拉底反覆的盤問。
蘇格拉底非常了解高爾吉亞的工作,以及他是如何工作的。
但是在《對話錄》的二十個問題當中,他一開始就問高爾吉亞什麼是修辭學。
高爾吉亞回答他,修辭學和讨論有關。
在另外一個問題裡他回答,它的目标就是要說服别人。
在回答另外一個問題的時候,他說明了修辭學在法院和其他場合的地位。
在另一個回答當中,他說它所探讨的問題就是公正與否的問題。
這些都是一般人所說的智者的工作。
現在蘇格拉底運用辯證法,把它轉化成了别的東西。
修辭學變成了物體,物體就必然劃分成各個部分,而各部分之間必然互相有關,這些關系是無法改變的。
你可以很明顯地從這些對話當中看見,蘇格拉底如何運用分析的刀把高爾吉亞的藝術劈成碎片。
而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這些碎片就是亞裡士多德修辭學的基礎。
蘇格拉底曾經是斐德洛幼時心目中的英雄,看到這樣的對話時,他不但很震驚而且很氣憤。
他在書旁寫下自己的答案。
這些對話一定讓他非常沮喪。
看到對方的回答,你不知道對話會如何接下去。
有一次蘇格拉底問高爾吉亞,修辭學家所用的詞彙和哪一等級的事情相關?高爾吉亞回答,最偉大的和最好的。
斐德洛立刻知道,這答案之中蘊藏着良質。
于是在旁邊寫下"說得沒錯"。
但是蘇格拉底卻認為這樣的回答模棱兩可,含混不清。
他仍然無法明白。
斐德洛在旁邊憤怒地寫道:"騙子!"他還參照了另外一則對話,蘇格拉底對那個答案很明白,一點兒都沒有不清楚之處。
蘇格拉底并沒有運用辯證法去了解修辭學,而是運用辯證法去摧毀修辭學,最起碼是去破壞修辭學的名譽,所以他的問題根本不是真正的問題——它們隻是言語的陷阱,讓高爾吉亞和他的同道掉進去的陷阱。
斐德洛對這一點非常痛恨,希望自己當時就在現場。
在課堂上,哲學教授注意到斐德洛良好的表現和勤奮,于是認定他很可能不是一位壞學生。
這是教授犯的第二個錯。
他決定要跟斐德洛開一個小玩笑,問他對烹饪的看法。
蘇格拉底曾經告訴高爾吉亞,修辭學和烹饪都是煽動人的學問——是很卑微的思想——因為它們所訴求的是人的情感而非真正的知識。
在回答教授的問題時,斐德洛以蘇格拉底的回答為準。
這時從教室後面傳來一位婦-人偷笑的聲音。
斐德洛十分不高興,因為他知道教授想要用辯證法來打擊他,正像蘇格拉底打擊他的對手一樣。
所以他的回答一點也不好笑,隻想擺脫教授的陰謀罷了。
斐德洛早已準備好要朗讀蘇格拉底的論點。
但是這并不是教授所要的,他想在教室裡進行一場辯證法的讨論,而斐德洛就是那位修辭學家,他會被辯證法玩弄。
教授皺皺眉然後又試着問:"不是,我的意思是,你真的認為我們應該拒絕在最好的餐廳裡享用一頓豐盛的美食嗎?"斐德洛問:"你是問我個人的意見嗎?"好幾個月來,由于那名無辜的學生不再來上課,已經許久沒有人敢在班上表達個人意見了。
教授說:"沒錯。
"斐德洛不吭聲,想要找出答案。
全班都在等待。
他的思想在飛馳,不斷過濾辯證法,仿佛一直在開棋局,發現這一手輸了,然後又開另外一局,速度越來越快。
但是全班的同學都靜默無聲。
最後讓他很難堪的是,教授放棄等待開始上課。
但是斐德洛聽不進去,他在不斷思索。
借用辯證法他不斷探測各種事物,發現新的分支和其他的分支。
于是在不斷發現辯證法中間所隐藏的邪惡和低級之後,他十分憤怒。
教授看到他臉上的表情吓了一跳,然後有點惴惴不安地繼續上他的課。
斐德洛仍然繼續不斷地搜索。
他終于發現有一種邪惡深深地植根在他自己身上,就是假裝想要去了解愛、美、真理以及智慧。
但是它真正的目的不是去了解而是去利用,以讓自己登上寶座。
辯證法——就是這個篡位者。
這就是他所看到的。
這個暴發戶和所有所謂的美善相鬥,想要涵蓋它然後加以控制,這就是它的邪惡之處。
教授提早下課,然後火速離開了教室。
在學生們靜靜地離開教室之後,斐德洛獨自坐在大圓桌旁,一直到太陽下山。
教室裡逐漸暗下來了。
第二天他很早就到了圖書館,等着它開門,一進去,他就開始仔細地重讀柏拉圖的書,然後又去找那些一向不被人了解而且他一直輕視的修辭學家的書,而他接下來所發現的開始證實他的直覺是對的。
已經有許多學者對柏拉圖詛咒詭辯學家感到十分不安,委員會的主席自己就
後來有一位學生和他有同樣的困擾,于是要求哲學教授重新替辯證法下定義。
這時教授瞄了斐德洛一眼,仍然有些害怕,變得非常急躁。
斐德洛開始懷疑,辯證法是否有一些特殊的意義,才構成了它的重要性——即能夠左右論點的成立與否。
的确,它有。
辯證法一般是就對話本質的層面而言,也就是兩個人之間的對話。
在今天來說,它表示邏輯的讨論,兩人經由交互盤問而找到真理。
這正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對話錄》裡的讨論方式。
柏拉圖深信辯證法是追求真理的惟一方法,惟一的一種。
這就是為什麼辯證法是個關鍵詞。
亞裡士多德攻擊這種信念,認為辯證法隻适用于某些場合——追尋人類的信仰,找到事物的永恒形式,也就是真理。
對于柏拉圖來說,它是固定不變的,是既成的真實。
亞裡士多德認為還有一種科學方法,它能研究物質的形式,然後找到物質的本質,但是它是可變的。
這種形式與本質的二元論,以及這種科學方法,是亞裡士多德的中心思想。
于是,對于亞裡士多德來說,把辯證法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所尊崇的高度拉下來,是非常必要的。
辯證法曾是,并且仍然是一個關鍵詞。
斐德洛猜測,亞裡士多德貶低辯證法,也就是從柏拉圖認為的它是找到真理的惟一方法,變成認為它是修辭學的另一面,這很可能會激怒現代的柏拉圖主義者,甚至會激怒柏拉圖本人。
由于哲學教授并不清楚斐德洛的角色,因而十分不安。
他很可能害怕斐德洛和柏拉圖的擁護者會一起攻擊他。
如果真是如此,他倒不必擔心。
因為斐德洛并不會因為辯證法被視為與修辭學平等而憤怒。
他氣憤的是修辭學反倒被拉下來與辯證法平行。
這就是當時二者的狀況。
而把這個狀況理清的當然就是柏拉圖。
但很幸運,在南芝加哥這個陰暗的教室中,下一個出現在中間有裂痕的圓桌上的會是柏拉圖。
我們現在沿着海岸前行。
空氣不但寒冷而且潮——濕——,讓人的情緒無法振作起來。
雨停了下來,但是看天色仍然會繼續下雨。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沙灘,有一些人在上面走動。
我覺得有些累了,就停下來。
克裡斯從車上下來,說:"我們停下來做什麼?"我說:"我累了。
"迎面吹來的海風十分寒冷,還在沙灘上形成了不少沙丘。
因為下雨的關系,天色十分昏暗而且很潮——濕。
我想必須在這裡停下來。
于是我找了一個地方躺下來,才覺得溫暖些了。
但是我卻睡不着。
有一個小女孩站在沙丘上望着我,似乎希望我過去和她玩。
過了一會兒,她自己走開了。
這時克裡斯回來了,要我繼續向前走。
他說他在岩石上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植物,碰到它們的時候觸須會動。
我就和他一起去看。
在海邊的岩石叢裡有海葵。
它們是動物不是植物。
我告訴他海葵的觸角會讓小魚昏過去。
潮水一定完全退了,否則我們不會看到這些動物。
這時我瞥見那個小女孩站在岩石的另外一邊,手上拿着一個海星,她的父母手裡也拿了一些。
我們又騎上摩托車朝南去。
雨下大了,于是我把面罩拉下來,以免雨打在臉上。
但是待在裡面很悶,我不喜歡,所以雨一變小,我立刻把面罩打開。
傍晚之前我們必須要抵達阿克塔城,但是路太潮——濕——,我不想騎得太快。
我記得是柯勒律治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不是柏拉圖的信徒,就是亞裡士多德的信徒。
"不能忍受亞裡士多德永無止盡的分析,必然會喜好柏拉圖天馬行空的概念。
不能忍受柏拉圖高遠的理想主義,必然歡迎亞裡士多德的實際。
柏拉圖認為得道非常重要,每一代都不斷有這樣的人出現,殚精竭慮地尋找宇宙存在的源頭。
而亞裡士多德則代表了維修摩托車的技術人員,他喜歡世間萬象。
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自己就屬于這一派,我喜歡從周遭的事物裡找到佛性。
然而斐德洛天生就是柏拉圖一派,所以課堂上開始讨論柏拉圖的時候,他就覺得愉快多了。
他所謂的良質和柏拉圖所謂的善非常相似,要不是他留下了很多筆記,我很可能會以為二者是相同的,但是他否認了這一點,而且我及時發現了這個差别有多麼重要。
然而,在課堂上大家所讨論的并非柏拉圖的善,而是柏拉圖對修辭學的看法。
柏拉圖認為修辭學與善無關,它是屬于惡的一部分。
柏拉圖最恨的人,除了暴君之外就是修辭學家。
柏拉圖在《對話錄》中首先提到的是高爾吉亞。
斐德洛終于找到了感覺,他知道這正是自己追尋之境。
他一直覺得自己在被某一種未知的力量——彌賽亞(Messiah,猶太人盼望的複國救主——譯者注)的力量向前推送。
十月來了又去,日子變得十分缥缈,斷斷續續。
除了談到良質的時候之外,對他而言,什麼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有一個全新的真理将要産生了。
這真理足以粉碎許多學說,而讓世界大為震撼。
不管世界喜不喜歡它,都必須接受它。
在《對話錄》當中高爾吉亞是一名智者(Sophist,古希臘的修辭和演說老師。
他們教導的是人類所有的知識來自于感官,由于感官經驗人人不同,所以"人是衡量一切的标準",真理隻是各種不同的意見,道德也是相對的。
他們強調要在政治和社會上獲得成就,因而收取高昂的學費教導人們文法和修辭學——譯者注),他接受了蘇格拉底反覆的盤問。
蘇格拉底非常了解高爾吉亞的工作,以及他是如何工作的。
但是在《對話錄》的二十個問題當中,他一開始就問高爾吉亞什麼是修辭學。
高爾吉亞回答他,修辭學和讨論有關。
在另外一個問題裡他回答,它的目标就是要說服别人。
在回答另外一個問題的時候,他說明了修辭學在法院和其他場合的地位。
在另一個回答當中,他說它所探讨的問題就是公正與否的問題。
這些都是一般人所說的智者的工作。
現在蘇格拉底運用辯證法,把它轉化成了别的東西。
修辭學變成了物體,物體就必然劃分成各個部分,而各部分之間必然互相有關,這些關系是無法改變的。
你可以很明顯地從這些對話當中看見,蘇格拉底如何運用分析的刀把高爾吉亞的藝術劈成碎片。
而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這些碎片就是亞裡士多德修辭學的基礎。
蘇格拉底曾經是斐德洛幼時心目中的英雄,看到這樣的對話時,他不但很震驚而且很氣憤。
他在書旁寫下自己的答案。
這些對話一定讓他非常沮喪。
看到對方的回答,你不知道對話會如何接下去。
有一次蘇格拉底問高爾吉亞,修辭學家所用的詞彙和哪一等級的事情相關?高爾吉亞回答,最偉大的和最好的。
斐德洛立刻知道,這答案之中蘊藏着良質。
于是在旁邊寫下"說得沒錯"。
但是蘇格拉底卻認為這樣的回答模棱兩可,含混不清。
他仍然無法明白。
斐德洛在旁邊憤怒地寫道:"騙子!"他還參照了另外一則對話,蘇格拉底對那個答案很明白,一點兒都沒有不清楚之處。
蘇格拉底并沒有運用辯證法去了解修辭學,而是運用辯證法去摧毀修辭學,最起碼是去破壞修辭學的名譽,所以他的問題根本不是真正的問題——它們隻是言語的陷阱,讓高爾吉亞和他的同道掉進去的陷阱。
斐德洛對這一點非常痛恨,希望自己當時就在現場。
在課堂上,哲學教授注意到斐德洛良好的表現和勤奮,于是認定他很可能不是一位壞學生。
這是教授犯的第二個錯。
他決定要跟斐德洛開一個小玩笑,問他對烹饪的看法。
蘇格拉底曾經告訴高爾吉亞,修辭學和烹饪都是煽動人的學問——是很卑微的思想——因為它們所訴求的是人的情感而非真正的知識。
在回答教授的問題時,斐德洛以蘇格拉底的回答為準。
這時從教室後面傳來一位婦-人偷笑的聲音。
斐德洛十分不高興,因為他知道教授想要用辯證法來打擊他,正像蘇格拉底打擊他的對手一樣。
所以他的回答一點也不好笑,隻想擺脫教授的陰謀罷了。
斐德洛早已準備好要朗讀蘇格拉底的論點。
但是這并不是教授所要的,他想在教室裡進行一場辯證法的讨論,而斐德洛就是那位修辭學家,他會被辯證法玩弄。
教授皺皺眉然後又試着問:"不是,我的意思是,你真的認為我們應該拒絕在最好的餐廳裡享用一頓豐盛的美食嗎?"斐德洛問:"你是問我個人的意見嗎?"好幾個月來,由于那名無辜的學生不再來上課,已經許久沒有人敢在班上表達個人意見了。
教授說:"沒錯。
"斐德洛不吭聲,想要找出答案。
全班都在等待。
他的思想在飛馳,不斷過濾辯證法,仿佛一直在開棋局,發現這一手輸了,然後又開另外一局,速度越來越快。
但是全班的同學都靜默無聲。
最後讓他很難堪的是,教授放棄等待開始上課。
但是斐德洛聽不進去,他在不斷思索。
借用辯證法他不斷探測各種事物,發現新的分支和其他的分支。
于是在不斷發現辯證法中間所隐藏的邪惡和低級之後,他十分憤怒。
教授看到他臉上的表情吓了一跳,然後有點惴惴不安地繼續上他的課。
斐德洛仍然繼續不斷地搜索。
他終于發現有一種邪惡深深地植根在他自己身上,就是假裝想要去了解愛、美、真理以及智慧。
但是它真正的目的不是去了解而是去利用,以讓自己登上寶座。
辯證法——就是這個篡位者。
這就是他所看到的。
這個暴發戶和所有所謂的美善相鬥,想要涵蓋它然後加以控制,這就是它的邪惡之處。
教授提早下課,然後火速離開了教室。
在學生們靜靜地離開教室之後,斐德洛獨自坐在大圓桌旁,一直到太陽下山。
教室裡逐漸暗下來了。
第二天他很早就到了圖書館,等着它開門,一進去,他就開始仔細地重讀柏拉圖的書,然後又去找那些一向不被人了解而且他一直輕視的修辭學家的書,而他接下來所發現的開始證實他的直覺是對的。
已經有許多學者對柏拉圖詛咒詭辯學家感到十分不安,委員會的主席自己就